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桥[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四组课文。

这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员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本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别致,设置悬念。

2.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品读文中的重点句,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2.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品读文中的重点句,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导入:有一个偏僻而美丽的小村庄,在老支书的带领下,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太平生活。

在村子的北面有一座窄窄的木桥,桥虽窄,却是村子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在黑板出示村庄的图片) 今天,让我们带着学习目标,一起走近这座“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2.一天,村庄里出大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吗?请读课文1—6自然段。

指名学生说(洪水来了,死亡在逼近……只有一座桥可以逃生)3.——看,木桥前站的是谁?引导学生朗读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为什么全村人都爱戴他?【设计意图:情景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对学习文章的兴趣。

】过渡:情况危急,我们看看那年迈的老支书,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二、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

《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象州县运江中心校罗世凤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6课。

教材分析: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是课文以“桥”作为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在表达的方法上有非常突出的三个特点:1、构思新颖,设置悬念,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2、语言简练生动,但蕴涵丰富,又渲染紧张的气氛;3、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结合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在读中品析感受老支书的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了解文中的几种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理念,结合课文内容,在设计本节教学时,以品读感悟为主,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挖掘理解文章思想。

同时,在读文中品读体会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找出文中的表达特色,让学生体会这样表达好处的同时,受到写作方法的熏陶和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感受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铺垫情感。

1、自由读课文中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导语: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几句描写洪水的句子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一、概述《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16课。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教学中,围绕“这是一位的老汉!”,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思,读中悟,一步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体会,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思想上得到熏陶。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对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在情境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4)能够通过续写,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领悟能力还不够强,能以精炼之语表达重点的学生还不多。

2、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拼读生字,自己默读课文。

3、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情景创设策略: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本课用视频直观地展现了山洪咆哮,农田、村庄都淹没在洪水中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面学习描写老汉的部分感受老汉的崇高精神作铺垫。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16.《桥》(第二课时)

16.《桥》(第二课时)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 舔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爬 (洪魔的恐怖)
请找出文中描写村民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 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 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 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 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 疯了似的折回来。
课后学习提示:
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 色,如文中有很多处关于 大雨和洪水的描写……请 找出这样的句子,划上 “ ”。
像泼。像倒。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雨的力度)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 而来,势不可当。
(山洪的来势)
跳舞 3、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为了谁-祖海
•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 •为了春回大雁归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 •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 •你是谁 •为了谁 •我的战友你何时回 •你是谁为了谁 •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 •谁最美谁最累 •我的乡亲我的战友 •我的兄弟姐妹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村 民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 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 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 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 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
去。
惊慌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站着 不说话 盯着 像一座山
镇定自若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 ”
“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人民群)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边?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为能实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这一目标,我主要抓住文中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配乐朗读,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

具体操作步骤为自读自悟,潜心学文;精读品析,读悟生情;揭题寄哀思,升华情感。

教材分析《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此举,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况,逐步感受老汉的光辉形象。

2、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3、领悟课文内在表达上的特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和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第一课时我们初步学习了〈〈桥〉〉这篇课文,对其中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现在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

,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可怕的一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笔,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并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二、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6桥第二课时

16桥第二课时

洪水退去了,村庄又恢复 了平静,一座新的桥建起来 了。马上就是清明节了,请 你写几句祭奠老支书的话, 作为清明节送给他的特殊礼 物。
爷爷, 爷爷,
老支书, 老支书,
像一座山, 他,像一座山, 更像一座桥, 他,更像一座桥, 一座连接生命的桥, 一座连接生命的桥, 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一座精神铸就的桥。 一座精神铸就的桥。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 不说话 雨水。他不说话, 盯 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 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沙哑 老汉沙哑地喊话: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 排成一队,不要挤! 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 员排在后边! 员排在后边!”
冲 老汉突然冲上前,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 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吼道: 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 :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 后面去! 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 像只豹 子。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 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 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 拥我挤地往南跑。 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 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 折回来。 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 窄窄的木桥。 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咆哮 狞笑 狂奔
势不可当
放肆
豹子 发疯 拥戴 似的
呻吟 胸膛 吞没 折回来 跌跌撞撞 乱哄哄 白茫茫 清瘦 似乎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 洪水凶猛的句子。
• 黎明的时候,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 •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 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咆哮 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桥”的含义•能够准确读出并理解生词和难点词汇•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理解•能够运用想象和创造力,设计属于自己的“桥”教学内容及时间•阅读课文《桥》(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并标记生词和难点词汇(10分钟)•听读课文和生词,解释含义(15分钟)•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和交流(20分钟)•设计属于自己的“桥”,分享给其他同学(20分钟)教学步骤第一步:阅读课文《桥》教师向学生介绍和导读课文《桥》,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个描写桥的诗歌,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背景介绍或诗人简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诗歌中的意义。

学生可以先自主阅读并尝试理解,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跟读课文。

第二步:学生自主标记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词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课文中标记出一些生词和难点词汇,这可以帮助学生在后续的听读环节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教师可以在学生标记完后进行提问和讲解,加深学生对生词和难点的理解。

第三步:听读课文和生词,解释含义教师可以读课文和生词,并在读完后解释含义。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加深学生的诗意体验。

第四步: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和交流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五步:设计属于自己的“桥”,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桥”,并在班级中向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反思《桥》是一首描写桥的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讲解,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设计等环节,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课文,也可以综合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桥的优质课教案

桥的优质课教案

桥的优质课教案【篇一:新《桥》公开课教案】16.桥(第二课时教学)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课件多组;音乐预习作业:1. 熟读课文,请用“——”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旁批出你的理解;2. 请用“﹏﹏”勾出老汉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旁批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 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汉让你感动的品质。

4. 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是什么?一、复习引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16课《桥》,知道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铁素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座怎样的桥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继续学习。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出示词语,抽生朗读):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个别读或开火车读)拥戴清瘦沙哑揪出2.这些词语是有规律的,你发现了吗?(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

)(师相机板书:洪水老汉)3.请你们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

(分组赛读)4.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洪水汹涌、很是可怕??)那么洪水到底有多可怕,老汉有多伟大。

我们一起看看自学提示。

(课件)自学提示:(1)熟读课文,请用“——”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旁批出你的理解;(2)请用“﹏﹏”勾出老汉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旁批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汉让你感动的品质。

(4)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是什么?请大家把你的预习作业拿出来。

让我们一起感受洪水的可怕。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请将你找到的描写洪水的句子读读。

2.抽生汇报: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不能)请自由练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是场怎样可怕的洪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设计
课题第16课桥授课类型新授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
安排
本课第2课时
共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补充笔记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

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

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

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

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

三、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教学过程补充笔记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
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
文中发现。

(1)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
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
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板书设计
16、桥
指挥舍己为人桥老汉号召号召坚持原则
牺牲不徇私情
作业完成《练习册》
课后
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