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究文艺作品所呈现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等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文艺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观众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会受到各种情感和思想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文艺作品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振,并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人们可以体验到文艺创作者独特的艺术感悟和表达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文艺心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是情感的表达与共鸣。
文艺作品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会对作品中的情感作出反应。
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对生活、情感、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思考。
另一个关注点是人类心理活动与文艺作品的互动。
人类心理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文艺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艺作品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态度。
人们在观赏文艺作品时,会产生共鸣、认同、自省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会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文艺心理学还研究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艺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会对人类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文艺作品具有舒缓情绪、减轻压力、启迪心灵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缓解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
同时,一些文艺作品也可能对人们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文艺心理学研究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文艺作品,以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的来说,文艺心理学是一门关注文艺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通过研究文艺作品的表达形式、情感意义、心理影响等方面,文艺心理学旨在揭示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机制,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应用文艺作品,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
文艺心理学

2.1实验心理学派 关于人类心理的论述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希腊的哲学 著作。但他们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内省思辩的方法。 这样结果就像两小儿辩日一样,彼此谁也说服不了 哪一方。而且当时的心理学思想是孕育在哲学思想 中的,不妨称之为‚安乐椅中的心理学‛,这种状 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曾断言,心理学不可能成 为科学。因为心理或者说是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又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群体差异性,以及多种 维度、层次。比如身心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身心 平行论、身心交感论之说。
第二章 文艺心理学的 历史背景(理论资源)
第一节西方文艺心理理论
1、古典文艺心理理论 1.1毕达哥拉斯:旁观-审美愉悦(欣赏) 1.2柏拉图:迷狂(创作) 1.3亚里士多德:净化(接受与功能) 1.4朗吉努斯:想象、情感、崇高(创作) 1.5霍布斯、洛克-联想主义心理学:一切心理 活动都与感觉、联想有关
3.7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镜像理论 由于人类的特殊性,人类的欲望与动物的欲望的不同 之处在于人本能地想要得到他人的承认,希望成为 他人所欲求的对象,同时欲求他人所欲求的东西。 故主体最终是借助于他人构筑其自我形象的。具体 而言,这一过程是利用镜子来完成的:主体不是独 自,而是与他人共同立于镜前,由于主体所关注的 是他人的承认,成为他人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像他 人一样生活。所以主体只是留意于‚他者作为自己 的形象‛,并想象‚自己作为他者的形象‛。而自 我形象本身却被忽略了。最后,自我变成了‚自己 的他者‛或‚他者的自己‛,由此所认同的自我形 象不过是想象和虚构的。显然这样想象中的自我形 象并不是对主体的反映,而是基于主体间性的虚构。
2.1.1吉布森(美)艺术的传达首先是知觉的 传达,个体知觉与群体知觉相互转换。 2.1.2贝里尼(英):唤醒理论,主体处于智 力和肌肉的活跃状态时,客体的色彩大小并 与饮食、性、战争死亡等生存经验相联系时 能影响主体美感的唤醒。
课件文艺心理学

• 第三节 文艺心理学的学科背景
• 中外古今的大量研究成果构成了文艺心理 学学科的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背景,主 要的有下列几个方面:
• 西方古典文艺心理学理论与审美实践
• 西方近代心理学诞生以来的文艺心理学发 展的历史成果
• 中国古代广博丰富的文艺心理理论和创作 接受实践
•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 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 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 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
• 马斯洛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 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 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 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 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 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社2009
• 第一节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背景
• 1.什么是文艺心理学?
