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态学

合集下载

化学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化学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化学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化学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种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关系。

其目的是了解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的传输和转化过程,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化学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有哪些?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化学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化学生态学的定义化学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其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分布、转化和交互作用等方面,旨在揭示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化学生态学的意义化学生态学可以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同时揭示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的传播、富集以及时空分布等基本规律。

对于环境保护、生物安全、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为生态风险评估、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化学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化学生态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包括传统的质谱、色谱、荧光分析等方法,还包括新兴的毒理学试验、分子遗传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生态系统的样品进行分析和监测,以了解其中的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污染物等成分。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荧光分析技术,可用于测定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有机化合物(如多环芳烃、多溴联苯、多氯联苯)、基质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

2、生物标志物法生物标志物法是通过分析生物体中的生化成分和有机物来了解化学物质的污染和分布情况。

生物标志物是指每个物种都有其特殊的生物标志物,它们是具有生物稳定性、易储存、易分析的化合物,对于测定环境变化和人类影响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3、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生态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通过添加已知量的同位素来跟踪有机或无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过程。

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研究食物链中生物体的转移、海洋中元素的分布和循环、气候变化对生物代谢过程的影响等。

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的差别

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的差别

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的差别
生物化学和生态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两个重要学科,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别。

1. 研究对象不同: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体内各种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而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研究层次不同:生物化学主要关注微观层面的生物分子和化学反应机制,以及其对生物体内生理功能的影响。

而生态学更注重于宏观层面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

3. 方法和技术不同:生物化学主要运用化学、分析和生物技术等方法来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

而生态学则运用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等方法,以及野外观
测和实验等手段来研究生物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4. 目标和应用不同:生物化学旨在深入理解生物体内的分子和化学过程,以揭示生命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而生态学旨在理解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实际问题。

虽然生物化学和生态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叉和联系,比如生物化学研究可以为生态学提供分子水平的解释和支持,而生态学研究可以为
生物化学提供生态背景和应用场景。

因此,综合运用两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

生态化学知识点

生态化学知识点

1、化学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内容。

化学生态学的概念及意义:属于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机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一门学科。

研究热点和趋势:化学感受机制,昆虫信息素,植物与昆虫的关系,植物的诱导抗性,三级营养关系,转基因植物化学生态,植物的他感作用,海洋系统化学生态学。

研究的内容: 化学信息及其感受机制,昆虫信息素,动物(主要是昆虫)和植物的关系,寄主—寄生物—天敌三级营养关系。

植物之间的他感作用,植物诱导抗性,其他生物类群之内或之间的化学联系,化学生态学应用,以及化学生态学的试验技术。

(①植物的诱导抗性:植物受害后的免疫系统如何启动,如何感知,信息的传递以及信息物质等诱导抗性机制②三级营养关系:涉及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的关系、植物-微生物-昆虫的关系,为认识生物群落规律和病虫害综合治理提供新视点③转基因植物化学生态: 为转基因生物安全和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方向,如通过控制关键酶改变次生物质的含量.④他感作用:植物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互相影响。

他感作用的机制、应用和研究方法⑤海洋系统化学生态学:海洋水生动植物的化学通讯联系方式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通讯或防御的化学物质是进行医药和生物农药开发的好材料)2、生物之间的化学联系,化学通讯的特点及优越性,化学信息素的概念和分类。

生物间的化学联系:植物之间,动物之间,.动植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

涉及的范围包括了生物界的各个类群,从低等微生物到高等植物,从无脊椎动物到高等动物,从水生环境到陆生生态系统的生物。

对化学信息的接受、传递、加工和行为输出。

化学通讯的特点:①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信号通过介质到达接受者,接受者根据外部刺激和内部生理状况将信号翻译成特定的“意义”。

②生物交流的化学信息,从释放者出发,通过介质传递,由接受者进行解读,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③.化学信息只有同种的个体或异种的特定类群才能被破译。

化学物质能在种间和种内进行联系,使得化学通讯比其他通讯更有效率(优越性):1.可以在黑暗中传播,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2.在物体上不被反射,能保持一定的隐蔽性;3.不挥发性物质可用来较长时间地标记食物资源、途径、领地和巢穴范围;4.挥发性或挥发性不强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风力(可溶性物质可通过水流)传播,信号的传递不需要发送者的能量;5.特异性。

