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天下宜茶之水(续)
续茶经八之出【清】陆廷灿

八之出【导读】这一部分讲到茶叶的出处,与《茶经》卷下的八之出基本类似。
《茶经》中介绍的主要是唐代茶叶的产地,比如说有产茶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等等。
《续茶经》中的这一部分讲得则不仅仅是唐代,二十为我们叙述了各个清朝以前尽可能多的产茶地方,评说了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
从各个郡县的地方志中收集整理出大量关于茶叶产地的事情。
不仅简单陈述了一个事实,而且还涉及到茶叶在不同产区的分布,以及产业出产地的一种动态变化,比如说,某一地方从前出产哪种很珍奇的茶,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等,逐渐成为没有茶叶出产的地方,乃至茶事在此地竟湮灭无闻等等。
【原文】《国史补》:风俗贵茶,其名品益众。
南剑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散芽,号为第一。
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绿昌明、兽目,峡州有小江园、碧涧寮、明月房、茱萸寮,福州有柏岩、方山露芽,婺州有东白、举岩、碧貌,建安有青凤髓,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绵州之松岭,雅州之露芽,南康之云居,彭州之仙崖、石花,渠江之薄片,邛州之火井、思安,黔阳之都濡、高株、沪州之纳溪、梅岭,义兴之阳羡、春池、阳凤岭,皆品第之最著者也。
《文献通考》[1]:片茶之出于建州者有龙、凤、石乳、的乳、白乳、头金、蜡面、头骨、次骨、末骨、精骨、山挺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洎本路食茶。
余州片茶,有进宝双胜、宝山两府出兴国军;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脂合出饶、池州;泥片出虔州;绿英金片出袁州;玉津出临江军;灵川出福州;先春、早春、华英、来泉、胜金出歙州;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出潭州;大拓枕出江陵、大小巴陵;开胜、开棬、小棬、生黄翎毛出岳州;双上绿牙、大小方出岳、辰澧州;东首、浅山薄侧出光州。
总二十六名。
其两浙及宣、江、鼎州止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王为号。
其散茶,则有太湖、龙溪、次号、末号出淮南;岳麓、草子、杨树、雨前、雨后出荆湖;清口出归州;茗子出江南。
经典的茶叶广告语

经典的茶叶广告语经典的茶叶广告语经典的茶叶广告语1一、茗香天下,安徽茶城。
二、安徽茶城,鼎鼎有茗。
三、安徽茶城,茶叶之城。
四、走一遭安徽茶城,带一盒上等佳茗。
五、康国民安,濮香徽醇。
六、安徽茶城,扫径以待四海宾朋。
七、江淮一叶深情,安微茶城飘香。
八、安徽茶城,品出精茶。
九、来安徽茶城,品天下名茶。
十、安徽茶城,馨香倾城。
十一、名冠天下,安徽茶城。
十二、安徽茶城,茶诚人更诚。
十三、士承弘毅,茶承(城)安徽。
十四、徽商有义,茶城有道。
十五、安徽茶城,誉满全球。
十六、徽城清茶,飘香国际。
十七、安徵茶城,茶香天下。
十八、买安徽好茶,上安徽茶城。
十九、安徽茶城,品茗人生。
二十、安全于杯,诚信于心。
二十一、安徽茶城,香逸寰宇。
二十二、绿色,清新,怡人,安徽茶城。
二十三、心诚事成业成,品茗安徽茶城。
二十四、天下名茶,尽在安徽茶城。
二十五、品的`是意境,卖的是诚信。
二十六、安徽茶城,茶香几许。
二十七、安徽茶城好,批发价格优。
二十八、品茗荟精诚,来安徽茶城。
二十九、安徽茶城,茶润天下。
三十、不到安徽不识山,不到茶城留遗憾。
三十一、黄山松柏甲天下,安徽茶城冠神州。
三十二、安徽茶城,味领天下。
三十三、安徽茶城香自飘,八方好客闻欲到。
三十四、安徽茶城,安心品茗。
三十五、庐州黄山,安徽茶城。
三十六、客迎四方,茶香万里。
三十七、品味茶中名品,尽在安徽茶城。
三十八、安徽茶城香天下,茶香笑迎天下客。
三十九、品(煮)茶煮(品)天下安徽茶城信天下,人合茶肥润四方。
四十、安徽茶城,传承茶祖文化。
四十一、绿色,天然,健康,人情味观人生百态,品天下茗茶。
四十二、自古安徽长文化,今日茶城雅士达。
四十三、安徽茶城,茗品万家。
四十四、纵览天下好茶,惟有安徽茶城。
四十五、安徽茶城,香茗神韵。
四十六、天下茗品,安徽茶城。
四十七、安徽茶城,“饮”誉天下。
四十八、安徽茶城,帝皇都来。
四十九、喝天下好茶,品百态人生。
