竞争优势论比较战略理论与整合分析范式

合集下载

Teece(蒂斯)——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中译版

Teece(蒂斯)——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中译版

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大卫·蒂斯加里·皮萨诺Amy Shuen【作者简介】大卫·蒂斯(David J. Teece), 坎特伯雷大学文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

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Thomas W. Tusher 全球商务讲座教授,管理、创新与组织研究所所长。

·蒂斯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司战略与公共政策,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规制与反托拉斯经济学以及电信、计算机与能源问题等。

·蒂斯教授累计出版和发表的论文与著作超过200篇(部),根据Science Watch杂志的统计,他位列1995到2005十年中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文章引用率最高的前十位学者。

他还是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杂志的编辑与创立者之一。

加里·皮萨诺(Gary Pisano),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

现为哈佛大学商学院Harry E. Figgie, Jr.工商管理讲座教授,技术与运作管理系系主任。

皮萨诺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为生物技术与制药产业的技术战略,产品与过程开发管理,组织学习,垂直整合与外包战略等问题。

皮萨诺教授在国际一流期刊中发表了超过25篇学术论文,已出版的著作有:《研发工厂》,《运作、战略与技术》和《科技企业:生物技术的前景,现实与未来》。

Amy Shuen,耶鲁大学理学学士,哈佛大学MBA,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

现为Silicon Valley Strategy Group总裁和CEO。

在此之前,她曾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

【摘要】动态能力框架分析了在高速技术变迁环境中,企业获取财富和创造财富的根源与方法。

本文认为,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由一些独特的过程(协调和组织方式)所确定。

这些独特的过程又是由企业特定的资产状况(如企业不可交易的知识资产与互补性资产的组合方式)和其选择或继承的演化路径所确定。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7
(三)、90年代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竞争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将眼光从外部转向 内部,注重对自身独特资源和知识的积累,以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力。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掀起了核心能力研 究的热潮。该理论假设: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包括知识 /技术等),形 成了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企业特有的其他企业无 法复制的资源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 定性作用,弥补了注重企业外部分析的波特结构理论的缺陷,但其本身 也存在由于过分关注内部,致使企业内外部分析失衡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5年David J.Collins和 Cynthia A.Motgomery发 表的《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提出了资源观,认为价值的评 估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要将企业置身于所处的的产业环境,通过 与竞争对手比较发现所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所谓企业的资源是公司在 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的组 合。公司可看作是各种资源的不同组合,只有公司拥有了预期业务和战 略最相匹配的资源,该资源才是有价值的,公司的竞争战略取决于其有 价值的资源。 8
5
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的共同点


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
企业战略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

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与之相适应; 经典的企业战略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
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
6
(二)、80年代的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主流是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
地位。
2

《企业竞争战略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

《企业竞争战略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
[5]李海林,刘蓓.世界顶级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模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6]李伟杰,宋焱.企业战略协同:理论综述与中国实践[J].当代经济管理.2013,35(8).
[7]李新建,李懿,魏海波.组织化人力资本研究探析与展望——基于战略管理的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39(1):42-55.
基于新零售生态链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目的:“新零售”是指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思维,改进和创新传统零售模式,向最终消费者销售产品或服务的一切活动。它不仅是线上线下联动和物流的简单融合,还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包括全渠道但超越了全渠道,打破了以往的一切界限,以全新的面貌与消费者接触,让消费者随时可以买到所需的商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小米为生态链企业留下的唯一出路,是发展高端产品线。这个方向可以同时解决利润低和自主品牌竞争力低下两大问题。但是,这对生态链企业的自有实力提出了不小的要求,随着企业业务的转变,对于生态链企业未来的生态竞争演化方向,也逐渐变的不再清晰。
意义:本论文运用了生态竞争演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作为生态链企业的J公司,从内外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帮助J公司研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同时,J公司作为高科技企业,在小米生态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生态竞争演化这一战略理论,为J公司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带动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朝着健康、高速的方向发展。
国外研究现状:基于零售革命领域的研究,在《第三次零售革命:拥抱消费者主权时代》中颜艳春、王菱(2018)认为过去50年之间零售业行业发生了两次革命,第一次零售革命是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1918.3.29-1992.4.6)发动的全球地面店互联,是连锁商店革命,其背后是“全球私人卫星网络技术”;第二次零售革命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1964年)发动的电商革命,其背后是“PC互联网技术”。清华大学教授李飞(2018)提出,西方150年来爆发的百货商店、一价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自动售货机、步行商业街、网上商店八次零售革命,几乎在中国同时出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重要问题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重要问题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重要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Core 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s)是一种最具生命力的企业战略范式,它揭开了现代企业成功的真实密码,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和价值增长的重要保证。

