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记住公式

如何快速记住公式

如何快速记住公式

1、时间高中物理记忆的时间选择很重要,我建议用零散的时间来记忆,且要选择学习效率高的时间段。切忌在困的时候、学习疲劳的时候背公式,效果一定不好。

2、状态背高中物理公式之前要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果不想背或有畏难情绪时,一定要调整好以后再背。很多同学忽视这点,把记忆公式当成一个任务,只追求做了,而不要求结果(能否记住、熟练掌握),结果事半功倍。

3、动笔记高中物理公式的时候一定要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而且动笔是”输出的过程,只要”输出就需动脑,所以即有助于记忆效果,还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4、思考不要”死记硬背,主动思考公式的内涵外延,对公式理解的越深越有助于记忆,还可以利用联想记忆、对比记忆等记忆技巧,加快记忆的速度和印象。

5、默写当认为自己记住了以后需要进行默写,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记下了。目的是对记下的公式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没有记下的公式继续记忆(或作为以后再记忆时的重点)

6、应用当高中物理公式记完以后,最好找一些相关的题应用一下,可以对公式加深印象,还有助于对公式更深入的理解。切记,背完不应用,很容易产生遗忘。

7、复习有些高中物理公式背的快,遗忘的也很快。这种现象很正常(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所以我建议一定要及时复习,刚背完时复习的要勤一些,随后复习的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进而形成永久记忆。例如第一天背的公式,在第二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五天、第三十天...进行复习。有助于公式的记忆。

8、习惯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即遇到不会的或叫不准的公式(尤其是背过)一定要花时间去记忆。这样记公式针对性强,印象深。

增长量的快速计算和比较

增长量的快速计算和比较 华图教育 增长量的计算和比较每年的国考、联考和政法干警考试必定会考到,对于很多学员来说,增长量的计算要牵涉到多个数据的多次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如果能够在列出算式之后快速的计算出我们需要的数,锁定答案成为难点,下面介绍遇到增长量的比较和计算时的速算方法。 一、增长量的比较。 先复习一下增长量的公示: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增长率=增长率增长率 现期量+?1。目前增长量的比较中,给的数据基本上都是现期量和增长率,也就是说公式增长率增长率 现期量+?1是应用最广泛的。那么我们先来注意如果是两个现期量和增长率 分别为A,a 和B ,b 的增长量的比较。两者的增长量的差值为=+?-+?b b B a a A 11=+++?-+?)1)(1()1()1(b a a b B b a A )1)(1()()(b a B A ab b B a A ++-+?-?。这里大家注 意,如果A>B 的情况下,只要A ×a 大于B ×b 。那么0)1)(1()()(>++-+?-?b a B A ab b B a A 也就是说前面的增长量将大于后面的增长量。对应我们的公式增长率增长率 现期量+?1,也就是说现 期量×增长率的大小将决定增长量的大小,这就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在增长量大小比较的时候只要比较现期量×增长率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增长量的大小。 【例】2009年全年棉花产量640万吨,比上年减产14.6%,油料产量3100万吨,增产5.0%。糖料产量1200万吨,减产9.1%。烤烟产量280万吨,增产6.7%。茶叶产量135万吨,增产7.1%。

记忆方法:数学公式的记忆步骤和方法

本文集资料共4个分类: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快速阅读、潜能开发。每个分类都有多个资料,可在百度文库、新浪爱问共享、豆丁文库中直接搜索:“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快速阅读:”“潜能开发:”,即可找到更多资料。 1.弄清公式结构 例二项展开式为: (a+b)n 2 n-2 2 = Cn0 +C a b C a b + …+C abn-1+C bn。 n 对公式右边作如下分析:(1)共有(n+1)项,全带正号;(2)每项 由三部分的积组成,呈Cab的形式;(3)a的指数从高到低(n到0);(4) b的指数从低到高(0到n);(5)C的下标恒为n,上示从低到高,明白以 上五点后,学生即可逐步写出这个公式。开始可能慢了些,但熟练后,即可 直接写出二项展开式。 2.赋予一个名称,或使用一个记号 有时候,为了加深对某个公式的印象,可以自己赋予某一公式的部件以 一个合适的名称,也可以使用一个恰当的记号。经过这种刺激,反而使学生 记住这一公式。 例如,点(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由下公式计算: |Ax0??By0??C| d = A2??B2 此外,分子容易记住:把点代入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左边后,再取绝对值。 但分母可能要忘却,我们称 A2??B2为(该直线方程的)法化因子。由于 此名称关系,学生就会记住:还要除以一个叫法化因子的东西——而这正是 我们的目的。 当然,名称也并非胡撰的。事实上,直线方程在化为法线方程时,确实 需要除以 A2??B2,故称其为法化因子。 数学上有些公式,或是不常用到,或是重要性相对来说较为次要。这些 公式,不必一定全部记住,只要记住其大概的推导方向,或推导方法。直到

