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张爱玲的作品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极为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独创性。
凡是读过张爱玲作品的人都会被她神奇的风格迷住,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盛赞张爱玲独具个性的艺术技巧。
张爱玲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学底蕴和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审美品味,将中国传统文学的表现方法和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加上她独特的艺术敏感、超常的想象力、女性的细腻、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笔力,创造出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一、现代的文学视角张爱玲突破了传统文学中好坏对立的一元论的简单价值判断和人物形象模式,进入了现代文学中对(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判断之中,通过现代的文学视角,把人性的悲剧提高到一个人类生存的总体背景上来把握,使作品和人物具有更加丰厚的美学内涵。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
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
” “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该部分内容被隐藏)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
”在人物塑造方面她说:“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例如佟振保,虽然他的人性中有自私、懦弱、虚伪的一面,但他的初衷还是想做个“好男人”,而(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心;办公,谁都没有他那么火爆认真;待朋友,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
”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好学上进,“半(该部分内容被隐藏)会的事。
”尽管社会的要求与人性的背离使他只是在做大家眼中的“好男人”,但他不是个完全堕落的人,他的人性中一也有亮色(该部分内容被隐藏)愿意忍受身体上的巨大痛苦戒烟,看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因而在她的未来被毁灭后使人倍感痛惜。
二、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对此傅雷先生这样评价:“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
张爱玲特点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
她的小说重点在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过于局限,有人说她的写作技巧过于新潮,掩盖了其它方面的描写等。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小说视角独特,风格迥异,文字闪现着与其他作者不同的灵动之气,具有十分强烈的画面感,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很多字句都堪称经典。
本文拟从其艺术特色方面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雅俗结合的题材(一)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二)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三)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
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引导语:张爱玲是一代才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张爱玲的作品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欣赏与阅读。
张爱玲从小接受着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导致她形成了一种中西杂糅的人格品性和怪异自立的人生态度,她的作品也带有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苍凉感。
张爱玲以其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她的代表作有《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同学少年都不贱》等。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题材方面它们大都取材于沦陷前后的香港和上海,描写的多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关系;在结构方面它们总体结构都十分独特,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引人入胜,张爱玲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在写作目的方面它们的内容往往都是揭示那个没落年代的人物生存状态;在语言风格方面,一是古典借用造成陌生化效果,二是追求中西方文化与旧现代小说之间的调和;在艺术手法方面意象的营造新颖以及比喻和对比的巧妙运用都发展到了顶峰。
张爱玲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她的作品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领读者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剧。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灵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营销的平庸小角色。
她用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刻画出女人在旧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来女性在历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识的影响,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现出了女性的全部弱点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于揭示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1995),华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写作小说、散文和剧本。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触精细细腻,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伤痛。
本文将介绍张爱玲作品的三个特点: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思想深邃。
一、情感细腻张爱玲的作品以对人情世故的敏锐触察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著称。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纠结。
例如,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还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二、婉约而优美张爱玲的作品以婉约而优美的文风而闻名。
她的文字流畅而雅致,富有诗意。
她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构建独特的意象与符号体系。
她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美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她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凄美的爱情,她的文字如丝一般柔软,温婉而又动人。
三、思想深邃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与深刻的思考与哲学意蕴相结合。
她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局限。
她的作品常常提出对于自由、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索。
例如,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女主角的命运反思了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命运的束缚,提出了对于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呼吁。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思考和触动,常常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共鸣。