因此,核心竞争力问题便成了现代企业的基本问题。

考察跨国公司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撑发展起来的。

虽然它们的主要领域各不相同,成长的途径千差万别,但它们经过长期累积和不懈努力,在各自的主营领域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就是应用本企业特有的核心能力,去争取市场主导权的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即核心能力问题,是我国理论界、实业界近年来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和方法,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以使企业在实践中更好地识别、构建、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自身能力,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自主性地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与演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企业能力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起源阶段:古代的分工理论。

就经济学涵义来说,能力概念的有效性在于通过劳动的分工所带来的财富的增加。

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可以回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劳动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劳动分工理论的重要意义并不来自于其对于自然才能的最佳使用,而是来自于其创造新增的、新颖的专业能力的力量。

[1]因此,福斯(Foss)认为,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斯密分工理论的再现。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2]换言之,分工意味着某些企业专门从事某一行业、某一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因而在此方面形成的能力比别人更强。

旅游地空间竞争

旅游地空间竞争

(5)将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相结合进行研究。一定空 间范围的旅游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与其环境 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区域之间自然地理特 征、自然资源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参差不一,各有长短, 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如果一味强调竞争,往往容 易出现过热开发、低效率重复建设、地区间与部门间 发展失调、规模效益低下等严重问题。旅游地要壮大 自身竞争力,就必须打破地方局限性,走区域旅游业 合作发展之路,以强化区域合作联系;优化区域系统 组合,以谋求较大系统的整体效益。
旅游流与旅游流的等级体系
➢ 旅游流是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流向和流 量的统称,旅游流从需求面角度反映了旅游空间结构。 地理学认为,地理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人口、物质和资金在空间上的移动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
3.2.2 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察赋理论认为,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多种要 素,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异来决定, 也可以由产品生产中要素的比例和一些国家资源 储备的稀缺程度来决定。因此,根据要素禀赋理 论的观点,生产要素的空间结构决定了经济活动 的空间结构。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有观点 补充说,除了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外,不同地区的 文化、地理位置等“自然优势”的区别都可能造 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微观两个层面。 ➢ 宏观比较优势是指社会、环境等背景因素,包括气候与区位,文化遗
产的独特性与数量,旅游服务的配套程度与水平高低,安全与医疗保 健水平,自然环境的质量,信息的通达性,旅游业开发基础设施,休 闲娱乐产业兴旺程度,全球/区域联盟的状况等。 ➢ 微观的比较优势是指直接参与竞争的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 在一些趋同性的产品如旅游饭店的硬件设施上与国际的接轨,旅游产 品的独特性与创新性等。
在一些学者关于旅游品牌形象建设的研究中,也用到了这些思想。旅 游形象阴影的形成有3种类型:第一,形象雷同,谁先发制人,就会树 立自己的形象而对别人造成阴影;第二,在同一区域内旅游资源具有 相似性,级别、品质高的旅游资源所在景区对其他景区造成阴影;第 三,同一区域内尽管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并不具有相似性,但品牌效 应大、资源级别高、特色明显的景区对其他景区也会造成阴影。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重定向自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DCT/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DCP)目录[隐藏]• 1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概述• 2 动态能力理论的产生• 3 动态能力的特征• 4 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5 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 6 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o 6.1 (一)组织和管理过程o 6.2 (二)资产特点o 6.3 (三)发展路径•7 动态能力理论的重点•8 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9 4种战略管理理论核心逻辑比较表•10 动态能力理论的核心逻辑分析[编辑]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概述动态能力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市场环境变化的特点而产生的。

市场环境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速度加速,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全球化,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了竞争内容越来越快,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惟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成功。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D’Aveni,他于1994年出版了《超越竞争》一书,全面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的框架。

动态能力理论:是指组织为使产品快速地上市、有效地掌握变化万千的商机,以及能否持续地建立、调适、重组其内外部的各项资源与智能来达到竞争优势的一种弹性能力。

它诠释了企业是如何创造商业价值的。

“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利用IT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管理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同样,企业还可以通过培育独特灵活的能力,来满足顾客和市场日趋增长的需求。

对于信息工作来说,IT资产本身并不能提供超额的回报,但人们发现,当它们被合理地应用于恰当的业务流程中时,就会稳步促进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超额回报.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竞争优势的寻求以及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管理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而在动态环境下,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日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通过对动态能力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新兴范式有哪些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新兴范式有哪些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新兴范式有哪些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理论不断演进和创新,涌现出了一系列新兴范式,为企业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数字化管理范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新兴范式。

数字化管理强调利用数字技术来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决策制定和客户体验。

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能够深入了解市场趋势、客户需求和内部运营情况,从而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例如,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来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库存管理,降低成本。

同时,数字化平台的应用也使得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作更加高效便捷,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

