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

合集下载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究文艺作品所呈现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等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文艺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观众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会受到各种情感和思想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文艺作品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振,并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人们可以体验到文艺创作者独特的艺术感悟和表达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文艺心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是情感的表达与共鸣。

文艺作品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会对作品中的情感作出反应。

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对生活、情感、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思考。

另一个关注点是人类心理活动与文艺作品的互动。

人类心理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文艺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艺作品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态度。

人们在观赏文艺作品时,会产生共鸣、认同、自省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会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文艺心理学还研究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艺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会对人类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文艺作品具有舒缓情绪、减轻压力、启迪心灵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缓解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

同时,一些文艺作品也可能对人们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文艺心理学研究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文艺作品,以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的来说,文艺心理学是一门关注文艺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通过研究文艺作品的表达形式、情感意义、心理影响等方面,文艺心理学旨在揭示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机制,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应用文艺作品,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2.1实验心理学派 关于人类心理的论述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希腊的哲学 著作。但他们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内省思辩的方法。 这样结果就像两小儿辩日一样,彼此谁也说服不了 哪一方。而且当时的心理学思想是孕育在哲学思想 中的,不妨称之为‚安乐椅中的心理学‛,这种状 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曾断言,心理学不可能成 为科学。因为心理或者说是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又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群体差异性,以及多种 维度、层次。比如身心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身心 平行论、身心交感论之说。
第二章 文艺心理学的 历史背景(理论资源)
第一节西方文艺心理理论
1、古典文艺心理理论 1.1毕达哥拉斯:旁观-审美愉悦(欣赏) 1.2柏拉图:迷狂(创作) 1.3亚里士多德:净化(接受与功能) 1.4朗吉努斯:想象、情感、崇高(创作) 1.5霍布斯、洛克-联想主义心理学:一切心理 活动都与感觉、联想有关
3.7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镜像理论 由于人类的特殊性,人类的欲望与动物的欲望的不同 之处在于人本能地想要得到他人的承认,希望成为 他人所欲求的对象,同时欲求他人所欲求的东西。 故主体最终是借助于他人构筑其自我形象的。具体 而言,这一过程是利用镜子来完成的:主体不是独 自,而是与他人共同立于镜前,由于主体所关注的 是他人的承认,成为他人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像他 人一样生活。所以主体只是留意于‚他者作为自己 的形象‛,并想象‚自己作为他者的形象‛。而自 我形象本身却被忽略了。最后,自我变成了‚自己 的他者‛或‚他者的自己‛,由此所认同的自我形 象不过是想象和虚构的。显然这样想象中的自我形 象并不是对主体的反映,而是基于主体间性的虚构。
2.1.1吉布森(美)艺术的传达首先是知觉的 传达,个体知觉与群体知觉相互转换。 2.1.2贝里尼(英):唤醒理论,主体处于智 力和肌肉的活跃状态时,客体的色彩大小并 与饮食、性、战争死亡等生存经验相联系时 能影响主体美感的唤醒。

文艺心理学概述

文艺心理学概述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
文艺学
宗教学
伦理学…
文艺心理学 文艺社会学 文艺美学…
诗歌心理学 小说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2页
文艺心理学定义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艺创作、观赏过程中 心理活动并对作品进行心理分析一门科学, 是文艺学、心理学相互交叉边缘分支科学。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3页
文艺心理学与其它学科关系
1. 文艺心理学与哲学、美学关系 2. 文艺心理学与心理学关系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4页
文艺心理学研究内容
文艺家与创作心理 文本、符号与心理蕴涵 文艺心理接收与观赏 文艺家、文本与接收者三方互动 文艺活动与生命体验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5页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学科
一、西方古代关于文艺心理现象提出 1、毕达哥拉斯“旁观”说 2、柏拉图“迷狂”说 3、亚里士多德“净化”说 4、夏夫滋博里“内在感官”说 5、休谟“同情”说 6.德国古典美学对想像力推崇 7、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将想像、情感推到极至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6页
二、西方近代文艺心理学科研结果
1、试验心理学对文艺研究:提出“直觉表现 说”、“移情说”、“审美距离说”、 “内模仿说”和“孤立说”等
2、精神分析学对文艺研究 3、格式塔心理学对文艺研究 4、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文艺研究 5.社会文化历史学对文艺研究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7页
三、中国古代关于文艺心理思想发觉
《诗经》赋、比、兴
孔子“兴、观、群、怨”说
道家虚静说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刘勰神思说
司空图滋味说
严羽妙悟说
李贽童心说
袁枚来中国文艺心理学发展
(一)世纪初王国维和蔡元培、郭沫若和鲁迅 (二)三十年代朱光潜和宗白华 (三)八十年代以来文艺心理学研究 1、金开诚开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研究之先河 2、鲁枢元、吕俊华、刘烜、周宪等关注作家创作心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之一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各种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心理机制。