总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的文风与深邃的思想常常相结合。
她用她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伤痛,使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敏感触察和对于文字的精细塑造,使她的作品仍然深受世人的喜爱,并且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爱玲小说叙事的艺术特色

张氏叙事的艺术特色一、苍凉之美:虚无的末世情绪一种颓败、衰朽、毁灭、悲凉的末世情绪,一种巨大的虚无感在《传奇再版的话》中说:偏爱“凉”字1、主题:写都市世俗生活传奇,表现文明与人性衰落的挽歌、哀歌。
受现代文明侵蚀,封建秩序、封建文化衰落中的苍白人生与腐朽人性,也可以说是乱世中旧文明的苍白。
与30、40年代的都市小说主题都不同:与现时代保持着距离,是被现代文明侵蚀、又被现代生活遗忘的幽闭的死水;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幽闭世界中人性变异的微澜,留下的是一幅幅古老文化衰败的缩影。
2、人物:多为旧式家庭的“怨女”“怨妇”以女性视角观照都市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意识。
(1)“绣在屏风上的鸟”是张爱玲女性的核心意象。
“永远桎梏中的双翅,永远想象中的飞翔”,比笼中鸟更让人绝望,象“钉死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
(2)女性通过爱来谋生,爱情、婚姻的荒诞性、千疮百孔。
追求人生幸福,向往文明生活,但旧式的文化修养、传统的妻道训练、乱世中无以自立的生存环境,使她们不能获得独立的人格与自立的本领;都把婚姻作为了人生的出路,新旧女性经历不同,但都走了“做女结婚员”的同一道路。
(3)大量展示了具有现代都市女性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恶劣的生存状态。
对男性的贬抑:“反父权书写”大批遭贬抑的男性形象。
分两类:形体残缺(《金锁记》中的二爷)与精神残障——没有生命、情感和力量,没有逃遁的梦想。
对于男性的贬抑,阉割去势的书写,使张爱玲的小说叙述构成最能颠覆父权的笔法之一,表达了张爱玲独特的女性性别意识。
破解女性神话比较:不同于五四以来的其他女作家:不写冰心式的理想的“淑女”;丁玲的“叛女”(与男性中心社会对抗);萧红的“愚妇”。
也解构男性世界,不刻意对抗男权中心,她突出解构的是现代女性的神话。
从俗世人生入手,主要从两性关系切入,呈现女人的生存困境。
她笔下的女性悲剧没有崇高与悲壮,只有生存的琐屑、无奈与苍凉。
女性诗意的梦想在庸俗平常的日子里幻灭。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提要]: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女性悲剧心理分析意象手法“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老友,作家柯灵如是说。
那么,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
张爱玲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
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人格。
加之她命运多舛,导致了她的性格也极其矛盾:虽然贵为名门之后,却一生多孤独,还骄傲的声称自己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悲天悯人、通情达理,而她本人却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她将生活艺术化和享乐化,但文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贵族没落、世事沧桑、处境逼仄……,因此不论她得人生,还是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悲伤,和难以把握的失落的凄凉。
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传奇。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风格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1”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而文学语言则是作家创作艺术形象的手段。
在创作过程中,每个不同的作家都会有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
张爱玲小说作品的语言,朴素中透露着奢靡,凝重中流丽,有悲情苍凉的氛围,能用奇妙诙谐的比喻,运用独特生动的色彩,反复运用的不同的意象和象征等,逐渐形成属于张爱玲自己独特的语言。
但是张爱玲自身对于娴熟语言的驾驭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与她自身的成长社会家庭环境是有很密切的关系。
张爱玲本是李鸿章的外重孙女,在当时社会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出挑的作家天赋。
张爱玲的小说独具娴熟、精湛的语言,文字中富有创造力,都给张爱玲的小说注入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这也正是她的小说会一直吸引读者阅读的关键原因。
这么一个身跨两界并雅俗共赏的作家,在当时来说却是第一无二;张爱玲自幼接受的是西洋学堂的孜孜教育,不过她却只钟情于她的中国小说艺术,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用心去观察,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在当时的众多新文学作家中,会选择走这条路子的人真的很少。
不过也正因如此,张爱玲作品和她的语言对我们现代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一、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点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作品,写的十分荒凉和赤裸,绝境中把生存的意义依托在短暂的肉身乐趣上,通过触摸去把握物质的动向。
所1蒙田.随笔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56.以她在对于语言的表达上有着充裕的物质和细琐的细节描写,渗透在平凡老百姓的日常琐碎生活中,通过自己非同凡人的细腻观察,灵活地融入自己对于人生的体验感受,用浓重的色彩涂上,用纷繁复杂抹上,以细腻的文笔,一笔一笔地勾勒出那虚无悲凉的人生旅途。
身处这篇繁华的喧闹里,处处暗示着大限的到来,警醒着人们注意到这繁华背后的苍凉,大喜过后的大悲,她牵引着这场曲径通幽的道路,披荆斩棘中品出当时社会生活底色的无奈与悲壮。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一、冷静中窥伺人性用两个字来形容张爱玲的小说,就是冷静。
她似乎总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以局外人的态度冷静的陈述现实和现实中的人性表露。
【冷静的语言叙述现实】张爱玲小说中的语言之精准,词句之凝练,“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多加评论,只说她冷静的风格。
文字似乎不能用冷静来形容,但是除了这两个字,不能更恰当的形容张爱玲的文字。
以局外人的视角冷眼旁观事态的进展,冷静的叙述。
无论多么残酷的现实,多么激烈的争斗,多么凄美的爱情,在张爱玲笔下,一律冷静。
而这冷静中流露出的冷酷,更让人心生寒意。
现实的威力在她冷静的叙述中表露无疑。
美好的情感在现实残酷的扼杀下毁于一旦。
在她冷静的语调中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讲故事的口吻来讲述现实,冷静的话语来叙述,对于现实的残酷的表达,其效果比激烈的控诉更加明显。
【冷静的现实顺延人性】冷静的语言叙述残酷的现实,这现实也显得冷静起来。
虽然残酷,却是再自然不过,似乎不这样便违背了自然规律一般。
在这残酷而冷静的现实中,人性的弱点一览无余。
现实的残酷促使人性发生畸变也是顺理成章。
【解释】:览:看;余:剩余。
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
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代表人物便是《金锁记》中的七巧。
七巧原是麻油店中的女儿,嫁给了姜家身残病弱的二少爷。
因此毁了她的一生。
平凡人家的女儿嫁进大户人家,生活上的不习惯,个性的倔强,使她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爱玲对于她婚后五年的生活没有多加描述,只从五年后说起。
然而七巧生活的压抑也可以想象。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人性的扭曲与畸形是在所难免的。
七巧心里还存着对幸福的渴望,然而现实的残酷又让她不得不防。
严苛的现实逼得她的人格发生巨大的转变,她只识得金钱了。
人性发生巨大的扭曲与变化,在这冷静而残酷的现实中也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似乎不发生变化,倒不正常了。
在这现实中,人性的转变是再自然不过的。
二、在时事中随波逐流的情感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故事,极少有喜剧,即便是有了一个好些的结局,其过程也必是曲折的,不肯顺顺当当的让人家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分析张爱玲小说有哪些艺术风格特点;------------------2二、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3三、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7四、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11五、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16六、结束语;--------------------------------------------11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
