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及表达常用实词辨析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之常见实词、成语辨析

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之常见实词、成语辨析(共120个)实词辨析:(60个)1、差错:主要指与正确的事物,情况不完全一致,多是因粗心而造成的。
2、错误:其程度比“差错”严重,性质上是相反的,完全不同的。
3、修改:其侧重在“改”,即改掉被认为是错误或不合理的地方,或根据情况作出改变,修改后的客观结果不一定是好的。
4、修正:强调“正”,表示改正不够准确,不符合要求或标准的地方,使其变得准确、完善。
5、反射:多用于声波或广播的折回。
6、更迭:则有连续变更的含义。
7、壮观:指雄奇伟观的事物或风景。
8、复杂:指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
9、演化:侧重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
10、演变:指变化发展。
11、轻视:是因为主观上认为事物没有价值或没有用处,因而不认真对待,一般是有意的,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是贬义词。
12、忽视:一般是因为重视不够或考虑不周而没有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性,多是无意的行为,不带感情色彩,是中性词。
13、办法:常与“想”,“有”,“没有”,“采用”,“好”,“老”等词搭配。
14、措施:多用于较大的事情,常与“制定”,“采取”,“提出”等词语搭配。
15、出格:指越出常规,超出范围。
16、授权:是主动性的,往往是施动者。
17、受权:是被动性的,意思是“被赋予权力去做什么”。
18、限制:强调客观存在的。
19、干扰:强调主观引发的。
20、捉摸:其通常用于否定句中。
21、琢磨:常用于肯定的语境当中。
22、律动: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
23、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总和。
24、悸动:因心慌而心跳的厉害,是由情感引发的动作。
25、扶植:强调的是扶持、帮扶。
26、培植:强调的是培养、培育。
27、机制:生物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
28、醉心:指对某一事物强烈爱好而一心专注,具有褒义色彩。
29、混迹:指隐蔽本来面目,混杂在某种场合。
言语常考实词辨析200组粉笔

言语常考实词辨析200组粉笔【原创版】目录1.言语常考实词辨析的重要性2.实词辨析的 200 组粉笔介绍3.如何有效利用这 200 组粉笔进行实词辨析学习正文言语常考实词辨析的重要性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是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常考题型之一,而实词辨析又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重点和难点。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实词辨析主要考查考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词汇的含义、用法、搭配等方面。
因此,掌握实词辨析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实词辨析的 200 组粉笔介绍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实词辨析的方法和技巧,这里提供了 200 组实词辨析的粉笔。
这些粉笔涵盖了常见的实词类型,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每组粉笔都包括两个实词,分别从含义、用法、搭配等方面进行对比和辨析。
通过学习这 200 组粉笔,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词辨析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有效利用这 200 组粉笔进行实词辨析学习要想有效地利用这 200 组粉笔进行实词辨析学习,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首先,考生需要认真阅读每组粉笔的内容,理解两个实词的含义、用法和搭配等方面的区别。
2.其次,考生可以通过做题的方式,对每组粉笔进行实词辨析的练习。
可以先自己做题,然后再对照答案,查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并对错误进行分析和总结。
3.最后,考生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这 200 组粉笔的内容,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熟练地运用实词辨析的方法和技巧。
总之,言语常考实词辨析对于提高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非常重要,而200 组粉笔则是考生学习实词辨析的有效工具。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实词辨析20组[含答案解析]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实词辨析20组[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9f754eccbff121dd3683a1.png)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实词辨析20组[含答案解析]1.傲然、傲物、傲人【傲然】高傲、坚强不屈的样子。
例:~挺立。
【傲物】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例:恃才~。
【傲人】(成绩等)值得骄傲、自豪。
例:业绩~。
2.奥秘、奥妙、奥义【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例:探索宇宙的~。
【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例:~无穷。
【奥义】深奥的义理。
例:深得其中~。
3.暴发、爆发【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
例:~户。
②突然发作。
例:山洪~。
【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
例:火山~。
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例:~革命。
4.悖论、悖谬【悖论】逻辑学指可以同时推导出或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悖谬】荒谬;不合道理。
5.背书【背书】背诵念过的书。
例:每天早晨要~,背不出书要挨罚。
【背书】持有票据的人转让票据时,在票据背面批注并签名盖章。
经过背书的票据,付款人不能付款时,背书人负付款责任。
6.本原、本源、本体【本原】哲学上指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
【本源】事物产生的根源。
例:想象力是创造力的~之一。
【本体】①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②机器、工程等的主要部分。
7.比肩、比美【比肩】①并肩。
例:~作战。
②指相当;比美。
例:他虽然是票友,水平却可与专业演员~。
【比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足以相比。
8.彼岸、彼此【彼岸】①(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对岸。
例:大洋~。
②佛教指超脱生死的境界(涅槃)。
③借指所向往的境界。
例:走向幸福的~。
【彼此】①那个和这个;双方。
例:不分~。
②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常叠用)。
例:“您辛苦啦!”“~~!”9.弊病、弊端、弊害【弊病】①弊端。
例:管理混乱,恐有~。
②缺点或毛病。
例:制度不健全的~越来越突出了。
【弊端】由于工作上有漏洞而发生的损害公益的事情。
例:消除~。
【弊害】弊病;害处。
40组言语理解与表达易混词辨析[详细讲解]
![40组言语理解与表达易混词辨析[详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48ddbf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67.png)
40组言语理解与表达易混词辨析0(1)抱怨报怨00“抱”“报”两字的区别在于,一对己一对人。
“抱怨”偏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描写的是自身的心理活动,如“这都怪自己,不能抱怨别人”;“报怨”则指向别人报仇,描写的是针对外人的外在行为。
如“这次恶性事件是由肇事者报怨引起的。
”0(2)义气意气00“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兄弟的感情,如“重义气”“义气千秋”等。
0“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也指偏激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3)变换变幻00如果变换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就要用后者。
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等中的“幻”不能写作“换”。
0(4)窜改篡改00二者都有改动的意思,但改动的对象和动机不同。
“窜改”指改动成语、文件、书籍、古书中不应该改动的部分,单指文字改动,对象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不含贬义,如“抄写文件要细心,不要随意窜改”。
0“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把正确的东西改为不正确的东西,不限于文字的,含贬义,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如理论、政策、学说、历史等,如“他们肆意篡改历史”。
0(5)处世处事00“处事”指处理问题,外理各种事务,如“他处事严肃,态度却十分和蔼”。
“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跟人来往,如“他闯荡江湖多年,有看丰富的处世经验”。
0(6)度过渡过00“度过”指某时间已过去,如“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有“通过”的意思,或通过难关、困难、危机等,如“渡过了长江天险”。
0(7)法制法治00表示要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用“法治”;指有关的法律制度,用“法制”。
如“实行法治”和“健全法制”。
0(8)反映反应00“反映”,指反照,或提供情况(多用于对上级)。
“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自身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0(9)国事国是00“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
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用前者的地方不一定能用后者,比如较具体的事务,不能用“国是”。
言语理解词汇辨析