它主要关注文艺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运演过程;文艺作品中的心理蕴涵;文艺接受中的心理规律;以及文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等一系列课题。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2. 心理活动:心理,也叫精神是一个人从出生后所表现出来的大脑的生理活动功能。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最奥妙的现象之一,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有规律的活动,称为心理活动。

3. 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个宽泛的文艺美学的概念,它是艺术家在以审美为目的的前提下所孕育的体验,其中包括情感、思想、认识、感受等成份。

是主体凭借感受审美形式时的独特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价值创造、实现和人生新体验获得的过程,也是客体对象的意义、属性及与其他事物联系的扩展、深化过程。

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对生命意蕴和魅力的自觉追求、为获得更丰富的精神满足与享受的努力,是主动关心自己的生存状态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态度。

4.审美心理机制:在审美的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当复杂的综合反映,是大脑整体功能的发挥,其感觉、思考、理解、想象是此起彼伏、相互联系、互相促进而形成心理机制。

5. 审美阈原则:要求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6. 唤醒理论:这是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的。

贝里尼在对人的感觉经验进行考察时发现,人对新奇的刺激的感觉,是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和历时的长短而展开的,刺激重复得越多,时间越长,感知表象的新奇性就会逐渐降低。

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是由这样两种“唤醒”引起的:一种是“渐进性”唤醒,即审美情感的紧张度是随着感知和接受的过程而逐步增加的,最后到达度的临界点产生愉悦体验。

《文艺心理学》课件

《文艺心理学》课件
《文艺心理学》ppt课件

CONTENCT

• 文艺心理学的定义与概述 • 文艺创作心理 • 文艺欣赏心理 • 文艺批评心理 • 文艺心理学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

01
文艺心理学的定义与概述
文艺心理学的定义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学艺 术的创作、欣赏和接受过程中 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类在文学艺术方面 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和 创造等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 程如何影响和被文学艺术作品 所影响。
文艺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在文 学艺术领域的心理活动,旨在 揭示人类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认 知、情感和行为规律。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80%
研究对象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艺 术的创作、欣赏和接受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规律。
100%
研究范围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文 学、艺术、审美等多个领域,包 括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音 乐等方面的心理分析。
审美教育
创作指导
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激发他 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艺术作品的品质。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提高他们的艺术 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促进艺术素养的全面 发展。
表演心理
研究演员的表演心理,培养他们在舞台上的 自信心和表现力,提高表演的艺术效果。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想象与构思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运用想象 和构思,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 行加工、重组,形成独特的艺术 形象。
情感表达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这种情感表达是创作过 程中的重要环节。
审美体验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沉浸在作 品所营造的审美体验中,这种体 验对于作品的完成度和质量具有 重要影响。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
【原创版】
目录
1.朱光潜与文艺心理学
2.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文艺作品对读者的影响
4.读者如何欣赏和理解文艺作品
5.文艺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正文
朱光潜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文艺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艺作品对人的心理影响的学科,它旨在揭示人们在欣赏和理解文艺作品时,心理上的变化和反应。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艺作品,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形式。

这些作品通过作者的艺术手法,塑造出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从而引发读者或观众的共鸣,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文艺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的共鸣,二是思想的启示。

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读者往往会被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所打动,产生共鸣,从而引发情感的变化。

同时,作品中的思想观念也会对读者产生启示,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那么,读者如何欣赏和理解文艺作品呢?朱光潜认为,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心理敏感度。

