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古语词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湖南安仁方言古语词考释

不安,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熟悉环境的一种思恋。“心焦”一词丰 富的内涵充分体现在这个“焦”字上。从。心焦”的使用情况 来看,古语词在偏远闭塞的地方保存的更完善,更原生态。
三,【新妇】:在安仁方言中。“新妇”指“儿媳”
“新妇”一词其出现之初本指“新婚妇女”。“新妇”最早见 于《战国策・卫策・卫人迎新妇》:“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 ‘骖马,谁马也?’御日:‘借之。’新妇谓仆臼:‘拊骖,无笞服。” 《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不屈》:白圭告人日:“人有新取 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竖子操蕉火而钜,新妇日:‘蕉 火大钜’。入於门,门中有敛陷,新妇日:‘塞之!将伤人之 足。’……”惠子闻之,日:“……父母之教子也,岂待久哉? 何事比我於新妇乎?《诗》岂日‘恺悌新妇’哉?” 检索先秦典籍,“新妇”一词共出现以上6次,且均为。新 婚妇女”义。 在安仁方言中,“新妇娘”、。新娘子”,“新人”才是指。新 婚妇女”。 后汉时期又可指。已婚妇女”。最早用例见于东汉,《风俗 通义》1例,其次才见于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5例、《真诰》 6例,《魏书》5例。 1.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石贤士神》:。时亦昏冥,遂上 楼,与妇人栖宿。……楼上新妇,岂虚也哉!”王利器校注: “汉魏六朝人通称妇为新妇,故上文言妇,此又言新妇也。”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初允被收, 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新妇”指“儿媳”义我们能检索到的最早用例始见于南北 朝时期中土文献。《后汉书》3例,北齐《魏书》1例。例: 1.南朝宋・范哗《后汉书・窦何列传第五十九》:“张让子 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日:“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 私门……”。前为“子妇”,后为“新妇”,所指均为张让的儿媳。 2.北齐《魏书》:“高氏素严,详每有微罪,常加责罚,以 絮裹杖。……又杖其妃刘氏数十,云:‘新妇大家女,门户匹敌, 何所畏也?而不检校夫婿。妇人皆妒,独不妒也!” 明・胡应麟在《少室由房笔丛》中明确地指出“新妇”有 。儿媳”义:“今俗以新婚时,男称新郎,女称新妇。考新妇之 称,六朝亦然,而唐最为通行,见诸史及稗官小说家,不胜发 数,然主翁姑言!非主新嫁也。”所谓“主翁姑言”即“公婆称 儿子的妻子为新妇”,这为“新妇”为何滋生出。儿媳”义提供 了较为合理可靠的解释。清・黄生在《义府》中亦言:“盖必当 时谓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此称遂不复改耳。”“新妇”的 “儿媳”义就是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约定俗成了。 在后来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表示“儿媳”义的“新妇” 使用频率增大,“儿媳”义反而成为了它的中心词义,到唐宋时 期,这种用法极为广泛。《隋书》3、《南史》2例、《通典》1例、 《北史》6例、《新唐书》1例、《旧五代》1例、《资治通鉴》3例、 《五灯会元》8例、《太平广记》1例。例: 1.唐・魏徽《隋书》:“前新妇本无病痛,忽尔暴亡,遣人 投药,致此天逝。” 2.唐・李延寿《南史》:“其妇初亡,即以斗帐安余老妪。新 妇初亡,我深疑使马嗣明药杀。” 3.宋・普济《五灯会元・九顶清素禅师》:“僧问首山:‘如 何是佛?’山日:‘新妇骑驴阿家牵。” 明清时期文献,“新妇”一词已不多见,《元史》2例,《明 史》2例。更常见的是“媳妇”一词。 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儿媳”的“新妇”义已 完全消失。安仁方言中却保留了这个义项,口语中应用很广泛, 赣方言中也常见。我们不得不承认南方方言确是古语的活化石。 古代的文化丰富多彩,但毕竟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在古代 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方言等资源拉近我们和古 人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辅助和促进汉语课 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古汉语语汇的系统性,理解古汉语方言 词语意义及来源。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方言资源在古代 汉语的教学中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古代汉语的教学 受到了局限,其实他们两者之间并非排斥关系,而应当是互补 双赢的关系。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方言研究的重要性愈见明显, 方言表达了一种多元化的诉求。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方言古语词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方言古语词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把方言中的古语词运用到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不仅能使古代汉语课走出遥远的年代,切入我们的现实生活,还可使原本枯燥、模糊的古代汉语知识变得生动、清晰,即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对古代汉语产生亲切感。
