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

合集下载

穆青名言名句摘抄大全

穆青名言名句摘抄大全

穆青名言名句摘抄大全
穆青,中国著名记者、摄影家,以其深入基层、关注民生的新闻报道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而广受尊敬。

他的名言名句摘抄大全如下:
1、“脚底板下出新闻”。

这是穆青最为人们熟知的一句名言,他强调新闻记者要有深入基层的决心和勇气,只有真正走进人民群众中,才能发掘出真实、生动的新闻素材。

2、“把心交给读者”。

这是穆青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他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读者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读者提供优质、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3、“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接触实际”。

这是穆青对新闻记者的期望,他鼓励记者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深入实际、接触群众,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4、“心中有人民,笔下有真情”。

这是穆青对新闻写作的指导,他强调新闻记者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疾苦,用笔表达出真情实感,为人民群众发声。

5、“用镜头记录历史”。

这是穆青对摄影工作的期许,他鼓励摄影家要肩负起记录历史的责任,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的瞬间,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6、“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这是穆青对中国新闻界的期望,他希望中国的新闻媒体能够用真实、生动的报道讲好中国故
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7、“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是穆青对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关注民生,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最真实、最鲜活的新闻报道。

这些名言名句是穆青对新闻工作的深入思考和经验总结,也是他对新闻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

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穆青介绍

穆青介绍

穆青烈士事迹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7岁时,在本县骑龙义馆接受私塾教育。

后考入合江县中学。

经常和进步同学一道上街讲演,反对袁世凯卖国、复辟的罪行。

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立志救国救民。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与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同为中共旅欧支部成员。

1922年8月,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秋,转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共东大旅莫支部组织委员。

1925年秋回国,任中共广东区委组织部长。

1927年春,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到武汉出席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他主持区委日常工作。

不久,形势恶化,党中央指示广东区委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并寄来了经费,他负责分配各部门建立秘密机关的经费,掌握各秘密机关地址和相互联络情况。

并挑选忠诚可靠具有斗争经验的党员组成秘密赤卫队。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组织遭到极大的破坏。

他于4月17日召集区委成员开紧急会议,作出了积极恢复党组织、组建广州市委、发展赤卫队、营救被捕同志、暂时将区委迁到香港办公等六项决定。

4月下旬,他主持召开了广州市委成立会议。

4月底,经湖南到武汉,向党中央汇报了“四一二”大屠杀经过。

随后,绕道上海去广州,主持广东区委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建立和恢复了潮梅、东江、西江、粤北、南路、琼崖各地特委以及香港、九龙等地的党组织,建立了与广州及各地的秘密通讯联络机构。

领导出版了油印宣传资料《红旗通讯》。

中共中央决定改广东区委为广东省委后,1927年7月,担任代理省委书记。

之后,广东省委迁回广州,任省委组织部长。

同年11月28日,召开省委会议,决定发动广州起义,他参加了起义行动委员会工作,并负责与共产国际代表联系,因此移住东山苏联顾问住宅区。

此间,按照组织分工,到一些工厂去组织赤卫队,为起义做好各项准备。

广州起义战斗打响后,他紧张而有秩序地在指挥部工作。

12月12日,指挥部在西瓜园召开群众大会,产生苏维埃政府,被选为土地委员会成员。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引言穆青,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文化艺术家。

他在中国戏曲、电影和音乐的领域中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巨星。

为了纪念和传承穆青的艺术成就,穆青纪念馆应运而生。

我有幸参观了穆青纪念馆,深受震撼和感受,并且在此撰写了观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观展体验。

设计与布置进入穆青纪念馆的一瞬间,我被馆内的设计和布置所吸引。

整个纪念馆以简洁大方的风格为主导,仿佛进入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

展示区域采用精心设计的照明系统,突出了文物和展品的细节。

纪念馆内还有专门的音响系统,播放着穆青的经典作品和珍贵采访记录。

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穆青的卓越艺术魅力。

展览内容穆青纪念馆的展览内容非常丰富,详尽地呈现了穆青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和贡献。

展览以时光顺序的方式展开,首先介绍了穆青从少年时期的艺术探索,到他在中国戏曲界的突破。

然后展示了他在电影界的杰出表现和在音乐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同时还展示了他在文化艺术教育上的努力和成就,以及他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投入。

展馆内的展示物品丰富多样,包括穆青的服装、道具、奖杯、剧照、演唱会珍藏物品等。

这些展品生动地再现了穆青的艺术风采和生活履历。

我特别喜欢展示馆中的音乐区域,这里展示了穆青的各种乐器、音乐创作资料和珍贵的音乐录音。

感受与思考穆青纪念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展览中,我体验到了穆青的卓越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让我深受鼓舞。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一个艺术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穆青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不懈追求卓越,这份精神激励着我。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的蜡像和照片,这些都是记录穆青一生的珍贵瞬间。

