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店煤矿原岩温度测试

合集下载

城郊煤矿原岩温度测定与分析_张小磊

城郊煤矿原岩温度测定与分析_张小磊

中 图 分 类 号 :TD72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1008-8725( 2011) 12-0076-03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Original Rock in Chengjiao Coal Mine
ZHANG Xiao-lei, YANG Yun-liang, XIAO Zhi-guo
表 1 1# 热电偶标定数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冷端温度/℃ 热端温度/℃ 温差/℃
0.0
14.75
14.75
0.0
14.00
14.00
0.0
27.30
27.30
0.0
31.30
31.30
0.0
38.80
38.80
0.0
44.80
44.80
0.0
54.40
54.40
0.0
63.50
乙 erfc 姨 x 姨 =1-erf 姨 x 姨 ,erf 姨 x 姨 = 2

e dξ,其值可以在数学
π0
手册0-4 m2/h 数量级,假
定 α=7×10-4 m2/h,在距离壁面 1 m 处,取 τ=24 h,x=1 m。则
姨 姨 t-ty =erfc x
用标准温度计( 分度 0.1℃) 测定恒温水浴中水的温度,用毫
伏计测量热端和冷端之间的温差电动势 ,按式( 2) 进 行 拟
合。
图 1 热电偶标定系统示意图 1.标 准 温 度 计 2.热 端 容 器 3.万 能 表 4.冷 端 冰 瓶 5.冷 端 热 电 偶 6.热端热电偶
以 1# 热电偶为例,其温差及电势差测定结果见表 1。根 据表 1 的测定数据,可以得出其冷、热端温差与电势差之 间的拟合关系见图 2。相关系数 R2=0.9944,说明热电偶冷、 热两端温差与电动势之间有很好的线性拟合关系。

岩矿鉴定与测试分析安全操作规程

岩矿鉴定与测试分析安全操作规程

岩矿鉴定与测试分析安全操作规程一、设备和仪器的准备•检查所需的仪器和设备是否完好无损,有无松动或损坏现象。

•保证仪器和设备已经按照正确程序安装并连接好。

•检查所需的试剂和化学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个人防护•工作人员应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如:实验衣、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

•为避免化学品或其他危险品对皮肤造成损害和伤害,操作人员应当注意避免任何对皮肤的直接接触。

•工作人员应该经常检查个人保护用品的状况,确保使用有效的防护设备。

三、实验区域和安全设施•在工作区域内,应确保环境没有明火,没有可燃物品,同时具备足够的通风条件和灭火设备。

•操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状态,避免使用过量的试剂而致身体不适。

•在实验室、化学仓库和其他有危险品存在的地方,应该配备应急装备和消防设施。

•避免在未进行合适的安全壳和通风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有毒气体等有害物质的使用。

四、实验方法•操作人员应了解试验所需的理论知识,并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在进行试验或实验室测量前,应事先选好数据处理软件并根据使用方法设置、调整好相应参数。

•在进行重要的岩矿样品鉴定时,一定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核对数据的准确性。

•在使用测试仪器或设备时,要认真阅读设备说明书,按照规定操作,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和维护。

五、暴露和事故的处理•在发生有毒气体泄漏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泄漏时,应立即将危险源切断,关闭设备,撤离受影响区域,并通报有关人员进行处理。

•在现场遇到意外情况或困难时,要保持冷静,及时与团队和专业人员进行联系并处理。

•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有暴露或事故发生,应立即向上级汇报,并进行相关处置措施。

同时,将有关问题写成详细的实验记录并保存好。

六、安全守则•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或其他有化学品、有危险品存在的场所时,应注意标明的警示和危险标志。

•工作人员必须定期参加有关安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教育和讲座,并认真遵守相关规定。

矿井通风课件:矿井气候条件测定及改善

矿井通风课件:矿井气候条件测定及改善

二、矿井湿度测定
风扇湿度计
测定时风扇湿度计有带发条转动的小风扇, 用大约120r/min的速度旋转60s,使湿温度计 外包的湿纱布水分蒸发,吸收热量,湿温度计 的指示值下降,根据两温度计上分别读出的干 温度和湿温度值查下表可得到相对湿度值ψ。
三、矿井气候条件改善
1 空气预热
2 降温措施
通风降温-增加风量、下行通风、W型通风 改革采煤方法和顶板管理-后退式、倾斜长壁
第 一 章 矿井空气
学习单元014 矿项井目气介候条绍件测定及改善
矿井气候测定及改善
主要内容:

