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沪科版物理八年级6.1《牛顿第一定律率》WORD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物理:第六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八年级)

物理:第六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沪科版八年级)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利用惯性的知识对身边的一些现象做出解释。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实验的探究。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3.了解汽车上还有哪些保护措施与惯性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感知推理概括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让学生明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具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出课本中四幅图,让学生观察。

然后,要求学生讲述推桌上的木块、小车的感受: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停止运动。

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提出问题: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回答)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

投影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

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

教师叙述:上述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何其相似!可是,几百年前,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却曾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也即同学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投影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画,教师对照动画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教师叙述:伽利略的推理,也是建立在分析大量事实基础上的,而且后来又经过了法国科学家笛卡尔等的进一步论证。

孰对孰错,还是请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探究论证吧? (二)进行新课一、牛顿第一定律1.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1)提示学生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提出问题:此实验过程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学生一开始可能只能回答出表象,应经多轮交流,由学生自己回答出: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在变)(2)负面因素评估。

沪科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学习教案

沪科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学习教案

第26页/共29页
第二十七页,共29页。
第27页/共29页
第二十八页,共29页。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méi yǒu)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zhuàngtài)不变的性质。
3.惯性是所有物体都固有的一种属性。 由于惯性的存在(cúnzài),静止的物体保持着其静止状态;运动 的物体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的第2状8页/态共2。9页
B、小明的后方
C、小明的手中
D、无法判断
9.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D )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B.运动员采用(cǎiyòng)助跑跳远 C.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第24上页/共撞29击页 几下 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车闸
第二十五页,共29页。
第25页/共29页
第二十六页,共29页。
又称为惯性定律) 就是静止(jìngzhǐ)的物体保持静止(jìngzhǐ)的 性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
线运动的性质
第12页/共29页
第十三页,共29页。
惯性的普 遍性
惯性的描 述
惯性与力 的区别
惯性与物 体的运动
状态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只表示为“具有”或 “由于”,不能表示为“受到” 更不能说“惯性力” “惯性大于阻力”等
就越长。
推论:假如平面足够光滑, 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且
第8页/共29页
速度(sùdù)的大小和方向都 不发生改变。
第九页,共29页。
牛顿(niú dùn)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 作用的时候,总保持(bǎochí)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第9页/共29页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用具: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四、指导自学活动一:引导提问1、例举与亚里士多德观点一致的生活经验①:对课本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课本运动,撤去拉力后,课本等停了下来;②:陷入雪地里的汽车施加水平的推力,汽车就沿水平方向运动了。

撤去推力车就会停下来.③:静止的足球用脚施加力后会飞出去;④:铁锤敲击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

2、由上述生活经验你得出的结论是3、由伽利略的思想实验,你支持哪个观点?你的问题是活动二:猜想1、个人猜想猜想的理由2、小组猜想猜想的理由活动三:设计实验你的实验内容与步骤是:1、2、3、活动四:进行实验1、根据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2、实验记录活动五:分析论证1、个人的结论:2、小组的结论:3、师生共同的结论: 活动六:讨论生活中惯性现象:1、现象是 ,谁具有惯性,2、现象是 ,谁具有惯性,3、现象是 ,谁具有惯性,总结: 固体、液体、气体 (有、没有)惯性,惯性大小可能与 有关。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6.1《牛顿第一定律率》WORD教案4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6.1《牛顿第一定律率》WORD教案4

山东省邹城市匡庄中学初二物理学案导学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学习过程:一、复习展示: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①物体由到动,②物体由到静,③以及运动和的改变。

二、预习思考: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的作用?若不受力,物体将怎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伽利略的观点: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你认为谁的观点更科学合理?三、合作探究探究1、牛顿第一定律1、提出问题: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⑴让滑块从斜面上滑下,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滑块的运动距离,并推论当平面没有摩擦力时滑块的运动状态。

⑵实验器材: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滑块、刻度尺等实验思考:实验中用同样的小车从__的高度滑下,目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4、分析与论证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摩擦力越,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

推论:假如平面没有摩擦,滑块将一直运动下去,且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发生改变。