•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 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 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
• 2.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研究古今中外的审美艺术心理活动,其核 心是研究文艺活动中具体的、感性的、活 动着的人及其心理情感与心理意象,其着 眼点是文艺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体 验。
• 荣格(Carl G. Jung , 1875年-1961年)瑞士心 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荣格把弗洛伊德以性欲为核心的潜意识修正为集 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同样处在人格结构的最底 层,支配着人类的行为,但它是由人类世代遗传 保留下来的一种原始经验和普遍精神,是人类共 有的一种经验模式。集体无意识主要体现为积淀 在人类心灵中的一系列原型,我们能够从经典的 艺术作品的主题、人物甚至形式、结构中概括出 许多原型,揣摩到人类的或某一民族的共同的生 存经验。
文艺心理学概述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
文艺学
宗教学
伦理学…
文艺心理学 文艺社会学 文艺美学…
诗歌心理学 小说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2页
文艺心理学定义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艺创作、观赏过程中 心理活动并对作品进行心理分析一门科学, 是文艺学、心理学相互交叉边缘分支科学。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3页
文艺心理学与其它学科关系
1. 文艺心理学与哲学、美学关系 2. 文艺心理学与心理学关系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4页
文艺心理学研究内容
文艺家与创作心理 文本、符号与心理蕴涵 文艺心理接收与观赏 文艺家、文本与接收者三方互动 文艺活动与生命体验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5页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学科
一、西方古代关于文艺心理现象提出 1、毕达哥拉斯“旁观”说 2、柏拉图“迷狂”说 3、亚里士多德“净化”说 4、夏夫滋博里“内在感官”说 5、休谟“同情”说 6.德国古典美学对想像力推崇 7、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将想像、情感推到极至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6页
二、西方近代文艺心理学科研结果
1、试验心理学对文艺研究:提出“直觉表现 说”、“移情说”、“审美距离说”、 “内模仿说”和“孤立说”等
2、精神分析学对文艺研究 3、格式塔心理学对文艺研究 4、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文艺研究 5.社会文化历史学对文艺研究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7页
三、中国古代关于文艺心理思想发觉
《诗经》赋、比、兴
孔子“兴、观、群、怨”说
道家虚静说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刘勰神思说
司空图滋味说
严羽妙悟说
李贽童心说
袁枚来中国文艺心理学发展
(一)世纪初王国维和蔡元培、郭沫若和鲁迅 (二)三十年代朱光潜和宗白华 (三)八十年代以来文艺心理学研究 1、金开诚开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研究之先河 2、鲁枢元、吕俊华、刘烜、周宪等关注作家创作心
文艺心理学学习计划

文艺心理学学习计划一、课程简介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文学、艺术和心理学的学科,它旨在探讨人类的情感、心理和行为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达和体现。
学习文艺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背后的心理和情感因素,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它们。
二、学习目标1.了解文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
2.理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心理、情感和行为表达,培养对文艺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欣赏能力。
3.掌握文艺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了解相关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
4.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相关领域的创作和研究工作。
三、学习内容1.文艺心理学概论2.情感表达和理解3.人格与角色塑造4.创作与审美心理学5.文学与心理健康6.文艺作品的心理分析方法7.文艺作品的心理历程分析8.文艺作品的心理现象分析四、学习计划1.熟读相关文献,了解文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和讲座,了解文艺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增强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3.扩大文学和艺术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范围,结合文艺心理学的知识,深度理解和分析文艺作品中的心理表达和情感传达。
4.选择一个文艺作品,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度的心理分析和理解,形成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
5.探索和实践文艺心理学的运用,参与相关文艺创作和艺术表演,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创作和表演的艺术水平。
五、学习方法1.多读书,多思考,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形成自己对文艺心理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2.多交流,多讨论,参加相关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了解不同学者对文艺心理学的观点和看法,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3.多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对文艺作品的心理表达和情感传达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增加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4.多实践,多反思,结合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参与相关文艺创作和表演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
《文艺心理学》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文艺心理学的定义与概述 • 文艺创作心理 • 文艺欣赏心理 • 文艺批评心理 • 文艺心理学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
用
01
文艺心理学的定义与概述
文艺心理学的定义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学艺 术的创作、欣赏和接受过程中 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类在文学艺术方面 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和 创造等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 程如何影响和被文学艺术作品 所影响。
文艺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在文 学艺术领域的心理活动,旨在 揭示人类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认 知、情感和行为规律。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80%
研究对象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艺 术的创作、欣赏和接受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规律。
100%
研究范围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文 学、艺术、审美等多个领域,包 括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音 乐等方面的心理分析。
审美教育
创作指导
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激发他 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艺术作品的品质。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提高他们的艺术 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促进艺术素养的全面 发展。
表演心理
研究演员的表演心理,培养他们在舞台上的 自信心和表现力,提高表演的艺术效果。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想象与构思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运用想象 和构思,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 行加工、重组,形成独特的艺术 形象。
情感表达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这种情感表达是创作过 程中的重要环节。