生态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生态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生态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生态化学基础知识1. 生态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化学物质,包括了空气中的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溶解氧、无机盐、有机物等;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等。

这些化学物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转化使得生态环境得以维持。

2.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主要通过代谢来完成,包括了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等。

有氧呼吸将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这些化学反应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至关重要。

3. 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生态系统中的化学物质不断地在生物体之间、生物体和环境之间进行转化。

例如,动植物通过摄食、呼吸等方式吸收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组织和能量,同时排放出二氧化碳、水等代谢产物。

而在土壤中,有机物质会被分解成无机盐,供给植物的生长。

这些化学物质的流动和转化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的关键。

二、生态化学的研究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生态化学研究了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的来源、流动路径和转化规律。

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的碳、氮、磷等关键元素的迁移和转化过程的研究,揭示了生物体之间、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化学物质交换规律。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生态系统的物质代谢生态化学研究了生态系统中的化学物质的代谢过程,包括了光合作用、有机物质分解、氮循环、磷循环等过程。

通过对这些代谢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规律,以及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响应机制。

3. 生态环境中的污染与修复生态化学研究了生态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包括了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

通过对污染物的来源、转化、迁移规律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

同时,生态化学也致力于研究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了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方法,以恢复受污染的生态环境。

化学生态学(终)

化学生态学(终)

化学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析1.化学生态学:是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机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一门学科。

2.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3.他感作用: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

4.诱导抗性:植物受到侵害后,它们不仅不受到削弱,反而使原来隐蔽的保护能力得到活化,从而抵抗原来不能抵抗的病菌或者植食者.5.昆虫信息素:是由昆虫特殊腺体分泌的极微量的化学物质,是昆虫种内只有同种个体或同种异性个体才能破译的信号物质,是昆虫内部联系的主要手段6.同抗素:一种生物产生的物质,对这种物质的释放者和接受者都不利,这种物质就叫——同抗素7.短期诱导反应:植物产生的诱导反应在短期内消失的现象。

这被认为是植物为节省能量所采取的策略,但是防御效果不是很明显8.生物测定:是将化学物质、粗提物或含有化学成分的材料直接施用于活的生物,以便确定化学物质是否具有生物活性的方法。

9.天敌:自然界中某种动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即为后者的天敌10.单食性昆虫:只取食几种关系相近的植物种类的昆虫,如许多鳞翅目幼虫、半翅目和鞘翅目昆虫11.昆虫解毒:一般通过对外来毒物的氧化、水解等作用,再利用体内的某些物质与之结合,使毒物变成水溶性较强的物质,容易随粪便等一起排泄出去。

12.利己素:生物产生的对释放者有利而对接受者不利的化学物质。

13.植物的他感作用:一种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对另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或有利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植物的他感作用”。

14、液体食物法:适用于刺吸式昆虫对化学物质的取食行为的研究。

将待测化学物质混合在液体人工饲料中,滴在半透膜上,用另一层半透膜覆盖。

(这种方法可以排除其它物质的干扰,可定性、定量地研究化学物质对蚜虫等刺吸式昆虫的作用)二、填空题1.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结构特征有着很大的特异性。

《化学生态学》课件

《化学生态学》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化学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结词
化学生态学在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污染物的适应和降解机制,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详细描述
化学生态学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化学通讯和相互作用,揭示了生物对污染物的适应和降解机制,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利用植物吸收重金属等。
总结词:化学物质可能对生物的行为产生影响,包括觅食行为、繁殖行为和社会行为等。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的循环
总结词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它涉及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动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以及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分解和矿化等过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化学生态学的未来发展
资源利用
化学生态学有助于开发新的资源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2
3
化学生态学有助于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揭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
气候变化
化学生态学有助于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化学机制,提出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化学生态学概述
化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与其化学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化学生态学主要探讨生物体如何通过化学方式感知、适应和影响其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如何影响生物体的行为、生理和进化。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化学生态学研究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植物的化学防御、动物的气味通讯等。

化学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化学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化学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化学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监测:化学方法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监测各种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例如,化学分析可以用来检测空气和水中的有毒物质,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2.污染治理:化学方法也可以用于处理和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例如,化学沉淀法可以用来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而活性炭吸附法可以用来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3.生态毒理学:化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如何影响生物体的重要工具。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如何在生态系统中传播并影响生物体的科学。