标签:方言古语词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运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今天要了解的中国古代的华夏文化一般是借助古代的书面文字材料来进行传承的,所以学习古代汉语就得尤为重要。
大学中文专业一般把古代汉语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
但是古代汉语毕竟与现代汉语已有很大的差别,加上平时接触和使用古代汉语不多,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有畏惧心理。
古代汉语难学实际上主要是词汇造成的。
因为音韵问题只在阅读古代的诗词歌赋时才比较突出;至于语法,古今差别不大,更何况汉语并不像英语那样是重形式的语言;而词汇差不多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的,有些词,在古代常用,但现在却变得少用或根本不用,有些词古今意义或者完全不同,或者同中有异,这些都是造成古书阅读时误解的原因。
所以,学习古代汉语的重点是要学习古代汉语的词汇部分。
硬记是一种学习方法,但难免会增加一种无趣和厌恶情绪。
笔者在多年执教中发现,运用方言,挖掘方言中的古语词,把它们运用到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去,不失为一条能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古汉语词汇的捷径。
我们知道,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它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古代的语词,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方言母语,感知和印证古代汉语知识,使古代汉语课走出遥远的古代,切入我们的现实生活,还可使原本枯燥、模糊的古代汉语知识变得生动、清晰。
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让学生对古代汉语产生亲切感。
笔者执教于客家方言区,多年来注意发现客家方言中的古语词,并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使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笔者挖掘的部分梅县客家方言古语词,供同仁在教学中参考。
1.陂《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毛传:“陂,泽障也。
第五章古汉语

赣语今仍沿袭这一古老说法,犹言时间早晚 为“早晏”,且通行于赣语区大部分市县。
三、客家方言古语词
赣南客家方言尤其是较为封闭地方的客家方 言保留了很多古语词,从上古汉语词到中古 汉语词、再到近代汉语词,都有丰富的例子, 今以石城话为例。
捼[no24]:揉搓。
《说文· 手部》:“捼,推也。从手,委声。 一曰两手相切摩。” 《广韵》奴禾切。 唐李寿延《南史· 王志传》:“因取庭树叶捼 服之,伪闷不署名。”句中“捼”正是“两 手相切摩”的意思。
班固《汉书· 景帝帝纪》:“有能捕告,畀其 所受臧。”颜师古注:“畀,与也,以所受 之臧与捕告者也。” 又,刘宋范晔《后汉书· 桓谭传》:“今可令 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畀 告者。”李贤注:“畀,与也。”
赣语区抚广片广昌,吉茶片吉安、泰和
等市县,“畀”用之“给予”义,正与 古义契合。抚广、吉茶片一些地方还作 介词“被”、“用”等义,此实为其本 义之虚化。
拌[phan43]:摔东西。
《方言》卷十:“拌,弃也,楚凡挥弃物, 谓之拌。” 《广韵》平声桓韵普官切,又上 声旱韵蒲旱切。 《广雅· 释诂一》:“拌,弃也。” 唐温庭筠:“夜闻猛雨拌花尽,寒恋重衾觉 梦多。”
四、潮汕方言古语词
潮汕方言是粤东闽南方言的别称,亦称潮州 话、潮汕话,也有叫汕头话的。它属于闽方 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分布在粤东的汕头市、 潮州市、揭阳市大部分地区,人口约1000万 左右。潮籍港、澳、台同胞及在海外的潮籍 华侨、华人,为数也近千万。
第三节
方言中的古语词
认识汉语方言古语词具有古代汉语词汇“活 化石”的意义,共同语消失的词汇很可能在 方言仍然活跃,理解方言古语在语言史上的 意义。 古语词价值、来源。方言古语词(难点)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汉语史:汉语史是对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历史变化。
2.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指从先秦到汉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3.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是指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上古汉语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
4.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元代到清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变化,逐渐接近现代汉语。