艺术修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而心理敏感度则可以让读者更敏锐地捕捉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文艺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艺作品,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帮助文艺创作者更好地
把握读者的心理,创作出更受欢迎的作品。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3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我国著名美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毕生从事美学教育与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主要译著有: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等。

4图书目录作者自白第一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美感与生理第五章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第六章美感与联想目录第七章文艺与道德(一):历史的回溯第八章文艺与道德(二):理论的建设第九章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第十章什么叫做美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传达与价值问题第十二章艺术的起源与游戏第十三章艺术的创造(一):想象与灵感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第十五章刚性美与柔性美第十六章悲剧的喜感第十七章笑与喜剧附录一近代实验美学附录二《文艺心理学》序朱自清附录三作者自传录四简要参考书目。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文学、艺术和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探讨人类情感、意识和心理状态在文学
和艺术作品中的表达和反映。

这一领域涉及到多种名词解释,比如:
1. 情感表达,指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作者通过语言、形式和符号
等手段表达出来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

2. 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技巧,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连续性和不
连贯性,呈现出人类意识的片段化和混乱状态,以此来探索人类心
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符号学解读,文艺心理学常运用符号学理论来解读作品中的
符号和象征,探讨其与人类心理的关联,比如对于颜色、动作、物
品等符号的心理学解读。

4. 情绪调节,指文学和艺术作品对观众和读者情绪的调节作用,包括情感共鸣、情感释放和情感调节等心理过程。

5. 创作心理学,关注作家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
心理活动,探讨创作灵感、创作障碍、创作动机等问题。

这些名词解释涉及到文艺作品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和艺术作品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文艺心理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编辑本段作者自白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

我对于它的名称,曾费一番踌躇。

它可以叫做《美学》,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通常都属于美学范围。

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以往的美学家大半心中先存有一种哲学系统,以它为根据,演绎出一些美学原理来。

本书所采的是另一种方法。

它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

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做《文艺心理学》。

这两个名称在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并不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这部书还是我在外国当学生时代写成的。

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朱自清,字佩弦——编者注)的序还是1932年在伦敦写成的。

后来自己觉得有些地方还待修改,一搁就搁下了四年。

在这四年中我拿它做讲义在清华大学讲过一年,今年又在北京大学的《诗论》课程里择要讲了一遍。

每次讲演,我都把原稿更改过一次。

只就分量说,现在的稿子较四年前请朱佩弦先生看过的原稿已超过三分之一。

第六、七、八、十、十一诸章都完全是新添的。

在这新添的五章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

从前,我受从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

现在,我觉察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

因此,我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

这种态度的变迁我在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里说得很清楚。

我两次更改初稿,都以这个怀疑形式派的态度去纠正从前尾随形式派所发的议论。

我对于形式派美学并不敢说推倒,它所肯定的原理有许多是不可磨灭的。

它的毛病在太偏,我对于它的贡献只是一种“补苴罅漏”。

做学问持成见最误事。

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持成见。

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和片面事实的结果。

编辑本段目录第一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美感与生理第五章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第六章美感与联想第七章文艺与道德(一)——历史的回溯第八章文艺与道德(二)——理论的建设显示全部信息第一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美感与生理第五章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第六章美感与联想第七章文艺与道德(一)——历史的回溯第八章文艺与道德(二)——理论的建设第九章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第十章什么叫做美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传达与价值问题第十二章艺术的起源与游戏第十三章艺术的创造(一)——想象与灵感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第十五章刚性美与柔性美第十六章悲剧的喜感第十七章笑与喜剧附录一近代实验美学附录二朱自清序附录三简要参考书目编辑本段作者简介朱光潜(一八九七―一九八六),我国著名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等职。

毕业从事美学教育与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主要译作有: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等。

《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名著之一。

编辑本段发行版本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

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著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

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

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

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

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

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

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

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

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

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

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

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

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

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

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内容便概1.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

就像一个婴儿,父母告诉他面前的物体是一棵松树,他便记住了松树的形象,这个时候,他的头脑中不会出现另外一棵松树的形象,因为,他没有“松树”这个概念,所以也(转载自管理资料下载网,请保留此标记。