五十、安盛万物徽,茶杯载古今。
五十一、内茶外调,安徽茶城无所不在。
考点01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考点01理解实词含义【考点分析】《中考说明》对实词含义理解的要求是能够“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用法及意义”。
对这一考点主要考查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含义,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
所谓“常见实词”,主要是浅易文言出现频率高的实词。
二是“在语境中的用法及含义”。
“在语境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求,既考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巧点拨】一、技巧概述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成语。
(一)通假字。
辨识通假字,重要的是识记积累,要弄懂本字、借字的意思。
通假字一般都会在文后的注释里进行标示,学习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积累,这点非常必要。
(二)一词多义。
如“道”在不同语境中可解释为:“道路”(不得志,独行其道)、“道理”(以咨诹善道)、“方法”(策之不以其道)、“学说”(益慕圣贤之道)、“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等;“故”在不同语境中可解释为:“所以、因此”(故不为苟得也)、“原因、缘故”(公问其故)、“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温故知新)。
(三)古今异义。
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学习时应注重比较辨别。
(四)词类活用。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挖洞”。
另外还有名词用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为名词,表行为特征,作状语,应译为“像狗那样”;动词用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动词用作宾语,应译为“飞奔的马”;形容词用作动词:“非淡泊无明志”中的“明”是形容词用作谓语,应译为“明确,坚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痛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中“美”译为“以……为美”。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

2007年第6期(第22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62007(Vol.22)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陈 瑜 杜晓勤① “文人茶”是近年来茶文化研究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赖功欧在《论中国文人茶与儒释道合一之内在关联》(《农业考古》2000年第2期)一文中又称之为“文人茶道”,它“既不同于寺庙的饮茶,也不同于道观或醇儒们的饮茶,而是集三者之大成具有新的创造性的茶道”。
我们在文中之所以取“文人茶”而舍“文人茶道”,主要是因为本文的关注点并不在文人茶事茶艺本身,而是在于唐宋文人赋予茶事的生命精神和文化意蕴。
② 陆羽:《茶经》卷上《茶之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陈瑜,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北京 100080);杜晓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
摘 要:唐宋文人通过对茶之自然美学形态的赞美,寄予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热爱。
他们汲泉品茗尽享山林之乐,超越功名羁绊。
茶是唐宋文人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