行测快速计算方法

1. 在乘积1×2×3×4×............×698×699×700中,末尾只有( )个零。 A.172 B.174 C.176 D.179 本部分设定了隐藏,您已回复过了,以下是隐藏的内容解析: 此题我们现需要了解0是怎么形成的,情况只有1种,那就是5跟一个偶数相乘就可以构成一个0,但是还要注意25算几个5呢?50算几个5呢?125算几个5呢,具有几个5 主要是看他能否被几个5的乘积整除, 例如 25=5×5 所以具有2个5, 50=2×5×5 也是2个5 125=5×5×5 具有3个5 方法一: 我们只要看700个数字里面有多少个5的倍数 700/5=140 还不行我们还要看有多少25的倍数 700/25=28 还要看有多少125的倍数 700/125=5 625的倍数:700/625=1 其实就是看700里有多少的5^1,5^2,5^3,5^4……5^n 5^n必须小于700 所以答案就是140+28+5+1=174 方法二: 原理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连除的方式不听的提取5的倍数直到商小于5 700/5=140 140/5=28 28/5=5 5/5=1 答案就是这些商的总和即174 140 是计算含1个5的但是里面的25的倍数只被算了一次,所以我们还需要将140个5的倍数再次挑出含5的数字,以此类推,就可以将所有含5的个数数清! 2. 王先生在编一本书,其页数需要用6869个字,问这本书具体是多少页? A.1999 B.9999 C.1994 D.1995 本部分设定了隐藏,您已回复过了,以下是隐藏的内容解析: 这个题目是计算有多少页。 首先要理解题目

【数学公式记忆的简单方法】数学公式有什么记忆方法

【数学公式记忆的简单方法】数学公式有什么记忆方法 在数学中,把一些常用的表示基本数量关系的等式作为数学公式,记忆数学公式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你知道有哪些简单的记忆方法吗?下面由小编给你带来关于数学公式记忆的简单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公式记忆的简单方法 1. 用语言描述公式 比如我们前面描述向量的数量积公式横坐标之积与纵坐标之积的和, 再比如同底数幂相乘的公式,可直接描述为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幂的乘方公式,可直接描述为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可能这些还不足以简洁神奇,那么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聊聊十字,就概括了六组几十个诱导公式,简直是高中数学中的神诀,朗朗上口,轻松记忆,很多高中生毕业后,可能数学知识忘了,但这句口诀,终身难忘。 2. 抓住公式特征 比如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公式特征相当明显,即两个余弦乘积减去两个正弦乘积,用谐音科科减赛赛或者哭哭减笑笑就很好记 再比如,一个不常用但一旦用了就很方便的公式

公式特征是sin上面1-cos,或者sin下面1+cos,根据这个特征,可谐音记作山上一剑客,山下一侠客,生动好记,还有些趣味。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琢磨这些公式的特征 3. 运用类比和比较记忆 比如上面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住了,那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类比记忆, 哭哭加笑笑,同时还可类比记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正切公式,诸如此类 再比如,学过等差数列后,你熟悉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可以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去理解记忆等比数列的性质,例如,等差数列的下标和如果一样,那么它们的和相等,到了等比数列这,就是它们的积相等了; 再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一个公式是n乘以中间项,那么类比到等比数列,可得相似结论:等比数列前n项积,等于中间项的n次方。诸如此类,类比在数列的学习中,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思想 数学公式记忆口诀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高中数学公式速记口诀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速记口诀大全 一、《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奇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 二、《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1加余弦想余弦,1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三、《不等式》 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对指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高次向着低次代,步步转化要等价。数形之间互转化,帮助解答作用大。证不等式的方法,实数性质威力大。求差与0比大小,作商和1争高下。直接困难分析好,思路清晰综合法。非负常用基本式,正面难则反证法。还有重要不等式,以及数学归纳法。图形函数来帮助,画图建模构造法。 四、《数列》 等差等比两数列,通项公式N项和。两个有限求极限,四则运算顺序换。数列问题多变幻,方程化归整体算。数列求和比较难,错位相消巧转换,取长补短高斯法,裂项求和公式算。归纳思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式整理超全免费版