5. 方言: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域和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变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特征。
二、填空题1. 汉语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______、词汇史、语法史和文字史等方面。
答案:语音史2. 上古汉语的代表文献有《诗经》、《尚书》、《周易》等,其中《诗经》的语言被称为______。
答案:雅言3. 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______音系。
答案:中古音4. 近代汉语的词汇发展中,外来词大量涌入,如“沙发”、“巧克力”等,这是由于______的影响。
答案: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5. 汉语方言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等七大方言区,其中______方言区使用人数最多。
答案:北方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时期不属于汉语史的研究范围?A. 先秦B. 秦汉C. 魏晋南北朝D. 近现代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古汉语的特点?A. 语音上有四声的分化B. 词汇上出现了大量的佛教词语C. 语法上出现了双音节化的趋势D. 文字上开始使用楷书答案:D3. 下列哪个方言区的语音特点与其他六个方言区明显不同?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客家方言D. 粤方言答案:D4. 下列哪个词语属于近代汉语中的新词?A. 马车B. 飞机C. 龙D. 蛇答案:B5. 下列哪种语言现象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A. 北京话中的儿化音B. 广东话中的六声调C. 湖南话中的入声消失D. 四川话中的轻声答案:C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方面属于汉语史的研究内容?A. 语音史B. 词汇史C. 语法史D. 文字史E. 修辞史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汉语史的发展?A. 社会变迁B. 文化交流C. 政治变革D. 经济发展E. 地理环境答案:ABCDE3.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变化?A. 新词B. 外来词C. 古语词D. 方言词E. 行业术语答案:ABCD4. 下列哪些方言区属于汉语方言的七个大区?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粤方言D. 英语方言E. 法语方言答案:ABC5. 下列哪些现象反映了汉语语法的历时变化?A. 动词后缀的变化B. 句法结构的简化C. 量词的出现和变化D. 语气词的增加和变化E. 词序的变化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汉语史只研究古代汉语,不涉及现代汉语。
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

第29卷第4期邯郸学院学报2019年12月Vol.29No.4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Dec.2019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王锡丽(邯郸学院文史学院,河北邯郸056005)————————————————————————————————————————————摘要:从音义入手,对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进行了纵向挖掘、认证和梳理;又借助当今两部大型方言工具书,横向对比了其中一些古语词在其他方言的留存情况,发现这部分古语词一般是以同音字的形式被记录。
词语越是古老,其所覆盖当今方言的范围也就越广;所以,本文挖掘出的邯郸方言古语词,也可以为其他方言通常认为是有音无字词的记录找到古代韵书以及其他古代文献用字的依据;邯郸是赵国古都,这些古语词本身也是燕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邯郸方言;古语词;有音无字词;用字依据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0(2019)04-0042-14收稿日期:2019-08-05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邯郸方言及其语音变异研究”(项目编号:HB14YY045)作者简介:王锡丽(1963—),女,河北邯郸市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方言研究。
————————————————————————————————————————————一、引言邯郸方言中有不少的所谓“土语词”,通常是古语词的保留,考察这些词语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邯郸方言与古代汉语的密切联系,揭示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可以体察古语词在邯郸方言中的历史演变;邯郸是赵国古都,这些古语词本身就是燕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词语越是古老,其所覆盖当今方言的范围也就越广;所以,本文挖掘出的邯郸方言古语词,也可以为其他方言通常认为是有音无字词的记录找到古代韵书以及其他古代文献用字的依据。