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
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关健词】: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我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
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
这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来剖析张爱玲小水的艺术风格特点有哪些: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秀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
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
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
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
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
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
张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是便是赤赤裸裸的虚伪,“爬满了虱子”的尴尬。
比如《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
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血姑娘,振保爱她,“她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
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他便怯懦得要死,连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像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
”他又“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
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萎缩了,他不愿“堕落”,他要做一个“好人”。
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选了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
婚后,她成了他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他尽情的发泄着他的冷酷、变态。
但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人”,在善的外衣下裹着恶的本质。
张爱玲用嘲讽的笔调冷冷地掀开了这个“大好人”脸上的面纱,露出了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变态、自私与好色,展示了一个灵肉分离、表里不一、人格萎缩的“两栖人”的心理世界。
又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为想读书,被迫投靠一个给阔人做姨太太,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薇龙明明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
”可是三个月工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
”她变了,逐渐成为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
她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就像她姑妈说的,“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
”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买了船票,收拾了东西,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薇龙还是留下来了,留在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
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是对姑妈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幻想的有力潮讽。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甘愿侍侯一个残废男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变成了残废。
她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为此她宁可牺牲哪怕短暂的快乐。
她也曾得到过爱的光辉,沐浴在“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中,但她的人性已被黄金枷锁所扭曲、摧残,她自己已被黄金蚕食了,她的青春和爱情也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了。
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这最终也使她从一个曾有青春的温情回忆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鸷、凶狠、残酷的近乎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的姜老太太。
张爱玲执着于真实的人性,作品中充满了在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
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
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
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
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
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
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
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
《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
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
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
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
”留恋的对象消灭了,只有留恋往日的痛苦。
就在一个出身低微的轻狂女子身上,爱情也不会减少圣洁。
《金锁记》的这部分,感情与意象配合得恰到好处,别人假如能写这半部,也足以自豪的了。
可是对于张爱玲,这一段浪漫故事只是小说的开头。
在下半部里,她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七巧因孤寂而疯狂,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张爱玲把这种“道德上的恐怖”加以充分的描写。
又如《倾城之恋》中一个城市为了成全流苏的爱情而沦陷了,这是只有女人才想得出的幻梦。
让我联想到杨贵妃,似乎唐朝的“兴”和之后的“衰”,仿佛也是为了成全这个女人的风流和冤债。
张爱玲如此受人欢迎,尤其受女性的欢迎,我想大概因为她的作品出发点是世俗,是恋爱,是凡俗琐事,不会有太高深太让人无法攀登的东西存在。
每个人看完了以后多少唏嘘感叹一番,也都能说出点感悟或无奈来。
她的言情同时还表现为她对人生绵绵不绝的眷恋之情,在超越个人怀旧情绪过程中,对整个人生有了通透的理解。
三、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
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
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
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
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
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
《传奇》里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候简直道地得可怕;因此他们都是道地的活人,有时候活得可怕。
他们大多是她同时代的人;那些人和中国旧文化算是脱了节,而且从闭关自守的环境里解脱出来了,可是他们心灵上的反应仍是旧式的——这一点张发玲表现得最为深刻。
“生在这个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