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燕歌行原文《燕歌行》原文及翻译

燕歌行原文《燕歌行》原文及翻译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燕歌行》原文,《燕歌行》原文翻译,《燕歌行》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一、《燕歌行》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二、《燕歌行》原文翻译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鉴赏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鉴赏《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燕歌行》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及注释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鉴赏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鉴赏《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燕歌行》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及注释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唐诗赏析-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赏析'《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燕歌行:乐府旧题。
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高适《燕歌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高适《燕歌行》全诗翻译及赏析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下面跟着来看看高适《燕歌行》全诗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城南: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故云。
沈佺期《独不见》:“丹凤城南秋夜长。
”蓟北:蓟州、幽州一带,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此泛指东北战场。
①城南:长安城南。
泛指征人家乡。
②蓟北:唐代蓟州,在今天津市蓟县北。
③空:徒然。
④回首:回首南望故乡。
参考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燕歌行》全文翻译及赏析

《燕歌⾏》全⽂翻译及赏析 《燕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本⾃重横⾏,天⼦⾮常赐颜⾊。
摐⾦伐⿎下榆关,旌旆逶迤碣⽯间。
校尉⽻书飞瀚海,单于猎⽕照狼⼭。
⼭川萧条极边⼟,胡骑凭陵杂风。
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兵稀。
⾝当恩遇恒轻敌,⼒尽关⼭未解围。
铁⾐远戍⾟勤久,⽟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三时作阵云,寒声⼀夜传刁⽃。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⑴燕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⑵张公:指张守珪,开元⼆⼗三年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将军兼御史⼤夫。
⑶汉家:借指唐朝。
烟尘:战地的烽烟和飞尘,此指警报。
开元⼗⼋年(730年)五⽉,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
汉将:指张守珪将领。
⑷“⾮常赐颜⾊”:破格赐予荣耀。
⑸摐(chuāng)⾦伐⿎:军中鸣⾦击⿎。
摐⾦:敲锣。
榆关:⼭海关。
逶迤:曲折⾏进貌。
碣⽯:⼭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
此借指东北沿海⼀带。
⑹尉:武官,官阶次于将军。
⽻书:⽻檄,插有⽻⽑的紧急军事⽂书。
瀚海:⼤沙漠。
⑺单于:秦汉时匈奴君主的称号,此指敌酋。
猎⽕:狩猎时所举之⽕。
狼⼭:阴⼭⼭脉西段,在今内蒙古⾃治区中部。
此外借瀚海、狼⼭泛指当时战场。
⑻凭陵:逼压。
凭信威⼒,侵凌别⼈。
⑼穷秋:深秋。
腓(féi):病,枯萎。
⼀作“衰”。
隋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 ⑽“⾝当”⼆句:⼀写主帅受皇恩⽽轻敌;⼀写战⼠拼死苦战也未能冲破敌⼈的包围。
⑾铁⾐:借指将⼠。
《⽊兰辞》:“寒光照铁⾐”。
⽟箸:⽩⾊的筷⼦,⽐喻思妇的泪⽔如注。
⽟箸:⽟筋、⽟筷,此借喻眼泪。
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箸,流⾯复流襟。
” ⑿城南: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故云。
《燕歌行》原文及翻译

《燕歌行》唐.高适一、本篇原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二、文章翻译:汉朝的边境烽烟弥漫,在东北地区尤为严重,英勇的汉家将领离开家乡,誓要扫荡那些残暴的敌寇。
男儿本就崇尚纵横沙场,建功立业,皇帝更是对这样的壮士格外赏识,赋予他们重任。
战鼓震天,金锣齐鸣,大军浩浩荡荡地从榆关出征,旌旗如龙,队伍蜿蜒曲折,一路向碣石山挺进。
校尉紧急的军事文书如同飞鸟般穿越瀚海,传递着紧急军情:匈奴单于正在狼山点起狩猎之火,其意图昭然若揭,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边疆的山川一片荒凉,直达尽头的土地上,敌人的骑兵嚣张跋扈,如狂风骤雨般肆意侵袭。
战场上,我方士兵浴血奋战,生死悬于一线,然而在将军的营帐之中,却仍有美女在轻歌曼舞,全然不顾前线的生死存亡。
深秋的大漠,草木枯萎,一座孤立的城池在落日余晖中,所剩无几的士兵仍在拼死抵抗,尽管他们已筋疲力尽,但依然未能冲出敌军的重重包围。
身披铁甲的将士们在遥远的边疆长期戍守,辛劳不已。
家中妻子手持玉筷子,想到远方的丈夫,不禁泪流满面。
城南的少妇肝肠寸断,思念远方的征人;而身在蓟北的征人,也只能空自回首,遥望那无法触及的故乡。
边疆的气候恶劣多变,飘摇不定,难以预测,广袤的绝域之中荒芜一片,了无生机。
战场上杀气腾腾,如同阵云般笼罩三时,寒夜中刁斗声声,凄厉彻骨,仿佛在传递着战争的残酷。
战士们面对刀光剑影,视死如归,血染沙场,他们坚守气节,从未考虑过个人的功名利禄。
你可曾看见战场上的苦痛与艰辛?直至今日,人们仍然怀念那位体恤士卒、智勇双全的李将军。
曹丕《燕歌行》原文+赏析