相对于唐人而言,宋代文人更喜闲饮品茗,表现了其静赏生命快乐的人生观。
宋代茶诗中呈现出儒家安贫乐道、道家“乐天知命”和佛禅“至静无求”的三种生命快乐境界饮茶活动也是唐宋文人思考天地人生之理的行为方式。
在宋代茶诗中,理性的色彩更为突出。
他们从泉茶之中体悟出人生穷通之理;又将茶性与人性相比,藉以明道励志,表现出清高脱俗的精神品格。
对唐宋文人来说,饮茶是一种极其高雅的精神活动。
唐宋文人茶的深厚内涵,构成了中国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核。
关键词:文化意蕴; 文人茶; 理学; 唐宋诗歌中国茶文化兴起于唐,昌盛于宋。
在茶文化兴盛过程中,文人雅士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对于唐宋文人的茶文化建设之功,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从中晚唐以后文人著述茶书、别泉品茗、创制茶具、精研茶艺等茶事本身加以探讨,充分肯定了唐宋文人在茶文化的精致化、高雅化等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
在对唐宋时期茶文化史料尤其是茶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考察之后,我们发现唐宋文人对中国茶文化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们将日常茶事与自己的审美活动、精神追求、人格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使饮茶品茗具有高妙的审美价值和玄远的生命意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文人茶。
宜红茶略考

宜红茶略考李平;叶厚全【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年(卷),期】2017(039)010【总页数】3页(P46-48)【作者】李平;叶厚全【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清朝和民国时期,渔洋关是湘鄂西最大的茶叶集散地,素有小汉口之称。
作为一个山区小镇,形成宜红茶最大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特殊的历史条件。
虽说经历两三个世纪的变迁,渔洋关集镇上的古街、古茶庄、古码头许多已不复存在,但得到保护和利用的那些遗址遗迹,仍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探寻这里生产的宜红茶的历史足迹。
据《湖北贸易志》和《中国茶讯》1950年第10~11期记载,“在前清道光年间(1824)有广东茶帮携大批江西制茶技工,到五峰渔洋关设号精致红茶,也为宜红区红茶精致出口之始。
该区第一个设厂精致红茶的是钧大福,次为林志成(子臣、紫宸)、泰和合,皆为广帮。
后湖北汉阳籍茶商亦前往设厂精致,计有义成生、仁华、志成(子臣、紫宸)等六家。
到民国初年,又有源泰、源泰恒、忠信昌、兴泰、恒记等十三家,总计前后设厂者二十二家。
”渔洋关于是成为湘鄂西最大的茶叶市场,“驰名海内”,与鄂南的羊楼洞齐名,是汉口茶市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其中的泰和合、义成生、仁华、志成等茶庄都是汉阳人开设的,有英、俄洋行的背景。
光绪年间,俄罗斯源泰洋行与长乐县(后改称五峰)商人宫福泰在渔洋关一起开设源泰茶庄,开启了俄罗斯洋行直接在鄂西地区开设茶庄、收购精制红茶的先河。
之后,又有俄罗斯新泰洋行在渔洋关开设新泰茶庄,专门生产砖茶出口。
1911年,渔洋关最重要的中码头正式启用,茶叶贸易也进入鼎盛时期。
五峰县志这样记载民国初年的渔洋关茶叶贸易:“鼎盛时,茶工万计,骡马千匹,木船百只。
街市热闹,通宵达旦,素有‘小汉口’之称。
”明清时期,五峰大部属于容美土司管辖。
1735年改土归流,容美土司属地始建鹤峰州、长乐县。
原属于长阳县的渔洋关并入长乐县后,如鱼得水,逐渐从过去的蛮荒之地成为交通要道和商业贸易中心。
寻访陆羽品茶的名泉

寻访陆羽品茶的名泉作者:樊哲理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10期“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陆羽,唐朝人,精于茶道,是茶文化的传播者。
他的《茶经》一书在国内外有极大影响。
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茶祖”“茶圣”。
“烹雪应凭陶学士,辨泉好待陆仙人。