这些展示,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家的坚持和付出。

在穆青的一生中,有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梦想,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经典作品。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追逐梦想是需要坚持和勇气的。

总结参观穆青纪念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

穆青年表(1921年~2003年)

穆青年表(1921年~2003年)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 ■"一—穆青年表 (1921年〜2003年),穆青生于1921年3月15曰,5岁时,跟其祖父学习古文,1933年小学毕业后,升入杞县大同中学。

在由^名回族教育家王毅斋博士(穆青的妞夫)主办的学校里,穆青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参加学生运动。

:1933 年穆青在何南杞县大同中学读书。

'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

-1938 年 8 月.,开始发表前线通讯《岛国的呐喊》r’-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 年 7 另.考'入延安鲁艺文学院^T''..…;/'■、1942年9月选调为延安:《解放日报》记者。

11943 年 8 月,、、- '、…发表《雁翎队》丨’)\1945 年 10 月_随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解放区& .1946年2月调入东北曰报社。

3月采方了长篇报告《一部震天撼^也的史诗一'一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X。

年底任i东北日报f编委兼東通部部长a:--------------------------------- A 印ecial article pf our journal <本刊专稿V- r.」j194.8年7月发表长篇通谏工人的旗帜赵占魁鉍月深入长春前线采访<9月至川月发教空 中飞木的哀音》《哀音更如低洱》《月夜寒箫一'一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 放的胜利一一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新闻作品。

,乂丨.C,"、-...一- '.-1949 年 4 月i东北日根.》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

S月至 12月发表《狂欢之夜一一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驾>《记湖南的和平解放》一,《衡宝之战》等几十篇码讯、.特写,写汇集《南征散记》出版1950,年 7 月,’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农村编辑组组长:1951年11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穆青作者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穆青作者简介

穆青作者简介
田墩中心小学何龙
东山小学李媚清
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素材积累】
1、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不知道将来会去何处但我知道我已经摘路上。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摘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2、为了做有效的生命潜能管理,从消极变为积极,你必须了解人生的最终目的。

你到底想要什么?一生中哪些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你一生当中最想完成的事?或许,你从来没有认真思量过生命潜能管理旧是以有系统的方法管理自我及周边资源,达成。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高二语文教与学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高二语文教与学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 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 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随后,穆青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 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 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 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 裕禄》感动全中国!
1.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请举例说明。
②生动的细节描写。 对于焦裕禄身患严重肝病仍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踩”
“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 来,突出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 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抓住“发呆”的神态,揭 示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走 近 中 心 人 物 —念奴焦娇·裕追禄思焦裕禄
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 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 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 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 顷澄碧。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尝试归纳文中所写焦裕禄的具体事迹。
导 语:焦裕禄来到兰考的背景,初到兰考的作为 第一节:焦裕禄身先士卒,带领县委班子深入一线进行细致地调查 研究 第二节:兰考县遭遇洪灾,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全力救灾 第三节:焦裕禄身患肝癌,但心中只有人民,不顾自身 第四节:焦裕禄因肝癌住院,即使在病中依旧没有忘记关心兰考县 的人民 第五节:焦裕禄的精神永远流传,带给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事迹背后的精神:
整体感知
①敢为人先 的革命胆略 ②为人民服务 的公仆情怀

《金字塔》课文

《金字塔》课文

《金字塔》课文
以下是一份关于《金字塔》这篇课文的课堂笔记:
- 作者介绍:穆青(1921 年-2003 年),原名穆亚才,河南郑州人,是中国现代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 写作背景:1962 年,新华社记者穆青等人到埃及采访,在金字塔旁看到一个外国孩子骑在高大的骆驼背上,而骆驼的主人、一个埃及青年正蹲在地上,一手搂着孩子的腰,一手托着他的小脚丫,帮助他骑上骆驼。

这一画面让穆青深受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通讯。

-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金字塔外观、构造等方面的介绍,表现了金字塔的宏伟壮观和神秘莫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古埃及文明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金字塔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古埃及文明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神秘。

- 写作手法:
- 巧妙运用悬念,引人入胜。

- 准确使用数据,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 读后感:读完这篇课文,我对金字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古埃及文明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也深深地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所感染,他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金字塔的现场,感受到了它的宏伟壮观和神秘莫测。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和神秘。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

穆青纪念馆观后感一、引言穆青纪念馆是我国著名文艺家、导演穆青先生的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作为一位对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穆青先生的纪念馆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这座纪念馆,并在此分享我的观后感。