矿井温度 测定

矿井湿度 测定
Hale Waihona Puke 三矿井气候 条件改善
一、矿井温度测定
温度计
一、矿井温度测定
测定温湿度度地计点的要求
(1)掘进工作面空气的温度测点,应设在工作面距迎头2m处的回风流 中; (2)采煤工作面空气温度的测点,应在工作面内运输道空间中央距回 风道口15m处的风流中。采煤工作面串联通风时,应分别测定; (3)机电硐室空气温度的测点,应选在硐室回风道口的回风流中。
式、充填法 减少各种热源散热-隔热和绝热 制冷降温-空调
en
*
谢谢观看

18-岩土体初始平均温度测试方法探讨

18-岩土体初始平均温度测试方法探讨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地源热泵专业)岩土初始平均温度测试方法探讨毕文明岳丽燕(北京华清荣昊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摘要:岩土初始平均温度是换热器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

本文根据浅层地热能冷、热响应测试仪的特点,总结了三种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测试方法,分析了三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并通过实地测定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岩土初始平均温度,地源热泵,浅层地热能热响应测试仪0引言伴随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地源热泵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

作为地埋管换热器设计重要环节之一,岩土热响应试验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

2008年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相关部门对《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做了局部修订,主要是增加了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测试的相关内容。

《规范》中规定岩土热响应试验的结论主要包括岩土初始平均温度、岩土热物性参数、地层岩性以及钻孔单位延米换热量参考值。

图1无功循环法测试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示意图地埋管换热器的平均温度与岩土平均温度的温差是热量传递的驱动力。

因此,做好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测定工作对于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非常重要。

1岩土初始平均温度测试方法《规范》规定,岩体初始平均温度的测试应采用布置温度传感器的方法。

测点的布置宜在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且间隔不宜大于10m;以各测点实测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岩土初始平均温度[1]。

尽管《规范》对测试方法和分析作了规定,但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结合浅层地热能冷、热响应测试仪[2][3]的特点和现场测试经验,我们总结出三种方法,分别是无功循环法、地埋管水温平衡法和垂向布置温度传感器法。

1.1无功循环法无功循环法是在不向地埋管换热器加载冷、热量的情况下,使水在地埋管内循环,在循环水的温度达到稳定时,循环水与岩土达到热平衡,该温度即为岩土初始平均温度[4](见图1)。

由于测试仪内的水需要与地下岩土体建立热平衡,因此循环水的温度达到稳定的时间与测试仪内的充水量和原始水温有直接关系,通常情况下该时间为数小时。

219434261_矿山深部开采地温测定及高温热环境分析

219434261_矿山深部开采地温测定及高温热环境分析

矿业工程黄 金GOLD2023年第6期/第44卷矿山深部开采地温测定及高温热环境分析收稿日期:2022-12-04;修回日期:2023-01-28作者简介:魏 诚(1983—),男,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矿井通风安全、安全管理工作;E mail:18034562488@163.com魏 诚1,2(1.河北中金黄金有限公司;2.中国黄金集团河北有限公司)摘要:以矿山初显的高温热害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矿井深部开采区域原始岩温与热环境现场测试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矿山中深部开采-580m区域岩层、-650m和-730m地层原始岩温分别为31℃、32.5℃和34.7℃,地层平均地温梯度2.45℃/100m。

采掘工作面主要热源为围岩散热和机电设备散热,分别占46%和24%;提出了以总巷道长度绝对散热量指标和单位巷道长度相对散热量指标衡量井下热源分布与热害程度新思路。

研究结果可以为类似矿井高温热害评估及后续降温工程措施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部开采;高温热害;原始岩温;采掘工作面;地温测定;焓差 中图分类号:TD727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001-1277(2023)06-0030-05doi:10.11792/hj20230607引 言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始终处于高位状态。

这一持续高位需求必然伴随矿产资源开采强度的增加与浅部资源的日益枯竭。

因此,开发深部矿产资源已成为中国能源资源领域的必然选择。

例如,在金属矿山开采领域,2000年前中国只有2座矿井的开采深度超过了1000m,经过近20年的开采,2018年底中国千米采深金属矿山已达16座[1]。

最新数据表明,该数据可能已经达到了32座,全球范围内采深超千米的金属矿山更是超过了百座[2]。

除有色金属外,在煤炭行业中国千米采深煤矿2012年达到了39座[3],2013年为47座[4],2017年达50座[5]。

煤的着火温度检测

煤的着火温度检测

森博检测服务中心
2015年5月6日
煤的着火温度检测
不同的煤品燃烧的温度不同,一般是在900到2000℃.
通过GB/T18511-2001标准规定了两种着火温度测定方法:
(一)基于煤爆燃时空气体积膨胀现象的人工观测法。