”谈到茶,自然会令人想到水,好茶配甘泉,香茗自淳美。
那么,陆羽推崇的名泉在何处呢?陆羽在《茶经》中向品茶人推荐天下二十名泉:庐山康王谷谷帘泉,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第二;蕲州兰陵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蛤蟆泉,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第五;庐山观音寺招隐泉,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南昌洪州西山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玉乳泉,第十一;扬州大明寺井水(严山堂西园蜀井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秭归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江县东南甘泉桥下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县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子陵滩水,第十九;雪山水,第二十。
二十泉水实在太多,我们就选择几个著名的地方,去寻名泉,品香茗吧。
庐山康王谷谷帘泉第一谷帘泉位于庐山大汉阳峰的康王谷中。
第一泉水以“甘腴清冷,具备诸美”而著称,古人烹茶时把它称为“绝品”之水。
宋代王禹偁在《谷帘泉序》里说:该泉水“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状,与井泉绝殊”。
历代名人对品尝谷帘泉水饶感兴趣,仅宋代就有王安石、朱熹等人游览谷帘泉并品尝过谷帘泉水,留下了绚丽的诗篇。
康王谷,即庐山垄。
据《星子县志》:“昔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为泰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
”进入康王谷中,长溪蜿蜒向前,两侧高峰入云,一道清流见底。
极狭窄处,重峦叠嶂,遮天蔽日,人称“一线天”。
深山有水如帘,宋朱熹题“谷帘泉”三字刻于石上。
其水被陆羽品茶视为“天下第一泉”。
陆羽还在康王谷留下了两句诗:“泻从千仞石,寄还九江船。
”后人根据他的这两句诗写成“谷帘泉”诗一首,以示对陆翁的怀念。
斗茶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斗茶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斗茶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
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某闽入,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
然大较皆精绝。
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
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
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
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
时熙宁元年也。
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
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
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
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
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翻译:政和二年三月的一天,(我)和两三个友人一起在寄傲斋品评茶叶。
我为大家取龙塘的水煮荼并评定茶的高低,以某荼为上品,某茶位列第二。
某个福建人,他所携带的茶应该最好,却被排在了第三。
然而大体上都属绝妙上乘之品。
(我)曾以为天下的东西有应该得到却得不到的,不应该得到却得到的。
富贵而有能力的,有时却不一定能得到,但在贫贱困顿、流离漂泊之中,有时却能在偶然间得到。
