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的神经解剖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板内核 中线核 丘脑间粘合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中枢
内侧 脊髓 丘系 丘系
腹后外 侧 核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三叉丘系 味觉纤维
腹后内 侧 核
中央后回下1/3
3.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组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皮质丘脑的联系
丘脑的感觉是情感性的 皮质的感觉是分辨性的 皮质对刺激的分辨有赖与丘脑对刺激的整 合,而丘脑的情感性感觉受到皮质的修正 和节制。
3.功能 ①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 调节 ②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摄食、 生殖和内分泌活动等。
③参与情绪行为活动,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视上垂体束和 室旁垂体束
下丘脑
境界分区 主要核团
主要纤维联系
视前区
室旁核 结节区 视上区
视 上 核
弓状核
乳头体核
海马
穹隆连 合前纤维
丘脑前 核 乳 头 丘 脑 束
四、底丘脑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度区, 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㈣ 底丘脑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 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 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 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 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 它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 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 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 脑核时,患者可出现
丘脑的解剖与临床

损有关,止痛药效果不理想,AEDs可能有效。
参与共济环路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小脑束(脑桥臂)交叉
额、顶、颞、枕皮质
脑桥核
小脑皮质(新小脑)为主
齿状核红核丘脑束 交叉
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区
红核
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细胞
第二个症状:对侧共济失调
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变侵犯齿状核、红核至 丘脑腹外侧核的纤维联系时。
也可出现对侧感觉性共济失调,或两者可同时有。
参与锥体外系环路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
皮质纹状体纤维
新纹状体
苍白球
丘脑腹前核、
纹
状
运动感觉区
体
黑
质
纤
维
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区
丘脑中央核群还接受来自脑干网状结构传入纤维,再 发出丘脑皮质纤维弥散投射至皮质广泛区域。其受累 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累及后丘脑(内、外侧膝状体)时,可产生同向性偏盲。
黑质
中脑顶盖
第三个症状:对侧锥体外系症状
丘脑与纹状体之间有往返纤维联系,病变时可直 接侵犯邻近的纹状体,故可出现对侧半身肢体的 手足徐动和舞蹈。
第四个症状:丘脑痴呆及情感障碍
丘脑性痴呆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顺行性、逆 行性遗忘,虚构及定向障碍。
乳头丘脑束
下丘脑乳头体
丘脑前核
扣带回、穹隆、海马
丘脑背内侧核与额叶皮质有联系,涉及意识性活动 和记忆,影响心境和情感调节。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核
(I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运动支
深感觉经中脑核
丘脑的神经解剖

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 化、高血压、高血脂、糖 尿病等。
症状
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 障碍、偏盲等症状,严重 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
丘脑出血
1 2
定义
丘脑出血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丘脑血管破裂, 血液在丘脑内积聚,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3
症状
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丘脑内部不同核团的功能差异
深入了解丘脑内部不同核团或区域的功能特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揭示它们在信息处理和 行为控制中的作用。
丘脑与大脑皮层的交互作用
研究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信息传递、调制和整合等方面的机制,以揭示 大脑信息处理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丘脑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01
丘脑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丘脑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与情感和 动机相关的记忆。
02
丘脑通过与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的交互作用,参与记忆的形成、
存储和提取过程。
丘脑在学习和记忆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理解和治疗记忆
0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障碍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和动机功能
丘脑与情感和动机的产生和调节密切 相关,尤其是与边缘系统相互作用。
和结构改变。
丘脑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
丘脑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
研究丘脑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丘脑如何调节内分泌 系统的功能,以及内分泌因素如何影响丘脑的功能。
丘脑与自主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
研究丘脑与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它们在维持内环境 稳定和调节生理反应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丘脑的解剖与临床