第1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1)排列组合公式 )! ( ! n m m P n m- =从m个人中挑出n个人进行排列的可能数。 )! (! ! n m n m C n m- =从m个人中挑出n个人进行组合的可能数。 (2)加法和乘法原理加法原理(两种方法均能完成此事):m+n 某件事由两种方法来完成,第一种方法可由m种方法完成,第二种方法可由n种方法来完成,则这件事可由m+n 种方法来完成。 乘法原理(两个步骤分别不能完成这件事):m×n 某件事由两个步骤来完成,第一个步骤可由m种方法完成,第二个步骤可由n 种方法来完成,则这件事可由m×n 种方法来完成。 (3)一些常见排列重复排列和非重复排列(有序)对立事件(至少有一个) 顺序问题 (4)随机试验和随机事件如果一个试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而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但在进行一次试验之前却不能断言它出现哪个结果,则称这种试验为随机试验。 试验的可能结果称为随机事件。 (5)基本事件、样本空间和事件在一个试验下,不管事件有多少个,总可以从其中找出这样一组事件,它具有如下性质: ①每进行一次试验,必须发生且只能发生这一组中的一个事件; ②任何事件,都是由这一组中的部分事件组成的。 这样一组事件中的每一个事件称为基本事件,用ω来表示。 基本事件的全体,称为试验的样本空间,用Ω表示。 一个事件就是由Ω中的部分点(基本事件ω)组成的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B,C,…表示事件,它们是Ω的子集。 Ω为必然事件,?为不可能事件。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零,而概率为零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同理,必然事件(Ω)的概率为1,而概率为1的事件也不一定是必然事件。 (6)事件的关系与运算①关系: 如果事件A的组成部分也是事件B的组成部分,(A发生必有事件B发生):B A? 如果同时有B A?,A B?,则称事件A与事件B等价,或称A等于B:A=B。 A、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的事件:A B,或者A+B。 属于A而不属于B的部分所构成的事件,称为A与B的差,记为A-B,也可表示为A-AB或者B A,它表示A发生而B不发生的事件。 A、B同时发生:A B,或者AB。A B=?,则表示A与B不可能同时发生,称 事件A与事件B互不相容或者互斥。基本事件是互不相容的。 Ω-A称为事件A的逆事件,或称A的对立事件,记为A。它表示A不发生的

2019中考数学公式和规律速记口诀!快快收藏!

2019中考数学公式和规律速记口诀!快快收藏! 最简根式的条件:最简根式三条件,号内不把分母含,幂指(数)根指(数)要互质,幂指比根指小一点。 特殊点的坐标特征:坐标平面点(x,y),横在前来纵在后;(+,+),(-,+),(-,-)和(+,-),四个象限分前后;x轴上y为0,x为0在y轴。 象限角的平分线:象限角的平分线,坐标特征有特点,一、三横纵都相等,二、四横纵确相反。 平行某轴的直线:平行某轴的直线,点的坐标有讲究,直线平行x轴,纵坐标相等横不同;直线平行于y轴,点的横坐标仍照旧。 对称点的坐标:对称点坐标要记牢,相反数位置莫混淆,x轴对称y相反,y轴对称,x前面添负号;原点对称最好记,横纵坐标变符号。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式分母不为零,偶次根下负不行;零次幂底数不为零,整式、奇次根全能行。 函数图象的移动规律:若把写成y=k(x+0)+b,的解析式写成y=a(x+h)2+k的形式,则可用下面的口诀“左右在括号,上下平移在末稍,左正右负须牢记,上正下负错不了”。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口诀:一次函数是直线,图象经过三象限;正比例函数更简单,经过原点一直线;两个系数k与b,作用之大莫小看,k是斜率定夹角,b与y轴来相见,k为正来右上斜,x增减y增减;k为负来左下展,变化规律正相反;k的绝对值越大,线离横轴就越远。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口诀:二次函数抛物线,图象对称是关键;开口、顶点和交点,它们确定图象现;开口、大小由a断,c与y轴来相见,b的符号较特别,符号与a相关联;顶点位置先找见,y轴作为参考线,左同右异中为0,牢记心中莫混乱;顶点坐标最重要,一般式配方它就现,横标即为对称轴,纵标函数最值见.若求对称轴位置,符号反,一般、顶点、交点式,不同表达能互换。 的图象与性质的口诀:反比例函数有特点,双曲线相背离得远;k为正,图在一、三(象)限,k为负,图在二、四(象)限;图在一、三函数减,两个分支分别减.图在二、四正相反,两个分支分别增;线越长越近轴,永远与轴不沾边。 巧记定义:初中所学的三角函数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它们实际是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比值,可以把两个字用/隔开,再用下面的。 一句话记定义:一位不高明的厨子教徒弟杀鱼,说了这么一句话:“正对鱼磷(余邻)直刀切.”正:正弦或正切,对:对边即正是对;余:余弦或余弦,邻:邻边即余是邻;切是直角边。 三角函数的增减性:正增余减。 特殊三角函数值记忆:首先记住30度、45度、60度的正弦值、余弦值的分母都是2、正切、余切的分母都是3,分子记口诀“123,321,三九二十七”既可。 的判定:要证平行四边形,两个条件才能行,一证对边都相等,或证对边都平行,一组对边也可以,必须相等且平行.对角线,是个宝,互相平分“跑不了”,对角相等也有用,“两组对角”才能成。 梯形问题的辅助线:移动梯形对角线,两腰之和成一线;平行移动一条腰,两腰同在“△”现;延长两腰交一点,“△”中有平行线;作出梯形两高线,矩形显示在眼前;已知腰上一中线,莫忘作出中位线。 添加辅助线歌:辅助线,怎么添?找出规律是关键,题中若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引向两端把线连,两边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翻一番。 圆的证明歌:圆的证明不算难,常把半径直径连;有弦可作弦心距,它定垂直平分弦;直径是