世人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确实不假啊。
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表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
而近代欧阳修写《龙茶录》,序中称嘉祜七年,仁宗皇帝在明堂祭杷,行斋戒之礼的晚上,把小团茶分别赐给了枢密院、政事堂二府,每人分得了一小团茶饼。
欧阳修不舍把茶饼碾碎了饮用,至今还珍藏着。
这时已是熙宁元年了。
我听说茶不管是小团茶还是(压成长方形的)铤荼,总之是贵在其新;煮茶的水不管江水还是井水,总之最重要的是要活水。
浙江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浙江茶文化的基本介绍浙江地区名茶迭出,许多名茶有着优美的传说、典故和趣谈,如龙井茶、鸠坑毛锋、九曲红梅等都有着优美传说,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浙江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浙江茶文化的基本介绍茶和茶文化重要发祥地步入孙忠焕的办公室,桌上呈放着阅读过半的《话说中国茶》、《陆羽与余杭》等书籍,他热情介绍:“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100万年前的茶籽在贵州发现,云南镇沅县有着距今2700年的野生茶树王,它是研究茶文化、茶树的起源,也是活标本……”浙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上千个茶叶品种。
“茶是大众饮品,白茶、黄茶、绿茶、青茶、黑茶、红茶等六大种类。
”浙江有安吉白茶、西湖龙井、九曲红梅、平阳黄汤、天目青顶、花茶等名茶。
然而浙江没有黑茶,它属于发酵茶,主要产于云南、贵州和湖南。
而中国茶叶的主产地在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福建、安徽等地。
中国唯一茶院士此时的交谈犹如聆听一次茶讲座。
身为浙江人,既骄傲又惊讶,原来中国唯一的茶院士也在浙江。
“你可能不认识陈宗懋院士,”孙忠焕从书架上拿起一本杂志介绍。
图片上的院士精神奕奕,不像八十高寿的长者。
据悉,陈宗懋先生从事茶叶科学研究50多年,主持创建了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和茶园昆虫化学生态学两个新兴茶学领域。
他负责的院士实验室被欧盟确认为中国茶叶出口惟一的认可检验机构。
孙忠焕解释,现代人注重养生、保健,但在认识茶叶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偏差。
每种茶叶都有它独特的性质,喝茶也要根据季节性,春秋季喝花茶,性温而芬芳;夏季喝绿茶,或再添加杭白菊、金银花、柠檬汁、薄荷叶增加消暑清凉作用;冬季红茶或黑茶,可和胃暖身。
现代科学发现,茶叶能分离的化合物有500余种,其中有机化合物有450余种,无机营养素数十种。
茶中含有生物碱,可以消除疲劳、解酒等八个作用,茶多酚可以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
中国是茶的根,经历上下五千年。
茶为国饮,以茶惠民,茶和天下,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任重而道远的奋斗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 院侍读学士 白华居士南 汇吴省饮冲之甫 。 ”
西山 , 古称樊 山, 因在鄂县之西 , 故名 , 山中七峰矗立 , 九曲蜿蜒 , 幽壑 留云; 崇峦映 日, 溪洞 泉池, 镶嵌 于幽 崖深谷 ; 台楼阁 , 缀于树杪花丛 ; 亭 点 曲桥水 榭倒映于清流寒碧 之 中, 移步 皆成胜 景。西 山以其独具有 自然风 光 , 久的人文历史誉满华 夏 , 悠 蜚声海外 。是观 泉品水 的好去处 。
口口。 ( 不 清之字 ) ”口 菩萨泉水甘 甜清冽 , 表面涨力较 大 , 水 泉水高 出水杯数毫米而不外溢 , 水上面放二分硬 币而不 沉。此水是 宜茶好水。
东晋建开元年 ( 1 ) 87年 慧远 主持寒溪寺 后 , 大兴土木 , 扩建庙 宇寺观 , 并在寺 前择地掘 井引泉 , 成一井 凿 泉。几年后东晋名人陶侃调任武 昌太守 , 携来一尊文殊菩萨的金像赠予寒 溪寺 。后来慧远 前往庐 山创建东林 寺时 , 将这尊文殊菩 萨金像带走 , 令寒 溪寺 僧侣万分遗憾 。但有一 天一 个和 尚在寺前那 口井泉打水时 , 意外 地 发现 泉中文殊菩萨 的灵 光圣 影 , 还看到 了慧远 的身影。这件事一经传 出 , 顿时轰动 了寺宇 内外 , 都说是菩萨显 灵, 于是经众人商 议 , 将此井 定名为菩 萨泉 。寒溪寺也随之命 名为灵泉寺 。菩萨泉附近还修建有拥翠亭 , 掬泉 亭, 挹江楼、 澈玉楼等建筑 。历代名人李 白 、 禹锡 、 刘 杜牧 、 轼、 苏 苏辙 、 黄庭 坚等游憩 于西 山, 留下了不少 的诗