限于时间和精力,本文所谓“邯郸方言古语词”,一是指见于宋代以前(含宋代)的字书、韵书以及文言系统的文献,其中主要的是字书、韵书①,“因为一般的古代文献所用的是标准的书面语,不用或很少用方言词。
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

2013.03张蝶羽云南方言古语词研究内容摘要: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
广泛地搜集研究这些方言古语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同时,利用方言词汇来考释古词,也是训释古词、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选择了云南方言中有代表性的古语词做了些整理和考释,希望通过对云南方言中古语词的保留情况,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追溯云南居民移民的轨迹及解读古代历史文献等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云南方言古语词考释020一、云南方言概况云南是中国多民族的边疆省份。
曾经生活着百濮、百越、氐羌等三大部落群体。
在经历了多次历史进程后形成了现在的以汉族人口为主、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民族格局。
在汉文化(中原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漫长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据文献记载,由战国末期的“庄蹻开滇”进入云南的内地移民是最先进入云南的一批汉族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兵临滇”,将云南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第一批内地汉族人民,主要是戍边军人和屯田农民,陆续进入云南。
在东汉时,汉族移民进一步深入到滇西地区。
两汉至元代期间,陆续有内地汉族移民迁入云南。
到了元朝,忽必烈带兵从滇西北经丽江、大理进入昆明,在云南设行省。
明初短短30年,移民近40万人,大都是江淮子弟,到云南屯垦开发。
汉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出了云南当地的土著居民。
云南大部分坝区成为屯区,建立了汉族居民点,构建和确立了汉语方言和汉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
云南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它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以及湖广、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曾先后在明、清两代对云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云南方言具有综合性,容纳了许多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方言俗语,又因动植物种类繁多,云南方言词汇十分丰富。
由于交通长期闭塞,对外交流不足,云南方言受到的外来影响比较小,语言变化慢,保留了许多古语词。
方言中的古汉语

方言中的古汉语班级 09 文秘学号 06 姓名黄华摘要: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现在人们已经再也听不到纯正的古汉语了,但是我们在方言中依然能看到古汉语的身影。
可以说方言就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因为它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古汉语的声调,古汉语全浊声母,还保留了古代汉语通语的用词和构词方式。
这一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都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方言古汉语古音保留词汇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
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
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近600年来,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中国使用最多的方言是北方方言,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方言,因而有“官话”的名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但是在北方方言中也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方言词汇类型

方言词汇类型
方言词汇是指在特定的方言中使用的词汇,它们与标准语言或其他方言中的词汇有所不同。
以下是方言词汇类型:
1. 地域特色词汇:这些词汇是特定地区或方言特有的,反映了当地的地理、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俺”在北方方言中常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而在南方方言中则较少使用。
2. 俗语和俚语:俗语和俚语是方言中常用的口语表达,通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情感色彩。
例如,“扯淡”在北方方言中表示胡说八道,而在南方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3. 借词:借词是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词汇,经过本地化后成为方言词汇的一部分。