功率电流快速计算公式

功率电流快速计算公式2012-6-10 功率电流快速计算公式,导线截面积与电流的关系 功率电流速算公式: 三相电机: 2A/KW 三相电热设备:1.5A/KW 单相220V, 4.5A/KW 单相380V, 2.5A/KW 铜线、铝线截面积(mm2)型号系列: 1 1.5 2.5 4 6 10 16 25 35 50 70 95 120 150 185 .......一般铜线安全电流最大为: 2.5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28A。 4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35A 。 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48A 。 10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65A。 1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91A 。 25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载流量--120A。

如果是铝线截面积要取铜线的1.5-2倍。 如果铜线电流小于28A,按每平方毫米10A来取肯定安全。 如果铜线电流大于120A,按每平方毫米5A来取。 铝导线的截面积所能正常通过的电流可根据其所需要导通的电流总数进行选择,一般可按照如下顺口溜进行确定: 十下五,百上二, 二五三五四三倍,七零九五两倍半,铜线升级算. 就是10平方以下的铝线,平方毫米数乘以5就可以了,要是铜线呢,就升一个档,比如2.5平方的铜线,就按铝线4平方计算.一百以上的都是截面积乘以2, 二十五平方以下的乘以4, 三十五平方以上的乘以3, 70和95平方都乘以2.5。 说明:只能作为估算,不是很准确。 另外如果是室内,6平方毫米以下的铜线,每平方电流不超过10A就是安全的,从这个角度讲,可以选择1.5平方的铜线或2.5平方的铝线。 10米内,导线电流密度6A/平方毫米比较合适,10-50米,3A/平方毫米,50-200米,2A/平方毫米,500米以上要小于1A/平方毫米。从这个角度,如果不是很远的情况下,可以选择4平方铜线或者6平方铝线。 如果是距离150米供电,一定采用4平方的铜线。 导线的阻抗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线径成反比。在使用电源时,特别要注意输入与输出导线的线材与线径问题。以防止电流过大使导线过热而造成事故。

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所有公式和记忆技巧总结

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所有公式和记忆技巧总结 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1、单价×数量=总价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3、速度×时间=路程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5、加数+加数=和 6、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8、减数=被减数-差 9、被减数=减数+差 10、因数×因数=积 11、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12、被除数÷除数=商 13、除数=被除数÷商 14、被除数=商×除数 15、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 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例:90÷5÷6=90÷(5×6)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几何公式 1.正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公式:C=4a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 正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公式:V=a×a×a 2.长方形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公式:C=(a+b)×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3.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 4.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5.梯形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6.圆

直径=半径×2 公式:d=2r 半径=直径÷2 公式: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公式:c=πd =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r 7.圆柱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的周长×高+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总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Sh 8.圆锥 圆锥的总体积=底面积×高×1/3 公式:V=1/3Sh 9.三角形内角和=180度 算术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 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

数学公式记忆的简单方法

数学公式记忆的简单方法 1. 用语言描述公式 比如我们前面描述向量的数量积公式“横坐标之积与纵坐标之积的和”, 再比如同底数幂相乘的公式,可直接描述为“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幂的乘方公式,可直接描述为“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可能这些还不足以简洁神奇,那么“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聊聊十字,就概 括了六组几十个诱导公式,简直是高中数学中的“神诀”,朗朗上口,轻松记忆,很多高 中生毕业后,可能数学知识忘了,但这句口诀,终身难忘。 2. 抓住公式特征 比如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公式特征相当明显,即两个余弦乘积减去两个正弦乘积,用谐音“科科减赛赛”或者“哭哭减笑笑”就很好记 再比如,一个不常用但一旦用了就很方便的公式 公式特征是“sin上面1-cos,或者sin下面1+cos”,根据这个特征,可谐音记作“山上一剑客,山下一侠客”,生动好记,还有些趣味。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琢 磨这些公式的特征 3. 运用类比和比较记忆 比如上面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住了,那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类比记忆, “哭哭加笑笑”,同时还可类比记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正切公式,诸如此类 再比如,学过等差数列后,你熟悉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可以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去 理解记忆等比数列的性质,例如,等差数列的下标和如果一样,那么它们的和相等,到了 等比数列这,就是它们的积相等了; 再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一个公式是n乘以中间项,那么类比到等比数列,可得相 似结论:等比数列前n项积,等于中间项的n次方。诸如此类,类比在数列的学习中,是 一种特别重要的思想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式定理整理汇编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式集锦 一、随机事件与概率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分布函数性质 ()()(),()()() ()k k x x x P X x F x P X x P a X b F b F a f t dt 2、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4、随机变量函数Y=g(X)的分布 离散型:()(),1,2,j i i j g x y P Y y p i L , 连续型:①分布函数法,②公式法()(())()(())Y X f y f h y h y x h y 单调 三、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离散型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分布律:(,),,1,2,i j ij P X x Y y p i j L 分布函数(,)i i ij x x y y F X Y p 边缘分布律:()i i ij j p P X x p ()j j ij i p P Y y p 条件分布律:(),1,2,ij i j j p P X x Y y i p L ,(),1,2,ij j i i p P Y y X x j p L 2、连续型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①分布函数及性质 分布函数: x y dudv v u f y x F ),(),( 性质:2(,) (,)1,(,),F x y F f x y x y ((,))(,)G P x y G f x y dxdy ②边缘分布函数与边缘密度函数 分布函数: x X dvdu v u f x F ),()(密度函数: dv v x f x f X ),()( y Y dudv v u f y F ),()( du y u f y f Y ),()( ③条件概率密度 y x f y x f x y f X X Y ,)(),()(, x y f y x f y x f Y Y X ,) () ,()(

