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透析童年读后感

透析童年读后感

透析童年读后感《透析童年》读后感。

《透析童年》是一本由著名作家张爱玲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己童年时光的回忆和思考。

在书中,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和文字表达,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童年时代的种种复杂情感和心理冲突,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更能够对自己的童年经历进行反思和透析。

在《透析童年》中,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描绘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点点滴滴。

她用文字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家庭生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情感。

同时,她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童年时代的痛苦和挣扎,使读者对童年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透析童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张爱玲所描述的童年情感所触动。

她用文字描绘出了自己对家庭、亲情、友情的感受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

同时,她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童年时代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使我对自己的童年经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透析童年》,我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更能够对自己的童年经历进行反思和透析。

在《透析童年》中,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和文字表达,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童年时代的种种复杂情感和心理冲突。

通过她的文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童年时代的无助和孤独,也对自己的童年经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她也通过自己的反思,启发了我对自己的童年经历进行透析和反思,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总的来说,《透析童年》是一本充满情感共鸣和思考的散文集,通过作者的文字和思考,使读者对自己的童年经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中,我深深地被作者的情感所触动,也对自己的童年经历进行了更深入的反思和透析。

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童年经历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引言...................................................... - 3 -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 (3)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 (3)2、张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4)(一)善用讽刺 (5)(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 (5)二、张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6)(一)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 (6)1、庸俗的母亲 (6)2、冷漠自私的母亲 (7)3、变态的母亲 (8)(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 (8)三、张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 (9)(一)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 (9)(二)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 (10)(三)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 (10)四、上海的沦陷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12)结论 (14)主要参考文献 (16)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她从自己悲剧的人生出发,写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留给世人许多有争论的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世界。

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同时她的人生经历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作品的创作,本文着重分析了她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从生活背景对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爱情以及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人生经历;创作;影响;张爱玲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引言张爱玲的作品内容几乎都是来自她的生活,她作品中的人物也和她周围的人物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她的人生经历带给了她作品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将一一介绍她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家庭遭遇、爱情、以及上海的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张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1、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内容的影响1920年9月30目,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张公馆,那一天下着阴冷的小雨,这似乎预示着张爱玲的一生将被笼罩着暗淡的色彩。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摘要: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张爱玲童年阶段对家庭内部父母之爱、和睦之乐的缺失性体验是其小说创作的宿因。

童年期间华美而不幸的家庭生活体验直接影响了张爱玲在小说关于中家庭伦理主题的表达,通常呈现亲情异化、畸形腐朽的家庭图式。

同时,童年伤痛性的家庭经验致使张爱玲在小说中将世俗化的物欲观体现得极其透彻。

而在张爱玲小说孤独悲凉的风格背后对人的同情也与其童年时期对家庭关系的体察息息相关。

本文将就以上三方面内容探讨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童年时期家庭经验张爱玲小说创作童年时期家道中落背景下家庭分崩离析的破碎化状态对张爱玲的性格和气质的影响尤其巨大,张爱玲易感多思的性格偏向更使其对童年阶段的家庭生活体验得深刻透彻。

海明威曾直言不愉快的童年是对作家最好的写作训练,而张爱玲无疑诠释了这一观点,她能够将自己有限的、独特的童年时期的家庭阅历在日后的人生经验中转化为深度的生存体验,由此构筑成一个虽然狭小却相当深邃、完整的经验世界,童年家庭经验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

(1)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也成就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一、家庭伦理与亲情关系的异化张爱玲出身于典型的败落式贵族家庭,其父亲是执缉遗少,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而且性情暴躁、乖张,其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女子(2),旧习气与西洋化格格不入的矛盾在一个只是仰赖着先人余荫的家庭中暴露并强化。

而后父母的离异也只是家庭悲剧的开始,被迫留在父亲家中的张爱玲忍受着继母的泼辣跋扈、父亲的毫无温情和举家的冷眼漠视,而张爱玲在强烈的冲突和怨愤中转而投入向母亲的家中,然而母亲的生疏高冷并未真正得使幼年时期的张爱玲摆脱那种窒息的心灵囚禁处境,其举动反而加深了“父亲的家”和自身之间冲突对立,在这种家庭处境的张爱玲所产生的癫狂的心理感受将一颗尚未成熟的心灵被摧残。