目录
• 丘脑的解剖结构 • 丘脑的功能 • 丘脑病变的临床表现 • 丘脑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 丘脑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01
丘脑的解剖结构
丘脑的位置与形态
位置
丘脑位于大脑深部,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 位于第3脑室的两侧,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中继站。
形态
丘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前核团、背侧核团和内 侧核团,其中背侧核团又分为腹侧和外侧部分。
丘脑病变可能影响情绪调 节,导致情绪波动、易怒、 焦虑或抑郁。
04
丘脑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影像学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MRI)
用于观察丘脑的解剖结构,发现病变部位及大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快速显示病变部位,尤其在急性卒中患者中。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用于评估脑血流灌注,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
响运动功能。在帕金森病患者中,丘脑 在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关键
神经元的丢失和变性导致运动控制失调。
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与丘脑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痴呆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 和行为异常。丘脑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神经环路参与记忆和认知功能。在阿尔茨海默病 患者中,丘脑神经元存在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等病理特征,导致记
联络核的功能
联络核是丘脑中与其他核团联系最为广泛的区域之一,主要负责协调和整合不同感 觉、运动和认知功能之间的活动。
联络核通过与其他核团的复杂联系,参与形成各种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之间的联 系通路,促进不同功能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联络核也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接收来自大脑皮层和其他区 域的信号,对这些信号进行整合和加工,参与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大脑解剖图谱

9.
颞前动脉:布于颞上回、颞 中回前部。
10. 颞极动脉:起源常有变异, 可发自大脑中动脉主干、脉 络丛前动脉,或与颞前动脉 共干,分2~3支布于颞极。
部及缘上回。
5. 顶后动脉:越缘上回至顶 间沟或其附近,布于缘上 回及顶上小叶下部。
78 精选课件ppt
79 精选课件ppt
80 精选课件ppt
53 精选课件ppt
54 精选课件ppt
55 精选课件ppt
56 精选课件ppt
脑池
5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 延髓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 蛛网膜下腔
5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 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 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间脑
2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 分界不清
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 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
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
能复杂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2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松果体
小脑上面观
精选课件ppt
小脑下面观
45
46 精选课件ppt
4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 窄的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 第Ⅳ脑室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 第Ⅲ脑室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 脑下部组成(矢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 窝),顶为中间帆,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简述脊髓丘脑束分类和功能

简述脊髓丘脑束分类和功能脊髓丘脑束是指从脊髓丘脑发出的一条纤维束,它是大脑皮层和脊髓之间的主要通路之一。
脊髓丘脑束在解剖上可以分为背外侧束、背内侧束和腹侧束三部分,它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背外侧束主要由脊髓丘脑运动束组成,是大脑皮层运动区向脊髓运动神经元传递运动指令的重要通路。
它起源于大脑皮层的额极、顶极、顶叶运动区和顶皮质运动区,经过内囊、基底节和中脑,最终在脊髓的相关节段与运动神经元相连接。
背外侧束的功能主要包括控制肌肉的运动、调节姿势和姿态、维持平衡等。
当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受损时,背外侧束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运动障碍或肌张力异常。
背内侧束是脊髓丘脑的感觉通路,主要由背内侧束和脊髓丘脑前外侧束组成。
背内侧束起源于皮质运动感觉区,经过内囊和脑干,最终与脊髓感觉中性元相连。
它传递了来自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温度、痛觉和位置感等。
背内侧束的功能是将感觉信息从外周传递到大脑皮层,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身体的触觉、温度和疼痛等感觉刺激。
当脊髓丘脑背内侧束受损时,会导致感觉异常、感觉丧失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腹侧束是脊髓丘脑的自主神经通路,包括脊髓丘脑后外侧束和脊髓丘脑后内侧束。
腹侧束起源于大脑皮质的额叶、颞叶和顶叶,经过内囊和脑干,最终与脊髓的自主神经元相连接。
腹侧束的功能主要是控制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活动,如心率、血压、消化功能等。
当脊髓丘脑腹侧束受损时,可能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出现心血管、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方面的症状。
脊髓丘脑束是大脑皮层和脊髓之间的重要通路,分为背外侧束、背内侧束和腹侧束三部分,分别承担着运动指令传递、感觉信息传递和自主神经调节等功能。
脊髓丘脑束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的运动、感觉和内脏功能都至关重要,一旦受损可能会导致相应的症状和功能障碍。
因此,对于脊髓丘脑束的研究和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也具有重要意义。
丘脑出血(综述)