5、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6、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表明:①“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②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探究2、惯性1、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6.1《牛顿第一定律率》WORD教案2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6.1《牛顿第一定律率》WORD教案2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方法(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4)了解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方法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2)通过实验活动了解观察法的单独使用无法完成科学探究活动(3)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态度,了解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2)通过大量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教学设计1.利用矛盾冲突通过学生经验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最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是通过实验活动1与实验活动2的不同结论产生不同结论形成冲突。

引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通过实验活动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影响不同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然后通过实验活动4学生填写课本P100中表格,引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利用伽利略理想课件的演示提出理想化思想,引导学生利用理想化模型推断物体的运动,(实践证明学生可以在此时推出结论,即可以理解这抽象概念)然后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接下来是把一系列的活动思路进行小结,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是来自实验推理、合乎逻辑的定律,即使这样由推理得出的结论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火箭上天是最好的说明;强调牛顿第一定律中的“一切”、“不受外力”和“总保持”的含义,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描述。

利用实验活动5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解释:物体运动的改变必须有外力的作用,不然要么就不动(静止)要么就一直运动下去(匀速直线运动)从中引出惯性。

实验活动6惯性实验(估计时间不够)用媒体演示有关惯性的现象,演示利用和防止惯性的方法。

作业布置:P103 1、2、3和实践活动结束课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6.1 牛顿第一定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6.1 牛顿第一定律

课题 6.1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准备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导提问: 1.用多媒体显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火车进站”,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2.提出伽利略的观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但又各具一定道理的观点活动二:猜想: 1.针对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并说明各组的猜想及理由2.教师统计分类活动三:设计实验: 1.针对猜想,根据新提供的实验器材,个人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2.小组讨论后写出简单的步骤活动四:进行实验: 1.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要求每组学生确定其工作要求,力求各负其责;教师强调注意事项2.观察并如实记录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时记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活动五:分析论证: 1.思考、讨论、回答: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2.各组分析概括实验新得的结论是什么?最后师生一起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活动六:评估与交流: 1.回顾、分析你的探究过程,哪些问题还不清楚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2.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收获活动七:巩固加深:1.完成实验报告2.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作业巩固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布置通过实验、然后合理外推、验证牛顿第一定律课堂总结。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班级:_____姓名:_______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运动和力一、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说明: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2、同一高度下滑: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3、转化法: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2)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均无关。

(4)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5)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6)解释现象: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二、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的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物、等大、反向、共线)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①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方法
(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了解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实验活动了解观察法的单独使用无法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态度,了解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2)通过大量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计
1.利用矛盾冲突
通过学生经验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最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是通过实验活动1与实验活动2的不同结论产生不同结论形成冲突。

引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通过实验活动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影响不同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然后通过实验活动4学生填写课本P100中表格,引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利用伽利略理想课件的
演示提出理想化思想,引导学生利用理想化模型推断物体的运动,(实践证明学生可以
在此时推出结论,即可以理解这抽象概念)然后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一定
律。

接下来是把一系列的活动思路进行小结,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是来自实验推理、合乎逻辑的定律,即使这样由推理得出的结论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火箭上天
是最好的说明;强调牛顿第一定律中的“一切”、“不受外力”和“总保持”的含义,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描述。

利用实验活动5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解释:物体运动的改变必须有外力的作用,不然要么就不动(静止)要么就一直运动下去(匀速直线运动)从中引出惯性。

实验活动6惯性实验(估计时间不够)用媒体演示有关惯性的现象,演示利用和防止惯性的方法。

作业布置:P103 1、2、3和实践活动
结束课程。

2.利用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1:学生缓慢地推桌面上的书和文具盒等(最好是推重一点的物体,不容易产生活动2中才需要产生的现象),引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实验活动2:组织学生用力推课本,引出伽利略的结论。

实验活动3:用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经过布面和桌面。

实验活动4:用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经过粗布面、光滑布面和光滑桌面。

实验活动5:让两个学生架起一同学,然后让被架起的同学空中走路。

之后,放下走回座位或推回座位。

(观察架起的同学)
实验活动6:惯性实验、小车上放置木块,拉动小车,观察木块。

3.利用媒体演示
课件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课件演示:flash课件(伽利略理想实验)
课件演示:惯性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