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邻里关系

合集下载

成都温江:构建大邻里美好生活共同体

成都温江:构建大邻里美好生活共同体

成都温江:构建大邻里美好生活共同体作者:严碧华来源:《民生周刊》2019年第24期雪水变暖成温江,万木回春百花香;亲情友情好邻里,家园新旧皆故乡。

天府陆海金温江,诗意乡愁兼书香。

舍南舍北林盘绕,健康邻里真仙乡。

前不久,在成都市温江区一场以邻里关系为主题的论坛上,知名巴蜀文化大家谭继和、祁和晖夫妇欣然出席,现场一唱一和,赋诗点赞温江。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但住进城市小区的居民,因为种种原因反而与邻居疏远了。

邻里关系如何重塑?近年来,温江区一直在探索。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获悉,温江区坚持以邻里为基本单元,建设“家庭与家庭之间、楼栋与楼栋之间、小区与小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市民与城市之间”的大邻里美好生活共同体,构建城乡社区健康邻里关系,夯实城市发展根基。

地处成都平原腹心的温江区发展迅速,即将步入“双地铁”时代,成为人口近百万的城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市民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熟人社会的邻里关系逐步被打破,邻里间相见不相识现象凸显。

以恒大城社区为例,作为万人商住生活型社区,邻里斗嘴、违法建设等事件曾频发,邻里关系淡漠、人口数量庞大、利益主体多元等问题交织。

恒大城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宇表示,为了让邻里关系近一些,矛盾少一些,社区打造了资源共享平台、协商议事平台和组织孵化平台,从平台和机制上促进邻里和谐关系的构建。

如今,恒大城社区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社区。

通过恒大城等社区的探索,温江发现健康邻里关系是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重要抓手。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市民生活交往方式的转变,构建新时代健康邻里关系、厚植市民家园情怀已经成为做好城市工作必须研究和破解的课题,也是深化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温江区委书记王道明说。

王道明表示,自2017年9月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召开以来,温江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安排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扭住居民小区这个基本单元,以小区边界为红线,按照“红线内健全治理机制、红线外补齐公服短板、红线内外增强工作力量”的思路,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努力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的目标。

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与社区互助

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与社区互助

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与社区互助在当今社会,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互助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渴望居住在一个友善和融洽的社区中,因为这样的环境能够带来许多好处,如减少犯罪率,提供支持和帮助,增加社交活动等等。

本文将讨论如何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互助,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益处。

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的第一步是互相了解和尊重。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活动、邻里聚会或组织社区项目来结识我们的邻居。

在这些场合,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流,了解彼此的喜好、兴趣和需求。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尽量避免发生冲突或争吵。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邻居建立联系,分享资源和信息,扩大我们互相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建立相互关心和支持的社区互助网络。

社区互助是指邻居之间相互支持、帮助和合作的方式。

这可以包括邻居之间的相互照顾、帮助老人或残疾人、为孤寡老人提供友谊和关怀、组织志愿活动等等。

通过建立这样的互助网络,我们可以共同解决一些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给那些需要的人,并增进社区的凝聚力。

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互助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区和社会有积极影响。

首先,它们可以减少犯罪率。

研究表明,邻里关系紧密的社区往往犯罪率较低。

邻居之间的相互关心和支持可以加强社区的安全感,让犯罪分子望而却步。

其次,良好的邻里关系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无论是家庭困难、孤立无助的老人还是幸福失去的宠物,我们的邻居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在困难时期给予安慰和鼓励。

此外,良好的邻里关系还促进社交活动和交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要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互助,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并采取一些行动。

首先,我们应该主动向邻居打招呼并互相介绍自己。

我们可以举办小型聚会邀请邻居参加,或者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我们的邻居,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购物、帮助修理家具或者照顾孩子等方式来提供帮助。

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和谐邻里关系构建研究——以成都市大邑县福田社区为例

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和谐邻里关系构建研究——以成都市大邑县福田社区为例

——以成都市大邑县福田社区为例◇ 付 惠 杨艺旋 ◇【摘 要】…社区治理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在城乡社会治理中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

