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通则》编制说明

《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通则》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2015年,探测中心编制并下发了《作物气象自动观测站功能规格需求书》(气测函〔2015〕202号),以此项工作为基础,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于2016年开始启动作物气象自动观测试点工作,下发气测函[2016]46号文《观测司关于组织开展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并要求建立健全与作物气象自动观测相适应的标准规范规章。

2017年4月17日,中国气象局印发的《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气象标准体系框架及重点气象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气发〔2017〕26号)中明确本标准名称为《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项目于 2018 年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批准立项,项目编号为QX/T-2018-43。

2、起草单位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得到了中国气象局观测司和法规司的悉心指导,也得到了河南、广西、内蒙古、新疆气象局等业务单位以及河南中原光电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3、主要工作过程(1)成立起草组。

2017 年4月,编制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组,并制定了实施计划。

起草组按计划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分工。

收集生态气象观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并进行总结,建立了标准编写的初步框架。

(2)组织起草。

2017 年 5 月,根据初步框架,形成了标准草稿。

标准编制组经过多次深入的讨论,完成了对标准草稿的修改和完善。

尤其对其中涉及的术语与定义、标准内容、技术方法等进行审定。

(3)完成初稿。

2017 年 6 月,标准初稿完成,提交主管机构审核。

(4)标准立项。

2017年 8 月 22 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 2018 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7〕 39 号),确定进行《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以下简称“规范”)编制,项目编号 QX/T-2018-43。

大豆对气象因子的要求

大豆对气象因子的要求

大豆对气象因子的要求一、光照1、光照强度大豆是喜光作物,光饱和点一般在30000~40000 lx。

有的测定结果达到60000lx(杨文杰,1983)。

大豆的光饱和点是随着通风状况而变化的。

当叶片通气量为l~1.5 L/(c㎡·h),光饱和点为25000~34000 lx,而通气量为1.92~2.83 L/(c㎡·h)时,则光饱和点升为3l000~44700 lx。

大豆的光补偿点为2540~3690 lx(张荣贵等,1980)。

光补偿点也受通气量的影响。

在低通气量下,光补偿点测定值偏高;在高通气量下,光补偿点测定值偏低。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些测定数据都是在单株叶上测得的,不能据此而得出“大豆植株是耐阴的”的结论。

在田问条件下,大豆群体冠层所接受的光强是不匀称。

据沈阳农业高校1981年8月11日的测定结果,晴天的中午,大豆群体冠层顶部的光强为126000 lx,株高2/3处为2200~9000 Ix,株高1/3处为800~1600 1x。

由此可见,大豆群体中、下层光照不足。

这里的叶片主要依靠散射光进行光合作用。

2、日照长度大豆属于对日照长度反应极度敏感的作物。

据报道,即使极微弱的月光(约相当于日光的1/465000)对大豆开花也有影响。

不接受月光照耀的植株比经照耀的植株早开花2~3 d。

大豆开花牢固要求较长的黑夜和较短的白天。

严格说来,每个大豆品种都有对生长发育相宜的日照长度。

只要日照长度比相宜的日照长度长,大豆植株即延迟开花;反之,则开花提早。

应当指出,大豆对短日照要求是有限度的,绝非愈短愈好。

一般品种每日12 h的光照即可促进开花抑制生长;9 h光照对部分品种仍有促进开花的作用。

当每日光照缩短为6 h,则养分生重长和生殖生长均受到抑制。

大豆牢固器官发生和形成,要求短日照条件,不过早熟品种的短日照性弱,晚熟品种的短日照性强。

在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短日照的要求有转折时期:一个是花萼原基消失期;另一个是雌雄性配子细胞分化期。

我国大豆各主产区及其气象条件

我国大豆各主产区及其气象条件

大豆适宜生长在年积温(计算积温的起始温度为15℃)大于1000℃、持续天数在60天以上、较湿润的地区。

我国大豆产区可分为春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夏大豆区、秋大豆区和四季大豆区五个栽培区。

1.春大豆区春大豆区包括东北春大豆亚区,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和西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共同特点是温度较低,无霜期短,为春种秋收一年一熟的春大豆。

(1)东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是我国大豆第一大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天津两直辖市。

一般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无霜期短,一般约为110~140天。

日照长,夏至日照约为15~16小时左右。

降雨量较多,主要产地年降雨量多在500~700毫米。

(2)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

本区地处黄土高原,包括山西省北半部、陕西省北部,以及内蒙古和宁夏,以山西省北半部和陕西栽培大豆较多。

一般4月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本区海拔较高,日照较长,一般夏至日照在15小时以上。