浅析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浅析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浅析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作者:陈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3期摘; 要:作家和作品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爱玲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旷世才女,其传奇的一生,对其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试从梳理张爱玲的个人经历,浅析对其作品的影响,为大家研究张爱玲其人、其作品、作家与作品等提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张爱玲;作家;作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一、张爱玲其人其事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最走红的女性作家。

上个世纪20年代,她生于上海滩的名门望族。

其祖父是清代末期的名臣,祖母是当时清朝的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但是,在张爱玲出生和成长的时候,当时那个时代和她家庭的繁华都已经是“过去时”了。

2岁,随其父亲迁居浙江。

4岁,张爱玲开始在私塾接受教育,当时她的母亲在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照顾。

8岁,随父亲重新回到上海居住,这个时候张爱玲开始学习才艺,绘画、钢琴以及英文等,并且开始接触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一些古典名著。

10岁,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生活。

12岁,和冷酷凶悍的后母一起生活,这个时候,少年张爱玲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了欺凌。

张爱玲写出首篇短篇小说《不幸的她》。

13岁,张爱玲又发表其个人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

17岁,张爱玲与后母争吵,遭到父亲毒打并被父亲关押了起来。

18岁,张爱玲从父亲和后母那里逃了出来,开始和母亲一起生活。

19岁,张爱玲就读香港大学。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香港大学停课。

第二年夏天,张爱玲返回上海。

生存的困境,亲情的缺失,对少年时期的张爱玲影响很深,也使她形成了独立孤僻的性格。

俗话说,痛苦出诗人,少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也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

如果说22岁之前张爱玲才气初露端倪的话,她真正步入文坛就是在此次返回上海之后。

1943年回到上海,张爱玲开始以文字为生。

浅谈张爱玲的童年少年经历与其创作的悲剧意识

浅谈张爱玲的童年少年经历与其创作的悲剧意识

浅谈张爱玲的童年少年经历一张爱玲的童年生活1920年代的上海,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好一派富贵景象。

但在这宁静的繁华中其实蕴藏着深深的危机,时代的大变革将在其中发生裂变,这一隅的宁静渐渐地只是表面的装饰了。

1920年的初秋微雨初凉,张爱玲降生了,父母为她取了个小名,叫小煐。

她的生活也许就像这天气一样,一开始就带着降色的沉哀。

张爱玲生在民国,无缘得见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等辈在时代的洪流中弄潮的风姿,她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开始的感受来自家庭。

而家庭给她的最早的印象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这对她后来人生的影响之大是难以想像的。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一生落寞守成、碌碌无为,与在史书上留名的李鸿章、张佩纶等的辉煌生涯形成强烈反差。

张廷重生于1896年,没多久清朝就灭亡了,他成了一个出身豪门贵族、身带“皇”气的遗少。

他拼命玩乐,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在醇酒妇人中碌碌一生。

他身上的恶习,如赌博、抽大烟、嫖妓、养姨太太等等,不一而足。

而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虽然出身传统的官宦世家,思想上却因为清末民初民主自由气氛和五四风潮的熏染而极为开化,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

她虽也缠过脚,但籍着开化的思想,“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对照记》),从清朝走到了民国,走向了现代。

此可见,张爱玲的父母之间是非常不和谐的,他们之间的对立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差异,更是思想意识的分歧,这也是他们后来分道扬镳的根源。

黄素琼并不甘于被不幸的婚姻完全束缚住,她要去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1924年,张廷重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黄素琼借口小姑需要监护便偕同出国了。

她自己更名为黄逸梵,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

那时,张爱玲4岁,她将从此失去母爱。

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注定是苍凉、冷漠的。

张爱玲清楚地记得,母亲临别那天上船前还伏在竹床上痛哭,爱玲站在母亲的竹床前看她哭得如此伤心,感到手足无措,却没有哭。

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张爱玲童真的心灵里,多年后她这样回忆童年时对母亲的感情:“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