另外,数字化管理还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许多企业通过建立在线平台,实现了与客户的直接互动和交易,拓展了市场渠道。

而且,数字化技术也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如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产品研发和优化服务。

二、敏捷管理范式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中,敏捷管理范式逐渐受到重视。

敏捷管理强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战略和计划。

与传统的层级式、计划性管理不同,敏捷管理注重团队的自主性和协作性。

敏捷团队通常由跨职能的成员组成,能够快速集结并解决问题。

他们通过短周期的迭代开发,不断优化产品或服务。

这种方法能够减少项目的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适应性。

例如,在软件开发领域,敏捷开发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够更快地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敏捷管理还注重持续学习和改进。

团队成员在每个项目周期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团队的能力和效率。

三、生态系统管理范式企业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处于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管理范式关注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和协同。

在生态系统中,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创造价值。

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力。

例如,一些科技企业通过与开发者、应用提供商等合作,构建了庞大的应用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服务。

对于波特竞争理论的反思与超越

对于波特竞争理论的反思与超越
越 对 现 代 战 略 管 理极 具 启 示 意 义 。
Ab s t r a c t :T a k i n g ma r k e t s t r u c t u r e a s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 s u p p o r t e d b y S- C- p a n a l y s i s p a r a d i g m,P o t t e r ' s Co mp e t i t i o n T h e o r y
o f t h e e a l r y t h e o y r a n d o t h e r ma i n s t r e a m c o mp e t i t i o n t h e o r i e s i mp r o v e me n t a n d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o n P o t t e r S C o mp e t i t i o n T h e o r y h a s i mp o r t a n t e n l i g h t e n i n g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f o r mo d e m s t r a t e g i c ma n a g e me n t .
ma n a g e m e n t c o n c e p t s , t o o l s , a n d s p e c i i f c s u g g e s t i o n s . B u t he t l i mi t a t i o n o f P o t t e r S C o m p e t i t i o n T h e o r y 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s a n d t o o l s c a u s e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提出“结构跟随战略”假说以来,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与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70年代初,Andrews、Anthony、Ansoff等人提出,战略管理的核心作用是分析企业可以做的(Might Do)与企业能做的(Can Do)之间的匹配:战略是对公司实力和机会的匹配,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而战略制定就是围绕发展核心能力,在内外部进行平衡实现匹配的过程。

经典的SWOT分析范式正是建立在这一观点上(所谓SWOT分析,指战略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的过程,这种匹配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强项和弱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相协同)。

总体而言,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又如何维持竞争优势?所谓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或胜过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创造出超额利润或高于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盈利率的能力或潜在能力。

围绕竞争优势的来源与可持续问题,西方学者先后提出了两种主流理论:以Michael Porter为代表的位势学派和以Wernerfelt、Barney、Prahalad、Hamel等为代表的资源(能力)基础学派。

位势学派强调企业利润和竞争优势的外生性,尤其强调外在市场结构不完全性的决定作用,可以概括为竞争优势外生论。

资源(能力)论则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异质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无法替代的专有资源和基于企业内部资源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可概括为竞争优势内生论。

本文将简要回顾两大学派的理论要点,并重点介绍各自的分析方法及其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整合的战略分析框架。

一、位势学派——竞争优势外生论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Porter将产业经济学中的贝恩范式引入到战略管理中,提出了著名的位势理论,至今仍是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学派。

a) 主要观点Porter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

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二是在产业中进行恰当的定位,通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获取企业的利润与竞争优势。

在Porter看来,决定企业赢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产业吸引力由五种力量——竞争对手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以及客户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决定,一个产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及产业中的潜在赢利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产业结构中的五种竞争力量的相互作用。

产业结构影响着竞争的规则,五种力量模型的综合作用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公司战略的制定。

通过对这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分析,就能够判断一个产业的盈利能力,以及某产业中的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

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结合产业吸引力和企业自身的优劣势,波特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最一般的总体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

企业可通过选择与实施一种基本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甚至可以改变某些竞争规则,从而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阻碍竞争者与新厂商的进入)。

在Porter看来,竞争优势是指企业为客户(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

b) 分析工具为了有效地识别竞争优势来源从而获取竞争优势,Porter提出了价值链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Porter认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竞争优势来源于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和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来自于为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和差别化程度奠定基础的由上述活动以及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价值链形成的,更大的价值链配置系统之中。

图1——价值链示意图(略)在价值链分析基础上,Porter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三个主要来源:1. 价值活动本身对一个企业而言,并不是所有的价值活动都支持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在关键价值活动上建立和强化竞争优势也能获得成功。

2. 价值链的内部联系价值链并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综合,而是由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

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内部联系联结起来的,基本活动之间、不同支持活动之间、基本活动与支持活动之间存在着联系,这些联系是某一价值活动进行的方式和成本与另一活动之间的关系,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这些联系。