最新整理初中数学公式怎么记_快速记忆方法

初中数学公式怎么记_快速记忆方法 数学公式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公式凝聚着数学中的全部精华,那么,你知道怎么记忆数学公式吗?现在,学习啦小编来告诉你快速有效地记忆 数学公式的方法。 初一数学公式的快速记忆方法初一数学公式是初一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初一数学公式是概念的继续和发展,是定理定律的集中表现,初一数学公式凝聚着数学中的全部精华,同时它又是我们解初一数学题或证题的依据和工具。很多初一的同学有些题目不是不会做,而是因为没有记住初一数学公式,或者是把公式记混了才做不出来。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应该如何记忆初一数学公式! 1、从初一数学公式的来源进行记忆。 有些同学只侧重于记忆和运用公式的结论,对数学公式的来源不够重视。大家应该在数学公式推证过程中,对公式的来龙去脉有较清楚的了解,这样不但在学习中增加许多知识,还能有助于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掌握了数学公式的推证方法,明确了数学公式的脉络,

万一某个公式忘记了,也能迅速地推证出来。 2、从公式的本质特征进行记忆。 对初一数学公式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 要重视数学公式的来源,和初一数学公式本身的内在规律,我们必须深入地理解公式的实质极其全部含义,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质。利用公式的本质特征记忆公式,还应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能够用语言准确地叙述数学公式,这样有利于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如果能用简练明确的口诀把公式中主要数量关系突出地表达出来,这更是记忆数学公式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从初一数学公式之间的比较进行记忆。 对于有联系的或容易混淆的公式,可以根据公式的 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对照比较,揭示其内在联系,找到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可以对公式有更加清晰的印象又可有效地防止某些类似数学公式的混淆。当然,要真正达到熟记初一数学公式,还要及时复习,反复运用,在运用中牢固掌握。 30个初中数学公式的记忆方法初中数学公式 1.有理数 的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

初中数学公式怎么记_快速记忆方法

初中数学公式怎么记_快速记忆方法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数学公式怎么记_快速记忆方法》的内容,具体内容:数学公式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公式凝聚着数学中的全部精华,那么,你知道怎么记忆数学公式吗?现在,我来告诉你快速有效地记忆数学公式的方法。初一数学公式的快速记忆方... 数学公式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公式凝聚着数学中的全部精华,那么,你知道怎么记忆数学公式吗?现在,我来告诉你快速有效地记忆数学公式的方法。 初一数学公式的快速记忆方法 初一数学公式是初一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初一数学公式是概念的继续和发展,是定理定律的集中表现,初一数学公式凝聚着数学中的全部精华,同时它又是我们解初一数学题或证题的依据和工具。很多初一的同学有些题目不是不会做,而是因为没有记住初一数学公式,或者是把公式记混了才做不出来。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应该如何记忆初一数学公式! 1、从初一数学公式的来源进行记忆。 有些同学只侧重于记忆和运用公式的结论,对数学公式的来源不够重视。大家应该在数学公式推证过程中,对公式的来龙去脉有较清楚的了解,这样不但在学习中增加许多知识,还能有助于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掌握了数学公式的推证方法,明确了数学公式的脉络,万一某个公式忘记