论人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人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人生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作者:杨帆来源:《文理导航》2011年第07期【摘要】张爱玲的童年时代失爱于父母,青年时代失意于爱情,正是这种缺失性的人生体验使得她作品中的家庭总是残缺不全的。

这些人生体验不仅对张爱玲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张爱玲一生的悲观情绪,使她的作品始终弥漫着浓郁的孤独气氛。

【关键词】张爱玲;作品;人生体验;缺失;孤独一个作家作为感情充沛的个体,其人生经历和感情跌宕的蛛丝马迹必然会投射于作品,张爱玲也不例外。

她真实描摹了普通人的灰暗生命图案,刻画出普通人卑弱可怜的人性,作品中弥漫着孤独的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张爱玲对自身人生体验的感知和认识。

一、创作心理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记忆对于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人曾将童年体验分为丰富性和缺失性体验两种。

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方面都得到满足,生活充实而无忧无虑——这是丰富性体验。

而所谓缺失性经验,是指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

比之丰富性体验,缺失性体验在激发创作者的内在心理驱动上更为强烈。

中国女作家中,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幸的,她出生在上海一个没落的大家庭中。

父亲是满清遗少,继承了遗少的全部荒淫、残暴,母亲是一位留过洋的新派女性,爱好音乐、文学。

在这一新一旧组成的畸形家庭里,无爱可言却拥有无尽的争斗与倾轧,她从小就饱尝了因为旧式婚姻造成父母感情裂变所带来的家庭不幸和痛苦。

于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中,父爱是永远的缺失。

《琉璃瓦》中的姚先生有七个女儿,个个美丽可人。

姚先生对此感到十分惬意,但是她并不为女儿们的幸福和前途着想,只是把她们当做自己晋升的垫脚石。

他自己是印刷所广告部主任,于是把大女儿嫁给了印刷所大股东的儿子——一个不求上进的青年,可怜的大女儿成了牺牲品。

掩盖在这温情脉脉的父爱面纱下的,是姚先生“职业上的发展”的自私欲望。

“母亲”这个形象在世人心目中向来联想到的便是爱心、圣洁,是为儿女遮风挡雨的港湾。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文秘班0801402024摘要:本文认为,张爱玲早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她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作品很大一方面反映了她独特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又与她独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自恋等情结的形成,以及这种情结在她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自恋;恋父情结;心理自疗;引言: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个独特的女子,她的才华,她的人生经历都让人觉得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有人说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也有人说张爱玲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女子又如此诸多的不平凡,通过这篇文章,我想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张爱玲的早期人生经历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浅显的解读。

一、自恋情结的形成很多人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女子,认为她的孤傲源自于她的自恋。

但是自恋的根源是什么呢?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中也大胆地写出了自己所自恋的东西——才华和家世。

她是这么写的“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关于童年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关于童年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关于童年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王佳慧论文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童年体验论文摘要:母爱本是人世间最无私、宽厚、圣洁的情感,但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却纷纷转化为庸俗、冷漠自私、变态的化身。

通过对张爱玲生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童年体验对她塑造母亲形象有很大的影响。

一、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童年体验的关系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之一。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二三十年代的其他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描写的女性或庸俗、或浅薄、或放荡、或变态,就连一向被视为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刻画的千疮百孔,这些母亲形象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异化,并且充满了调侃、亵渎和批判。

母亲形象的核心便是母爱。

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使人们把母亲神圣化,并把母爱当作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情感。

冰心散文《南归展示出母亲呵护子女的博大胸襟;丁玲长篇小说《母亲》里的于曼桢,以年轻寡妇的身份求学、求职自立,表现出新女性的风采,然而在张爱玲犀利的笔锋下,我们看到,母亲的形象无力招架沉重的传统,她们感情扭曲、心灵异化,失去了母爱神圣的光环。

张爱玲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形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应该归结于她的童年体验。

