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八)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历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8课时

第18课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入侵;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及其影响。
2.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①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特点与分布地域;②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③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3.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P94,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①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②意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农业: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3)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4)商业和金融业⎩⎪⎨⎪⎧①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②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③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表现是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种分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市场和劳动力。
自然经济的解体符合近代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作用。
,学法点睛 整体认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实录自然经济解体本质上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曲折发展1.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背景⎩⎪⎨⎪⎧①自然经济的局部解体为其提供商品销售市场和劳动力。
②洋务运动的诱导。
③外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刺激。
(2)概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途径⎩⎪⎨⎪⎧①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代表⎩⎪⎨⎪⎧①方举赞、孙英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
②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C [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 .“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党的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反映了()A. 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B. 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C.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D. 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D [“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体现了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而非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故A项错误,D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
]3 . (2018 •泉州质检)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项目工农业总产值农业工业1952 年10040.359.71957 年10023.676.4A B.国家政策的调整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 “大跃进”运动开始B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项错误;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 1953 —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4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含解析人民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四)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广州调研)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
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C [材料中强调的是洋货在中国的运输情况,并未涉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沿海通商口岸而非内河航运,故B项错误;据材料鸦片战争前“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而战后“夷商自行转运……充积于厦口”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品岸,这反映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故C项正确;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与材料中鸦片战争前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 2.(2018·河北名校联考)1862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华人第一家五金行“老顺记”。
由于叶澄衷注重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请“老顺记”推销煤油,“老顺记”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
该现象表明当时( )A.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B.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商C.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诞生D.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A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据材料“由于叶澄衷注重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请‘老顺记’推销煤油,‘老顺利’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可知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故A项正确。
]3.(2019·山西五校联考)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主张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从而占领洋货消费市场,这种观点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_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_含答案

34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时作业人民版一、选择题1.导致下表中工厂数和资本呈现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B.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故选D。
中国通商口岸大幅度增加是在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
2.1912年至1921年民族工业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 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
由此可见( )A.北洋政府统治推动民族工业发展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C.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D.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民主化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12年至1921年民族工业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可知,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D。
依据材料时间“1912年至1921年”可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中华民国政府的政策鼓励和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A项错误;美国不会大力支持中国的工业化,B项错误;此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世界上处于落后状态,C项错误。
3.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总额发展变化的一幅曲线图。
从1866年到1956年的90年间共出现三个资本总额的投资高峰,其中第二个高峰出现的原因在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洋务运动的推动C.南京国民政府的激励政策D.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第二个高峰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故选C。
新疆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8讲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变迁

新疆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8讲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变迁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2019·济南模拟) 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
”这一政策的转变()A . 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B . 说明党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C . 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D . 反映了党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成熟2. (2分) (2018高二下·南昌期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
其共同原因是()A . 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B . 自然经济不断发展C . 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D . 国内政治局势稳定3. (2分)(2019·贵州模拟) 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
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A . 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B . 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C . 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D .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4. (2分) (2018高二下·江苏期中) 下表反映了民国21年—2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
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 . 《中美友好通商互助条约》签订,美国对华出口贸易总体呈攀升趋势B . 英国逐步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日趋下降C . 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占比逐渐下降D . 德国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增长颇快5. (2分) (2019高一下·襄州期中) 有历史学家指出:“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它比1840年具有更明显的标界意义”。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八)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检测(十八) 民族工业的曲折开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A.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B.近代民族工业抵抗了列强经济侵略C.农村自然经济逐步丧失统治地位D.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解析:选A表格数据说明棉布始终在国内棉布市场上占据60%以上,说明棉布有较大的市场,恰好说明中|国的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故A项正确;生产棉布的不是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表格说明的是棉质土布在国内市场占据的比重,没有提及政府政策问题,故D项错误.2.(2021·怀化一模)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 ,此阶段()A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解析:选D官僚资本在1914~1920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个军阀大肆出卖国|家权益而使官僚资本所占比重下降,故A项错误;图表没有表达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故B项错误;通过图表的比例关系,可知外国资本并不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通过图表可知民族资本在各个时期,都保持在10%以上的年增长率,故D项正确.3.据统计,1840~1894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共计88个,资本总额近2 800万元;而在1895~1913年间,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计136家,资本总额10 315.3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英国开平煤矿,1911年资本已达1 159.4万元,1913年更增至||2 063万元 .