了,也能迅速地推证出来。 2、从公式的本质特征进行记忆。 对初一数学公式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要重视数学公式的来源,和初一数学公式本身的内在规律,我们必须深入地理解公式的实质极其全部含义,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质。利用公式的本质特征记忆公式,还应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能够用语言准确地叙述数学公式,这样有利于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如果能用简练明确的口诀把公式中主要数量关系突出地表达出来,这更是记忆数学公式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从初一数学公式之间的比较进行记忆。 对于有联系的或容易混淆的公式,可以根据公式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对照比较,揭示其内在联系,找到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可以对公式有更加清晰的印象又可有效地防止某些类似数学公式的混淆。当然,要真正达到熟记初一数学公式,还要及时复习,反复运用,在运用中牢固掌握。 30个初中数学公式的记忆方法 初中数学公式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 【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初中数学公式2.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初中数学公式3.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数学运算简便快捷公式

数学运算简便快捷公式 数学运算在狂做题之外,更需要冷静下来做做相关题型的总结,这样才能达到熟悉题型,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自己总结了一些公式。 仅供参考理解,不提倡盲目死记。 1 最近看了天字一号关于盐溶液配比的题目受益匪浅,窃取一个公式嘿嘿。 有甲乙两杯含盐率不同的盐水,甲杯盐水重120克,乙杯盐水重80克.现在从两杯倒出等量的盐水,分别交换倒入两杯中.这样两杯新盐水的含盐率相同.从每杯中倒出的盐水是多少克 解析:带入公式 m=xy/x+y m=9600/200=48 2 某S为自然数,被10除余数是9,被9除余数是8,被8除余数是7,已知100〈S〈1000,请问这样的数有几个? 解析:公式,这类被N除余数是N-1的问题,这个数即为[(这几个N的公倍数)-1],所以s=360n-1,注意,这里n!不=0。 3 闰年的判定关键:闰年为366天,一般来说,用年份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但是,整百年份要除以400。比如1900年不是闰年,1600年是闰年 如 2003年7月1日是周二,那么2005年7月1日是周几? 解析:每过一年星期数加一,但是闰年加二。所以答案是周五。 4 圆分割平面公式 最多分成平面数:N^2-N+2 5 类似于每两个队伍之间都要比赛的问题 如有几个球队参加比赛,每两个队伍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最后总共比赛了36场。求几个队? 解析:带入公式 m(m-1)/2=36 求得m=9 此外 N个人彼此握手,则总握手数为?的问题也可以用公式解答。 6 有300张多米诺骨牌,从1——300编号,每次抽取奇数牌,问最后剩下的一张牌是多少号? 解析:不管牌书有多少张,都可以这样算:小于等于总牌数的2的N次方的最大值就是最后剩下的牌的序号。例题中小于等于300的2的N次方的最大值是2 的8次方,故最后剩下的一张牌是256号。 公式 2*n<300 另:总是拿掉偶数牌,最后剩下的是第一张牌,即编号是1的。

小学数学全部常用公式轻松记忆

常用公式轻松记忆 1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2、单价×数量=总量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4、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3、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4、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5、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小学奥数公式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的公式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的公式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的公式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的公式