化学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有毒物质的毒性、生物可利用性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行为。

4.环境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方法是研究环境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分布、形态和转化的重要工具。

例如,通过同位素分析,可以追踪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来源和路径。

5.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一种旨在减少或消除化学品对环境和人类健康负面影响的化学分支。

它强调在设计和制造化学品时考虑其环境影响,并寻求更环保的替代方案。

6.生态恢复:在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生态系统中,化学可以帮助恢复其健康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添加营养物质或改变pH值,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并促进植物生长。

7.气候变化:化学在气候变化的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研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其化学反应,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总的来说,化学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从监测和治理污染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气候变化的原因,都离不开化学的知识和技术。

化学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

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 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 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 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 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 去方向感,到处乱爬。
应用
植物的他感作用
一种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 ,对另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或 有利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植物的他 感作用”。如胡桃树之所以可以毒害其树 冠下的植物,是由于胡桃醌的缘故。
应用
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 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 洞里去。
当蚂蚁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 当有别的蚂蚁路过时,会被信息素吸引,但 是死蚂蚁不会像活的蚂蚁那样跟对方交流信 息(互相触碰触角),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 尸体就会被同伴当成食物搬运回去。
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 掉,因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窝的蚂蚁都 有自己特定的识别气味,有相同气味的东西 不会受到攻击,这就是同窝的蚂蚁可以很好 协作的基础。
OH O
应用
植物的他感作用也有利于一些植物 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生长。
松 树
在自然界中,常可以发现,有些植物种植

在一起时,彼此间相互促进,共同生长。

如玫瑰和百合,菜豆和马铃薯,洋葱和胡

萝卜,松树和赤杨等都能相得益彰。




意义
1理论方面的意义
化学生态学研究发现化学关系是生物间的 联系的重要方式。
化学生态学
简介
概念 研究领域 历史与发展
1
目录
2
应用与意义
现状 常用技术 应用 意义
简介
化学生态学属于生 态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 ,是研究生物间的化学 联系及其机制,是当前 生态学领域最活跃的分 支学科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农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1学期 《化学生态学》试卷(A 卷)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2小时 适用专业:生态学 总 分:100 考试日期:2006年12月26日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Pheronome 信息素:是生物体分泌到外界,被同种的另一个个体接受后,能引起特定行为或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

2Allelopathy 他感作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改变其周围的微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同一生境中植物与植物之间相互排斥或促进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种现象即人们常说的植物间的相生相克。

3 induced resistance 诱导抗性:植物对于物理或化学的外部刺激所产生的增强其防御病虫机制的反应。

4 animal toxin 动物毒素:主要指动物分泌或排除的某些对其他动物有害的化学物质,动物的某些器官含有的对其他动物有害的物质也叫动物毒素。

5 antimone 同抗素:释放的化学物质对释放者和接受者都不利 6 chemical ecology 化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属于生态学的分支。

是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规律及其机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学科 7 co-evolution 协同进化:在生态学上有紧密联系的不同物种之间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的现象 8 chemical communication 化学通讯:生物通过所生成和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作为媒介来进行联系的一种方式 9 microbial control 微生物控制: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装订线1. (2分) (1975)年,国际化学生态学会主办的(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创刊,标志着化学生态学已经独立成为一个学科。

2.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3. (昆虫)是动物界最繁盛的一个纲,已描述有80余万种,对其信息素的研究也是最多的,其中研究最为详尽是(鳞翅)目。

4. 信息素包括(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跟踪信息素)、(告警信息素)和(等级信息素)等5. 植物的次生物质产生主要通过三种的代谢途径,包括(乙酰辅酶途径),(氨基酸途径)和(莽草酸类途径)途径。

6. 传粉是(有花)植物的特有现象。

依据传粉媒介的不同,可将有花植物的传粉机制分为两大类:(非生物传粉)和(生物传粉)。

(动物)是被子植物传粉的主要媒介。

7.大部分昆虫的味觉感受器生在环绕其口边的(附肢)上;而有些昆虫的感受器长在(触须)上,有些则生在(腿脚)上,8.有的花有臭味,其主要成分是(胺类),多数是(单胺),它们都有很强的挥发性且多有(鱼腥味)。