但在社区治理的实践中,邻里关系弱化导致社区参与的内在动力不足,已成为普遍难题。

本课题从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以成都市大邑县福田社区为代表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的邻里关系,进而把握邻里关系与社区居民参与的内在联系,提出通过邻里关系建构来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形成有效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 农村集中居住社区;邻里关系;社区参与【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784(2020)1-0114-7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地理区域被重新规整,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际关系也变得纷乱复杂。

对于农村集中居住社区邻里关系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问题。

国内外对于邻里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社区,主要是对社区居民归属感、成员共同情感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如齐美尔和沃思的“社区失落”论,刘易斯和甘斯的“社区继存”论,由费舍尔、费尔曼和雷顿提出来的“社区解放”论等等①。

而国内学者对于邻里关系的研究是针对邻里关系及社区参与展开②。

通过探讨农村集中居住社区的邻里关系现状与居民社区参与度之间的联系,分析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邻里关系,使其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社会学中,邻里关系更多是指一种互动体系和人际关系网络,也是社区居民利用社会资源的一种重要渠道,在社会资本理论中也强调这种社会关系网络,认为通过一种公民参与网络,促进公民间的合作。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所提出来的。

布迪厄界定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特点是现实〔作者简介〕 付 惠,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艺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2。

老成都建筑分布情况

老成都建筑分布情况

成都公馆分布情况一是少城区域,从秦代少城到清代满城,该区域是成都历史最悠久、环境最优美的地方,是公馆较集中的区域,比如将军街的杨森公馆、夏之时公馆、仁厚街的刘湘公馆、金河街王钻绪公馆、东胜街唐式遵公馆等;二是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的地段,如西沟头巷唐英公馆、鼓楼南街石肇武公馆、东行铜街熊克武公馆、陕西街刘文辉公馆、过街楼街刘存厚公馆、庆方西街邓锡侯公馆等;三是郊区农耕发达区域,根植于天府农业文化基础的刘氏家族公馆,是川西平原最独特的人文风景。

成都市内现有分布情况:1、公行道2号民国西式小洋楼,中国第一个牙科女博士张琼仙居住于此,现已94岁。

门侧有戴季陶书“颐庐”二字。

(张博士现在成都市政府参事室参事)2、华兴上街清代建筑的中式小院,有废井一口,大门上有石刻“古关帝庙”4字。

3、祠堂街《新华日报》办事处,周恩来抗战期间曾下榻此处,民国建筑。

4、法国领事馆旧址中式庭院,现为某幼儿园,清末建筑。

5、东珠市街刘存厚公馆,原有假山池沼曲桥走廊水榭。

现存一中西结合式小楼,民国建筑。

6、西糠市街广东会馆,存残破中式建筑一幢,清代建筑。

7、黄瓦街庭院,现为“少城组合学校”,民国建筑。

8、西御河街中西式小洋楼一幢,民国建筑。

9、鼓楼南街原为刘湘所部石肇武公馆,后为成都市政府所在地,现为成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现存有一个大门洞,民国建筑。

(石肇武是个旧军阀此人性格暴敛荒淫强抢民女不说和家中用人也乱来其妾又勾搭其家人,由于石公馆内的荒缪从此成都老百姓有一个歇后语叫石肇武的公馆--肇第(的)。

肇的在成都话中就形容做事荒唐成都土语中的肇把根(儿)就是取这个意思。

此牌楼已被迁建到文殊坊,由江先生补充。

)10、武担山传说为古蜀王开明妃墓遗址,有塔、亭一座及假山,清初重建。

11、九思巷3号民间小四合院。

门洞上书“大树家馨”4字,民国建筑。

12、桓侯巷“张飞祠”残存。

原为杂院,现在整修。

13、青龙街三医院有民国小洋楼一幢。

14、花牌坊街有民国砖砌房一座。

成都竟然有这种奇葩地名

成都竟然有这种奇葩地名

成都竟然有这种奇葩地名“挨打巷”▼在老一辈成都人口中,挨打巷的来历是由于街道窄没有路灯,晚上经常发生抢劫等事情,路过这里总是一路小跑“怕挨打”,后来就叫着叫着就习惯了。