常用数理统计公式

1. ∑ == n i i x n x 1 1 y n 2 1 2 2 1 )(x n x x x L n i i n i i xx -= -= ∑ ∑== 2 1 2 2 1 )(y n y y y L n i i n i i yy -= -= ∑ ∑== y x n y x y y x x L i n i i i n i i xy -= --= ∑ ∑ ==1 1 )()( x b y a ??-= xx xy L L b /?= )(????x x b y x b a y -+=+= 2.b 的显著性检验 0:,0:10≠=b H b H 拒 )2(-≥= n r L L L r a yy xx xy 3. b 的区间估计 ) 2(?)?(-=-= n t b b L t e xx σ )/)2(??(2 /1xx e L n t b b -±∈-ασ 2 ?? 2 --= n b L yy e σ 4. 预测y 0 )2() (11??2/12 000-→-+ + --n t L x x n y y xx e ασ 5. 控制 )??(?12/1a u y b x e -+'= '-ασ )??(?12/1a u y b x e --''=''-ασ 6. 点估计 2 σn L b L xx yy 22 ??-= σ 其他:))1( ,(? 2 2 xx L x n a N a + →σ) ,(?2 xx L b N b σ → 2 )?,?c o v (σ xx L x b a -= 0)?,c o v (=b y r i n 求i x ,2 i s ,x 方差来源(A, e, S T ) 平方和(S A , S e , S T ) 自由度(r-1, n-r ) 方差(e A S S ,)F 值(e A S S /) ),1(1r n r F ---α大否小接受 区间估计(单) 1.1 μ σ已知,求2 ) 1,0(/U N n x →-= σμ ) (2 1α σμ- ± ∈u n x 1.2 μ σ未知,求2 ) 1(/ U * -→ -= n t n s x μ )) 1((2 1* -± ∈- n t n s x α μ 2.1 2 σ μ已知,求 ) () (2 2 2 1 2 n u x n i i χσ χ →-= ∑= ) ) () (, ) () (( 2 2/2 1 02 2/12 1 02 n x u x n x u x n i i n i i αασ ∑∑=-=--∈ 2.2 2 σ μ未知,求 )1-(S 12 2 2 *2 n n χ σ χ →-=)( )) 1(S 1,)1(S 1(22/2 * 2 2/12 *2----∈-n x n n x n αασ)()( 区间估计(双) 3.1 212221,u -μσσ已知,求 ) 1,0() ()(U 2 2 21 2 1 21N n n u y x →+ ---= σσμ ) )(()(2 12 2 21 2 1 21α σσμ- + ± -∈-u n n y x u 3.2 212 22 12 u -=μσσσ,求未知 ) 2(11)()(U 212 1 21-+→+---= n n t n n S u y x W μ 2 212 *12 ) 12()1(* -+-+-= n n n S n S S W )) 2(11)(()(212 12 1 21-++ ±-∈-- n n t n n S y x u W α μ 0-1分布 B (1,p ) EX=P DX= p(1-p) {}()k n k p p k X P --==1 it x pe p -1(t)+=? 二项分布B (n ,p ) EX=nP DX=n p(1-p) {}()k n k k n p p C k X P --==1 n )pe p -1((t) it x +=? 几何分布(n 重伯努利分布) EX=1/p DX= (1-p)/p 2 {}() 1 1--==n p p n X P 泊松分布p(λ)(k=0,1,2…) EX=λ DX=λ {}λ λ -= =e k k X P k ! ))1e (exp((t)it x -=λ? 均匀分布U (a,b ) EX=(b+a )/2 DX=(b-a)2/12 {}a b X P -= 1 ) () e e ((t)ait bit x a b it --=? 指数分布 EX=1/λ DX=1/λ2 {}x e X P λλ-= 1 x ) 1((t) -- =λ ?it 正态分布N ? ?? ???-=2exp (t)2 2x t iut σ? 伽玛分布Γ分布 {}x e x X P βαα αβ --Γ= 1 ) ( αβ ?--=)1((t )x it β α= EX 2 β α=DX 2 χ分布 EX=n DX=2n {}2 2 1 2 2)2 ( x n n e n x X P - -Γ= 2 x ) 21((t)n it - -=? F 分布 )2(2 222>-=n n n EX )4() 4()2()2(2222 21212 2>---+= n n n n n n n DX

dB,dBm,dBc,dBd,dBi的详细解释和快速计算方法(整理版)

纯计数单位 首先,dB是一个纯计数单位:对于功率,dB=10*lg(A/B)。对于电压或电流,dB=20*lg(A/B).dB的意义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就是把一个很大(后面跟一长串0的)或者很小(前面有一长串0的)的数比较简短地表示出来。如:X=1000000000000000(多少个了?) 10lgX=150dB X=0.000000000000001 10lgX=-150dB dBm定义的是miliwatt。0dBm=10lg1mw; dBw定义watt。0dBw=10lg1W=10lg1000mw=30dBm。 dB在缺省情况下总是定义功率单位,以10lg为计。当然某些情况下可以用信号强度(Amplitude)来描述功和功率,这时候就用20lg为计。不管是控制领域还是信号处理领域都是这样。比如有时候大家可以看到dBmV的表达。 注意基本概念 在dB,dBm计算中,要注意基本概念。比如前面说的0dBw=10lg1W=10lg1000mw=30dBm;又比如,用一个dBm减另外一个dBm时,得到的结果是dB。如:30dBm-0dBm=30dB。 dB和dB之间只有加减 一般来讲,在工程中,dB和dB之间只有加减,没有乘除。而用得最多的是减法:dBm减dBm实际上是两个功率相除,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相除就是信噪比(SNR)。dBm加dBm实际上是两个功率相乘,这个已经不多见(我只知道在功率谱卷积计算中有这样的应用)。dBm乘dBm是什么,1mW的1mW次方?除了同学们老给我写这样几乎可以和歌德巴赫猜想并驾齐驱的表达式外,我活了这么多年也没见过哪个工程领域玩这个。 dB是功率增益的单位 db,表示一个相对值。当计算A的功率相比于B大或小多少个dB时,可按公式10lgA/B计算。例如:A功率比B功率大一倍,那么10lgA/B=10lg2=3dB。也就是说,A的功率比B的功率大3dB;如果A的功率为46dBm,B的功率为40dBm,则可以说,A比B大6dB;如果A天线为12dBd,B天线为14dBd,可以说A比B小2dB。 dBm是一个表示功率绝对值的单位,计算公式为:10lg功率值/1mW。例如:如果发射功率为1mW,按dBm单位进行折算后的值应为:10lg1mW/1mW=0dBm;对于40W的功率,则10lg(40W/1mW)=46dBm。 1、dBm dBm是一个考征功率绝对值的值,计算公式为:10lg(功率值/1mw)。 [例1]如果发射功率P为1mw,折算为dBm后为0dBm。 [例2]对于40W的功率,按dBm单位进行折算后的值应为: 10lg(40W/1mw)=10lg(40000)=10lg4+10lg10+10lg1000=46dBm。 2、dBi和dBd

初中数学公式和规律速记口诀!快快收藏!

