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流感疫苗的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成因

不良反应
流感疫苗的副作用就是在 接种疫苗12小时内出现的轻度 流感的表现。
主要的表现包括发热和肌 肉痛,另外还有注射部位红肿。
不良反应的成因
由于流感疫苗从鸡胚中制 备而成,所以对于鸡蛋严重过敏 的人群不能接种此疫苗的注射。
如果注射了流感疫苗,很可 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过 敏性休克。
许多对鸡蛋轻、中度过敏 的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后还是非 常安全的。
有少数病例接种流感疫苗后 可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甚至出现 暂时性痪一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许多流感疫苗的制剂中都存 在含汞的防腐剂,所以一定为儿章 选用不含汞的疫苗制剂,在给儿童 接种疫苗之前,应该向医生请教这 个问题。
OVERΒιβλιοθήκη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预防接种是由专业人员或经过培训的医疗卫生人员,根据疫苗说明书,掌握疫苗的性能及特点,采用预防接种方法,将合格的疫苗直接在受种者体内接种。
目前我国儿童必须要接种的一类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等,通过接种这些疫苗可以使儿童获得一定抵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提高儿童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在给孩子接种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孩子在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要观察孩子有无不良反应1、局部红肿(1)局部红肿的程度在0.5-l cm之间,多见于上臂外侧。
接种后2—3天内,红肿逐渐消失,然后再形成硬结,局部可出现硬结周围红肿。
个别小孩可在接种部位出现暂时性硬结,2—3天内消失。
(2)接种部位出现的硬结是暂时性的,一般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如果硬结处有压痛,经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在接种部位有化脓性感染也是局部红肿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必须到医院诊治。
(3)如果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硬结较大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2、发热(1)轻度发热一般无任何不适,但在接种后24—48小时内,如果患儿体温达38.5℃以上时可以吃退热药。
如果高热不退者可适当选用物理降温或应用退烧药物(如物理降温无效时应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一般不要给宝宝洗澡,以免受凉导致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2)如果孩子持续发热或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的方法。
也可用退热贴或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进行降温,但降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防止因过度降温而发生体温过低等情况。
(3)接种疫苗后应多给孩子喝水,以保证血液循环畅通、预防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或休克。
但不要吃得太多、太饱,以防食物进入血管或发生呕吐。
3、全身不适(1)一般反应: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这类反应一般持续1—2天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正确认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2 1 年 8月第 1 卷 第 8 00 7 期
8
3 个体 因素 :预 防接种后 的不 良反 应与机体 生理 因素 . 及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 在健康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如重 度营养不 良、消耗性疾病的恢复期进行预 防接种 , 容易引起 反应加重 ;如体质过度虚 弱、疲劳等 , 接种疫苗后可能发生 晕厥 ;给体 弱的儿童接种卡介苗,有的可引起局部淋 巴结肿
作 ,可 以 避 免 因 使 用 不 当 导 致 的 接 种 不 良反 应 。
,
预 防接种不 良反应含 义及与药物不 良反应 的差异
接 种 疫 苗 后 的 不 良反 应 ( 称 副 反 应) 指 的是 受 种 者 在 或 , 接 种 疫 苗 后 ,在 机 体 产 生 有 益 免 疫 反 应 的 同 时 或 之 后 发 生
的与预 防接种有 关的对机体 有损 害的反应 。疫苗接 种对 机
体 来 说 是 一 种 异 物 ,接 种 后 会 引 起 机 体 一 系 列 的生 理 或 病
