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房谋杜断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防微杜渐》

成语故事《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东汉的时候,和帝刘肇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家的兄弟都跟着沾光,大哥窦宪当上了大将军,其他人也被封为文武宫员,权势极大,胡作非为。

外戚擅权,这本是朝廷的祸事,大臣们心里都很清楚。

可是迫于窦家的权势,只敢怒而不敢言,没人出面奏明和帝。

司徒丁鸿见到这种局面,十分不安。

丁鸿是一个耿直忠厚的人。

他从小喜欢读书,一心钻研学问。

他的父亲官封新安乡侯,常年带兵在外打仗,家里只有他和弟弟相依为命。

父亲病故后,官职本应丁鸿袭封,可是他想把官位让给弟弟,便留下一封信出走了。

他在信中告诉弟弟:“我贪图读点经书,是不愿意做官的,况且身体又有病,只得外出求医去了,再也不回家了,你去承袭父亲的官位吧!”鲍俊是丁鸿的好朋友,听说这件事后就到处找他。

这一天他总算碰上了丁鸿。

但丁鸿装疯不搭理他,唱唱咧咧地想要溜走。

鲍俊上前一把抱住了丁鸿,十分恳切地对他说:“古代贤人说,不能以家事耽误国事。

你今天为了兄弟间的私情而扔掉父亲的基业,这是很不明智的!"丁鸿被鲍俊的话说动了,赶忙返回家乡,接受了朝廷的封赐。

此后,他做过侍中、射声校尉、太常,直到司徒。

他通晓经书才学出众,深得皇帝赏识。

自然,他也很忠诚于皇帝。

对窦家弟擅权的事,丁鸿早有反感,并且决心向皇帝奏明,只是还未寻找到说话的机会。

这一天,和帝找他谈论起山光水色的事情,丁鸿知道机会来了,便奏道:“陛下,毁坏山崖、岩石的水,开始都是涓涓细流;参天蔽日的大树,开始也是刚露绿色的小枝。

许多事情常常由小到大,由隐蔽到显著的。

可是,人们有时往往忽略微小细小的苗头,以致让它们发展成祸患。

”和帝连连点头,认为丁鸿讲得很有道理。

这时,丁鸿话题一转,向和帝奏道:“如今大将军窦宪倚仗太后的势力,包揽朝政,盘剥地方,连陛下他也不放在眼里,这不是朝廷的隐患吗?”和帝微微一愣,便问丁鸿那应当怎么办。

丁鸿说:“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意思是说,陛下应该亲自整顿朝政,把事故杜绝在刚要发生的时候,把祸患防止在萌芽状态,就能消除灾难,保障国泰民安了。

大家一起出主意的成语

大家一起出主意的成语

群策群力、房谋杜断、齐心协力、众心成城、集思广益1、群策群力拼音:qún cèqún lì意思:群:大家一起。

策:谋划。

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共同想办法,一起出力。

用法:形容遇到问题时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出力想办法。

出自:汉·扬雄《法言·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造句:1)在与五班的辩论赛中,我们班同学群策群力,终于获得了胜利。

2)至于自强之道,求其在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群策群力,庶有成功。

2、房谋杜断拼音:fáng móu dùduàn解释: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

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

’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

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示例: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

◎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近义词:天作之合语法:联合式;作补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3、齐心协力拼音:qíxīn xiélì解释:指的是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出自:《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墨子·尚贤》同韵词:英雄无用武之地、别有天地、束帛加璧、重迹屏气、呼天钥地、功薄蝉翼、谢家活计、前仆后继。

例句:如果我们齐心协力,肯定会成功。

语法:联合式;作补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

4、众心成城拼音:zhòng xīn chéng chéng解释: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出自:出处《国语·周语下》。

例句:段祺瑞既得国务员同情,便以为众心成城,正可一战。

5、集思广益拼音:jísīguǎng yì解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自:三国·蜀·《教与军师长史参军》。

历史典故:房谋杜断

历史典故: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释义: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

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唐太宗善于用人,房玄龄和杜如晦是他的两个宰相。

唐太宗同房玄龄商议国家大事,房玄龄总是说,非杜如晦不能筹划这件事。

等杜如晦来到之后,听了他们议论,总是认为房玄龄的谋划最好。

这说明房玄龄了解杜如晦善断大事,而杜如晦也知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所以人们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房玄龄幼时聪敏,博览经史,而且很有见识,18岁考中进士。

