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学后感

合集下载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文艺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莱瑟·奥格登(Leslie A. Ogden)所著的一本心理学专著,通过探讨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

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奥格登首先介绍了艺术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她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人们可以获得身心愉悦、情感宣泄、自我认同等满足感。

此外,艺术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心理弹性。

接下来,奥格登探讨了不同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她分析了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心理机制,指出了它们对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角色塑造、情节编排等手段引起读者的共情和情感体验,帮助读者洞察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电影可以通过视觉、音效等元素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可以通过节奏、旋律等元素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进一步探讨艺术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时,奥格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文艺心理学”指的是一种基于艺术的治疗方法,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和创作,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她认为,艺术创作能够提供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的渠道,帮助个体处理情绪困扰、解决心理冲突;同时,通过参与艺术创作,个体能够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增强心理弹性和抗逆能力。

在结尾部分,奥格登总结了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她呼吁心理学家们在实践中采用文艺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艺术创作活动来改善心理健康,同时也呼吁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创作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品。

阅读完《文艺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文艺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艺术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并对如何通过艺术来改善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5篇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5篇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5篇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1在《管理心理学》中,我学习了“人的从众行为”,我想既然人有从众行为,那么由人组成的企业同样也具有从众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企业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

为什么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

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

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

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

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

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

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进入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

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

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

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

文艺心理学读书心得

文艺心理学读书心得

文艺心理学读书心得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文艺心理学的书籍,让我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文艺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文艺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试图揭示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内心世界,以及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的心理反应。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在书中,作者首先阐述了文艺创作的心理动机。

原来,艺术家们进行创作并非仅仅出于偶然或一时的冲动,而是有着多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有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积压已久的情感,通过艺术的形式得以宣泄;有的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展现独特的创造力和才华;还有的是为了与外界建立联系,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这些动机相互交织,共同驱使着艺术家们投身于创作之中。

书中还详细探讨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想象是艺术家们打破现实束缚,创造出独特艺术形象的关键。

它让艺术家能够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变形,创造出全新的、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比如,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凭借想象构建出一个虚幻的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在绘画中,画家能够运用想象将现实中的景物进行夸张、抽象的处理,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在阅读关于文艺欣赏的部分时,我了解到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

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情感状态对作品进行解读和感受。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对于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和评论。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情感在文艺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情感都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欣赏者则在作品中寻找情感的共鸣。

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因为它能够触碰到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文艺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以前,我可能只是简单地从表面去欣赏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者一幅画,而没有深入思考背后的创作心理和自己的欣赏心理。

读文艺心理学后有感

读文艺心理学后有感

读文艺心理学后有感—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读文艺心理学后有感
编者按: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

《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

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

《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

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

审美要有种距离。

审美离不开联想。

《文艺心理学》提出美感经验三段论,是整个《文艺心理学》最具特色的部分。

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

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著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

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

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
第1 页。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是一本结合了文学与心理学的书籍,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心理学理论和现象。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文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点和互补性。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文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中发现了两者的相似点和关联性。

接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叙事手法等方面,探索了这些元素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现象。

其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梦境和幻想的部分。

作者通过对几个文学作品的分析,深入理解了梦境和幻想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我记得书中讲到的“天平之梦”这个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自己的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天平之魂”,并通过这个梦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梦境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心理学等,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应用,使得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更加深入和丰富。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产生
了新的视角和感受。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2)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2)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2)文艺心理学读后感篇三朱光潜先生不同于西方心理学重哲学框架的态度,而是从心理学阐发美学,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折衷的观点,不仅对我国文化传统中重道德伦理的实用主义观念提进行了有力反驳,也矫正了西方风行一时的形式主义理论偏见。

他将西方先进的理论成果与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熟悉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文艺心理学的诸多范畴,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

一、刚性美与柔性美第15章重点讨论了刚性美与柔性美的特征及其给我们带来的心理体验。

综合前人所述,所谓“骏马秋风冀北”的雄伟阳刚使人严肃、震撼、感动。

感觉它时,第一步是惊,如因物的伟大(数量或精神上)而有意无意的显现出自己的渺小,这时会产生“霎时的抗拒”痛感;第二步才是喜,我们因物地伟大有意无意的又幻觉到自己的伟大,心情又欣喜起来。

所以人们多觉得“雄伟”是“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是美之难者”[3]。

而“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秀美则起源于运动筋力的节省,是一种移情作用,多带有欢喜和亲爱的情感。

尼采对艺术有如下分类:“一种是酒神式的,专在自己的活动中领略世界之美,是醉的产品,如音乐和舞蹈;一种是日神式的,专在旁观的地位以冷静的态度欣赏世界之美,是梦的产品,如图画和雕刻。

”[4]与刚性美和柔性美的分类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根据我们自身的审美体验,知觉过程并无严格的“惊”、“喜”先后之分,多半是直观的震撼或肃穆的印象。