这说明()A.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D.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解析:选A资本总额不断增加说明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故A项正确;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指的是本国的民间资本,故B项错误;材料无从表达英国资本总额超过其它列强,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主要在矿产领域,故D项错误.4.阅读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选项是()中|国1912~1921年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A.在此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B.实业救国和(社|会|主|义)成为两大社会思潮C.经济开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根底D.该历程折射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解析:选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12~1921年中|国进口一直大于出口,处于入超地位,故A项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才逐渐成为社会思潮,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12~1921年中|国出口额曲折缓慢增长,并且始终低于进口额,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制,开展曲折,故D项正确.5.20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15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开展迅速.从社会开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A.民族经济开展进入繁荣阶段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D.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解析:选C随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开展,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6.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输出棉纱量持续减少,而日本却迅速增加,开始超过英国,跃居首||位.这反映了()A.列强均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B.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国C.日本乘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D.日本在侵华中始终获利最||大解析:选C根据所学一战期间放松对中|国侵略的是欧洲列强,不是列强均放松了,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虽然被美德超过,但经济实力仍位居日本之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侵略,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只能得出一战期间日本侵华占据优势,但无法得出始终获利最||大,故D项错误.7.(2021·郑州模拟)20世纪初,民国政府公布了大量开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展的根底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解析:选A根据材料 "民国政府公布了大量开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可知政府通过公布经济立法,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益,促进了其较快开展,故A项正确.8.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局部明确规定: "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 "有配偶的,不得重婚〞 "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A.杜绝||陈规陋习B.顺应时代潮流C.照搬西方文明D.提倡男女平等解析:选B A项表述绝||对,排除;根据材料,中华民国政府对旧式婚俗进行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开展,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均未表达,排除.9.(2021·郑州一模)西餐宴席男女主人同时入席,餐桌上男女平等甚至||女子地位要比男子高 .1878年,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敦公使馆 "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反映出()A.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C.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走向西化D.洋务运动促进妇女解放解析:选A从 "引起了轩然大波〞到 "稀松平常〞,这种转变表达了西方男女平等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礼俗产生了冲击,在大城市中上层逐渐被认可,故A项正确.10.?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 "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 .〞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解析:选D "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描写的是在上海的西方人饮食情况,没有反映 "中|国人款待贵宾的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表达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 "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D项正确.11. "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 ,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铁路开展有利于观念革新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D.电讯事业开展得益于铁路交通解析:选A据材料 "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开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12.(2021·洛阳期中)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dang )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那么:?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dang )?;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那么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说明() A.?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C.?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D.时局变动影响群众传媒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申|报?转变对民主革|命立场,故A项错误;材料?申|报?立场的变化,反映出媒体|报道受到(政|治)时局的影响,故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申|报?立场的变化是主动紧随,还是被动接受的结果,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1·南昌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 ,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 "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 "那么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戒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 ,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 "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自夸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 "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那么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 ,而以强词夺理,那么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管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 ,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 "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 -摘编自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材料二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 .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 ,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 .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 ,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 -摘编自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12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 "不但相信中|国必胜……实已一败涂地〞得出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材料一 "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 "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分析比拟其变化;第二小问,从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史实以及国际背景上综合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万国公|报?评论的公正性上去评析;第二小问,从对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分析其作用.答案:(1)变化: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由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转而竭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 .原因:战场上中|国连连失利,日本赢得了战争胜利;战争中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国际上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作者从西方帝国主义的利益出发.(2)简评变化:?万国公|报?作为媒体,预料战争谁胜谁败,自有根据,无可厚非;但偏袒日本混淆是非,那么暴露了信奉 "强权即公理〞这一殖民主义者的信条,实质是维护西方侵略者的利益.作用:?万国公|报?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有识之士和文化人士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材料中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的情况确定选题角度,如 "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不断加深〞 "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开展〞;其次,根据论题进行合理、严密、清晰的阐述;最||后,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例如一论题:从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不断加深 .阐述:1873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为主,而在1873年以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且从1910年以后,成为中|国最||多的出口商品,这是因为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多和西方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不断加深 .例如二论题: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开展.阐述:1873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中的机制产品的比重虽然较小,但是其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开展.这是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随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开展,也增强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机制产品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表达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展.。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统计,1912 年一年内成立的实业团体有40 多个,遍及全国22 个省区。
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
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
材料主要反映了()A.各种实业团体崛起B.实业救国潮流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D.辛亥革命影响B [各种实业团体崛起说的是当时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实业救国潮流,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各种实业团体崛起后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潮流出现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故D项错误。
]2。