审美体验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沉浸在作 品所营造的审美体验中,这种体 验对于作品的完成度和质量具有 重要影响。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摘要:一、引言- 介绍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及其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贡献二、文艺心理学的概念- 艺术创作与心理学的结合- 研究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三、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 情感与艺术创作- 艺术形象与心理现实- 艺术欣赏与心理活动四、朱光潜理论的应用与启示- 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指导意义- 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影响五、结论- 总结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 评价其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贡献正文: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创作与心理学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文艺心理学家,他的研究为我国的文艺心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艺心理学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心理现象,探讨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思维、动机等心理活动。
朱光潜认为,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情感与艺术创作、艺术形象与心理现实、艺术欣赏与心理活动三个方面。
首先,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朱光潜认为,艺术家的情感是创作的源泉,只有真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
其次,艺术形象是心理现实的反映。
朱光潜强调,艺术形象并非客观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心理感悟。
最后,艺术欣赏是一种心理活动。
朱光潜认为,艺术欣赏不仅仅是审美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流与心理体验。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在艺术家创作、艺术欣赏与批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艺术家来说,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
对于艺术欣赏者来说,掌握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总之,朱光潜是我国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理论对我国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3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我国著名美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毕生从事美学教育与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主要译著有: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等。
4图书目录作者自白第一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美感与生理第五章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第六章美感与联想目录第七章文艺与道德(一):历史的回溯第八章文艺与道德(二):理论的建设第九章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第十章什么叫做美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传达与价值问题第十二章艺术的起源与游戏第十三章艺术的创造(一):想象与灵感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第十五章刚性美与柔性美第十六章悲剧的喜感第十七章笑与喜剧附录一近代实验美学附录二《文艺心理学》序朱自清附录三作者自传录四简要参考书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德过于博学,天性过 于活跃,过于富有血肉, 因此不能像席勒那样逃向 康德的理想来摆脱俗气, 他过于敏锐,因此不能不 看到这种逃跑归根到底不 过是以夸张的庸俗气来代 替平凡的鄙俗气。他的气 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 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 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 生活却是很可怜的。(恩 格斯)
创作心理机制的特点
《观刈麦》
(唐)白居易
另一方面是艺术创作心理机制的完整性。从作为 主体的艺术家的心理层面看,艺术创作是其对社 会生活现象的感觉、知觉、直觉、体验、注意、 记忆、思维、联想、想象等各种心理过程的综合 。这显然是一个动态而活跃的完整过程,既错综 复杂、因人而异,又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 和规律。
二、创作动机
“走向内心”的创作动机
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 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 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 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 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 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 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 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 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 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 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 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 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
创作构思的表现
首先,创作构思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艺术创作通常 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创造性行为,整合并非对各种 素材、对象的随意堆砌、拼凑,而是艺术家以自己 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灌注为主要推动力的重新筛 选、加工、改造,并按照自己的意图对原材料进行 分解与重组,进而实现一次完美的再创造。
其次,创作构思主要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所谓移情 ,是指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外化 ,融入其所要表现的对象之中,并生成新的审美情 思的心理活动。
三、创作构思
创作构思是指创作主体在艺术体验、审美需要的基 础上,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结合各种心理因 素,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进而创作 艺术的过程,包括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安排人物 和情节、探索艺术表现形式等。 艺术家在构思的过 程中往往会调动自己的全部心理因素,结合自己的 审美诉求,遵循特定的艺术创作规律而创作。实际 上,构思其实是一种艰苦、复杂又充满创造性的有 智慧的精神活动。
为什么我正好在1932年转向了农村题材,而且以后几年又 连续写了不少农村题材的作品呢?这也有它的机缘:其一,在 最初构思《子夜》时,我原是打算其中包括一个农村三部曲 的,因此,也有意识地注意和搜集了一些农村的素材。…… 其二,1月28日,上海爆发了淞沪抗战。如果说‘9.18’对 太湖沿岸的普通老百姓震动还不大,‘l. 28’战争却象一颗 炸弹,骤然惊醒了被压抑的沉默的人心。……农村的题材又 有了新的意义和内容。其三,1931年我曾两次回乡,也耳 闻目睹了‘1.28’战争后家乡一带的人情世态的变化。最后 ,我写惯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现在也有意识换一换口味 ,或者说,想从自己造成的壳子里钻出来。”(茅盾《我自 己的路》)
神话的心理机制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 ,而且是它的土壤。任何神话都是 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 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希 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 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 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 式本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 判导言》)
内驱力和动机在促成人的行为方面层次不一样。内 驱力是人的生命力的直接迸发,动机则是根据外界 条件和主观意志对内驱力的控制和调节,使之更适 合社会实践和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艺术家的内驱力和创作动机
与常人相比,艺术家的内驱力显然更加敏锐,有时 甚至受幻觉、梦境的影响。
创作动机即推动和维持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 内部原因或动力。创作动机由创作主体某种内在的 需要转化而来,这种需要包括物质、生理、精神等 诸多方面。文艺创作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基 于创作主体精神上的失却平衡或热烈追求而形成动 机。
创作动机的情感性
创作者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摆脱了个人私欲, 以社会、人民的需要审美规范和最高目的的审美需 要。审美需要包蕴了创作主体为审美心理结构的诸 多因素,其中情感始终起主导作用。
情感在创造性活动中,尤其是在艺术创作中,起着 重要的动机作用,各种情感,比如爱情、愤恨、美 感、快乐、甚至羡慕等,都可以成为创作动机。创 作动机就是表现作家的审美情感。
后者包括完整的创作心理过程,还有创作过 程中各种心理因素,诸如动机、灵感、情感 、思维、想象、直觉、意识、无意识等,以 及各个心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艺术思维的规 律。
一、创作心理机制
创作心理机制及其生成 创作心理机制的特点
二、创作动机
创作主体的内驱力 激发创作动机的因素 创作动机的主要特征
文艺心理学
第三讲 创作的心理过程
主讲人:
“诗人的生涯”
《诗人的生涯》(1974),川本喜八郎导演,改编自安部公房同名小说
青年人是怎样成为一 个诗人的?
