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用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预测2020年高考,是江苏省语文卷的必考内容。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 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一)掌握文言实词。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

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

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以“引”为例:本义意义拉开弓牵、拉拉长抽、拔出伸着拿引申义带领承担举荐、提拔延请援引引导掉转例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吭高歌(成语)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解答本题,考生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 境来推断,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的辨
别。一般来说,选项中有的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如“归”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中有“吾妻来归”,“庶几”在《庄暴见孟子》中有“吾王庶几无疾病与”),这 体现了由课内指向课外的原则,考生只要熟读课文,稍加迁移即可明确;对于陌 生的实词,考生一方面可根据语境加以判断,另一方面可运用排除法确定答案。 解析 B项“容止”指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以归吾 B.其平居语言容止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D.庶几以慰其魂 归:出嫁 容止:形貌 著:彰显 庶几:希望
(
)
【名师剖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的能力,
考点点击
常见文言实词(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
























疾 克

及 类

即 怜

既 弥

假 莫

间 乃

见 内

解 期

就 奇

举 迁

绝 请

堪 穷

适 亡

书 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 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实 词
一词多义现象示例 例句 译文
计亦死。《陈涉》 今复十年,存亡不 可知。《苏武传》
实词释义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者 请求,立即清理废弃的魏 忠贤祠堂的旧址以埋葬五 位壮士。
清 理
予除右丞相兼枢 我被封官为右丞相兼枢密 拜 密使 使。 官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
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字形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课文迁移法
成语印证法
对句判断法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 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 西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分析: 1、“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 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 的意义; 3、重点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古字通假等实词知识。 本考点不仅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 情况,还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 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 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 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 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语法分析法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师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师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学习目标:1、积累课本文言实词,掌握《考试说明》规定120个文言实词的常见义项。

2、掌握古今异议、通假字的一般规律,学会推断文言文中古今异议、通假字的含义。

学习难点:古今异议、通假字的理解和运用。

学习时间:两课时学习过程:一、考点解读1.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考点剖析(1)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

3.命题规律文言实词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

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

《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不是个个都考,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的。

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

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

(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会涉及对实词的考查。

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基础积累积累江苏《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60个.(见核按钮54页)三、古今异议词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

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高考文言复习总结:-理解常见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文言复习总结:-理解常见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命题趋势
近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阅读常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主要有这些方式:
(1)选择正确的解释(意义); (2 相同的; (4)选择符合某一实词现象的; (5)比较两句中的同一个词的词义异同。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 要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的理解能力: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 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 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二、 确认词在文中用的是古 义还是今义
文言文中有些词,古今字形相同 而意义用法已不同,有时差别细微, 容易被忽视,对这类词要格外小心, 不能用今义去解释。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C(A应为通‘‘赈”“赈济”;B应为“抓获、 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最佳 选项C项。“造”通过回忆,老师讲过“造访” (拜访)“造诣”(达到某种水平)等词,可 见“造”有“往”“到”之意。
6、对下列句子中加音点为t的uò,词放语荡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
生产:古
无聊:精神无所寄今托异义 意
B、益跅弛,不问生产
为“谋生 之业”
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也
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虚词考点探究】
1.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常见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拟声词、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用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作者:崔益林
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07年第03期
【A能力要求】
正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对实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其用法曾在教材中出现过或通过教材的迁移性学习能准确理解的实词。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对文言实词的测试,命题形式灵活多样。

无论是客观题的词义辨析判断,还是主观题的语句翻译,考查的核心内容仍然是实词含义的理解。

考查的知识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今通假”“词类活用”等,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中词义的理解,是近几年中考文言实词考查的热点与重点。

一般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而命题者通常将甲语境中的义项移用至乙语境中,以混淆考生视觉,使其出现错误。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和未来的考试中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的“文言实词题”,我们发现一般有这样两种常见的题型:
1.辨析判断单音节词的词义。

这种题型出现的频率较高。

如,2006年广东河源、广西百色等若干省市的中考文言文试题中,有关实词考查的试题就属于这一类。

不妨举个例子,像2006年山西太原中考试卷文言文考题的第2题: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_
(3)南流数十步
南:__________
(4)不可名状
名:__________
2.辨析判断双音节词的词义。