3. 价值链的外部联系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价值链,而且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之间。

供应商、渠道买方的各种活动进行的方式会影响企业活动的成本或利益,反之也是如此。

它们各自的各项活动和它们与企业的价值链间的各种联系都会为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机会。

Porter认为,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以通过对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之间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企业对价值链的内外部联系进行规划,既可以提供独特的成本优势,又可以此为基础将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与其它组织区分开来,即可以实现差异化。

c) 对位势学派的评价1. 位势学派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在于,在制定战略时给出了分析的一种优先顺序,使企业可以在行业的范围内系统考察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合理选择适用的战略;2. 位势学派的基本假设:n 产业内的企业是同质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优势不具有长久稳定性,其他企业通过模仿或购买,同样可以获得,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能力须服从于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而进行调整;n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行业和竞争环境)最终决定企业能否赢得高额利润,外部环境是企业成功地制定战略的决定性因素。

3. 位势学派依赖于稳定环境,认为环境是可预测的或基本可预测的。

战略制定是内容导向的,企业的战略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外部力量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的内部成长和自身力量的变化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4. 位势学派很容易诱使企业进入一些与自身资源(能力)优势无关的高成长或潜在高成长的产业,陷入“多元化陷阱”和“低利润”之中。

在这种战略观指导下企业参与竞争更注重模仿而不是创新,企业常跟随领先者的成功之道快速复制,创造一系列暂时的、小范围内的比较优势;企业更多的是应对式地展开经营,这是竞争的本质使然;对新出现的市场和顾客需求把握不够,最终产业内的企业只能获得行业的一般平均利润水平。

二、资源(能力)基础论——竞争优势内生论资源基础论的兴起,是因为有人发现“产业内绩效的差异要大于产业间绩效的差异”这一无法用结构学派(即位势学派)解释的事实。

1982年Rumelt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业内部比产业之间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

并指出,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最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市场结构特征,而是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差异。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绩效并非单纯凭其竞争策略就能获得,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审慎评估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是否足以支持其竞争策略。

那些能够在长期市场竞争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建立起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

对资源学派的简要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实质内涵。

首先,资源基础观放弃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企业是同质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的理性人假设,转而承认企业是异质的资源(包括知识、技术等)或能力的集合体,企业是有限理性的,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会拥有基于先前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决策后带来的资源储备,这种资源储备将限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

在早期的著作中,Penrose(1959)从企业内生成长及其知识积累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Penrose指出,对生产性资源的使用产生生产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发挥作用的过程推动知识的增加,而知识的增加又会导致管理力量的增长,从而推动企业的增长。

生产性服务的异质性赋予每个企业以独具的特征,而每个企业扩张的方向必然会受到所“继承的”资源的制约,因此,企业倾向于围绕着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进行竞争和扩张。

在Penrose看来,同样的资源,当被用于不同目的或以不同方式与不同类型或数量的其它资源相结合时,会产生出不同的服务和绩效,所以从特定企业的经验中产生的知识还是独特的。

知识和能力既是企业历史演化的结果,又是企业长期发展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即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

Penrose指出,长期内,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生存和增长并不那么取决于能组织生产大范围多样化的产品,而更取决于有能力建立一个或更多的宽阔且相对坚不可摧的“基地”,从这些基地出发企业能够在一个不确定的、不断变化的和竞争性的世界里调整并扩展它的业务。

因此,重要的考虑并不是生产规模,也不是企业的大小,相反,而是企业能为自己所建立的基本阵地的性质。

这个“基地”,在资源基础观看来,就是“战略性资源”;在能力基础观看来,就是“核心能力”。

〈一〉、资源基础观1) 主要观点1984年Wernerfelt在《企业资源学说(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一文中正式提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数量、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因素。

随后Barney在《公司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一文中认为,所谓资源,是指一个企业所控制的并使其能制定和执行改进效率和效能之战略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

资源又可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

并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只能来源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

而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挖掘和培养企业有价值的、稀缺的、无法仿制的、又难以替代的战略资源。

Barney指出,战略资源在企业之间分配不均,且这种差别会长期存在。

在长期竞争中,有形资源总在不断地耗散与重建,故此所谓的战略资源主要指无形的、体现在组织的规章制度与流程中,外化为员工的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由企业的核心使命、价值观所引导,凝固在人们心智中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

Dierickx & Cool(1989)在Barney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战略性资产是在一段时期里遵循一组连贯政策的累积性结果。

(连贯政策的前提条件是外部环境、内部组织的连续性适应过程,这个适应过程的发生机制是企业正确的定位和行业的渐进式发展)。

换句话说,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不是可交易的资产流量,而是通过在一段时期内所选定时间路径的资产流量所积累起来的战略资产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