初中数学公式和规律速记口诀!快快收藏! 最简根式的条件:最简根式三条件,号内不把分母含,幂指(数)根指(数)要互质,幂指比根指小一点。 特殊点的坐标特征:坐标平面点(x,y),横在前来纵在后;(+,+),(-,+),(-,-)和(+,-),四个象限分前后;x轴上y为0,x为0在y轴。 象限角的平分线:象限角的平分线,坐标特征有特点,一、三横纵都相等,二、四横纵确相反。 平行某轴的直线:平行某轴的直线,点的坐标有讲究,直线平行x轴,纵坐标相等横不同;直线平行于y轴,点的横坐标仍照旧。 对称点的坐标:对称点坐标要记牢,相反数位置莫混淆,x轴对称y相反,y轴对称,x前面添负号;原点对称最好记,横纵坐标变符号。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式分母不为零,偶次根下负不行;零次幂底数不为零,整式、奇次根全能行。 函数图象的移动规律:若把一次函数解析式写成y=k(x+0)+b,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写成y=a(x+h)2+k的形式,则可用下面的口诀“左右平移在括号,上下平移在末稍,左正右负须牢记,上正下负错不了”。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口诀:一次函数是直线,图象经过三象限;正比例函数更简单,经过原点一直线;两个系数k与b,作用之大莫小看,k是斜率定夹角,b与y轴来相见,k为正来右上斜,x增减y增减;k为负来左下展,变化规律正相反;k的绝对值越大,线离横轴就越远。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口诀:二次函数抛物线,图象对称是关键;开口、顶点和交点,它们确定图象现;开口、大小由a断,c与y轴来相见,b的符号较特别,符号与a 相关联;顶点位置先找见,y轴作为参考线,左同右异中为0,牢记心中莫混乱;顶点坐标

快速推算干支公式

快速推算干支公式 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3=年干,负数则加10 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数-3)÷12,得余数0-11为年支,负数则加12,0视做12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数-2)÷12,余数-11-0为年支,加12转为正数,0视做12 注:年干支是以立春为界,而不是以春节为界的。如1964年阳历2月4日的阴历为十二月二十一,仍为癸卯年;但1964年阳历2月5日的阴历虽为十二月二十二,而此日已立春,宜做甲辰年。 年干x2+月数=月干,超过10则减去10的倍数到0-9,0视做10 注意: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令为准,,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所以我们所说的某个阴历年份对应的干支,是该月大部分时间与其对应,而不是完全重合的。 公元2000年元旦是戊午日,欲求任何一天的日干支,皆可以此天为参考。即计算出欲求当天与2000年元旦相距总天数,假设相距总天数为A。 则公元2000后某天的日干支求算方法如下:(A-5)÷10,取余数0-9即为日干;(A-5)÷12,取余数0-11即为日支。 而公元2000前某天的日干支求算方法如下:(A+5)÷10,再用10减去余数0-9即为日支;(A+5)÷12,再用12减去取余数0-11即为日支。 例:求公元1937年7月7日的日干支。1937年7月7日到2000年元旦的总天数为: 25+31+30+31+30+31+(360+5)x62+15(15个闰年比平年多出一天),因360与(30+30)皆为12与10的公倍数,故可省去。只计25+1+1+31+5x2+15=83。(83+5)÷10余8,10-8=2即乙; (83+5)÷12余4,12-4=8即未。故公元1937年7月7日是乙未日。 日干x2+时支数-2=时干数 如缩短计算范围:则推算日柱干支,必须先算出元旦日干支。以元旦日干支推算其他日干支。 ⒈推算闰年元旦日天干: ①在二十世纪,闰年的末二位数÷4为元旦日天干(超过10,方法同前述)。例如1988年元旦,88÷4=22, 减20后余2为乙。 ②在廿一世纪,(闰年的末二位数+100)÷4为元旦日天干。例如求2008年元旦日的天干:(08+100) ÷4=27庚。 ⒉推算闰年元旦日地支(适用于20、21两个世纪) 。将上面已算出的元旦日天干数÷4,然后看余数。 余数为1,则地支是午;余数为2,则地支是卯;余数为3,则地支是子;余数为0,则地支是酉。为了便于记忆,可用谐音记做“吾冇子有”。即“你有我没有之意”。例如1912年元旦日,天干数为12÷4=3,即丙,地支数为3÷4余-1,即3,亦即子,则1912年元旦的日干支为丙子。 ⒊推算闰年任何一日的日干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