其实挨打巷的真名叫做兴蓉东街,在现在的肖家河与西南民族大学之间。

“肥猪市街”▼肥猪市街在浆洗街的附近,相传是三国后的屠市,当时这里非常的繁华。

过去这里非常的兴旺,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杀猪的质地,而且是为了纪念当时屠宰的商贩们捐钱为教育的事,“肥”则是当年繁荣的缩影。

“猛追湾”▼据说以前猛追湾一代的附近都是沼泽地,许多周围的农民喜欢将自家的猪儿赶到这里活动,好让母猪有更多的奶水。

叫做猛追湾还是跟读音有关系,母猪湾、母租湾、母醉湾、猛嘴湾、猛追湾,就这样叫出来了。

“神仙树”▼神仙树是相传清朝的时候,一棵死了的大叔有一个蓄满水的树洞,很多人觉得喝了这个水能治百病,后来就很多人慕名前来。

许多人向大树祈福,当时香火盛极一时,神仙树就此叫出了名气。

“青龙街”▼小编在这里要为青龙街正名!这里跟青龙帮、青龙会等没有任何关系,这里也不是黑社会哈。

相传的是在过去有人见过一条青龙从天而降,后来这条街叫做龙女祠街,再后来就改为了青龙街。

“花牌坊”▼相传这里“大爷来玩儿会儿呗~” 的行业不景气之后,一个叫牡丹女子一不小心就怀了孩子,所以就有了很多很多的奶水。

当时正是四川饥荒的时候,牡丹就用自己的奶水解救了不少快饿死的人,后来为了纪念她,就给她礼乐一个牌坊来瞻仰功德,因牡丹为花中之王,所以改叫“花牌坊”。

“九眼桥”▼九眼桥!这个嘛,全国人民都懂的,嘿嘿嘿~~~九眼桥又名洪济桥,明万历廿一年,万历廿五年竣工,是锦江上最大的一座石拱桥,桥下有九个桥洞,造型奇特,顾名九眼桥。

“春熙路”▼春熙路是由军阀杨森于1924年建成,最开始是因为森威将军而命名为“森威路”,当时有四条纵横交错的街道,由春熙东路、春熙西路、春熙南路、春熙北路四条步行街组成。

后来几经改名,最后以曾做过成都市政长官王缵绪秘书、著名书法家、诗人陈月舫先生改名,其意旨在“春风和煦,民子熙熙而来”,故街名就叫“春熙路”。

最成都宽窄巷子阅读理解答案

最成都宽窄巷子阅读理解答案

最成都宽窄巷子阅读理解答案原文:宽窄巷子:老成都生活的照片霍嘉顺①宽窄巷子是成都惟一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巷子中仅存的2条,属合院式建筑。

既有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是北方胡同文化融入成都文化的孤本。

作为一个城市最后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重要物证,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和变迁。

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

②曾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的蒙古族艺术家那木尔羊角,在宽巷子生活了几十年,他现在居住的宽巷子11号“恺庐”,仍然是宽巷子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他见证了宽巷子的变迁。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宽巷子是一条普通的街道,街头还有菜园,家家种菜,家家有水井”。

最初的宽巷子,不如现在繁华,羊角说,他和爱人带着孩子去照相,选择的是文化公园、南郊公园等。

“那个时候,也没有照相师傅来宽窄巷子照相……”③宽巷子最让羊角自豪的是邻里关系。

“那时的宽窄巷子,都是由院子组成,人不多,大家都很熟悉,好得就像一家人。

父母回家晚了,孩子就在邻居家把晚饭吃了。

”④宽窄巷子修复改造的成功案例证明,历史街区不仅没有成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反而成了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⑤“找出历史人物的生活痕迹,就能找到城市历史的脉络,为成都街巷文化找到补充。