(二)基于煤爆燃时温度骤然上升现象的自动测定法。

其方法所引用的标准有:
GB474 煤样的制备方法
GB/T 633 化学试剂亚硝酸钠
GB/T 6684 化学试剂30%过氧化氢
针对煤检测的内容还有:
全水、碳、氢氨、全硫、各形态硫、磷、砷、氯、氟、铜、钴、镍、锌、钒、硒、铬、铅、常量和微量元素、主次元素、发热量、密度、太酸盐二氧化碳、对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性、可磨性指数、结渣性、热稳定性、煤灰成分、苯萃取物、粘结指数等等。

井下原始岩温的测定方法

井下原始岩温的测定方法

井下原始岩温的测定方法
胡桃元
【期刊名称】《矿业科学技术》
【年(卷),期】1994(022)001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胡桃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727.2
【相关文献】
1.铜坑矿4号回风井原始岩温测量数据分析 [J], 周汝凤;陈庆发;杨伟忠;韦才寿;张睿冲
2.赵楼煤矿原始岩温测定 [J], 褚召祥;辛嵩;王保齐
3.金矿原始岩温测定技术规范研究 [J], 严鹏;韦华南;郭树林;唐学义;冯福康
4.渝阳煤矿新掘巷道浅孔测定原始岩温分析 [J], 周游;樊引;陶国策;周斌
5.内蒙古中北部太古界兴和岩群变质岩变质温压条件讨论 [J], 宝音乌力吉;张晓东;贾和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井下温度检查制度

井下温度检查制度

井下温度检查制度
国投河南新能开发有限公司
二0一二年
井下温度检查制度
为了规范井下温度检查,全面掌握井下各地点的温度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
1、井下各地点的温度由瓦检工负责检查。

瓦检工必须随身携带温度计,其量程必须达到60℃,精度达到0.5℃,温度计必须完好,不完好的不得入井。

2、井下温度的测定与瓦斯测定同步进行,测定温度地点的设臵与瓦斯测定地点完全一致,每班至少测定一次,并记录在瓦斯检查本上,并随瓦斯一同汇报。

3、温度测量必须认真仔细,将温度计自由悬空,充分与风流接触,时间不少于5分钟,之后目光垂直温度计液面进行读数,杜绝手捏温度计、时间不足等错误做法出现。

4、井下各地点的温度数据与瓦斯、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一同填写在每日的瓦斯日报表内,送矿总工程师、矿长审阅。

5、变电所、泵房、抽放泵站等机电硐室内必须装设温度传感器,不间断监测硐室内温度变化状况。

6、如发现采掘工作面温度超过26℃、机电硐室温度超过30℃时,采取加大风量、洒水等措施进行降温,并缩短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

总工程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方案实施
原岩温度测定的地点尽量选择靠近掘进面的位
置, 并要求围岩完整、 四周无渗水或渗水量极小。此 次测温方法以浅孔测温为主、 深孔测温为辅。 浅孔 12050 运输 测温点主要布置在二1 煤 12010 运输巷、 巷、 - 540 m 西翼轨道大巷、- 540 m 东翼胶带巷, 11 采区轨道上山; 深孔测温点 二3 煤 11070 运输巷、
2012 年第 12 期
中州煤炭
总第 204 期
泉店煤矿原岩温度测试研究
程 磊, 李鑫鑫
( 河南神火兴隆矿业有限公司 泉店煤矿, 河南 许昌 461000 ) 摘要: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 矿井高温热害问题越来越严重 。 导致井下空气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是地 空气压缩热等。通过对泉店煤矿煤系地层原岩温度进行全面测试, 明确了热害区域及地温梯度, 提出了 热、 通过治理井下热水并采用机械降温消除矿井热害的综合治理方法 。 关键词: 原岩温度; 地温梯度; 热害 中图分类号: TD727. 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3 - 0506 ( 2012 ) 12 - 0015 - 02
2
2. 1
原岩温度测试方案
测温探头选定 原岩测温方法普遍采用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
量, 通常采用基于热电效应制作的热电偶接触测量 法, 即用 2 种不同金属制成的导线连接成闭合回路 , 若热端和冷端存在温差, 就会在闭合回路中产生一 个电动势, 通过测量此温差电势的大小, 得出测量端 温度的高低。 经综合分析, 在 0 ~ 100 ℃ 范围内的各种热电偶 中, 铜—铜镍型( T 型) 热电偶精度最高, 价格相对较
泉店煤矿未进行恒温带深度观测, 只是在地质 , 2 23 个钻孔进行了地温测试, 勘探期间 分 次施工 21 个钻孔均为简易测温孔, 其中, 其中性点不明显, 无法进行温度校正, 所测温度可能与实际温度有差 异, 所以需要对原岩温度进行补充测试。 研究泉店 煤矿煤系地层原岩温度及其分布规律和采区的地温 梯度, 可为井下降温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
1
井田概况
泉店煤矿设计生产能力 1. 20 Mt / a, 水平大巷标 高为 - 540 m, 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 主 要开采山西组二1 、 二3 煤层以及下石盒子组的四6 煤层, 井田整体为一走向北西、 倾向南西的单斜构 造,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水文地质类型: 二1 、 二3 煤层为第三类第二亚类第二型, 也就是以底板 岩溶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 底板灰岩水温度在 32 ~ 36 ℃ 之间。
2
12 采区轨道上山。 布置在 12050 回风巷、
4
测试结果分析
( 2)
所以在岩巷连续施工的掘进面, 施工深度大于 1 m 的钻孔进行原岩温度测试方法是可行的[1]。 在 岩壁暴露 24 h 之内, 将距离岩壁 1 m 以外所测温度 可视为岩石原始温度。 实际测量中, 为增加测温准 确性, 施工钻孔深度均不小于 3 m。
收稿日期: 2012 - 07 - 11 作者简介: 程 1993 年毕业 磊( 1972 —) , 男, 河南永城人, 工程师, “一通三防” 于焦作煤炭工业学校, 现从事 管理工作。