童年是人类生命的最初阶段,尽管短暂,却总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尤其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来说,童年体验往往是难以磨灭的印痕。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其童年生活的重创和严重的母爱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一)庸俗的母亲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母亲担负着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等职责。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母亲的敬重也正源于此。

但是,也正式这种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的对母亲的价值评判,铸就了一批又一批遵从“孝、道、礼、义”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这样一类母亲是张爱玲小说中塑造最多的,她们都是“良家妇女”,是传统型的母亲。

比如心经中的许太太,面对女儿暗恋丈夫,而丈夫又与女儿的同学同居这样一个乱伦的事实,也只是忍气吞声,淡淡地说了一句:“一家有一家的难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摘要: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张爱玲童年阶段对家庭内部父母之爱、和睦之乐的缺失性体验是其小说创作的宿因。

童年期间华美而不幸的家庭生活体验直接影响了张爱玲在小说关于中家庭伦理主题的表达,通常呈现亲情异化、畸形腐朽的家庭图式。

同时,童年伤痛性的家庭经验致使张爱玲在小说中将世俗化的物欲观体现得极其透彻。

而在张爱玲小说孤独悲凉的风格背后对人的同情也与其童年时期对家庭关系的体察息息相关。

本文将就以上三方面内容探讨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童年时期家庭经验张爱玲小说创作童年时期家道中落背景下家庭分崩离析的破碎化状态对张爱玲的性格和气质的影响尤其巨大,张爱玲易感多思的性格偏向更使其对童年阶段的家庭生活体验得深刻透彻。

海明威曾直言不愉快的童年是对作家最好的写作训练,而张爱玲无疑诠释了这一观点,她能够将自己有限的、独特的童年时期的家庭阅历在日后的人生经验中转化为深度的生存体验,由此构筑成一个虽然狭小却相当深邃、完整的经验世界,童年家庭经验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

(1)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也成就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一、家庭伦理与亲情关系的异化张爱玲出身于典型的败落式贵族家庭,其父亲是执缉遗少,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而且性情暴躁、乖张,其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女子(2),旧习气与西洋化格格不入的矛盾在一个只是仰赖着先人余荫的家庭中暴露并强化。

而后父母的离异也只是家庭悲剧的开始,被迫留在父亲家中的张爱玲忍受着继母的泼辣跋扈、父亲的毫无温情和举家的冷眼漠视,而张爱玲在强烈的冲突和怨愤中转而投入向母亲的家中,然而母亲的生疏高冷并未真正得使幼年时期的张爱玲摆脱那种窒息的心灵囚禁处境,其举动反而加深了“父亲的家”和自身之间冲突对立,在这种家庭处境的张爱玲所产生的癫狂的心理感受将一颗尚未成熟的心灵被摧残。

其实张爱玲并不归属于父家或母家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她一直以“局外人“的身份游离于两个家庭阵营之间而心无所依。

父母的破碎婚姻、家庭的失序乱象和变态化的亲子关系造成了张爱玲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张爱玲7岁时所作的首篇作品就以家庭伦理悲剧作为发端,这似乎就是一个征兆。

而早期的家庭生活体验,如同极热的铁烙印在她早熟的心间,使其对家庭、亲情产生了悲观乃至绝望的情绪,张爱玲更把对家庭温暖、亲情关怀、人伦情操的质疑投射在小说创作之中,毫不避讳地构造了一个个在正常包装下已然畸形化的家庭,《金锁记》中的姜公馆、《倾城之恋》中的白公馆、《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公馆、《怨女》中的姚公馆等,似乎它们都是在某种历史诡谲气息下变形而来的产物,而家长制、封建式和迫害性是这种家庭结构的特征。