降雨量少,大豆产区全年降水量多为300~400毫米,属干旱少雨地区。

(3)西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位于西北高原,包括新疆,以及青海省东北角和甘肃省西部,大豆栽培很少。

本区地势高,日照较长,夏至日照多为15小时以上。

全年降水量极为稀少,多则250毫米左右,少则只几十毫米,属于灌溉农区,全靠灌溉。

一般4月下旬5月上句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2.黄淮流域夏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包括黄淮平原夏大豆亚区和黄河中游夏大豆亚区。

本区温度高,无霜期较长,原为二年三熟的冬闲夏大豆,大部改为麦豆一年两熟的夏大豆。

(1)黄淮平原夏大豆亚区。

本区大豆仅次于东北春大豆亚区,为我国大豆第二大产区。

包括山东全省,河南省大部和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黄淮平原广大地区。

本区无霜期多为180~230天,光照较短,夏至光照约为14.5小时左右。

本区季节性强,大豆要抢种抢收,雨量较多。

全年降水量多为500~700毫米,但往往大豆前期多雨易涝,后期少雨,易遭干旱。

玉米与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玉米与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玉米与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1. 引言1.1 玉米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气象条件的直接影响。

在玉米的生育期中,气温、降水、光照等气象因素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播种阶段,玉米对气温的要求较高。

播种前后气温过低会导致玉米种子发芽困难,影响生长发育。

此时,气温要求在10-20摄氏度之间,且要保持稳定。

在幼苗期,玉米对日照光照的要求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适当的降水量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在坐果填粒期,玉米对气温的要求逐渐增加,较高的气温有利于玉米籽粒的充实和干燥。

适当的湿度和气温也有助于玉米的花粉传播和受精。

玉米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合理的气象保障措施才能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丰收。

1.2 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在大豆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大豆的播种期通常在春季,此时气温适宜、降水充足是大豆生长的基础条件。

播种后,大豆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来促进萌发和生长。

此时,气温的变化对大豆的生长影响较大,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大豆的生育期需要适宜的降水量来保证植株生长。

缺水会导致大豆生长不良,影响产量。

过多的降水也可能导致水涝,影响根系的通气和养分吸收,从而影响大豆生长。

大豆生育期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对大豆生长造成严重损害。

在大豆生育期,及时监测气象条件、防治病虫害是非常重要的。

大豆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对于保障大豆产量至关重要。

只有及时监测气候变化、科学调整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大豆生长良好,产量稳定。

2. 正文2.1 玉米的耕作要求与气象条件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过程需要特定的气象条件来保证产量和质量。

玉米与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玉米与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玉米与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摘要】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玉米与大豆在不同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

在玉米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中,主要涉及到土壤温度、降水和光照等因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而在大豆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中,重点分析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对大豆生长的重要性。

本文还探讨了农业气象条件对玉米与大豆生育的影响,指出适宜的气象条件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

文章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提高对农业气象条件的理解,为玉米与大豆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利用农业气象条件,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生长效率和产量。

【关键词】关键词:玉米、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影响、研究方向1. 引言1.1 玉米与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玉米与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过程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

对于玉米与大豆的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种植策略,提高产量和质量,还可以为农业气象预测和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玉米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主要包括播种期、生长期和成熟期。

在播种期,适宜的气温和降水对玉米的发芽和生根至关重要;在生长期,充足的阳光和温度适宜有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在成熟期,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干燥的天气来促进玉米颗粒的充分发育。

大豆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也有类似的规律,但对温度和日照的需求略有不同。

农业气象条件对玉米与大豆的生育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气象条件可能导致产量和品质的差异。

未来研究方向需要深入探讨气象因素对玉米与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农业气象管理措施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利用气象资源,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玉米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在玉米的生育期内,气象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玉米生育期内的气象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畜牧分册22页word文档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畜牧分册22页word文档