言语理解词汇辨析一、“必须”与“必需”1. 读音。
- 必须:bì xū。
- 必需:bì xū。
2. 词性。
- 必须:副词(adv.),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
例如“你必须按时完成作业”。
- 必需:动词(v.),表示不可缺少的,一般作谓语或定语。
例如“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二、“截止”与“截至”1. 读音。
- 截止:jié zhǐ。
- 截至:jié zhì。
2. 词性。
- 截止:动词(v.),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后面不能带时间宾语。
例如“报名在昨天已经截止”。
- 截至:介词(prep.),表示截止到某个时候,后面要带时间宾语。
例如“截至昨天,已有50人报名”。
三、“定金”与“订金”- 定金:dìng jīn。
- 订金:dìng jīn。
2. 词性。
- 定金:名词(n.),是指为担保合同债权的实现,双方当事人通过书面约定,由一方当事人向对方预先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担保的方式,具有法律效应。
- 订金:名词(n.),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被广泛采用,它只是一种预付款性质的支付,不具有定金的担保性质,也没有法律效应。
四、“权力”与“权利”1. 读音。
- 权力:quán lì。
- 权利:quán lì。
2. 词性。
- 权力:名词(n.),一般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例如“政府有权力管理社会事务”。
- 权利:名词(n.),指公民或法人依法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
例如“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五、“以至”与“以致”1. 读音。
- 以至:yǐzhì。
- 以致:yǐzhì。
- 以至:连词(conj.),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也用于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例如“他的研究成果非常有价值,以至在国际上都引起了轰动”。
言语表达必备基本知识(成语解析及实词辨析)完美打印版

言语表达必备基本知识(成语解析及实词辨析)一、成语解析。
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
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
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
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
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
”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
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
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形容书籍极多。
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
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
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
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
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
也可写作“重振旗鼓”。
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
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
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国考言语理解实词辨析