隋末,他见到中原混乱,很想出来干一番事业。

后投奔李世民门下,李世民一见如故,任他做记室参军。

他起草奏章“驻马立成”连草稿都没有,李世民每次征战,必让他跟从,出谋划策。

他为李世民搜罗人才,培植私党,起了重要作用。

杜如晦就是他向李世民推荐的。

杜如晦归唐后,在秦王府任曹参军,不久,被李渊调离秦王府,任陕州总管府长史。

房玄龄知道后,对李世民说:“秦王府的人离开的虽多,都不值得惋惜。

而杜如晦有王佐之才,是个例外。

你要是当个藩王,也不一定用他了;若是要据有天下,非用此人不可。

”李世民听了,忙去向李渊要求留下杜如晦。

杜如晦少年豪爽,爱读书,先在隋炀帝那里任县尉,不久弃官而去。

李渊入长安,建了唐朝以后,杜跟从李世民征战南北,经常参与帷幄机密。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即太子位,任房玄龄为右庶子,杜如晦为左庶子。

后房玄龄任中书令,杜如晦任兵部尚书。

李世民即位以后,他们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居第一。

贞观三年,他们正式成为左右丞相。

房、杜共掌大权,引贤士、去不肖,台阁典章制度皆二人所定。

他们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房玄龄任宰相15年,忠心耿耿,善于用人。

病危时,仍上书劝阻太宗伐高丽,终年71岁。

杜如晦在相位一年,病死,终年只有46岁。

房杜两人私交很好,同心为国。

唐代的贤相,首推房杜。

1/ 1。

唐太宗“房谋杜断”的现实启示

唐太宗“房谋杜断”的现实启示

唐太宗“房谋杜断”的现实启示作者:韩瑜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房谋杜断”用人观既是注重人才选拔的体现,更是科学合理搭配使用人才的范例。

唐太宗的用人观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强调人才使用必须至于社会发展背景、强调人才搭配的黄金组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唐太宗;房谋杜断;用人观唐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任左右相,珠联璧合,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

房玄龄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时,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建议,但是却不是很善于规划落实自己的想法,以致很难形成具体的一条政策。

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想法做周密的分析,并善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推敲,很快就能推出一项具体的决策或是律令。

李世民深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于是将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形成了著名的“房谋杜断”的用人观。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自建党始,就高度重视用人的问题,并致力于树立适应时代要求和革命建设需要的用人观。

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他第一次把用人问题作为领导的两项基本职能之一提出来,并把它上升到组织路线的高度,认为它对政治路线的执行具有决定的意义。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的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键在人”。

在全面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就要选用政治坚定的人、实绩突出的人、作风过硬的人。

江泽民同志强调要“真正把培养和使用好各类人才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来看待、来落实”,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充满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可以说,这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真知灼见是老一辈革命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防微杜渐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防微杜渐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防微杜渐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防微杜渐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防微杜渐,成语,读音(fáng wēi dù jiàn) 。

指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你!【历史典故】《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国家的军政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

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

大臣司徒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

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这样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打算,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

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成语概览】防微杜渐是指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

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释义】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

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原文】永元四年(92年),代袁安为司徒。

这时窦太后临朝执政,兄弟窦宪各擅威权。

丁鸿借日食,上封事道:“臣下听说太阳为阳精,守实不亏,君王之象征;月亮为阴精,盈虚有一定规则,臣子的表象哩。

所以日食,臣在君上,阴凌于阳;月满不亏,下面骄盈的缘故。

从前周室衰微,皇甫等人专权于外,党类强盛,侵压主势,所以日月薄食。

《诗经》上说:‘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酉鬼。

四年级作文房谋杜断

四年级作文房谋杜断

四年级作文房谋杜断故事发生在古代的一个国家,国君平日里喜欢赏诗,大家也都喜欢这样的国君。

但是有一天,国君突然变得很奇怪,不再赏诗了,而且整日愁眉苦脸,对谁也不说为什么。

这就引起了大臣的注意。

大臣们纷纷商讨该怎么办,最后决定找杜天宝来帮助判定国君的隐私。

杜天宝是一个聪明的小孩,他很久以前曾帮大臣们解决了一个难题,因此大臣们相信他有智慧。

于是,他们把国君的情况告诉了杜天宝。

杜天宝聆听完大臣们的叙述后,他难住了。

国君不告诉他们原因,他又怎么判定呢?大臣们都眼巴巴地盯着他,期待他的答案。

这时,杜天宝突然看到国王的书斋后面是一面藏书架。

他立刻开口说:“国君一定是遇到了沉痛的事情,所以才愁眉苦脸,但是他不想让大家知道,所以把想要看的书收藏到了书斋后面的书架上。

”大臣们闻言,立刻喜出望外,赶紧到国王的书斋后面查看。

果然,在那面书架上,有很多国君喜欢的书籍。

他们更加相信杜天宝的判断了。

大臣们回去后,立刻找国君谈心,告诉他们杜天宝的发现。

国君很意外,觉得他们居然能找到他的秘密。

但是他也明白,大臣们是为了他好,于是他决定告诉他们自己的心事。

原来,国君听说国家的财政出了问题,担心自己无法解决,才愁眉苦脸的。

杜天宝的聪明和敏锐的观察力,让大臣们十分佩服。

他们决定,将来国家的事务由国君和大臣们一起商量决定,共同努力,解决国家的问题。

通过读《房谋杜断》这篇古文,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明白了一个人有时候会有难以启齿的烦恼,但是我们可以向朋友、家人或者老师寻求帮助。