憙拑洈敐目录憖拕第一章牧草与放牧家畜观测的组织1.1观测目的和意义1.2观测调查内容1.3牧草观测地段的选择1.4家畜观测调查第二章牧草发育期观测2.1牧草发育期观测的一般规定2.2禾本科草类发育期及其标准2.3豆科草类发育期及其标准2.4莎草科草类发育期及其标准2.5杂类草发育期及其标准2.6灌木、半灌木发育期及其标准第三章牧草生长状况的观测3.1牧草高度(长度)的测量3.2牧草覆盖度的观测3.3灌木、半灌木密度的测定3.4牧草产量测定3.5草层状况评价3.6放牧场家畜采食状况的观测第四章放牧家畜膘情和牧事活动观测与调查4.1家畜调查时间和方法4.2小家畜膘情观测调查4.3大家畜膘情观测调查4.4牧事活动生产性能调查第五章畜牧灾害观测调查和天气气候影响评述5.1牧草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等的观测调查5.2家畜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等的观测调查5.3天气、气候条件对畜牧业生产影响的评述第六章观测记录簿、表的填写6.1畜牧气象观测记录簿(农气簿-4)的填写6.2畜牧气象观测年报表(农气表-4)的填写附录1、饲用植物中名、拉丁名对照表附录2、畜牧观测记录簿、表格式第一章牧草与放牧家畜气象观测的组织1.1观测目的和意义牧草与放牧家畜气象观测、调查是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畜牧业生产中,牧草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牲畜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草业是发展大农业的一个方面。

牧草生产与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各种类型草场和植物群落的兴衰、荣枯都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制约,同时,牲畜的生长发育和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家畜疫病的发生蔓延也都和天气、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进行牧草与放牧家畜气象观测,对于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气候条件,避免和克服不利的气象条件,有效地从事牧事活动,加速牧草与家畜的能量转化, 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发展畜牧业生产,开展畜牧气象情报、预报、畜牧产量预报、畜牧气候评价等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

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

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一、温度条件大豆是一种喜温植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至30℃。

在大豆的发芽期、生长期和结果期,温度对其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度过低会抑制大豆的发芽和生长,而温度过高则会导致大豆生长缓慢,甚至营养生长受到抑制。

因此,大豆生长的温度条件是其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光照条件大豆是光合作用型植物,对光照的要求较高。

大豆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尤其是在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光照条件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大豆的光合作用主要依靠叶绿素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因此,大豆生长的光照条件是其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湿度条件大豆对湿度的要求较为严格,适宜生长的湿度范围为60%至80%。

过高的湿度会导致大豆叶片上积水,影响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进而抑制大豆的生长。

而过低的湿度则会导致大豆叶片脱水,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进而抑制大豆的生长。

因此,大豆生长的湿度条件是其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土壤条件大豆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来说,大豆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在6.0至7.0之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应达到2%至3%。

此外,土壤的透气性也对大豆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过湿的土壤会导致大豆根系缺氧,抑制其生长;而过干的土壤则会导致大豆根系脱水,同样会影响其生长。

因此,大豆生长的土壤条件是其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是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湿度适中以及土壤肥沃和透气性良好。

只有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大豆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因此,在种植大豆时,我们应该根据其生长的气候条件,合理选择种植地点和种植时间,做好土壤改良和管理工作,为大豆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这样才能保证大豆的正常生长和高产稳产。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生物学 最低温度(℃)
6-7 8-10 16-17 17-18 13-14 8-9
可满足 温度(℃)
12-14 15-18 16-19 19-20 18-19 14-16
最适温度 (℃)
20-22 20-22 21-23 22-25 21-23 19-20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表3-2 八五三农场5-9月份平均温度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实例:改善大豆群体各个层次受光情况大豆产量与构成因素的反应
BING LIU et 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Production (2010) 4(1): 1-10
海伦实验站研究结果,LE处理为垄间用45度角斜铁丝网增加透光 D14, D27, D40, D54 stands for planting density at 14 plants, 27 plants , 40 plants, 54 plants per m-2, 品种海339,黑农35,垦农18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日照长度 • 大豆是短日性作物。 • 大豆属于对日照长度反应较敏感的作物。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冬季温室内大豆研究需要模拟正常生育期日长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钾与多种酶合成有关。 – 钾能植株坚实。
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钾素施用要点
– 大豆生育前期吸收钾的速度比氮、磷快,比钙、 镁也快。
– 结荚期之后,钾的吸收速度减慢。 – 钾肥在植物体内可以移动,重新分配。 – 中后期叶面施钾可以防倒伏,促早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07.060A 4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目 次前言 (I)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观测的原则和要求 (3)4 大豆发育期观测 (4)5 大豆生长状况的观测 (6)6 大豆生长量的观测 (7)7 大豆产量构成要素分析 (9)8 大豆农业气候资源要素观测与计算 (10)9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 (14)10 主要病虫害的观测 (15)11 主要田间工作记载 (15)12 大豆生育期间气象条件总结分析 (16)13 观测簿填写 (16)附录 大豆农业气象观测薄及报表格式 (21)参考文献 (41)前 言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建平、姜丽霞、李帅、闫平、朱海霞、王萍、纪仰慧、赵俊芳。