敷衍塞责”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见义勇为”指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挺身而出”指面对艰难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知难而退”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蔚然成风”指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良好风气与日俱增”指数量一天天增加暴雨如注”指雨下得非常大,虽可比喻,但无法体现数量增多的含义雨后春笋”指事物迅速大量地冒出来分量”指所占的比重、重量份量”指所承受的负担,一般与人搭配,与“公平正义”搭配不当言之有理”指说的话有道理不容置喙”指不容许插嘴无可非议”指做得很妥当,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程度过重无可厚非”指虽有缺点,但有可取之处,可以谅熙熙攘攘”指人来人往,十分拥挤门庭若市”指来到某地的人很多,文段并无指定地点祛除”指除去疾病等,与“弊端”搭配不当驱除”指驱逐排除,通常搭配杂念、害虫等,淡化”指慢慢地消失漫延”指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宣扬”指广泛传扬或张扬牟取”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通常搭配“暴利”、“私利”等攫取”指抓取、拿取或掠取行将就木”指人寿命已经不长了等量齐观”指对不同的事物同等看待齐头并进”指几件事情或工作同时进行,不能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雾里看花”指对事物看不真切崇拜”通常搭配人扶摇而上”指仕途得志或飞快上升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扬汤止沸”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盘托出”指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语意程度过重慷慨激昂”指说话情绪昂扬,精神振奋单刀直入”指说话直截了当,不绕弯子直言不讳”指说话坦率,毫无顾忌“恣意”、D项“肆意”语意相近,均表示不顾后果做某事,含贬义态度。
休戚相关”形容祸福、忧喜关系密切舍本逐末”指抛弃主要的,而去追求次要的“非此即彼”指不是这个,便是那个,可以形容两极对立关系彼竭我盈”通常用于形容战争中敌方士气减弱而我方充盈的时机,也可理解为对立关系。
统筹兼顾”指统一筹划、全面照顾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感慨万千”指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异曲同工”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身无长物”形容一个人贫穷,没有财富,跟特长没关系川流不息:形容行人、马车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交通的一种状态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住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言语常考实词辨析200组粉笔

言语理解常考实词辨析1.必须/必需:前者强调必要,后者强调急需。
2.偶尔/偶然:都指不经常,但二者程度不同,前者比后者出现次数频繁一些。
3.简直/几乎:都表示程度副词,强调程度高。
简直表达的是完全如此,而几乎表达的是大体如此。
4.素质/质量:前者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特质,后者指产品、工作的优劣程度。
5.勾画/勾勒:前者指勾勒描绘,后者指计划、设计。
6.节俭/俭朴:前者指生活朴素而有节制,后者指生活简单朴素。
7.刹那/瞬间:都指极短的时间,但二者程度不同,前者比后者略长一些。
8.富强/富裕:前者指国家或民族富足而强大,后者指物质资源丰富而富有。
9.光明/明亮:前者指光亮照人,后者指光线充足或明亮。
10.宁静/平静:前者指环境安静,后者指心情平和安静。
11.温柔/温和:前者指态度温和,后者指性情温和。
12.精明/聪明:前者指精明能干,后者指智力强、头脑清楚。
13.健康/健壮:前者指身体状态良好,后者指身体强壮有力。
14.迅速/快速:都指速度快,但二者程度不同,前者比后者略慢一些。
15.整齐/整洁:前者指排列有序,后者指清洁干净。
16.兴旺/繁荣:都指事业或经济状况好,但二者程度不同,前者强调事业繁荣,后者强调经济繁荣。
17.特别/特殊:都指与众不同,但二者程度不同,前者强调超过一般情况,后者强调不同于一般情况。
18.培养/培育:前者指通过教育等方式使人才得到发展,后者指通过人工干预等方式使生物成长发育。
19.宽敞/宽阔:都指空间宽广,但二者程度不同,前者强调空间较宽,后者强调空间开阔。
20.独立/单独:都指不受他人干涉或限制,但二者程度不同,前者强调独立自主,后者强调独自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理解与表达常用实词辨析归类〔按音序〕A01、黯然、暗然、岸然:"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缺乏、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02、保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03、安详、慈祥、祥和:"安详"指神态平静、沉着稳重。
"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祥和〞指气氛而言。
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0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
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
"安静〞的使用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0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
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0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
"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
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认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但凡"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0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典范〞。
其中"表〞为"典范、模〞,"率〞为"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催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催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
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0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
都指:1、通过报纸、杂志、播送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
2、用书面或播送、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
"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04、爆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围比"爆发〞宽。
爆发:〔1〕指突然发财或失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0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白:"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认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白〞指对受人指责的*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06、区分、识别、辨析:"区分〞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识别〞指根据特点区分,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一对象;"辨析〞指区分分析。
0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种意义〔2〕用言语行为显出*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08、边疆、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围较大;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围较小。
〔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限,多指国界〕09、不详、不祥:前者指〔1〕不详细、不清楚;〔2〕不细说。
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前者是副词,不停顿或超出*个数目或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前者指对别人还击。
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前者指不愿提到。
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
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展整理加工。
"编撰〞指编纂、编写。
"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15、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容转换成另一种。
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手段: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公布、公布: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
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C01、沉重、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02、刹那、霎那: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03、斥责、叱责: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
"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
"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04、驰马、马驰: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
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
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
县官要骑马人写辩论状。
骑马人在辩论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
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
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
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
〞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
"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05、呈现、浮现: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
"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风光、神情、气氛等。
"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
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
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06、嘲笑、嘲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拟轻;"嘲笑〞指带有挖苦、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07、查看、观察: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08、处分、惩罚: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0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成心改动或曲解;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展调查,多公开进展。
15、草率、轻率: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规: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前者指想方法,定方案/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展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设、摆设: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局部;后者指检查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认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
"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
"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拟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
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
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
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常年累月〞的"长〞误写作"常〞。
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写成"细水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