他们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让我们走出困境。

就像国王找到大臣们一样,他们共同商量决策,最终解决了国家的问题。

我还学到了一个人的聪明和敏锐的观察力很重要。

有时候,一些事情我们看上去可能不起眼,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能够找到一些线索或者规律,解决问题。

读完《房谋杜断》,我深深地被杜天宝的聪明才智所打动,也想要成为像他一样的聪明孩子。

从今以后,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
房、杜二人私下的关系也十分亲密。在李世民还是秦王之时,房玄龄就曾力荐杜如晦:“杜如晦博学强识, 是难得的人才。假如秦王想要得此天下,绝对是少不了这个人的辅佐的。”正是由于房玄龄的引荐,杜如晦才受 到李世民的重视。二人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共同辅佐太宗。
当时,世人皆言“玄龄善谋,如晦能断”。而在唐朝,每每谈及贤相时,人们首推的就是房、杜二人。
中国古人熟谙异质互补之道,认为“异质互补则强,同性相斥则弱”,把异质互补看作是一种匹配度和能效 比高的组合。即便在中医处方中,也非常讲究配伍之道。凡有大黄、细辛、枳实之类的猛药,必用甘草与之配伍。 甘草性平、味甘,能够调和、消解猛药的毒副作用。民国时期,人们之所以把谭延闾称为“谭甘草”,正是因为 他善于协调各方利益,能够化解派系冲突,发挥着像甘草一样的平衡作用。
房谋杜断
汉语成语
01 成语出处
03 成语寓意
目录
02 成语典故 04 成语运用
房谋杜断,拼音是fáng móu dù duàn,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 房谋杜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联合式;在句中一般作补语。
成语出处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 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成语运用
成语用法 房谋杜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联合式;在句中一般作补语。 运用示例 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 柳亚子《寄毛主席延安》:“房谋杜断劳午夜,江豪丘锦各名家。”
感谢观看
在任何一个组织系统中,能人多当然是好事,但如果配置不当,就很容易发生内耗。孙膑与庞涓,堪称兵家 之龙凤,且都是鬼谷子的高足,同窗情谊甚厚,可当他们在一起共事时,竟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想当年,廉颇 遇上的如果不是蔺相如,而是廉颇第二,赵国还有好日子过吗?可见,人才的组合只有配置得当,结构合理,方 能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特别是能人之间共事,既要和而不同,也要异质互补。“房谋杜断”式的合作,是人力 资源配置的一种上选模式,可以归类为优势互补,也可以看作是异质互补。

房玄龄的典故

房玄龄的典故

《房玄龄的典故》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房玄龄的典故。

房玄龄是唐朝的一位很厉害的大臣。

他有个特别有名的故事,叫“房谋杜断”。

房玄龄这个人啊,特别善于出谋划策。

每次遇到大事,他都能想出好多好点子。

比如说,唐太宗要攻打一个地方,房玄龄就会仔细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想出各种各样的作战方案。

而且呀,房玄龄还特别重视人才。

他总是到处寻找有才能的人,推荐给唐太宗。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发现哪个同学有特别厉害的本领,就赶紧告诉老师一样。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唐太宗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房玄龄就给他讲了很多道理,分析了各种可能的结果,最后帮助唐太宗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同学们,房玄龄的智慧和谋略是不是很让人佩服呢?《房玄龄的典故》同学们,咱们接着讲房玄龄的典故。

房玄龄对唐太宗那可是忠心耿耿。

有一回,朝廷里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谣言,有人想趁机陷害房玄龄。

但是房玄龄一点都不害怕,他相信唐太宗会明白他的忠心。

就像我们在班级里,被同学误会了,但是只要我们心里是为班级好的,老师最终会知道真相。

还有啊,房玄龄工作特别勤奋努力。

他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很多的文件和事务,但是从来都不抱怨,总是认认真真地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

比如说,我们写作业的时候,不能因为作业多就偷懒,要像房玄龄一样认真对待。

同学们,从房玄龄身上,我们能学到好多优秀的品质。

《房玄龄的典故》同学们,今天咱们再深入讲讲房玄龄的典故。

房玄龄的故事里,还有他的宽容大度。

有一次,有个大臣和他意见不合,还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

但是房玄龄一点都不生气,反而耐心地和他讲道理。

这就像我们在和同学有分歧的时候,不能吵架,要好好沟通。

而且,房玄龄的家庭也很和睦。

他对妻子特别好,尊重她,爱护她。

比如说,我们在家里也要尊重长辈,爱护弟弟妹妹,这样家庭才会幸福。

同学们,房玄龄的典故让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有智慧、忠心、勤奋、宽容,才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房谋杜断
唐太宗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

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基本上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

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方法,然而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

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赶忙确信了房玄龄的意见和方法。

房、杜二人,确实是如此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因此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