”⑥张圣奘是湖北人,系明代名臣张居正第13代孙,母亲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孙女。

中学时,他与周恩来同班4年,进入北京大学后,两次相助毛泽东而成为挚友。

留学法国时与邓小平等都是朋友。

⑦他精通9国语言,获得牛津、哈佛等名校5个博士学位,回国后在重庆同时任五所大学的教授,被称为“万能教授”。

其实,张圣奘在四川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据袁庭栋查证,他晚年就生活在宽巷子直至去世。

⑧在游人如织的宽巷子,有一处名为“思贤庐”的老院落,它显得朴素,甚至有些破旧。

这便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活动家、国画家张采芹的故居。

善良的邻居邻里之间的互助行动和邻里成就

善良的邻居邻里之间的互助行动和邻里成就

善良的邻居邻里之间的互助行动和邻里成就
一、引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当面临困难时,邻居之间的友善和互助可以使生活更加美好。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
速变化,团体感觉和邻里关系变得越来越薄弱。

本文将探讨邻里之间
的互助行动和邻里成就。

二、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邻里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邻居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支持和帮助,可以创造一种亲密而
稳定的社会联系。

邻里之间的良好关系也可以促进社区的发展。

邻居
们的互助行动可以确保社区的稳定和繁荣。

三、邻居之间的互助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邻居之间的交往,邻居之间的友好和互助行动
日益增多。

无论是做家务、照顾病人、修理车辆、分担食品、检查邮箱、照看孩子或者照看宠物,邻居们都会在需要时互相帮助。

这些小
小的互助行动不仅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还能营造良好的邻里
关系和社区环境。

四、邻里成就
由于邻里之间的互助行动,邻里和整个社区发展的成就也愈发显著。

邻居们一起营造美丽的花园、组织社区活动、垃圾分类、改善社区环
境等,可以使社区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活力。

同时,这些行动也会提高邻居之间的团结和互信度,使他们更加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五、结论
邻居之间的互助行动和邻里成就始终是社区和谐和发展所必须的要素。

通过邻居之间的互助行动,社区不仅可以创建良好和亲密的邻里关系,还可以增强社区的发展和繁荣。

因此,邻居之间应该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也应该践行互助精神,一起为社区的美好和谐建设做出贡献。

显微镜下的成都读书感悟

显微镜下的成都读书感悟

显微镜下的成都读书感悟一、背景介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身边的美好。

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正是这样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成都的文化魅力,本次显微镜下的成都读书活动应运而生。

本次活动将带领大家走进成都的街头巷尾,探寻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故事,用显微镜去发现成都的细微之美。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我们还将与当地的居民交流,倾听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故事,从而更好地感受成都的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望能够激发大家对成都的热爱和关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来。

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自17世纪以来,显微镜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进步。

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最初的显微镜是由一个凸透镜组成的简单放大工具,通过物体反射光线的原理来观察物体。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改进了显微镜,使其能够聚焦并产生高质量的图像。

显微镜经历了多次改进,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到光的波长限制,因此无法观察小于一定尺寸的物体。

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代替光束,大大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

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更小的细胞结构和分子。

荧光显微镜是一种利用荧光标记物质观察活细胞和生物分子的方法。

荧光显微镜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可以实时观察细胞内分子的活动。

在科学研究中,显微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使我们能够直接观察细胞和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深入了解生命过程。

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也为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癌症研究中,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模式,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在材料科学中,显微镜可以揭示材料的微观结构,为材料的性能优化提供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成都的邻里关系
作者:王笛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1期
在过去的街坊,哪家哪户有任何事情发生,无论好坏喜忧,瞬间便可传遍整个街区。

人们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隐私。

正是这样的亲密关系,给居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居民住进了高楼,邻里间很少交往和互动,甚至和住隔壁、对门的人家,没有任何交集,也是非常普遍的。