9. (花蜜)是植物给予传粉者的酬劳物,其中除水分外还含有大量的(糖)、(氨基酸)、(蛋白质)和(脂类物质)等。

10.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气味,1993年Kaiser根据嗅觉和化学标准把花味分为4型,分别为(白色花型)、(玫瑰花型)、(紫罗兰花型)和(芳香花型)。

1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结构迥异,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性质,一般将其分为三大类:(生物碱)、(萜类)和(酚类)。

12. 植物诱导信号可以分为(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两种。

目前普遍认为(茉莉酮酸酯类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被认为是植物化学防御和诱导抗性的启动物质和主要调节者。

13. 鳞翅目的雌虫的性腺体位于第(8)和第(9)腹节间的节间膜上,而雄性的性腺体主要位于(腹部两侧)和(末端的毛状味刷)上。

14. 昆虫信息素在组成上主要包括:(主要成分)、(次要成分)和(辅助成分)等。

15. 植物-植食者-天敌三级营养关系的化学联系,可以用4种生态作用来概括:()、()、()和()。

16. 自1959年德国化学家()从雌蚕中分离、鉴定了引诱雄蚕发情的性引诱物质()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昆虫间的化学信息物质的普遍存在。

17. 植物他感作用物的释放方式主要有四种(挥发)、(根分泌)、(淋溶)和(腐烂)。

小题各7分,其余每题5分)1.(5分) 简述植物次生物质在体内的分布特点?答:植物次生物质的含量,不仅种类之间不同,而且同株各部位间也有差异,昆虫对此的适应是:取食特定部位或者取食某个组织。

从植物的角度来看,这种对于次生物质防御功能的分配是符合逻辑的,只是将最多的防御物质分配到昆虫最可能为害的部位。

因此,植物不同的部位通常贮存不同水平的防御物质。

幼叶一般比老叶含有的次生物质要多;同一枝条上的不同叶片,防御物质的含量也不相同,许多昆虫,会对不同的叶片进行仔细选择;即使在同一片叶子内部,防御物质的浓度也可能不完全相同,比如,杨树叶酚类物质含量从叶基部到叶尖逐渐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蚜虫总是在叶基部形成聚居区,而不是在叶的尖部。

2. (5分) 简述植物最佳防御策略理论的内容?答:产生诱导抗性的另一个方面是为了获得的最佳防御效果。

最佳防御理论是在功能水平上分析防御在植物内的分布。

该理论认为具有高适合度值的组织特别是那些对植物适合度具有最大贡献的组织比那些低适合度值的组织会得到更好的防御,同时认为防御所付出的代价很昂贵,因此在防御与其它功能,如生长和繁殖之间存在风险平衡(trade-off)。

防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植物各部份相对适合度值与被攻击机率的函数。

由于适合度值随植物个体发育而变,因此,防御的分配同样也处于变动之中。

在某些方面,成本效益原则和最佳防御策略具有相似性。

二者都认为在防御和适合度之间存在风险平衡。

关于最佳防御理论的验证目前的结果均是在对烟草(Nicotiana spp.)的研究中获得的。

3. 植物体内产生的多数次生物质是有毒害作用的,是否对植物本身产生毒害作用?植物如何采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答:无害解决方式:1)植物并不是直接积累毒性物质,而是储存毒性物质的前体,只有当需要的时候,这些前提才转化成毒性物质2)毒性物质储存在特定部位,如液泡中,所以,液泡中的次生物质的含量特别高4. (5分) 植物他感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包括哪些内容?(1)改变膜的透性、抑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2)制细胞分裂、影响植物生长(3)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影响蛋白质合成和氮的吸收(5)调节生长过程、抑制种子萌发(6)他感化合物影响激素的代谢(7)促进植物生长总之,他感化合物对植物的影响包括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作用.5.(7分)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蝴蝶的味觉感受器是在其腿脚上的,而不是其管状喙?答:用手小心地捉住蝴蝶的双翅,观察它的头部,能看到上唇、上颚和舌完全退化。