丘脑出⾎(综述)丘脑出⾎综述中国医科⼤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外科刘国军、赵宪林 1 概念脑出⾎是指原发性⾮外伤性脑实质内⾎管破裂所致出⾎多见于⾼⾎压及动脉硬化的患者。
丘脑出⾎是常见的脑出⾎类型占脑出⾎的20 25 。
在各型脑出⾎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壳核出⾎1。
2 解剖基础 2.1 解剖2.1.1丘脑解剖间脑由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及底丘脑组成。
我们常说的丘脑及背侧丘脑是由⼀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借丘脑间粘和相连前端突起称前结节后端膨⼤称丘脑枕。
在内部有⼀由⽩质构成的内髓板在⽔平⾯上此板呈“Y”字形它将背侧丘脑分成三⼤核群前核、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在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侧壁上的薄层灰质及丘脑间粘和内的核团合称为中线核群在外侧核群与内囊之间的薄层灰质称丘脑⽹状核⽹状核与外侧核群间为外髓板。
在上述核群中⼜含有多个核团其中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背侧组分为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及枕腹侧组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及腹后核内侧核群主要是背内侧核。
2.1.2 毗邻关系 a丘脑上部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包括缰三⾓、缰连合以及后⽅的松果体。
起于嗅觉中枢的丘脑髓纹⽌于缰三⾓的灰质⾃灰质发出的纤维到脑⼲内脏运动核故丘脑上部与嗅觉内脏反射有关。
b丘脑下部丘脑下部借丘脑下部沟与丘脑分界内侧⾯是第三脑室侧壁的下部。
丘脑下部包括视交叉、终板、灰结节、漏⽃、垂体及乳头体是内脏活动、内分泌与精神⾏为之间维持平衡的中枢。
c丘脑底部是中脑被盖与背侧丘脑的过渡区其中有丘脑底核和Forel⽒区。
接受苍⽩球和⽪层运动区的纤维发出纤维到红核、⿊质及中脑的被盖。
此部位损伤出现对侧肢体不⾃主运动。
d丘脑后部位于丘脑后外侧的下⽅包括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和丘脑枕。
内侧膝状体接受外侧丘系的听觉纤维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投射⾄颞叶⽪质听区。
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纤维发出纤维称视辐射投射到枕叶⽪质。
2.2 结构与功能按进化先后、纤维联系及功能将丘脑核团分为以下⼏类2.2.1 ⾮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包括中线核、板内核和⽹状核。
丘脑的神经解剖