而家庭内部亲人之间所谓的真情、真心、真爱更显不堪,张爱玲在《对照记》和《私语》当中曲折地表达了她对父母亲情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3)《花凋》中郑先生和郑太太在金钱上互相算计,以至于在小女儿病入膏肓之际双方仍舍不得拿出私房钱给女儿治病;《心经》中女孩对占有父亲的执念和仇母的倾向更是尼勒克特拉情结的典型反映;《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被姑母收留的原因并非姑侄的血亲关系,而是姑姑意图用侄女的容貌姿色作为招徕男人的资本;聂传庆仇视憎恨父亲却又不得不在其绝对权威下生存的变态心理,比比皆是。

畸形化的人伦亲情是张爱玲对传统母爱神话的解构、对传统父权的无情颠覆,对以家族亲人之间“血亲”关系的否定,是张爱玲在童年时期非健全的家庭中情感需求的不满、父母之爱缺失性体验的映射。

二、世俗化与物欲化追求的张扬张爱玲的祖母是清末著名官僚李鸿章的女儿,其祖父张佩伦曾担任清末官僚,是著名清流派成员之一,其家族的历史渊源颇深,而至张爱玲父亲这一代,她家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

张爱玲的父亲以遗少的身份过着奢侈糜烂堕落的无能生活,他养妾蓄妓、吸食鸦片、挥霍家产,张爱玲的存在本就是父家经济实力逐渐衰弱式微的见证,家庭内其他的成员乃至佣人都是极其趋炎附势的,这于父母离异后作为女子的张爱玲更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启示”,而其与母亲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其实也有“银钱”物质方面因素的作用,对世事的洞察与体验使张爱玲自小就对生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念模式。

在童年家庭经验作用下张爱玲的世俗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而这种童年家庭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在张爱玲的创作中,物欲的、世俗的追求并不是变形的或曲折隐晦的表现,而常常是真实的、直接的反映。

《金锁记》中势利的哥嫂为了攀附富贵、贪图钱财,不惜将妹妹嫁给一个残废,使其在一个旧家庭里失去了一生做人的意义和尊严;《十八春》中的曼璐为了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竟然残忍地毁掉了妹妹曼桢一生的幸福(4) ;而赤裸裸的物质追求更是白流苏意图拴住范柳原的全部理由。

父子、母女,还是夫妻、兄弟姊妹之间,均处在一种利害关系网中,世俗物欲的索求成为张爱玲小说中众多人物具有转折意义行为的首要动机!世俗化与物欲化的追求已然成为人性的“黄金枷锁”。

无论张爱玲在小说中对现世利己主义的态度是包容抑或批判,纵观其一生的创作历程,其实张爱玲的创作动机中始终包含对实际利益的追求,表现出充满世俗色彩、都市欲望化的个人主义倾向。

可能父亲萎靡颓废的生活使张爱玲过早地领略到了生存的阴暗与没落,母亲对其称为“淑女”的强硬要求让她面临伸手要钱的尴尬(5),童年环境使本就聪颖早熟的张爱玲朝着内省、敏感、自我封闭的方向发展,张爱玲虽为一个独特的女作家却也不得不随社会意识形态浮沉。

张爱玲早期充满“鸳鸯蝴蝶派”意味的男女情感类型小说,至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发表罕见的喜剧结局的小说《小艾》,而后在台湾张爱玲的一系列小说创作,最后至其在美国创作的《赤地之恋》,其中张爱玲创作题材、主题等多方面倾向的多番转变,从中其实可以略窥其小说创作的心理动机。

三、孤独与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6) 这似乎成了所有人对张爱玲的小说的共识。

张爱玲在小说中表达的孤独苍凉与其童年时期因家庭中因爱的剥夺而造成的心理创伤有很大的关系。

儿时父亲一次为维护继母不分青红皂白地便暴打她,并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7),让幼年的张爱玲看到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杀机”,甚至于之后张爱玲患痢疾而其父拒绝请医生,她在半年的病痛中看到某种死亡的真相,其从父亲那里领略到的封建家长式的专断、粗暴、虐待多于关爱。

因此,张爱玲在童年时期就体验到了孤独,虽然其未必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孤独”这个字眼。