毫无疑问,居住模式的改变,使中国传统城市社会中的那种紧密的邻里关系,正在一天天消失。

在中国城市中,“街”是人们共用的公共空间,经常与“邻”和“社”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这三个词非常接近,有时相互重叠或紧密联系。

它们都具有物质空间和抽象观念的内涵。

它们都涉及到人们所居住的特定范围。

在中文辞典中,“街”的定义是“两边有房屋的道路”,与“街道”完全相同。

由“街”构成了许多其他词汇,诸如“街坊”、“街市”、“街头”、“街头巷尾”等,在历史的语境中,其含义远远超出位置和空间,而经常体现居住这一区域的人之间,以及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街”一般是指一种物质性的空间,那么“邻”和“社”虽也具空间之含义,然则更多地表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

“邻”的通常定义是“居住在附近的人家”,并发展有“邻里”和“邻居”等词汇。

“社”有两个基本含义:在古代,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在今天,社是组织化的结构。

前者的含义发展成为“社会”和“社区”。

更准确的说,中文的“社区”则表示一个包括许多街道和邻里的区域以及居住在其中的人们。

正如《韦伯词典》(Webster’s Dictionary)对community定义中所说:即“那些享有同样权力、权利、或利益,居住在同一地区受同一法律和规章管束的人们”。

总而言之,从街道、邻里到社区,是一个空间含义逐渐减少而文化含义逐渐增强的过程。

成都以及中国城市的居住模式,过去便与西方有明显的差别。

根据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在其著名的《1400-1800年的资本主义与物质生活》中的描述,在早期近代欧洲,像热亚那、巴黎、爱丁堡等城市都“朝着垂直方向扩张”,即在这些城市里,房屋总是尽量往天空伸展,多达五层、六层、八层乃至十层。

而在过去的中国城市里,房屋多平行发展,一般一层或两层,人们的住家与街面经常只有一个门槛之隔,因此街头的商业活动很容易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成都居民把街头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空间,他们的房子与街头接近,因此他們的日常生活经常就发生在街头。

成都居民的住所有公馆、陋室和铺面三种类型。

公馆一般坐落在城北和城
南,有围墙和门房,大多是富户和大家族居住,巴金的《家》便对这种公馆有细致的描述。

有的大家族败落以后,公馆也被多个家庭共住,这种公馆多称“大杂院”。

陋室散布全城各处,但大多集中在西城,为下层人们住所。

沿街的房屋称“铺面”,许多是底层作店铺,二层作住家。

但铺面里亦有大量的一般住家户。

他们不用走远便可到街头市场购物,甚至许多日用品跨出门槛在街檐下的货摊上便可得到。

一位旅居成都多年的英国人徐维理(William Sewell)写道,每当晚上,在他所住的“小巷两旁已打烊关门的商铺前有许多小摊,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橙子和花生整齐地码成一堆,香烟可成双成单地卖”。

铺面则在每一街道的两旁,或为民居或出租给店铺,在东城商业区这种房屋多用作店铺。

住在铺面人家的小孩,基本上就是在街面上长大的,那里就是他们的游乐场,所以成都方言里,在社会底层长大的小孩甚至还被叫做“街娃(儿)”。

住在街道两旁的人们在他们的门口和街边从事各种活动。

如果他们有事找邻居,只要跨出门槛便可。

不管是日常事务,还是紧急情况,他们都可以很快请到邻居帮忙。

邻居之间一般的日常用品也可以借进借出。

如果哪位居民感到无聊,他只要走出门就可以与邻居们闲聊。

在街边的住户基本不存在隐私,为了方便进出,也为了让阳光和新鲜空气进入光线不足的内屋,面朝街道的门总是开着,好奇的路人也可以瞥一眼屋里的风光。

这种状态基本维持到改革开放城市大拆迁之前。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小时候是住在单位大院里面,上小学时,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他几乎要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特别是放学的时候,沿街一家一户,都觉得好奇,会停在门口,看别人家里的生活,几年下来,对沿街的每家每户情况,家里多少人,起居有什么规律,喜欢做什么饭,经济状况好不好,夫妻是否和谐……都了如指掌。