二、馆内展览穆青纪念馆共分为多个展览区域,涵盖了穆青先生一生的事业和成就。

以下是我观赏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展览区域:1. 成长岁月这个展览区域以穆青先生的成长经历为主题,通过展示他的家族照片、故居模型以及他的个人手稿等方式,展示了他的传奇人生。

尤其令我难忘的是他的家书展示,通过阅读他写给家人的信件,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他对家庭的深情厚意。

2. 电影艺术这个展览区域主要展示了穆青先生在电影领域的贡献。

通过展示他的电影作品、剧照、制作手记以及相关的奖项和荣誉,带领观众了解他在电影艺术方面的才华和成就。

同时,还播放了他的代表作品,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他的影像语言。

3. 文化交流穆青先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这个展览区域展示了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通过展示他与国外艺术家的合作项目、节日庆祝等方式,展现了他跨越国界、促进文化交流的精神。

我被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而自豪。

三、设计和布局穆青纪念馆的设计和布局非常出色,每个展览区域都有各自独特的氛围和风格。

整个馆内采用了现代化的灯光设计和影音技术,给人一种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感。

同时,馆内还设置了专门的解说员,为观众提供详细的介绍和解读,增加了其观赏的深度和趣味性。

另外,穆青纪念馆在布局上也体现了对观众体验的考量。

比如,在观影区域设置了舒适的座椅和良好的音响设备,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穆青先生的电影作品。

四、展览意义穆青纪念馆不仅是一个对穆青先生的致敬,更是一个传承和发扬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平台。

它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内容,向观众展示了穆青先生的丰功伟绩和他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此外,穆青纪念馆也是一个文化教育的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旗舰人物——
穆青

穆青(1921——2003) 原名穆亚才,回族,祖籍河南 周口,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 • 1921年农历2月初六穆青出生。9岁时爷爷猝死,全家回 到奶奶的娘家杞县夏哨营。 • 5岁时,跟其祖父学习古文。 • 由著名教育家王毅斋博士(穆青的姐夫)主办的学校里, 穆青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参加学生运动,担任 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 《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
• 1982年4月任新华社社长。7月任新华社党组书记。 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 1983年3月穆青的《新闻工作散论》出版。
• 穆青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从事 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 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 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 了辛勤劳动。 • 穆青于2003年10月11日凌晨3时20分因 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 197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穆青等 人合写的、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最早公开 发表的对‘文化大革命‘持否定态度的人物通 讯”、长篇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 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 长。 •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并没有放弃写作,如新闻作品《县 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等,充满了艺术命力和感染力。
• 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同时也无可逃遁地为时代规 约。 • 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 新闻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一生 有爱;他一生有爱,所以他一生喷涌” ——《穆青传》评

《穆青传》
这本传记写了一个人,一个时代,一个崇高的 灵魂;没有虚构或“合理想象”,尽可能的做到 了事事有据;对穆青的功过是非做了实事求是的 评价,不拔高,也不回避矛盾,能使读者看到一 个真实、有血有肉的穆青。 ——范敬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 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 传做宣传工作。1938年8月开始发表前线通 讯《岛国的呐喊》。
• 1942年,穆青发表了新闻报道《我看见了 战士的文化学习》。通过描写战士们在战 斗劳动生产之余,抓紧点滴时间进行文化 学习的事迹,反映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和 革命志向。 • 1942年9、10月间,穆青发现了第一篇出 色的人物通讯《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 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的 风采。
• 解放后,穆青又写了不少作品如《管得 宽》、《一厘钱精神》、《九龙江上抗 天歌》、《驯水记》等等。 • 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在这一期 间,穆青很重视组织采写有重大影响的 新闻作品。在他的组织并参与修改下, 新华社先后发出了一批新闻精品,在社 会在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 1972年9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 1975年10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联合写信给毛 主席,反映江青9月在大寨讲话中的严重问题。 19 76年4月姚文元把新华社几位负责人向毛主席反映 情况的正当行动,诬蔑定性为“紧跟邓小平大刮右 倾翻案风,分裂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反党阴谋活 动”。 • 4月至9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一道始则被停 职检查,继而接受小会大会批判。这就是著名的 “朱穆李事件”。
• 1943年8月发表《雁翎队》(孙犁-白洋淀)
• 1946年1月,穆青接受了采写东北抗日联 军历史的任务,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史 略》。通过丰富的资料、确凿的事实,再 现了将士们在白山黑水之间14年艰苦卓绝 的英勇斗争。
• 1949年3月,穆青随军南下,写出了《飞 驰在南线的汽车兵团》、《穿过大别山 麓》、《良田镇的无名女英雄》、《狂欢 之夜》、《十里长鞭》、《热情澎湃的长 沙城》、《白匪主力溃灭的狼狈相》等多 篇战地通讯, • 汇集为《南征散记》出版。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