2012 年第 12 期
中州煤炭
总第 204 期
视为半径无限大的, 根据傅里叶导热定律, 在钻孔方 向的导热微分方程为: t t =α 2 τ x
低。因此, 本次选用 T 型热电偶进行测试与研究。 2. 2 测温探头标定 使用热电偶测试温度前, 必须先进行标定, 通常 采用冰点法进行标定。 研究表明, 温差电动势取决 而与导线 于 2 种材料的性质和热电偶两端的温差, 的截面大小、 长度无关, 其对应关系为: T = mV + T0 ( 1) T 为热电偶热端的温度; T0 为热电偶冷端的温 式中, 度; m 为热电偶热电常数的倒数; V 为冷端和热端之 间的温差电动势。 2. 3 测试方法 在设计测温地点施工 42 mm 左右的钻孔, 钻 孔深度可根据具体测温方法进行选取 。钻孔施工完 成后, 送入已预先标定好的热电偶, 并进行全孔长密 封。封孔完成后, 即可对热电偶的初始温差电动势 测定, 传热稳定一般需 24 h, 然后进行最终温差电动 势测量, 并将测量结果带入热电性能拟合曲线 , 可得 到测定地点的原岩温度。 ( 1 ) 深孔测温法。 在井下巷道中, 利用钻机等 设备向围岩中打沿岩层略向上倾斜的钻孔 ( 其深度 应不小于 5 m ) , 再将测温热电偶探头送入钻孔底 部, 然后进行全孔长封孔, 待热交换稳定后, 可得到 测定地点的原岩温度。 ( 2 ) 浅孔测温法。 浅孔测温是一种快速的测温 方法, 即在井下正常推进的岩巷掘进工作面 , 在刚刚 揭露出的岩石上, 专门施工深度不小于 1 m 的钻孔, 将测温探头送入钻孔底部, 用黄泥等材料进行封孔, 经过一段时间, 待孔内热交换稳定后, 测得孔内稳定 的温度值即为原岩温度。 此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井下围岩可认为均质各 向同性、 以巷壁面为边界的岩体沿测温钻孔方向可 · 15·
根据井下布置的 8 个测点测试煤系地层的原岩 温度( 表 1 ) , 得到以下结论。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温测量若干规定 》 : 根据 平均地温梯度不超过 3 ℃ / hm 的地区为地温正常 区, 超过 3 ℃ / hm 为高温异常区; 原始岩温高于 31 ℃ 的地区为一级热害区, 原始岩温高于 37 ℃ 的地区 12 采区属于一级热害区, 为二级热害区。 因此, 另 外 12 采区主要巷道沿二1 煤层底板布置, 与底板灰 岩水温度有较大关系; 11 采区测点温度已经非常接 近一级热害区限值, 并且在开采过程中, 必将进入 二1 煤层, 届时地温不可避免要受到底板高温灰岩 水的影响, 所以在开采过程中要按照一级热害区进 行预防和管理, 做好防治热害的准备工作。
表1
地点 12 采区轨道上山掘进面 12010 运输巷断层处 12050 回风巷距采面 10 m 处 12050 运输巷距采面 10 m 处 - 540 m 西翼轨道巷掘进面 - 540 m 东翼胶带大巷掘进面 11070 运输巷掘进面 11 采区轨道上山掘进面 孔深 / m 5 3 10 3 3 3 3 3 热电偶标 定曲线 T = 25. 612 V T = 25. 588 V T = 25. 369 V T = 25. 663 V T = 25. 454 V T = 25. 567 V T = 25. 428 V T = 25. 765 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