理反应 ,除疫苗本身外 , 免疫接种实施过程 和个体差异等原 因,也是发生不 良反应的潜在因素。疫苗接种后的反应绝大 多数属一般反应 ,它们与疫 苗的本质有一定关系 , 仅导致一 过性的生理紊乱和短 时的不适 , 恢复极快 。但极少数可导致 严重的病理损害 ,虽然大多数可恢复正常 ,但偶 尔能造成持 久 的损害 , 也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 的后遗症。除了这些属于 真正的不 良反应 外,有相当数量 的属于偶合症 , 它们并非 由 疫苗或实施原 因引起 ,而是仅仅在时间上 与预防接 种相 关。
带 来 的途径对 机体进行 接种 ,使机
体 获 得 对 某 种 传 染 病 的特 异 免 疫 力 ,以提 高 个 体 或 群 体 的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应急处置

疫苗少见的不良反应
疫 苗 过敏性 过敏性 过敏性 Arthus 血管性 血清病 剥脱性
皮疹休克紫癜反应水肿
皮炎
脊灰疫苗 +
麻疹疫苗 + + +
百白破 + + +
破类+ + + + +
乙肝疫苗 + + + +
甲肝疫苗 +
+
流脑疫苗 + + +
+
+
乙脑疫苗 + + +
狂犬疫苗 + + +
+
疫苗少见的不良反应
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及处置
严重过敏反应
A 严重过敏反应诊断及分级 B 严重过敏反应急救要点
过敏的临床表现
过敏的临床表现(皮肤过敏)
过敏性休克
是由致敏原引起的血管张力下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有效循环循血 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缺血缺氧、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生理 改变。
严重过敏反应诊断
诊断:严重过敏反应(Ⅱ-Ⅲ级)
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 5mg 转抢救室行心电、血压、呼吸、血氧监护、建立静脉通道 高流量吸氧、面罩加压给氧、准备气管插管 上述措施效果不佳时果断环甲膜穿刺 肌注异丙嗪25mg~50mg(或其它抗组胺药) 静脉推注甲强龙40~120mg(或其它糖皮质激素)
小结
➢ 及时识别各类型疫苗不良反应 ➢ 掌握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及处置; ➢ 脱离过敏原至关重要 ➢ 肾上腺素是严重过敏反应治疗的基石,首选药物,尽早使用 ➢ 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不作为抢救的一线药物
➢ 激动α受体,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括约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激动β1受体,改善心功能 ➢ 激动β2受体,缓解支气管痉挛,并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性物质,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置护理课件

03
应急处置护理
应急处置流程
立即停止接种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 止疫苗接种,并保持患者呼吸
道通畅。
评估病情
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 识和症状,以便确定下一步的 急救措施。
启动急救流程
根据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的急 救流程,如心肺复,以便尽快得到专业救治
保护个体健康
疫苗接种能够降低个体感 染疾病的风险,减少因疾 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
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疫苗接种对于维护社会公 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减少疾病对社会 的危害。
疫苗接种的原理和过程
疫苗接种原理
通过注射疫苗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产生特异性抗体,提高机体免疫 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接种过程
接种操作
注射时消毒不严格、注射方式 不当等操作问题。
其他因素
如个体近期健康状况、免疫系 统状态等。
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预防
严格按照疫苗接种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疫苗质量,加强接种前后的健康教育。
处理
对于轻微的不良反应,可采取观察、休息、物理降温等方法;对于严重的过敏 反应,应立即就医,采取抗过敏等紧急处理措施。
。
现场急救措施
心肺复苏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保持其生命体征稳定。
止血处理
对于出血性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止 血措施,如加压包扎、止血带等。
抗过敏反应
对于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抗过敏药 物,如肾上腺素,以缓解症状。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持 呼吸道通畅,如开放气道、吸氧等。
04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监测
预防措施
百白破接种后有哪些反应?