下颚外叶特别长,左右合成能卷曲的管状喙,喙平时像钟表发条那样盘曲在头部的下方,下唇退化只有下唇须。

在小纸片上滴上几滴浓糖浆,然后用针细心地把蝴蝶的管状喙拉出来,使它碰到糖浆,再把针拿掉。

蝴蝶很快又把管状像卷曲起来,显出不愿吃食的样子。

这个实验证明管状喙尝不出味道。

让蝴蝶的脚尖碰到糖浆就会发现,它马上放下长喙吮吸糖浆了。

蝴蝶的味觉器官不长在“嘴”里,而是长在脚尖上,因此,只有脚尖碰到食物时,它才能分辨出食物的滋味。

味觉器官长在脚尖上的昆虫不只是蝴蝶,某些蛾子、果蝇、青蝇、家蝇和蜜蜂有着与此相同的反应方式,它们的味觉器官也是长在脚尖上的。

6.简述碳氮比理论是如何解释诱导抗性产生的?答:植物资源将优先保证生长需要,其次才满足化学防御的需要,因此,只有当植物的资源在供应生长后有剩余时,才可能进行次生代谢。

当碳有剩余时,就以萜、酚或者其他含碳化合物的形式作为化学防御的手段。

碳剩余的情况可以出现在受害(被取食)和其他环境条件下(如营养缺乏)。

C/N高时,植物就降低含氮次生物质的浓度,反之在施肥、遮阴等环境条件下,碳氮比低,植物就减少含碳次生物质的浓度,增加含氮次生物质的浓度。

7.植物诱导抗性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农业措施诱导植物抗性2)植物疫苗接种控制病害3)遗传技术增强作物的诱导抗性8.简要说明昆虫信息素的应用?答:1)预测预报2)交配干扰3)大量诱捕4)信息素和其他农药或者生物农药的结合施用5)分类学6)害虫检疫9.多数昆虫以植物为食,而植物有具有次生物质。

那么,昆虫是采用什么方式来对付植物次生物质的?昆虫对付植物的次生物质主要有3个层次:行为适应,生理适应和生化适应,具体表现为避毒、储毒和解毒。

1、避毒即昆虫有选择性地取食植物的一定部位,避开次生物质含量高的部分,例如,广食性的昆虫一般在老叶上取食,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则能够选择吸食植物组织中的汁液以避免次生物质的不利作用。

2、储毒即昆虫对外来毒素经不同程度的代谢改变后在体内储存起来。

目前已经发现,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的昆虫具有储毒能力。

这些昆虫将毒性物质储存以后,既可以消除外来物质对自身的伤害,又能够利用这些毒物对付捕食者。

3、解毒一般通过外来毒物的氧化、水解等作用,再利用体内的某些物质与之结合,使毒物变成水溶性较强的物质,容易随粪便等一起排泄于体外。

解毒作用涉及解毒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系,谷胱苷肽S-转移酶、酯酶等。

10. 关于害虫的防治,几种防治方法?比较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①农业防治:优点:结合了作物丰产栽培技术,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劳力和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农业防治是恶化病虫发生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天敌的生存和繁衍,不污染环境;缺点:对某种害虫或病害有效的措施对另外的害虫或病害不一定有效;所用的措施有明显的地域性;不能作为应急措施。

②生物防治特点(优点和缺点):优点: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没有或极少污染,有时对某些害虫可以达到长期抑制的作用,而且天敌资源丰富,使用成本较低,便于利用。

缺点:杀虫作用缓慢;杀虫范围较窄;天敌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技术难度较大;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昆虫种类不多;防治效果常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③物理机械防治特点(优点和缺点):其中一些方法能杀死隐蔽为害的害虫,原子能辐射在一定范围内使害虫的种群灭绝;它没有化学防治所产生的副作用。

但是,物理防治要耗费较多的劳力,其中有些方法耗资昂贵,有些方法也能杀伤天敌。

质。

因此,有人认为“植物次生物质无用论”,你认为是这样吗?植物次生物质对植物本身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主要对植物本身起到了防御作用:(1)增强植物的抗病性;(2)抵御植食者的侵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忌避作用;B抑制取食;C抑制生长发育;D激素效应;E毒杀作用;(3)提高植物种间竞争力。

2.(14分) 性信息素如何保持其特异性,信息素信号不被复制,只吸引种内异性个体,而避免种间的交叉吸引,最终达到生殖隔离?答:(1) 结构差异;(2)多组分特点;(3)异构体和异构体比例的差异;(4)种间阻断作用;(5)时辰节律的差异;(6)其他差异,如地理隔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