曹丕《燕歌行》原文+赏析
《燕歌行》是三国时期曹丕所作的一篇乐府诗,为了表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而创作。
这篇诗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了唐代以后流传广泛的文学经典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燕歌行》的原文和赏析。
原文:
战士神威动四方,太行连天接汉阳。
千重险峰秦地界,一为嫩草涧底霜。
极目北望洛阳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潜龙(B)渡贾鲁(C)江,吞吴(B)申(A)海(A)不得过。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在这首诗中,曹丕描述了他在外游历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他描绘了一幅壮观的画面,描绘了战士神威动四方,太行连天接汉阳的景象。
这里的太行山和汉阳都是曹丕的家乡河北省邢台市和邢台县。
接着,诗人细节描写了故乡的地理环境,用千重险峰和一为嫩草涧底霜来形容山势和草地。
这种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让读者不难看出曹丕恢弘壮阔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紧接着,曹丕通过极目北望洛阳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三句象征亿元的意境,把自己抛在故乡的风景之外,居高临下地观看着自家故土。
最后,曹丕描述了心中迫切的思乡之情。
欲潜龙(B)渡贾鲁(C)江,吞吴(B)申(A)海(A)不得过,这六句诗抓住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眷恋和思乡情感,表现出无尽的思乡之苦和难熬的离别之痛。
乐府诗的格调与风韵在《燕歌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曹丕深厚的思乡之情也从中的体现出来了。
这首诗充满了对故乡的深情挚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教案
高適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王翰的肺腑之语;
但是无论理想、宣言还是肺腑之语,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那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
1.小序
原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
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
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2.作者
3.边塞诗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请同学们分成四部分,分别以图概括大意。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八句——效命死节图
2.诗歌改写练习,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全诗一共二十八句,请从每节诗中选取两句,为每幅图画题诗。
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效命死节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四、再读,体会征战之苦
思考:诗人所感“征战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诗句并加以概括。
征战之苦:战争环境苦
官兵苦乐不均之苦
思念亲人苦
随时赴死苦
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
”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
情感深沉:
1.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批判(将军、君主)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
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开疆扩土)
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
2.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3.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
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
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官兵对比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②“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古今对比
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
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
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
③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
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
2.分组:一边写将领与士兵的对比;一边写唐将与李广的对比
【师旁白】咱们同学,不妨想象你就是一名士兵。
你拜别了妻儿老小,扛着武器,踏上沙场。
你心里想的是如何杀敌救国,而你的将军却想的是何日邀功请赏;你在前方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而你的将军却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
家里的妻子望眼欲穿,肝肠寸断,你多么想能和她再见一面啊。
你心里明白的知道,也许过了今天晚上,你和她就要天人永隔了。
可是,为了战友复仇,或者说,是为了一个战士最后的尊严,你不得不拿起武器来和敌人决一死战。
这个时候,你多么希望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将领率领你们冲锋陷阵。
与这样的人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哪怕死你也觉得是那样的壮烈而又光荣。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拿起笔,尽情地表达一下内心的情感。
形式上:整散结合
情感上:突出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
例句:
①狼烟起,烽火燎。
戎装铁马,战断天涯路。
燕歌响,彩袖舞,花前月下,望尽功勋耀。
何为战场,何为天下?
②黄沙漫卷,天色苍茫,却不知某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舍命杀敌,旌旗蔽天,身边战友倒下若干年后唯剩黄沙白骨;可将军歌舞笙前,花前帐下,邀功请赏,春光洒军帐,明月鉴我心。
③天苍苍,地惶惶,当流血,人断肠。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前犹歌舞。
将军锦帽貂裘,花天酒地邀功夺赏,战士征戍苦,衣血染白刃,死节可矜,一头头征
夫之白发,一垒垒河边之白骨,换来的却是将军的半生荣华,皇帝的绝域疆土。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④这是寒楼上遥望的沉吟声,是阁帐下婉转的歌舞声,是风声,是雨声,是杀敌声,是锋镝声,是战士啼尽最后鲜血的临终声,是将军花前月下邀功请赏的轻敌声,这是国破家亡的声音,这是控诉战争的声音,这是呼唤英雄的声音。
⑤黄沙散漫中,战士们的身影逐渐清晰,如雷声滚滚,是由远及近的马蹄;逶迤旌旆下,却不见将军的昂首,朝歌夜弦,是华灯军帐里的花天酒地。
烈风在嘶吼,日月在颤抖,终难放下的是家国的情仇,纵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惧,我愿让白骨枯于这锦绣山河。
⑥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
在历史洪荒前,你将如何抉择?壮烈英勇之士惜念家国,贪生怕死之徒苟活人世。
遥想名将李广,气吞山河,挑银枪上马,断喝:“挡我者死!”一杆银枪,刺透多少狼兵虎将的胸膛。
再看今朝唐将,浴欢帐暖,春华相蒸,歌舞靡靡之音,红袖贪欢,寒了多少忠义之士的赤子之心。
壮士跨骏马奔突沙场,心念乃国之使命民之安康。
唐将拥美人醉生梦死,魂牵乃命之苟且身之偏安,宝刀驾轩辕,关山战鼓,自念一身修就生死。
上对苍天,下对黎民。
英雄本色壮哉!无言看今朝,偃月笙箫,水袖带波,红裙扼未央,金樽玉液,声色犬马,白骨遍野敌不过美人胸前的朱砂。
千载过,灭风雨,而抗雷电,狼烟未灭,渺四野,而越千年!
3.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
【师总结】男子汉流血流汗不流泪,他们从来不怕牺牲,怕的却是不公平。
男人们战死沙场,女人们空自守望,君王的一声令下,伴随的是千千万万孤儿寡母的血泪,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笳漫漫,大漠的孤烟缕缕,冀北的风沙茫茫,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对战争的思考,相信还将继续下去。
最后以一古体诗作结,结束与高适的跨时代对话。
“君不见关山北,大雁高翔白骨累,一腔碧血随流水。
君不见篷窗后,孤儿嬉闹不知愁,寡妇对月双泪垂。
君王一寸土,千家纸钱飞,铁马楼兰终成灰,古来征战几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