)不知道松树的抽象的特点,而只是有一棵松树具体的形象。

此时他获得的知识是“直觉”,等他大了,他会进一步获得“松树”的理性认识。

审美就是这种“直觉”下才产生的心理享受。

我们在欣赏一棵松树的美的时候,脑里完全被这棵松树的形象所吸引,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植物学家看到松树,一心关心松树的生活习性,关心它的植物特性,这个时候他是不能进入审美的,因为他持着科学的态度;另一类人,一心只想着把这松树砍回家去会有什么用处,结果,他也没有享受到松树给他的美,因为他持着实用的态度。

排除了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又不考虑事物的抽象共性,只专注它给你的完整形象,这个时候,美才能产生。

这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2.审美要有种距离。

莎士比亚写过一部关于夫妻猜疑的悲剧,叫做《奥赛罗》。

假如一个人素来疑心妻不忠实,受过很大的刺激,一定比寻常人更能了解剧中奥赛罗的痛苦,他本来更应该从此剧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的,可是正因为他事事都把剧情和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限制了他对全剧其他内容的理解,不能真正达到欣赏。

所以,人必须和美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审美。

人们都知道“雾中看花、水中望月”中的花和月比现实中的花与月要美,是因为人们和它们有了距离。

距离太远以至于看不清楚了,也同样达不到审美的效果。

过分理想化的作品和人们生活离得太远,过于写实的作品又和人们的生活离得太近,都不能产生很好的审美效果。

“不即不离”是艺术的原则。

3.立普斯的移情说。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是美学上一条基本原理。

还举松树的例。

当我们欣赏松树时,不知不觉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我们一方面把自己心中的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注到松,于是松树俨然变成一个人;同时也把松树的苍劲挺拔的情趣吸引于我,于是,自己也俨然变成一棵松树。

这就是移情作用。

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生命,有情感,有动作,这就是移情的结果。

这些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

比如“天寒犹有傲霜枝”句中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都是体现着移情作用。

4.谷鲁斯的内模仿说。

立普斯提出移情说后,人们就想知道为什么会在审美的时候有移情作用出现。

后起的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人的生理机能造成的。

举个例,比如说希腊“道芮式”石柱。

占希腊的神庙建筑通常都不用墙,让一排一排的石柱来支撑您可以访问管理资料下载网()查看更多与本文《《文艺心理学》读后感》相关的文章。

屋顶的压力。

这种石柱往往很高大,外面刻着凸凹相间的纵直的槽纹。

照物理学说,我们看到石柱时应该觉得它承受重压顺着地心吸力而下垂,但是看“道芮式”石柱,我们却往往觉得它耸立飞腾,现出一种出力抵抗不甘屈挠的气概。

这正是立普斯的移情作用的影响。

但是为什么会发生移情呢?谷鲁斯说,移情作用就是内模仿。

我观赏石柱时暗暗地模仿它的腾起,结果便有了运动的感觉。

这种运动感觉微弱“无定所”,所以外射到石柱身上去。

再比如,一个小孩在路上看见许多小孩在戏逐一个同伴,站在旁边观看了几分钟,越看越高兴,最后也跟着他们追逐。

看来这几分钟的旁观就是对于那运动现象的最初步的美感欣赏。

模仿是动物最普遍的冲动。

5.审美离不开联想。

联想的特点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完全是偶然的,没有艺术的必然性。

联想的另一个特点是,联想力越丰富的人美的欣(转载自管理资料下载网,请保留此标记。

)赏力也越弱。

尤其音乐,有修养的人一般只注意声音的起承转合,不想到意义,也不发生视觉的幻象。

朱光潜批评了这种漠视联想在审美中的作用的看法。

指出,诗歌是不能丢开联想的,比如伟大的诗人柯勒律治吃完鸦片后睡眼之中写的名诗《忽必烈汗》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文艺心理学》提出美感经验三段论,是整个《文艺心理学》最具特色的部分。

朱光潜先生承认,美感是一种直觉,它不计功利和实用目的。

但是,他认为不能因此把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同人生分割开来。

一个瞬间的美感意象总是有几千万年的遗传性及毕生的观察、思索、体验做它的背景。

在美感经验之后,即意象转化为情趣后,又往往在人的整个心灵中回流,扩充人的想象,伸展人的同情,增进人对人情物理的深度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