(2018·昆明一中月考)下表是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进入中国上海的情况(单位:海关两):A.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受阻B.北洋政府鼓励发展经济政策有效C.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结果D.印度纱相比日本纱价格有优势C [“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进入中国上海”表格中只是选取了“1918年5月到1919年4月”和1919年5月到1920年4月“这两个单位时间,不能体现进口工业品对全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增减“栏可以看出,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合计+63031”进口总体呈上升趋势,无法体现北洋政府的有效政策,故B 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在上述时间段里,“日本纱"大幅减少,“印度纱”印度纱大幅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与国内流行的反日运动相关联,故C项正确;表格中没有关于“日本纱”和“印度纱"价格对比,无法判断其是否有价格优势,故D项错误。
]3.(2019·晋中调研)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
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B.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C.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D.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B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得出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不合题意,故C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虽然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21讲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1讲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目标解读1.简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以及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重大史实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詹天佑。
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的限制。
【易错点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背景①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③群众性的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知识拓展】“实业救国”思潮“实业救国”思潮是向西方学习、发展民族工业,以兴实业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主义思潮。
它使得民族资产阶级一改之前的陈腐观念,“实业救国”是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
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实业救国”思潮的内涵在近代中国不断得到丰富,并对整个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表现: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面粉业和发展最快。
(3)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习俗(1)清末社会风俗的变化(2)民国初年文明开化的新习俗:辛亥革命后成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也促使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
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除旧布新,成立当天宣布改用阳历,紧接着又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十八)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
据此可知,中国()A.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B.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C.农村自然经济逐步丧失统治地位D.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解析:选A表格数据表明棉布始终在国内棉布市场上占据60%以上,说明棉布有较大的市场,恰好表明中国的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故A项正确;生产棉布的不是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表格表明的是棉质土布在国内市场占据的比重,没有提及政府政策问题,故D项错误。
2.(2019·怀化一模)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A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解析:选D官僚资本在1914~1920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个军阀大肆出卖国家权益而使官僚资本所占比重下降,故A项错误;图表没有体现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故B项错误;通过图表的比例关系,可知外国资本并不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通过图表可知民族资本在各个时期,都保持在10%以上的年增长率,故D项正确。
3.据统计,1840~1894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共计88个,资本总额近2 800万元;而在1895~1913年间,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计136家,资本总额10 315.3万元。
其中规模较大的英国开平煤矿,1911年资本已达1 159.4万元,1913年更增至2 063万元。
这表明()A.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D.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解析:选A资本总额不断增加表明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故A项正确;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指的是本国的民间资本,故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英国资本总额超过其它列强,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主要在矿产领域,故D项错误。
4.阅读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中国1912~1921年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A.在此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B.实业救国和社会主义成为两大社会思潮C.经济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D.该历程折射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解析:选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12~1921年中国进口一直大于出口,处于入超地位,故A项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才逐渐成为社会思潮,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12~1921年中国出口额曲折缓慢增长,并且始终低于进口额,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制,发展曲折,故D项正确。
5.20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15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
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A.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D.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解析:选C随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
6.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输出棉纱量持续减少,而日本却迅速增加,开始超过英国,跃居首位。
这反映了()A.列强均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B.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国C.日本乘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D.日本在侵华中始终获利最大解析:选C根据所学一战期间放松对中国侵略的是欧洲列强,不是列强均放松了,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虽然被美德超过,但经济实力仍位居日本之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侵略,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只能得出一战期间日本侵华占据优势,但无法得出始终获利最大,故D项错误。
7.(2019·郑州模拟)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解析:选A根据材料“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可知政府通过颁布经济立法,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益,促进了其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
8.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
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A.杜绝陈规陋习B.顺应时代潮流C.照搬西方文明D.提倡男女平等解析:选B A项表述绝对,排除;根据材料,中华民国政府对旧式婚俗进行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9.(2019·郑州一模)西餐宴席男女主人同时入席,餐桌上男女平等甚至女子地位要比男子高。
1878年,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敦公使馆“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
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后来,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
这反映出()A.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C.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走向西化D.洋务运动促进妇女解放解析:选A从“引起了轩然大波”到“稀松平常”,这种转变体现了西方男女平等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礼俗产生了冲击,在大城市中上层逐渐被认可,故A项正确。
10.《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解析:选D“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描写的是在上海的西方人饮食情况,没有反映“中国人款待贵宾的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D 项正确。
11.“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D.电讯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解析:选A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
12.(2019·洛阳期中)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这一变化表明() A.《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C.《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申报》转变对民主革命立场,故A项错误;材料《申报》立场的变化,反映出媒体报道受到政治时局的影响,故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申报》立场的变化是主动紧随,还是被动接受的结果,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南昌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
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戒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
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
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
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自夸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
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
”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
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
从此衅隙渐开”。
——摘编自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材料二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
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
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
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
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
——摘编自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12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不但相信中国必胜……实已一败涂地”得出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材料一“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分析比较其变化;第二小问,从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史实以及国际背景上综合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从《万国公报》评论的公正性上去评析;第二小问,从对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案:(1)变化: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由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转而极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