普通市民是成都街头的主要占据者,由于缺乏官方控制,街头为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以及谋生提供了许多机会。

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谋生。

生活条件差、休闲设施缺乏的人们,在街头巷尾或简陋的茶馆等公共场所,可以找到廉价的娱乐。

在19世纪西方的工业城市,按照著名社会学家舍内特(Richard Sennett)在其名著《公共人的衰落》中所说的:由于工作场所与居住地的间隔,在那里“住在城里不同社区的人们过着不同的生活”。

但是在成都以及其他中国城市中,下层居民生活和做工经常是在同一区域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密切,逐渐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

在邻里或街道上,人们彼此认识,遇到不认识的陌生人他们就会仔细地观察和打量。

这些地方信息也易于传播。

在过去的街坊,哪家哪户有任何事情发生,无论好坏喜忧,瞬间便可传遍整个街区。

人们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隐私。

正是这样的亲密关系,给居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居民们对小贩和工匠上门找生意并不感到烦恼。

人们只需走几步就能到街头摊点、茶馆、小店和理发店,这些地方不仅提供日用品,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交往中心,人们在那里互通信息。

晚清成都有六百多个茶馆,六百多个理发铺,加上街头巷尾,便是人们社交和传播小道消息的好去处。

这种生活模式下,人们互相信任,相互帮助,一个院子共用的水井,就是人们便洗东西,边聊天的社交场所。

如果家长有事出门,可以放心把小孩交给邻居看管;上班的人把经常把钥匙交给邻居,便于家人回来进门……他们和附近的劳工、小贩也很熟悉。

小贩在门口卖东西吆喝,他们也不会感到厌烦。

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非常依赖挑水夫,由于井水含碱量比较高,不适合于饮用,市民饮用水必须从城外的河中取来,很多穷人用扁担挑着两个木桶运水为生。

茶铺、饭馆以及家庭都需要这种服务。

在清末成都,上千这样的劳动者每天从河里挑水,外加四百多人从二千五百多口水井中取水,把饮水和用水送到人们家中。

几乎每条街上都是他们挑水所洒下水迹和汗迹,人们可看到他们古铜色的流着汗水后背,有节奏地闪进千家万户。

这些水夫将这个行业的一些优良传统保留下来。

成都的老人今天回忆起挑水夫仍充满感情和美好记忆。

当代著名作家何满子,抗战时住在成都,他回忆到,挑水夫多不穿鞋,这并不是他们为省下鞋钱,而是他们的“职业道德”使然,因为赤着脚,他们便能走到河中间去取最清亮的水。

对大多数挑水夫来说,挑水不仅是谋生,而且是一条与邻里和社区联系的途径,比如帮助老人或有病灾的人家做杂务。

一位老成都人写到,他认识的一个挑水夫负责华兴街一带几十个家庭,总计约百多人的用水。

每挑来一桶水,他就在主人的大水缸上画一笔,五笔就是中文的“正”字,一个“正”字代表五桶水。

到月底,每家的水费按“正”字的数量收缴。

挑水夫和用户彼此信任,从来没有在支付问题上出现过混乱。

这种信任在成都很普通,在这里,邻居彼此认识并且几乎每天都要发生联系。

传统的、邻里纽带紧密的社区中,人们生活在一个无论是城市空间还是社会空间都彼此熟悉和平等的圈子里,人们的认同感和信任感非常强烈。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传统社区结构被彻底打破和消失;无处不在的钢筋水泥,阻隔了人们的直接交往。

也这人们为现代化所付出的代价之一吧。

现在的中国城市,虽然“街”是必不可少,但是“街坊邻居”正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消失,很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这个词将成为历史。

摘自《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