赋名篇。
作者于 2 0 年 1 O 0 2月 1日到菩萨泉考察 时 , 灵泉寺正 在大兴 土木 , 古 重修 庙宇 。在庙 宇 内后 院还有两 处
清泉 , 滴滴泉和涵息泉 , 滴滴 泉水清澈见底 , 上面有一临时搭建 的顶棚 , 泉水从 石罅 中流 出 , 内有一储水 池 , 洞
池旁有供奉的佛像一尊 , 水池旁还有一个 舀水 的碗 , 供附近 干活的人员 喝水之用 。寺庙 的人称之 为神水。涵 息泉井泉 口用一圆石盖盖住 , 泉旁立一石碑 , 上书“ 涵息泉 : 昌西 山之寺 , 武 有泉穴石 出尔雅 所云 { 九 也康熙初上
嵌的井 台, 边长为 O7 米 , 0 4 米 , 口直径为 0 4 米 , .8 高 .1 井 .2 井深 15米左 右 , 下看不 到泉水 , . 井 有一水 泵抽 泉
水于地上供附近居 民和寺 庙人 员饮 用。井泉之侧竖一石碑上 书“ 萨泉” 菩 三个 大字。石碑下 部有碑文 :菩 萨 “ 泉宋 苏轼 旧游处并有 泉出石窦间口自而甘口莫口历朝题泳口口汲 以沏新茗 为广 大游人所口 口庚 申年秋周 华
20 05年 3月于 古 彭
13 7
维普资讯
古 灵泉 寺
菩 萨泉碑
鄂 州菩 萨泉及 泉 亭
三十九
江苏姑 苏虎丘第三泉
唐代张又薪和刘伯刍游虎丘 时评定虎丘石泉水 为第 三 泉。上元二 年(6 年 ) 71 当陆羽 2 岁时 与皎然 同往 9
苏州拜会刘长卿游苏州虎丘 , 品尝此泉后定为天下第五泉, 后人又称陆羽井。古时称大石井, 公祠旁原有石观
第三泉在致爽阁南下方 , 从千人石 向西仰望有一 圆洞门, 上题“ 第三 泉” 。入 门, 只见一狭池深涵 于丈余绝
壁间, 藤萝垂绿 , 一亭窈然其上。亭下, 泉水从石缝中喷出, 顿觉泉石幽深, 古意盎然。
第三泉为一狭长形 水池 , 约一 丈见方 , 深丈余 , 池周 石壁呈赭褐色 , 纹理天然 , 秀如铁花 。苏东坡 当年在此
建州东凤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甘宗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正文左侧还有隶书刻文20个字每字尺寸为1510厘米无法辨认
维普资讯
寻访 天 下 宜 茶 之 水 ( 续)
音殿 , 建于宋熙宁七年(04 , 1 年)原殿 中 似虎丘山石雕刻 的石观音 一尊 , 7 有 并刻有宋代 大乘妙法莲 花观音经 ,
共1 , 5块 为宋代僧人公亮手笔 。所 以该 泉又称 观音 泉。 三泉水流 终年不 断, 泉水清亮透明 , 略有 甜味 , 用该泉 水冲泡太湖名 茶碧螺春 , 香郁沁人 , 味醇 色鲜 , 口 一 饮毕 , 余香无穷 。
江苏 紫云 茶庄 杨 连 正 徐州 轩
三 十八
湖北鄂州菩萨泉
菩 萨泉位于鄂州 市西 山公 园内的古灵寺前 , 山门进入至九 曲亭沿右边 山路 向前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 0 米处左 下方 有一石
径可达 , 方园形储水池旁有 一宋 式小 亭 , 竹节状石柱顶立 , 四根 古朴别 致 。亭 中有 泉 , 口上方用 整块 方石镶 泉
兵部左 、 右侍郎 , 尚书。现存方形小亭 为民国十四年( 拜 公元 12 年 ) 95 申振 刚重建 。
15 95年苏州园林 管理 部门在整修虎丘 时对第 三泉又加疏浚 , 抽干池水 , 除淤泥 , 清 发现池底 有砖砌 的井 ,
井深 2米 , 砖形 狭长, 与六 朝砖相似 。由此可见 , 早在隋唐 以前 即有此井泉 , 井旁有一个高约 2米 , 阔约 1 的 米 人工开 凿的石通 道。通道 口中叠满乱石 , 水从石道 中流出 , 通过石堆 , 注入剑池 , 是虎丘 剑池的源头。 第 三泉 , 时埋时现千余年 , 今俯视幽壑深泉 , 禁与古人产生共鸣 , 不 明代王 鳌曾赋诗云 :翠壑无声涌碧鲜 , “ 品题 谁许惠山先?沉埋 断础颓垣里 , 搜剔 松根 石罅 边 , 云乳一林分沆瀣 , 天光千丈 落虚 园。闲来 弃置行 多恻 ,
宴坐啜茗 , 上? 写 铁华秀岩壁” 的诗句 , 后人取此诗意 , 名此间岩壁为 “ 铁华岩” 。清人范 承勋手书 “ 铁华岩” 三字
1 4 7
维普资讯
镌于池北石壁上 , 其侧镌有 “ 第三泉 ” 三字 , 为芝南 书。
宋绍熙年问 , 守沈揆 在泉上跨水建立泉亭 , 郡 后毁。 申用懋 是大学士 申时行 的长子 , 敬业举进 士 , 字 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