百白破接种后有哪些反应?百白破疫苗是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由三种疫苗毒素按照不同比例配制而成,其接种目的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类型,是我国免疫规划程序中的疫苗类型之一,接种对象为三个月月龄以上、24个月月龄以下的幼儿群体,但在临床接种过程中观察发现百白破三联疫苗的接种不良反应在所有疫苗接种类型中排名最高,如下将以常规一般反应以及接种后不良反应作为区分项,分析白百破三联疫苗接种后相关反应一、一般反应在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百白破疫苗接种一般反应通常包括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反应,全身反应中多见发热、哭闹、呕吐、躁动、嗜睡等,其主要发生原因在于白百破疫苗接种后机体免疫功能综合影响下出现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以上提及的一般反应通常症状较为轻微,且维持时间较短,能够在接种后24小时内逐步缓解与改善,在护理方面一般及时观察即可,无需特殊处理。
另一方面,由于白百破疫苗接种群体3至24个月龄的儿童,所以其陪护家属可能存在应对此类一般反应的错误认知,例如对于接种处局部红肿进行冷敷或热敷,乃至挤压或按摩等,严重者可能继发感染,所以对于接受此类不当处理措施的接种儿童来说可能出现局部脓肿、严重破溃乃至坏死的情况。
从预防接种机制角度进行分析,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白百破疫苗接种反应主要来自于百日咳中菌体成分所致,在疫苗接种后单位完全吸附12至24小时内,受菌体影响局部皮肤出现的红肿、骚痒、疼痛可能在个别接种者中出现相对更为明显的生理反应,例如腋下淋巴结肿大、轻微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在全身反应发热症状表现中还可伴随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反应,最为常见的有躁动倦怠以及嗜睡。
二、不良反应在临床接种实际情况中百白破疫苗接种相关不良反应通常与基础接种反应共同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良反应症状表现与其产生机制具有差异性,并且不同于一般反应的自行恢复改善性质,不良反应发生后需要接受医疗处理以及护理干预,从而减缓改善不良反应发展进程。
新冠疫苗接种反应 鉴定标准

新冠疫苗接种反应鉴定标准
新冠疫苗一般是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轻度不良反应、重度不良反应、罕见不良反应,症状包括红肿、疼痛、高热、过敏性休克等。
1、轻度不良反应:部分接种者在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24小时内会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酸胀、瘙痒等症状,少数接种者可能有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和淋巴结肿大,这些不良反应可在适当休息和放松后2~3天内逐渐消失。
2、重度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等不良反应。
3、罕见不良反应:还有一些接种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局部无菌性化脓,以及喉头水肿等症状。
建议患者在接种疫苗后注意局部不可以碰水,以免细菌进入体内,发生感染现象。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检查,以免症状加重。
疫苗接种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实施程序差错导致的不良反应(三)
接种部位不当:
感 染:
卡介苗皮下注射代替皮内 注射
类毒素疫苗(DTP、DT、 TT)注射太浅
臀部
局部反应或注射部位 脓肿
坐骨神经损伤
实施程序差错导致的不良反应(四)
疫苗运输/贮运 不当
忽略禁忌证
因疫苗冻结而引起的 局部反应增多
严重疫苗反应
1.严重局部反应
系统
皮肤
苍白、出汗、冰冷、湿粘
潮红、肿起及发痒皮疹;
眼部浮肿;全身性皮疹
呼吸
正常至深呼吸
因气道阻塞而发出有声响的呼吸
心血管 心动过缓、一过性低血压
心动过速、低血压
胃肠道 恶心、呕吐
腹部痛性痉挛
神经系统 一过性LOC,俯卧时应答良好 LOC,俯卧时几无应答
过敏性反应的体征和症状
早期前兆体征
晚期有生命 威胁的症状
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原因(1)
疫苗本身方面的因素
疫苗的菌株或毒株:如全菌体苗所含的内毒素、活疫苗残存毒力及其毒力恢复 疫苗的纯度与均匀度:如粗制品含杂质多,注射剂量大;均匀度差,可使菌数多寡
不均。 疫苗制作时的差错:多引起接种事故。 疫苗生产工艺的问题:工艺的改进,可提高疫苗的纯度或从根本上提高疫苗的质量
单独发热无需报告 可由各种疫苗引起
对症治疗,醋酸酚治疗有效。
我国和WHO免疫接种体温反应标准比较
WHO (肛温)
<38℃ 正常
38.1-38.9 ℃ 低温
39-40.4 ℃ 高温
>40.5 ℃ 超高温
中国
≤37 ℃ 37.1-37.5 ℃
(胸温) 正常
弱
37.6-38.5 ℃ >38.6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摘要】疫苗可以有效控制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疫苗作为一种生物制品,对接种疫苗的个体是一种异物,接种后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病理变化及免疫反应等不良反应。
本文以乙脑疫苗和卡介苗两种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例,探讨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处理,以其能熟练应对各种疫苗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疫苗接种;乙脑疫苗;卡介苗;不良反应
疫苗的应用是20世纪医学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有效地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疫苗接种前后传染病病例数下降十分明显。