在感受雄伟之美时,常常感受到力量和刺激,处于一种肌肉紧绷、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就像吃辣时的感觉,即使眼泪直涌、舌头发烫、汗流浃背,人们体验到的是酣畅淋漓的快感。

这种快感被运用到文艺作品中引起的便是刚性美的美感。

而秀美的确使我们感到轻松舒适,就像甜食。

以此类推,“辣”得过头读者(或观众)就会感到难以接受,一直“吃甜食”也会令人产生厌腻之感。

刚性美与柔性美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个人兴趣的不同所倾向的艺术类型自然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有诗:“我的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学习文艺心理学的学生,我深刻意识到这门学科对于我们理解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所包含的心理元素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自我,进而提高自身的情商和智商。

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收获和启示。

首先,在学习文艺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艺术形式所包含的心理元素,如人物塑造、情节处理、心理暗示等。

通过对这些心理元素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一个作品的主旨和文化内涵,从而对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能更准确地捕捉到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如情绪的变化、人际交往等,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

其次,学习文艺心理学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情商和智商。

文艺作品在表达情感、表现人物性格、思想状态等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复杂和深刻,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情感和思考水平去理解和品味。

而学习文艺心理学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情感水平,更能让我们更好地发挥智商。

如何理解人物情感状态背后的原因、如何分析情节的深层含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分析逻辑和推理能力,这些能力也可以在生活中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此外,在文艺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重实践和实践的实现。

因为文艺心理学属于一种实践性的知识形态,需要从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实现。

例如,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等来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并分析这些心理状态对于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创作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来实际实践所学到的知识,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样的实践和实践的实现,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帮助我们理解知识,并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最后,我觉得学习文艺心理学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因为文艺心理学包含的知识量很大,而且其中的细节和差异也很多,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敬畏之心,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专业视频、参加学术讲座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以便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这门学科。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文艺心理学》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C·霍夫曼所著的心理学著作。

这本书以文学、电影、绘画等文艺作品为切入点,探讨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文艺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刻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书中指出了文学作品对人们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比如,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自己的情感状态有所反思。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促使人们对自己的情感状态进行调整和改善。

因此,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文艺作品对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通过对电影、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分析,书中指出了这些作品对人们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

比如,一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会影响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影响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另外,一幅绘画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也会影响观者的审美体验和思维方式。

因此,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文艺作品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分析,书中指出了这些作品对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

比如,一首优美的音乐可以让人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调节人们的情绪状态;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活力,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

因此,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文艺心理学》的阅读,我对文艺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表现,对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文艺心理学》后感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文艺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有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心理学等。

首先,就是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文艺心理学的性质教材中认为文艺心理学的正当名称应是“心理学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这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接受中的问题。

它不同于用文艺创作和文学接受的现象来阐释心理学原理的那种“文艺心理学”。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心理学”这个名称定义的十分明确,也非常科学,并强调所谓艺术心理学就是研究有关艺术方面的心理特征和心里规律的学科。

文艺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文艺家的人格心理过程、文艺创作的心理过程、文艺作品的心理蕴含和文艺接受的心里规律。

其次,就是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原则是坚持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以人的活动人的实践为中介的辩证反映论、坚持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历史性的解释、坚持文学现象的特殊规律性、坚持心理活动的系统性原则、坚持理论联
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性原则。

文艺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实验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精神作品分析的方法、精神病理学的方法、心理发生学方法、个案研究的方法。

精神作品分析的方法中的精神作品包括著述、演评、诗歌、小说、绘画等文艺作品,也包括人处于睡眠或病态心理中的梦幻、呓语等。

弗洛伊德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证明达·芬奇童年时期的“恋母情结”怎样影响和决定了他一生的艺术创作的。

“看来我是注定了与秃鹫有着如此深的关系,因为我想起了一段很久以前的往事,那时我还在摇篮里,一只秃鹫向我飞下来,它用翘起的尾巴撞开我的嘴,还用它的尾巴一次次的撞我的嘴唇。

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母亲是由秃鹫的画像代表的,埃及女神的头就是秃鹫的头,女神的名字读作“摩特”,这与法语单词“Mutten”(母亲)发音相近。

古时候,人们相信(误以为)秃鹫这一物种只有雌性,没有雄性。

“单性生殖”,这个关于秃鹫的故事已经被教会的神文化热切的接受了下来。

这个话题在几乎所有的教会神父们中间流传着。

“两性同体”是想要表明自然的最初的创造力,所有这些两性同体的神都表明了这样一个思想,即只有男女性成分的结合才能赋予神的完美以一个有价值的表现。

精神病理学的方法中的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或艺术家与神经症、疯子有不解之缘。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或艺术家与神经症、疯子有必然的联系。