大豆农业气象观测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农业气象观测的规则和要求、观测时间时次、观测项目、观测内容、观测和计算方法以及观测结果的记载记录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大豆发育期分析预报、大豆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评估等的决策气象服务和相关科学研究。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平行观测 parallel observation观测作物生长环境的物理要素,同时观测作物发育期进程、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形成情况。

2.2观测地段 observation site定期进行作物生育状况观测的主要地点。

2.3品种 soybean variety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并选育出产量高、品质好或经济价值高、植株的株高、熟期、抗病性等性状都比较一致的一种作物栽培群体。

2.4土壤重量含水率soil water content单位容积或单位重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占同容积或同重量土壤烘干后重量的百分比,以百分率(%)表示。

2.5土壤田间持水量soil water capacity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自然条件下,土壤所能保持的毛管悬着水的最大水分含量。

以水分占同重量土壤烘干后重量的百分率(%)表示。

2.6土壤相对湿度relative soil moisture土壤重量含水率占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2.7植株密度 plant density单位土地面积上植株的数量,以株数/平方米表示。

2.8大豆空秕荚empty and blighted pod以荚果中无粒或不足正常籽粒的1/4为空秕荚。

2.9农业气象灾害 agrometeoroligical disaster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导致农业减产、耕地和农业设施受破坏的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的总称。

2.10干旱 drought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从而使作物体内水分亏缺,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最终导致产量下降的气候现象。

2.11洪涝 flooding由于大雨、暴雨等引起河水泛滥、山洪暴发淹没农田,毁坏农业设施或因雨量过于集中,农田积水造成的洪灾和涝灾。

2.12渍害(又称湿害) water-log由于长期阴雨或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使作物根系通风不良,致使根系缺氧引起作物器官功能衰退和植株生长发育不良。

2.13连阴雨continuous cloudy and rainy weather连续5天以上的持续阴雨天气,过程降水量在20毫米以上,日照少,空气湿度大,影响作物的生长或收获。

2.14风灾 wind disaster大风对作物造成机械性损伤和生理危害。

2.15冰雹 hail降雹给农业生产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机械破坏作用使作物叶片、茎杆、籽粒遭受损伤。

此外,冰雹的机械损伤引起作物各种生理障碍等间接危害。

2.16低温冷害low temperature disaster大豆生长季节,温度在0℃以上,由于大豆连续处在低于其生育适宜温度或受短期低温的影响,使生育推迟,造成大豆在霜前不能正常成熟。

冷害一般在外观上不明显,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故称“哑巴灾”。

2.17霜冻 frost在作物植株生长季节里,夜间土壤和植株表面的温度下降到0℃以下使植株体内水分形成冰晶,造成作物受灾的短时间低温灾害。

3 大豆农业气象观测的原则和要求3.1总则大豆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大豆的观测,鉴定农业气象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为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以及大豆的气候评价等提供依据,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观测的基本要求:(1)遵循平行观测的原则。

一方面观测大豆环境的物理要素(包括气象要素、田间土壤湿度等);另一方面观测大豆的发育期进程、生长状况、产量的形成。

气象台站的基本气候观测,一般可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部分(必要时可进行农业小气候观测),因此,大豆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与大气候观测场应保持基本一致。

(2)采取点与面结合的方法。

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的观测,同时,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大豆生育的关键时期以及在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根据当地气象决策服务需求,应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3)建立健全观测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观测质量的不断提高。

(4)专人负责,并保持相对稳定。

观测人员要严格执行观测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严禁推测、伪造和涂改记录,不得缺测、漏测、迟测、早测和擅自中断、停止观测;记录字迹要工整。

3.2观测地段3.2.1 观测地段选择的原则和要求(1)观测地段必须具有代表性。

代表当地一般地形、地势、气候、土壤和产量水平及主要耕作制度。

地段要保持相对稳定。

(2)观测地段面积,一般为1公顷,不小于0.1公顷。

(3)地段距林缘、建筑物、道路(公路和铁路)、水塘等应在20米以上。

应远离河流、水库等大型水体,尽量减少小气候的影响(农林间作不受此限制,但应在地段说明中说明)。

(4)大豆生育状况调查地点,要选择能反映全县大豆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田块,也可与农业部门苗情调查点相结合。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调查应在能反映不同受灾程度的田块上进行,不限于观测大豆的品种。