这种题型的考查虽然相对要少一些,但还是在不少省市的中考试题中出现过。

如,2006年河南省中考试题中就要求解释“惟吾德馨”中的“德馨”以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

【B备考指导】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而又快捷地解释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为实词义项的断定提供帮助。

2.借助熟悉的成语来推断。

文言文中有的实词词义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借助成语中已知语素的意义,可以快速地推断出其词义。

3.利用语法结构来推断。

或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或根据文言词句在结构上的对称性特点,断定该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性和词义。

4.利用选项,侧面迂回。

如果说大胆推断属于“正面强攻”的话,那么在“强攻”不下时,利用选项来间接答题,则属“侧面迂回”了。

利用选项的解释既可以增加对文句的理解,又可以缩小正确义项的筛选范围,还可将选项的词义带入文中来验证其正误对错,这有时往往比直接解释和推断还来得容易。

【C例题透视】
例1:(2006年湖北武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出淤泥而不染( )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③待到山花烂漫时( )
④陶后鲜有闻( )
例2:(2006年浙江金华)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贤者能勿丧耳( )
例3:(2006年湖北黄冈)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亦不详其姓字( )
②每有会意( )
③期在必醉( )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例4:(2006年山西太原)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以其境过清( )
③南流数十步( )
④不可名状( )
【参考答案】
1.①沾染,污染。

②我。

③等待。

④听说。

2.①通“避”,躲避。

②丢掉。

3.①知道。

②体会,领会。

③期望,希望。

④辈,同类。

4.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D失误分析】
其实学习、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并不是太难,只要掌握住文言文通假的有关规律,就能够非常顺利地掌握住通假字。

但是有时候,学生在复习这一板块时却过于草率,可能是因为它太简单的缘故,所以考试时常常出现错误。

因此,我们在复习这一板块时一定得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E专项训练】
选文一:
右溪记
元结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休木异竹,垂阴相荫⑤。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⑥之所游处⑦;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⑧已⑨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⑩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次山集》
【注释】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②营溪:发源于湖南省宁远县,经江华县、道县,至零陵县入湘江。

③攲(qī):倾斜。

④嵌:山石张开。

⑤相荫:互相掩映。

⑥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⑦游处:游玩居住。

⑧置州:设置州郡。

⑨已:通“以”。

⑩俾:使。

探究练习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注音。

①攲嵌盘旋() ②乃疏凿芜秽()()
③俾为亭宇() ④以裨形胜(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合营溪() ②悉皆怪石()
③不可名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中说“徘徊溪上,为之怅然”,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仅仅是为“右溪”无人赏爱而“怅然”吗?如果不是,请你说说自己的理解。

选文二:
菊圃记
元结
舂陵①俗不种菊。

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

徘徊旧圃,嗟叹久之。

谁不知菊也方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

纵须地趋走②,犹宜徙植修养③,而忍蹂践至尽④,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⑤,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
于是更为之圃,重畦植之。

其地近宴息之堂,吏人不此奔走⑥;近登望之亭,旌旄⑦不此行列。

纵参歌妓,菊非可恶之草;使有酒徒,菊为助兴之物。

为之作记,以托后人,并录《药经》,列于记后。

——选自《元次山集》
【注释】
①舂(chōng)陵:今湖北枣阳。

②趋走:行走。

③徙植修养:移植并管理养护。

④蹂践至尽:践踏完了。

蹂践:蹂躏践踏。

⑤君子自植其身:君子自己立身处世。

⑥吏人不此奔走:即吏人不奔走于此。

⑦旌旄(jīng máo):古代的旗帜。

这里指旗伞仪仗。

探究练习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徘徊旧圃() ②重畦植之()
③于是更为之圃()
2.下列词语中的“致”与“前时自远致之”中的“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兴致勃勃
B.专心致志
C.宁静致远
D.当面致谢
E.致利除害。

3.通读全文,指出揭示全文主旨的一个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我们学到过一篇与本文写法相似的课文,你能写出它的篇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