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第一课时)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授课教师:孟杰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比自豪、激动的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比自豪、激动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题质疑;1.谈话导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暗无天日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翻身作主人了!66年前的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宣布新中国成立了,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开国大典”(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课文生字词,自由试读。
2.指名认读生字词,正音。
3.指导难字认读书写。
4.齐读落实。
三、齐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2.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小结课文主要内容。
四、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2.精读课文,找出围绕开国大典这件事可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3.自由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说你最难忘的是课文的哪一个部分,并且以游戏的形式抽同学作答。
五、课堂小结,布置课堂作业练笔(提升学生把所学知识写下来的一个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开国大典》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开国大典》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开国大典》公开课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开国大典》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认知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3个生字,理解局部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一、解题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局面?划出局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x四个动人局面可以分为四段)3、交流疑难,解决局部问题。
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三篇】

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抄写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1、制作相关课件;2、从课外书籍或网络中查找有关开国大典的课件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理解部分词意,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个基本了解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⑴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2、质疑解疑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感受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感受大典的盛况1、练习分段⑴学生默读思考,理清文章脉络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学生讨论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合作研读,体会情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1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或是一名群众,当时的哪一个场景让你终生难忘?2根据选项,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说说当时的情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教学相关资源:相关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
(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
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
)(明确目标) [评:通过复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巧妙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3、同桌讨论。
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一:《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6 开国大典第1课时学情分析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教学重难点(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
(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例如:房檐、廊檐等。
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
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
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
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第一课时设计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执教者:严春灏资料号:3【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
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
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个单元前,学生们在第七单元中了解到,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联系第七单元课文的学习,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并在课文的学习中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汇集、宣告”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1、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伟人毛泽东资料、开国大典原声资料及图片、五星红旗图片、中国人民屈辱史资料。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1.指名读第一部分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4.归纳:(课文第一部分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
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1)在第二部分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开国大典》公开课教案

王二小的好伙伴听到这庄严的宣告,。
董存瑞的战友听到这庄严的宣告,。
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听到这庄严的宣告,。
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孩子听到这庄严的宣告,
听到这庄严的宣告,。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一写,写在你的书上。(学生写,教师巡视,做上记号,指名做上记号的学生交流。)
⑧师: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苦与痛、泪与血,屈辱与抗争,所有的一切都化作对新中国无尽的呼唤和热爱。所以,
课件显示,学生齐读: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3)语言的层次
课件显示第二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①第二个句子的哪些词语能使你们感受到典礼的隆重、盛大呢?
(两个“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得很远、很远,传到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指名读第二句话,读出隆重、盛大。
课件显示,师生合作读后三个句子: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很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2.抓重点段研读盛大。
(1)刚才大家划了很多句子,有很多同学都划出了第7自然段。
课件显示,指名学生读,读出盛大的感受: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五个,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小节。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生字五个,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
“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课文是按“开国大典前、大典进行中、开国大典后”
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先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写典礼的主体部分;
接着写阅兵式的盛况;最后写群众游行。
3. 学习“开国大典前”的这部分内容,感受参加大典的人员范围广,人数多,
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从而感受到大典的场面大。
知道作者不惜笔墨写了开国大典前的内容是因为:一是要写清必须要交代的内容,二是为了突出开国大典的场面大。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1.理解词语:典礼、擎、肃立、瞻仰、排山倒海2.读通课文,运用前几个单元学过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收集有关旧中国人民生活疾苦的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①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交流旧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事
例。
②(出示图片: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
2.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板书课题:开国大典
3.释题: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你们看到过什么典礼?(开学典礼、毕业
典礼、开业典礼、结业典礼、结婚典礼等)
开国大典就是——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请注意,“典礼”前用了一个“大”字,究竟怎样的场面可以称为“大典”呢?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说明:这里的引入从感受旧中国人民生活的疾苦开始,有利于学生体会人们对新中国成立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有利于理解群众对开国大典的热情,对领袖的爱戴。
课题落在“大典”的“大”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接下来全文就围绕着“大”字展开教学。
二、初读课文
1. 媒体出示:
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
(3)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各记叙了什么内容?
2. 反馈自学情况
(1)字音:擎(后鼻音)
(2)字形:比一比组词
诞()瞻()钮()拂()副()挺()檐()纽()佛()幅()提醒:“诞”右边里面的写法;“奏”的下面第一笔是“横”;“协”的左边是个“十”(3)词义:
擎着:往上托;举。
(做动作区别于“提”)
(4)交流自学要求三:课文是按“开国大典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重点记叙了“大典进行中”这部分内容。
课文先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写典礼的主体部分;接着写阅兵式的盛况;最后写群众游行。
说明:虽然学生已是五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诞生”的“诞”学生很容易写错,教师宜当堂指导。
课前的预习中,学生已理解了一些词语,有些词语宜放在研读课文时结合语境理解,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所以不必在这里一一交流。
三、研读课文
学习“开国大典前”这部分内容:
1. 轻声读读1——4小节,想一想:大典之前,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2.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交流。
随机板书:时间
地点
出席的人员
会场的布置
群众的表现
教师注意小结:写清楚一个典礼或活动,这些内容是必须要介绍的。
(1)在学生交流出席的人员时,师注意引读:通过朗读,我们了解了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他们是——(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这里的短语很长,教师注意指导朗读),有——(生读:中央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也有很多群众和基层工作人员,他们是——(生读: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生读: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生读:外宾)
作者这样的描写让大家感受到什么?(从“有……有……有……”感受到参加的人员范围很广;从“达”和数字“三十万人”感受到参加大典的人数很多。
)教师小结:你们看,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范围广,人数众多,真可谓是一个“大典”!
(2)在学生交流群众的表现时,师注意:
①引读:是的,丁字形的广场上汇聚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生读: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生读:擎着红旗),有的——(生读:提着红灯)。
工人队伍中,有——(生读: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火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注意指导:“奔”的读音:第四声)郊区的农民是——(生读: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踊跃地赶来了,所以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生读: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②从作者这样的描写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从时间上感受到,大家很早就出发了,很早就入场了,感受到大家对开国大典非常期盼,很激动,很兴奋的心情;从“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直奔”等感受到群众的热情非常高;从比喻,把广场上的人比作海洋,把红旗翻动比作海上的波浪,感受到人多、红旗多。
)
③感情朗读:谁能读出这种心情?
指名生读。
(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描写工人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农民的句子。
──男女生交换。
3. 小结:这么多的群众都是这么急切地盼望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为了参加开国大典不辞辛劳,足以可见热情之高,看来,这是多么隆重的典礼,这样的大典对于这些群众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
4. 作者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开国大典前”这部分内容呢?(一是要写清必须要交代的内容,二是为了突出开国大典的场面大:参加人员范围广、人数多、群众热情高)
说明:写开国大典,却写了那么多开国大典前的内容,读了课文,学生会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其实,这正是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通过引导学生读句体会,感受到作者这样写,一是要写清必须要交代的内容,二是为了突出开国大典的场面大:参加的人员范围广,人数多,群众的热情高,心情激动、兴奋。
在体会群众的表现时,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领悟,教师可引导:开国大典是什么时候正式开始的?请同学们注意作者描写的这些人他们是什么时候出发或入场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聚庄严宣告欢呼
2. 熟读课文一至四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