例如,“沙发”、“咖啡”等词汇就是从英语中借入的。
4. 古语词:一些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
例如,“妗子”在北方方言中表示舅妈,而在现代标准汉语中较少使用。
5. 行业用语:不同行业有其特有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在方言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打烊”在商业用语中表示店铺关门,而在某些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 代 汉 语 难 学 实 际 上 主 要 是 词 汇 造 成 的 。 因 为 音 韵 词 ,而 梅 县 客家 话 仍 用 ,其 “ 巴 ”就 称 作 “ 颔 ” 。 下 嘴 4 毛 《 记 ・ 弓下 》 : “ 之 侵伐 者 , 不斩 祀 , . 礼 檀 古 问题 只 在 阅 读 古 代 的 诗词 歌 赋 时 才 比较 突 出 ; 至 于 语 法 , 古 今 差 别 不 大 ,更 何 况 汉 语 并 不 像 英 语 那 样 是 重 形 式 的 语 不 杀 厉 , 不 获 二 毛 。 ” 郑 玄 注 : “ 毛 , 鬓 发 斑 白 。 ” 二 毛 头 毛 言 ;而 词 汇 差 不 多 是 处 在 不 断变 化 当 中 的 ,有 些 词 , 在 古 “ ”指 “ 发 ” 。 “ ” 的这 个 古 义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也 已 代 常用 ,但 现 在 却 变 得 少 用 或 根 本 不 用 ,有 些 词 古 今 意 义 经 不 说 了 , 而 在 梅 县 客 家 话 中 存 在 。 在 梅 县 客 家 话 中 , 头 毛 脱 或 者 完 全 不 同 , 或 者 同 中有 异 , 这 些 都 是 造 成 古 书 阅读 时 “ 发 ”称 为 “ ” ,如 掉 头 发说 “ 毛 ” ,后 颈 部 的 头 误 解 的 原 因 。 所 以 ,学 习 古代 汉 语 的 重 点 是 要 学 习 古 代 汉 发 叫 “ 毛脚 ” ,剪 头发 叫 “ 毛 ”。 挥 5 髀 《 书 ・贾谊 传 》 : “ 于 髋 髀 之 所 ,非 斤 则 . 汉 至 语 的词汇 部 分 。
语 ,感 知 和 印证 古代 汉 语 知 识 ,使 古 代 汉 语 课 走 出遥 远 的 “ ” 是 “ 倦 、精 神 不 振 ” 的 意 思 。此 词 梅 县 客 家 话 的现 实 生 活 , 还 可 使 原 本 枯 燥 、 模 糊 的古 然 保 留 , 如 “ 歙 了半 只 月 ,就 病 到 气 茶 茶 欺 ” , 又如 : 氛 ,而 且还 能 让 学 生对 古代 汉 语 产 生亲 切 感 。 代 汉 语 知 识 变 得 生 动 、清 晰 。 这 样 , 不 仅 能 活 跃 课 堂 气 “ 被老 师 批 评欲 ,学 习劲 头 就 茶撇 欺 ,真 晤用 ”。 分 7 樵 《 传 ・ 公 十 二 年 》 : “ 则 寡 谋 , 请 无 . 左 桓 轻 樵 笔 者执 教 于 客 家 方 言 区 , 多 年 来 注 意 发 现 客 家 方 言 中 扦 采 樵 者 以诱 之 。 ”杜 预 注 : “ , 薪 也 。 ”梅 县 客 家 话 的 古 语 词 , 并在 古代 汉 语 课 程 教 学 中有 意 识 地 加 以使 用 , 收 到 了较 好 的 教 学 效 果 。 以下 是 笔 者 挖 掘 的部 分 梅 县客 家
硬 记 是 一 种 学 习 方 法 ,但 难 免会 增 加 一 种 无 趣 和 厌 恶 斧 。 ” 《 记 ・ 衣 》 : “ , 下 毋 压 髀 , 上 毋 压 胁 。 ” 礼 深 带
情 绪 。 笔者 在 多 年 执 教 中发 现 ,运 用 方 言 ,挖 掘 方 言 中 的 此两 句中的 “ ”是指 大腿 。在梅县客家话 中, “ 髀 大腿 ” 古 语 词 ,把 它 们 运 用 到 古 代 汉 语 课 程 教 学 中 去 ,不 失 为 一 称 作 “ 脚 髀 ” , “鸡 腿 、 鸭 腿 ” 称 作 “ 髀 ” “ 大 鸡 鸭 髀 ”, 正是 该 词 的活 生 生 的例 证 。 条 能让 学 生快 速 理 解和 掌 握 古汉 语 词 汇 的捷 径 。 我 们 知 道 ,方 言 是 古 代 汉 语 的 “ 化 石 ” , 它 或 多 活 6 茶 《 子 ・齐 物 论 》 : “ 然 疲 役 而 不 知 其 所 . 庄 茶 或 少 地 保 留 了古 代 的 语 词 , 可 以让 学 生借 助 自 己的 方 言 母 归。 ”成玄英疏 : “ 茶然 ,疲顿貌 。 ”从古代注释 中可知
关键词 :方言古语词 古代汉语课程教 学 运 用
古 代 汉 语 是 古 代 汉 民族 的 语 言 ,今 天 要 了解 的 中 国 古 衡 ・ 相 》 : “ 祖 隆准 , 龙 颜 , 美 髯 。 ” “ ” 在 古代 骨 高 准 代 的 华 夏 文 化 一 般 是 借 助 古 代 的 书面 文 字 材 料 来 进 行 传 承 有 鼻 子 的 意 思 ,且 多 有 例 证 , 上 述 文 献 即是 事 实 。而 该 词 的 ,所 以 学 习 古 代 汉 语 就 得 尤 为 重 要 。大 学 中文 专 业 一 般 义在现代 汉语 中已消失 ,但 在梅县客家话 中还保 留,其 中 把 古 代 汉 语 课 程 列 为 专 业 必 修 课 。但 是 古 代 汉 语 毕 竟 与 现 “ 鼻尖”称作 “ 鼻准 ”, “ ”的古义还清楚可见。 准 代 汉 语 已有 很 大 的差 别 , 加 上 平 时接 触 和 使 用 古 代 汉 语 不
方言古ii在古代汉语教学【昀应用 Ei i i l 】
口温 美姬
摘 要 :把方言 中的古语词运用到古代汉语课程教学 中, 不仅 能使 古 代 汉语 课 走 出遥 远 的年 代 ,切 入我 们 的
现 实生 活 ,还 可 使 原 本枯 燥 、模 糊 的 古代 汉 语 知 识 变得 生动 、清晰,即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对古代汉语 产 生 亲切 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