(5)选择观测地段应与土地使用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明确要求。

生育状况调查点也应相对稳定,调查结果便于比较。

虽然调查多采用目测,对植株损坏不大,也应与土地使用单位和个人说明情况。

3.2.2 观测地段分区将观测地段按其田块形状分成相等的2个区。

作为2个重复,按顺序编号,各项观测在2个区内进行。

为便于观测工作的进行,要绘制观测地段分区和各类观测的分布示意图。

3.2.3 观测地段资料(1)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是台站一种重要档案资料。

标明地段分布和距周围景物的距离。

示意图内容包括:1)观测地段的位置、编号。

2)气象站的位置。

3)观测场和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

如村庄、树林、果园、山坡、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及铁路、公路和田间大道的位置。

4)其它建筑物和障碍物。

(2)观测地段说明1)地段编号。

2)地段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3)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势(坡地的坡向、坡度等)及面积(公顷)。

4)地段距气候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

5)地段环境条件。

如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的方位和距离。

6)地段的种植制度及前茬作物(近三年)。

包括熟制、轮作作物和前茬名称。

7)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

8)地段地下水位深度。

记“大于2米”或“小于2米”。

9)地段土壤状况。

包括土壤质地(砂土、壤土、粘土、砂壤土等)、土壤酸碱度(酸、中、碱)和肥力(上、中、下)情况。

10)地段的产量水平。

分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级记载。

约高于当地近3年平均产量(公斤/公顷)的20%为上,高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上,相当于平均产量为中,低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下,低于平均产量20%为下。

4 大豆发育期观测4.1发育期的标准出苗期:子叶在土壤表面展开。

三真叶期:两片真叶(单叶)出现后,又出现了由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并开始展开。

分枝期:在主茎基部叶腋间出现了长约1.0厘米的侧芽。

出现分枝期因品种而异,有的在开花前,有的在开花后。

开花期:花序上展开了第一朵花的花瓣(旗瓣)。

结荚期:落花后开始形成幼荚,长约2.0厘米。

鼓粒期:荚果子粒开始明显凸起。

成熟期:植株变黄,下部叶开始枯落,荚果变干,籽粒变硬,呈现出该品种固有的颜色。

4.2观测准则4.2.1 观测点位置在观测地段2个区内,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点,作上标记,并按区顺序编号,发育期观测在此进行。

观测点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

为增强代表性,各区测点位置交错排列,使之纵横都不在同一行上,测点距田地边缘的最近距离不能小于2米,面积大的地段应更远些,以避免边际影响。

切勿将测点选在田头、道路旁和入水口、排水口处。

4.2.2 观测点面积⑴条播密植:宽2-3行、长1-2米。

⑵穴播:宽2-3行,每行长可包括15-20穴(株)。

⑶间套种可酌情加大。

4.2.3 观测选定的时间一般在大豆出苗后,下一发育期出现前进行。

观测时间一般定为下午。

发育期进行隔日观测,若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很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观测,临近发育期即恢复隔日观测。

具体时段由台站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年大豆生长情况确定。

4.2.4 观测植株数的选择⑴条播密植:观测植株一般不固定,在发育期测点内,每个测点,观测时连续取25株。

⑵穴播:每个测点连续固定5穴。

⑶间套种:对大豆进行观测记载,在备注栏内记载大豆田里套种作物的主要发育期(目测),不作正式记录。

4.3发育期的观测4.3.1 发育期的确定当观测植株上出现某一发育期特征时,即为该个体进入了某一发育期。

地段大豆群体进入发育期,是以观测的总株数中进入发育期的株数所占的百分率确定。

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时为该发育期的始期,大于或等于50%时为发育普遍期。

一般发育期观测到50%为止。

4.3.2 发育期百分率计算 发育期百分率(%)=观测总株数进入发育期的株数×100% 4.3.3 特殊情况处理(1)因品种等原因,进入发育期植株达不到10%或50%时,观测进行到进入该发育期的植株数连续3次总增长量不超过5%为止,气候原因所造成的上述情况,仍应观测记载。

(2)如某次观测结果出现发育期百分率有倒退现象,应立即重新观测,检查观测是否有误或观测植株是否缺乏代表性,以后一次观测结果为准。

(3)因品种、栽培措施等原因,有的发育期未出现或发育期出现异常现象,应予记载。

(4)固定观测植株如失去代表性,应在测点重新固定植株观测,当测点内观测植株有3株或以上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

(5)在规定观测时间遇到有妨碍进行田间观测的天气或旱地灌溉可推迟观测,过后应及时进行补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