但疫苗接种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作为儿科儿童保健人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与疫苗接种有关的问题,现选取两例就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应对,与同行共同探讨。
1临床资料
1.1接种乙脑疫苗致过敏反应1例
1.1.1临床表现一儿童注射乙脑疫苗后,10min左右,突然出现咳喘、呼吸困难,继而腹痛伴恶心呕吐的症状。
视诊可见面部和躯干皮肤有过敏性皮疹。
就诊时又出现意识模糊,大汗淋漓,口唇发绀,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加重的表现。
1.1.2诊断根据表现,诊断为接种疫苗后的过敏反应。
1.1.3治疗立即给氧。
对症治疗,应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改善微循环。
由于抢救及时,患儿脱离危险,病愈。
1.2接种卡介苗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1.2.1临床表现一儿童注射卡介苗后,次日全身出现散在的出血点。
就诊后见患者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全身可见弥漫性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
伴有哭闹。
实验室检查:WBC 4.2×109,Hb 99g/L,PLT 70×109/L。
大便呈潜血实验阴性。
1.2.2诊断患者未注射疫苗前,无患病史,无服药物史,无家族病史。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卡介苗接种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疫苗接种后血小板减少发病机理多数资料认为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1]。
1.2.3治疗对症治疗,补液,青霉素抗感染,输血、止血,地塞米松激素治疗等。
治疗18天,患者痊愈出院。
2讨论
2.1接种后反应疫苗对于人体是一种异物,虽对大多数健康人群不发生不良反应,但有极少数儿童因个体差异而在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2.1.1一般反应对机体会造成一些类似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发热、倦怠、乏力等全身症状。
这种病情较轻,多在1~2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做特别的临床处置。
2.1.2异常反应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伤。
在无疫苗质量问题和接种差错的情况下,对某些儿童来说也可能发生异常反应。
如最常见的有过敏反应,包括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水肿等;癫痫、惊厥、多发性神经炎、脑炎等神经系统得疾病;卡介苗接种可引起淋巴结炎、骨髓炎和全身播散性感染等。
异常反应发生率比较低,但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做临床处置。
2.1.3无反应如免疫效果已被肯定的疫苗如乙肝疫苗,接种后可出现无应答现象。
血清学检测抗HBsAg抗体阴性(抗HBs阴性或滴度小于10U/L)[2]。
2.2对策
2.2.1针对一般反应生物制品部门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生产,注意活疫苗的毒力、吸附剂的剂量、消毒及运输。
使用时,应按规定对接种者进行接种。
2.2.2针对异常反应在注射前详细询问患儿的预防接种史、过敏史,做好说服解释和安慰工作,对以往接种反应强烈的敏感儿童,可适当减少剂量或脱敏注射;注射前准备好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以便及时抢救,避免发生意外。
向家长说明注射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就诊和治疗。
凡遇到与预防接种有关的病例,诊断必须慎重,治疗必须及时。
2.2.3针对免疫不应答出现此情况与低水平感染、蠕虫感染、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遗传因素有关。
以驱虫治疗肠道蠕虫感染者。
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应停药后再进行接种。
对所有接种过的儿童都要进行免疫效果的跟踪调查,发现免疫不应答者应马上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2.2.4其他加强疫苗接种的宣教工作,特别是城市流动人口的宣教,通过医院接触、上门宣传等,使他们知道计划免疫的重要性,首次接种时建立接种证,保证所有儿童都尽可能地完成全程接种,同时确保免疫效果。
对在国外出生回国居住的儿童,要详细询问疫苗接种史,居住在国内要按照目前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补种和接种疫苗,以免传染病的发生。
最重要的对策,是加强预防与临床结合。
为了保障儿童健康和安全,保健人
员在预防接种前,要认真做好接种对象的禁忌症检查,以免造成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发生。
以下人群应禁止接种疫苗:①免疫缺陷儿童;②急性感染疾病及体温在38℃以上者;③患有急性传染病及其尚在恢复期、未经检疫的传染病密切接触者;
④患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肝病、活动性结核病、糖尿病;⑤癫痫及其它脑病;⑥严重过敏体质的人。
参考文献
[1]孙凤兰.疫苗接种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中国小儿血液,2002,7(4):179-180
[2]Jack AD,Hall AJ,Maine N,et al.What level of hepatitis B antibody is protective[J].Infect Dis,1999,179(2):48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