或者说张爱玲从小便体悟了某种生存的无奈与苍凉,其流连于张爱玲对于一切事物的观照方式上。

直至后来张爱玲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8)然而张爱玲在其小说中表达孤独苍凉的同时,也下意识地融入了对众生的体察和同情,或者说这是由自身生发的一种变相的移情方式。

张爱玲的父亲彻底颠覆了人们心目中惯常认为的高大威严的父亲形象,而母亲却因追求个人的理想生活漠视了幼弱女儿的生活需求。

张爱玲童年时期体验到的父母之爱尚且如此,其他的情感又待如何?在其小说中某些人物都有其自身的影子,而现实中的张爱玲似乎乐意将自己放逐于构造虚构人物的创作中,将自哀自怜的情感投射在小说中人物的身世际遇。

爱情或许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所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

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9)或是《茉莉香片》中的猜忌和仇狠;或是《连环套》中的赤裸裸的肉体欲望与无休止的物质索求。

另一方面,张爱玲擅长于把这种人事的悲凉放置在热闹场面之中,《鸿鸾禧》整篇是一场热闹的结婚场面,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在这场结婚场面中是真正的欢乐者;在《怨女》中,作者多次写银娣在别人热闹时内心的凄清悲凉、孤独寂寞的感受和体验。

动荡的家庭环境促使年幼的张爱玲成为一个的失落者,张爱玲从而揭示了芸芸众生的孤独漂浮感,同时也呈现自我世界的一片荒原。

其笔下人物外表上的强颜欢笑更凸显了内心的荒凉和悲戚,俨然是作者自幼形成的对命运的困顿无奈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的投射。

悲悯是文学作品中一个作家最具力量的情感表达,是有温度的、人性化的文本背后的创作动因。

而张爱玲也以“悲天”、“悯人”的传统情怀,对乱世中芸芸众生的悲剧生存境遇,投入了深切的同情与理解。

这种慈悲情怀的表达其实是孤独与苍凉背后的独特蕴藉,是张爱玲自小就从纷杂的家庭中体悟人与人关系的使然,或者说张爱玲借助悲恸、怜悯的情绪净化自己心中的隐痛,而其家庭的悲剧无疑是这种疼痛中的源头和重要构成部分。

《金锁记》中曹七巧垂老之际意识到儿子、女儿、婆家和娘家的人都恨毒了自己,貌似只有亘古的月亮见证了其一生的孤苦与悲凉,而张爱玲在叙述曹七巧结局的同时也流露了怜悯和同情的情绪。

《曹七巧》结尾处有这样一句描述:“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10)张爱玲以物象为动作的凭借浓缩了曹七巧可恨又可怜的一辈子。

而《倾城之恋》中一句“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

”(11)将张爱玲对于这段“倾城之恋”中主角白流苏的无限哀怜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往往采取一种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这种对悲剧冲突的低调处理,就是“参差对照的写法”,它形成了“苍凉美”的悲剧基调,打有东方传统文化的烙印。

(12)童年时期家庭的破碎、环境的龌龊,这一切都对张爱玲幼小稚嫩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使她无法找到心灵可以栖息的港湾,成为其难以抹去的人生记忆。

加上自幼就体现出来的惊人天才,使张爱玲形成了孤傲、自卑、封闭,与人难以亲近的性格,同时还成就了张爱玲“苍凉却华丽的末世视野”。

(13)童年时期家庭经验对张爱玲的小说创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亲情的异化、家庭伦理的畸形化是其在张爱玲小说中最直接的反映,无论是张爱玲小说的内容抑或是其创作历程,始终体现着人在世俗中对物质、欲望的渴求。

而孤独悲凉的情感意蕴背后的悲悯情怀是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基调,这与其童年阶段的家庭经验也是密切相关的。

童年家庭经验给张爱玲带来精神、心理深刻的生命体验,对其创作产生稳定和显著的影响。

注释:(1)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2)(5)(7)余斌:《张爱玲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23页,第19页,第25页。

(3)(12)翟瑞青:《童年经验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载《烟台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崔淑琴:《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小说的渗透和影响》,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6)(8)罗慧萍:《论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人性》,载《湖北大学报》,1998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