也许合理的解释是天才、艺术家往往有异于常人的比较偏执、热烈和异于激烈的性格和人格,艺术家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成
为弱点和缺点,但在艺术创作中,却是难能可贵的优点。

因为艺术家的这种敏感的、偏激的、偏执的、离群索居对对对的、喜怒无常的神经质的特点,最适应于艺术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独特性、奇崛性、反常性、夸张性、变形性、情感性、幻想性的创作本质。

最后,就是有关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对象是无意识。

它包括本能论、人格论、梦论、压抑论、升华论、情结论。

梦论中的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满足。

作家和白日梦的基本观点是作家如同孩子做游戏一样,怀着很大的热情创造一个同现实严格区分出来的幻想世界,幻想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和冲动,梦是睡着时的幻想,而白日梦是醒着时的幻想,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如同光天化日之下的梦幻者,作家的作品如同白日梦,是幼年曾做过的游戏继续,也是它的替代换,作品的主人公常常是作家无意识的化身,但文学作品与白日梦又有区别,这表现在做白日梦多为他荒唐不经的幻想自惭而不肯示人,或者即便示人也无从提供认识快感,作家再对他的白日梦进行改装,弱化了他的自我兴致,用技巧克服了容易引起的厌恶感,因而在表达时为读者提供了纯粹形式美的快感。

情结论的情结是指部分或全部压抑,而在无意识中持续活动的,以性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它带有强烈的情感导向,使当事者的思想行为及其情绪受它的影响,执意的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虽然其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亦称“恋父情结”这两个情结都只具有经验的意义,而缺乏科学的普遍有效性,而且以性本能冲动作为情结解释的核心也
是错误的。

弗洛伊德认为《哈姆雷特》既不是“意志的软弱”也不是“性格的分裂”而是某种内在的罪感的原因,由于某种良心的谴责,哈姆雷特隐约的意识到:他自己并不比他要惩罚的那个人好多少,尽管克劳狄斯杀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娶了她母亲,但克劳狄斯实际所做的,却无非是哈姆雷特无意识想做的事情,如果克劳狄斯该杀,那么,哈姆雷特本人也该杀。

精神分析批评的几种重要方法包括潜意识揭示法、情结解释法、症候分析法和梦的分析法。

潜意识揭示法揭示艺术家创作隐藏的潜意识动机,揭示艺术品深层结构中隐含着的潜意识内容,揭示主人公行为的潜意识动机。

比如王富仁对王昌龄《闺怨》的研究,“闺”是把少妇同丈夫和同外界隔离开来的禁闭言,是束缚她们本能冲动的牢狱。

而“少”则暗示少妇身上是存在着性压抑的寂寞和苦闷的。

她的“不知愁”是说明她还没有明确的“性意识”的自我觉察——因为她耽于丈夫求取功名的幻想。

“春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又是春情发动,万物生命的旺盛,少男少女性意识活跃的象征。

“春日上翠楼”实际上就是她潜意识中本能冲动要求表现的结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则是写她潜意识冲动被唤醒到意识层面的上升的过程。

运用梦的分析法来分析《红楼梦》第五回,宝玉的梦,有两大内容:一是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二是宝玉与“兼美”的云雨之事,表示宝玉潜意识的性爱欲望是他的侄媳妇秦可卿。

证据一是宝玉做梦的环境(秦氏美貌,秦氏卧室充满性爱色彩的文化氛围),二是宝玉
在秦可卿死时的反应(在梦中听到秦可卿死,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得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得“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

贾宝玉的伦理辈分意识使他有意忽略不去关注秦可卿的美,他的伦理意识把他对秦可卿美的欣赏和欲望完全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然而潜意识欲望一旦产生,它就不会自动消失,总是以各种方式(梦或文字)寻求替代性的满足。

仙姬“可卿”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

这说明,秦可卿的美在宝玉的潜意识中既有宝钗的“富”,又有黛玉的“娇”,而仙姬即可卿的“兼美”的称呼,就是这种潜意识的表露,兼美的欲望表现了宝玉潜意识中对美的不能兼得的爱此失彼的遗憾。

这种遗憾就导致了他潜意识中对侄媳妇秦可卿的欲望,因为在宝玉的潜意识中,秦可卿是兼美的,即同时兼有宝钗与黛玉的美。

但即使在梦中,与侄媳妇相爱也是被意识所禁止的,因而宝玉的潜意识把侄媳妇伪装成仙姑之妹,这样,他爱的就不是侄媳妇,而是另外的人了,他的欲望便得到了满足。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尽管这门学科目前仍不具有现代科学形态,是一门正在成长中的学科,但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它对于探寻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奥秘,对于美学、文艺学的建设,对于作家作品和文学史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1.钱谷融、鲁枢元《文艺心理学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出版。

2.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年出版。

3.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