内脏调控功能
丘脑对内脏器官的活动进行调控,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
通过与自主神经系统的联系,丘脑能够调节心率、呼吸 、消化等生理活动,以适应不同的生理需求和环境变化 。
学习与记忆功能
丘脑参与学习过程,尤其是记忆的形 成和巩固。
丘脑通过与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的交互 作用,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回忆, 帮助个体学习和记忆新的事物和经验。
02 它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以产生感知和意识。
03
丘脑感觉区对疼痛、温度、触觉等感觉刺激有重要影
响。
运动区
丘脑运动区是丘脑中控制运动的主要区域,它接收来自大脑皮层的运动指令,并将其传递给脑干和面部表情控制。
联络区
丘脑联络区是丘脑中连接不同感觉和 运动区域的中继站,它对信息的整合 和协调有重要作用。
02
丘脑的结构组成
丘脑核团
包括前核团、背侧核团、内侧核团和外侧核团等,每个核团 又包含多个小的核,如前核团包含乳头体核、结节核等。
丘脑核团在丘脑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接收来自大脑皮层和 其他脑区的输入,并投射到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其他脑区 ,参与多种认知和情感过程。
丘脑的纤维束
丘脑的纤维束包括皮质-丘脑束、丘脑 -皮质束、丘脑-脑干束和丘脑-脊髓束 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丘脑对感觉信号进行初步处理和整合,过滤 掉无关紧要的信息,突出重要的感觉刺激,
帮助大脑更好地理解和响应周围环境。
运动控制功能
丘脑是大脑皮层与脊髓运动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桥梁, 对运动指令进行传递和调控。
通过接收大脑皮层的运动指令,丘脑将信号传递给脊 髓运动神经元,进而控制肌肉的运动,实现身体的协 调和平衡。
03
们对维持丘脑的正常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脑腹后外侧核 粗触觉和压触觉纤维经白质前联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III级神经元)
痛温觉纤维经白质前联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侧束来自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后部
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中枢突经后根进入后索组成薄束、楔束 周围突经脊神经
肌肉、肌腱、关节骨 膜本体感受器和皮肤 精细触觉感受器
脊髓后根神经节 (I级神经元)
延髓薄束、楔束核 (II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
丘脑腹后外侧核 (III级神经元)
中央后回中上部及旁 中央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
丘脑症侯群
2、对侧半身持续性自发性疼痛 内髓板核、中央核受损害所致 (1)疼痛部位不固定:较弥散 ( 2 )疼痛性质不固定:烧灼感、 冷感、难以描述的疼痛感; ( 3 )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 压、血糖升高 ( 4 )止痛剂无效,抗癫痫药物有 效。
内侧核群
前核群
背侧部 外侧核群 部 侧 腹后核 腹 腹前核 腹中间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 侧 部
4)纤维联系和功能
①腹中间核 和腹前核
与运动调节有关 是小脑―大脑 投射的中继核 发出的纤维投射 到大脑皮质运动区 接受小脑齿状核发来的纤维
背侧丘脑和后丘脑的特异性中继核团
核团 腹前核 腹中间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传入纤维来源 发出纤维投射
丘脑症侯群
3、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 锥体外系统的诸神经核的反射径路中断 (1)强哭强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 (2)随意动作时,面肌无瘫痪;
参与锥体外系环路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 皮质纹状体纤维 新纹状体 纹 状 体 黑 质 纤 维 黑质 中脑顶盖
苍白球
丘脑腹前核、 腹外侧核
运动感觉区
丘脑的神经解剖
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间脑的组成
1、背侧丘脑
2、上丘脑
3、后丘脑
4、底丘脑
5、下丘脑
6、第三脑室
背侧丘脑
通常简称丘脑 1)形态 2)位置 3)内部结构 4)纤维联系和功能
1)形态
丘脑前结节 是一对卵圆形 灰质团块 丘脑枕 丘脑间粘合
第三脑室
背侧丘脑 丘脑枕
2)位置 内侧面参与构成第三脑室侧壁
三叉神经节 (I级神经元)
深感觉纤维经三叉神经节不换元 直接止于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运动支
此二核发出纤维交叉至对 侧组成三叉丘系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的下1/3区
躯干痛温觉和粗触觉通路
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 周围突经脊神经 躯干、四肢皮肤的感受器 脊髓后根神经节 (I级神经元) 脊髓后角固有核 (II级神经元)
小脑上脚、纹状体和黑质 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 纤维
三叉丘系和孤束核发出的 味觉纤维 大脑皮质的感觉区 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视束
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 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
丘脑症侯群
1、对侧半身感觉障碍(腹后核受损) (1)各种感觉均障碍
(2)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
丘脑症候群
5、丘脑痴呆及情感障碍 丘脑性痴呆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顺行性、 逆行性遗忘,虚构及定向障碍。
下丘脑乳头体 乳头丘脑束 丘脑前核 扣带回、穹隆、海马
丘脑背内侧核与额叶皮质有联系,涉及意识性活动和记 忆,影响心境和情感调节。
丘脑症候群
6、意识障碍
丘脑中央核群还接受来自脑干网状结构传入纤维,再发 出丘脑皮质纤维弥散投射至皮质广泛区域。其受累时可能出 现意识障碍。
躯体运动区
丘脑症侯群
4、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
(1)过度不随意运动或舞蹈样运动或手足徐动
(2)运动减少
参与共济环路
皮质脑桥纤维 额、顶、颞、枕皮质 脑桥小脑束(脑桥臂)交叉 小脑皮质(新小脑)为主
脑桥核
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 齿状核红核丘脑束 交叉
躯体运动区
红核
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细胞
(3)深感觉及触觉重于浅感觉(痛、温觉)障碍 (4)实体觉障碍(由深、浅感觉障碍所致)
(5)对侧半身感觉过敏和感觉过度
面部痛温觉和粗触觉通路
触觉纤维止于
周围突经眼神经、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面部感受器
面肌、眼外肌、 三叉神经支配肌
痛温觉纤维沿三叉神经脊束下降口周纤 维止于核上部,面部纤维止于核下部
占 间 脑 背 侧 部 丘 脑 间 粘 合
前下方连下丘脑
位于中脑上方
2)位置 内侧面参与构成第三脑室侧壁
占 间 脑 背 侧 部 外 侧 面 邻 内 囊 背侧 丘脑 上 面 构 成 侧 脑 室 下 壁
位于第三脑室两侧 前下方连下丘脑 位于中脑上方
3)内部结构 被内髓板分成3个核群
前核群
外侧核群
内侧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