他为什么要写诗?
他写诗时内心如何?
“诗言志”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 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 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诗大序》)
三、创作构思
创作构思方式 艺术构思的表现 艺术创作的完成
一、创作心理机制
“艺术与疾病”
名目繁多的疾病,作为 文学主题或题材,它们 首先传导了人们不寻常 的经验。其次,疾病在 文学中的功用往往作为 比喻(象征),用以说明一 个人和他周围世界的关 系变得特殊了。 (波兰特:《文学与疾 病》)
创作者的心理机制是一个既 包含人的天性又包含人的习 性的过程性结构,它没有完 成时只有进行时,它根本上 是一种历时结构。
器质与气质
创作心理机制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器质和气质两 方面。
心理学研究中,与器质有关的学则是人的特定的心 理因素的集合,它是同人的 个性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心理 方面的特征。
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 型特征在行动方式上的表现 ,表征为主体的人的心理活 动的动态反映。
西方:恩培多克勒“四根说 ”;希波克拉底 “四体液说 ”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 质和抑郁质
中国古代典籍对“气”多 有论述,这也体现在文艺 理论上。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 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 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 齐,巧拙有素,虽在父 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典论·论文》)
“在自己心理唤起一度 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 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 动作、线条、色彩以及 言词所表达的形象传达 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 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 ——这就是艺术活动 ” (托尔斯泰《论艺术》 )
内驱力与动机
内驱力是有机体为维持生存和延续种族而与生俱来 的、带有基本生物效能的动力。动机则是主体内驱 力的外在表现。动机由内驱力派生,以内驱力为其 基本动力来源,但不再是纯本能的表现,而是经过 意识加工过的心理能量。
里普斯认为“移情”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审美必 须有受到主体生命灌注的、自我对象化了的客观对 象;第二,审美必须在对象中“观照自我”;第三 ,主体和对象之间必须具有主体将“生命灌注”到 对象中的情感活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层面,即创作构思需要主体刻 意而为的立意方能完成。立意是指创作主体将自己 的主观意图和审美趣味灌注于艺术意象之中,最终 要使被展现的意象获得完美体现的过程。创作的立 意过程也就是艺术意象逐渐完整、艺术主题逐渐完 善的过程,它使艺术意象的灵魂获得升华的过程。
“入乎其内”
艺术家的创作既可拓展到宇宙人生,又指向 其心灵内部。
艺术创作与艺术家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创作心理指创作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全
部心理过程,包括创作动机的发生、作品构 思的运行和传达的完成等方面。
创作心理一般分为艺术家的心理经验的积累 过程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两部分。
前者包括具体客观情境与创作主体的关系、 艺术家的艺术观察方式、艺术感受方式、形 象记忆、情绪记忆以及动机的激发过程,艺 术家个人的完整心理过程和一定社会、时代 、民族的心理历史。
激发创作动机的因素
创作动机由创作主体某种内在的需要转化而来,这 种需要包括物质、生理、精神等诸多方面。
创作动机一般是由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所引起的。 外界刺激因素包括:创作原型的启发;先在艺术形
象的感化。特定的情景触动;某种思想的启发。 内部需要。巴西小说家加贝拉说:“我写作是为了
被他人所爱”。墨西哥作家鲁尔福说:“我搞不清 是何原因促使我写作, 我只觉得非写不可”。英国作 家格林说:“写作是由不得我的事,好比长了个疖 子,只等疖子一熟,就非得把脓挤出来不可。”
“抒情言志”与创作动机
中国古代的“情本说”、“发愤著书说”、“有感 而发说”、“不平则鸣说”其实都从情感角度说明 了创作动机。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为文也。其胸 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 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 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 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 恶,感数奇于千载。(李贽《杂说》)
创作动机的复杂性
与一般的心理动机不同,创作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 中相对高级、相对复杂的心理现象,其复杂性表现 在: 第一,创作动机往往不是单纯和单一的,而往往是 由多种动机相互交织,形成所谓的“动机簇”; 第二,创作动机往往是隐匿的,它常常处于个人意 识知觉的范围之外; 第三,创作动机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纵深的系统 。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 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 觉其行止 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 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 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 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 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 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 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
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 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 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 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 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 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 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