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2018年全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表现和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点
(2)肺心病辅助检查
(3)肺心病预防及健康指导
掌握
熟悉
了解
5.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分类及临床表现;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诊断及鉴别诊断;处理要点及健康指导
掌握
(2)心力衰竭治疗常用药物选择;洋地黄适应证、禁忌证及过量临床表现及处理
熟悉
(3)心力衰竭常见病因;诱发因素
掌握
(2)心绞痛分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性特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方法
熟悉
(3)冠心病易患因素、发病机制和急性心肌梗死病理改变
了解
3.高脂血症
(1)高脂血症临床分类;高脂血症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及常用药
掌握
(2)血脂异常诊断标准;降脂治疗血脂目标水平
熟悉
(3)高脂血症发病机制;降脂药物副作用
熟悉
(3)帕金森病健康指导
了解
5.老年性痴呆
(1)老年性痴呆临床表现及健康指导
掌握
(2)老年性痴呆诊断要点;处理要点
熟悉
(3)老年性痴呆鉴别诊断
了解
三、心血管疾病
1.高血压病
(1)正常血压值;高血压定义和分级标准;高血压治疗目标和策略,高血压非药物、药物治疗和常用药物;高血压相关脏器损害;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高血压病预防及健康指导
了解
6.心律失常
(1)常见心律失常诊断要点;处理要点
掌握
(2)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
熟悉
(3)常见心律失常病因
了解
7.心肌炎与心肌病
(1)心肌炎诊断要点及处理要点
掌握
2018年中西医执业医师《内科学》基础知识(2)

2018年中西医执业医师《内科学》基础知识(2)2017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期已经开始!基础知识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成败的!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备考有医学教育网陪伴!整理了2018年中西医执业医师《内科学》基础知识汇总,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肾小球肾炎=眼睑/颜面部水肿+青中年++尿常规异常+高血压一年以上(1)水肿、高血压史1年以上。
(2)尿化验异常(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
(3)晚期可有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的出现。
鉴别诊断(1)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高血压在先,继而出现蛋白尿,镜下可见少量红细胞及管型,肾小管功能损害(尿浓缩功能减退、夜尿增多)早于肾小球功能损害,常伴有高血压的心脑并发症。
(2)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患者,常有反复尿路感染病史,多次尿沉渣或尿细菌培养阳性,肾功能损害以肾小管为主。
(3)Alport综合征(遗传性肾炎) Alport综合征常起病于青少年(多在10岁以前),患者有肾(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损害)、眼(球形晶状体等)、耳(神经性耳聋)异常,并有阳性家族史(多为性连锁显性遗传)。
(4)继发性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继发性肾病均可表现为水肿、蛋白尿等症状,与慢性肾炎表现类似。
但继发性肾病通常均存在原发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如狼疮性肾炎多见于女性,常有发热、关节痛、皮疹、抗核抗体阳性等;紫癜性肾炎常有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症状;糖尿病肾病则有长期糖尿病病史,血糖升高,肾脏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
中医证型慢性肾盂肾炎与慢性肾小球炎鉴别要点: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患者,常有反复尿路感染病史,多次尿沉渣或尿细菌培养阳性,肾功能损害以肾小管为主。
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1.发病年龄发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多见。
最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大纲第二部分相关专业知识中医诊断学一、问诊(一)问诊的内容1.一般情况22.主诉23.现病史24.既往史25.个人生活史26.家族史2(二)问寒热1.问寒热的含义22.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2(三)问汗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2(四)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22.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2(五)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六)问耳目1.耳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2.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七)问睡眠失眠、嗜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八)问饮食口味1.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2.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3.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九)问二便1.大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2.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十)问经带1.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2.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2义二、望诊(一)望神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相关鉴别及临床意义22.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二)望面色1.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22.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23.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意义24.望色十法的含义及具体内容2(三)望形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四)望态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五)望头面1.望头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2.望面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六)望五官1.望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2.望口与唇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3.望齿与龈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4望咽喉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七)望躯体1.望颈项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2.望手足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八)望皮肤1.皮肤色泽、形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2.斑疹、水疱、疮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九)望排出物1.望痰、望涕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 2.望呕吐物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三、舌诊(一)舌诊原理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2(二)正常舌象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2(三)望舌质1.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22.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23.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24.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2(四)望舌苔1.望苔质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2.望苔色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五)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及临床意义1.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22.舌诊的临床意义2四、闻诊(一)听声音1.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2.语言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3.呼吸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一)听声音4.咳嗽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5.胃肠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二)嗅气味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五、脉诊(一)诊脉概说1.寸口诊法的部位、原理及寸口分候脏腑22.诊脉方法23.脉象要素2(二)正常脉象1.正常脉象的特点22.胃、神、根的含义2(三)常见病脉1.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鉴别2 2.常见病脉的临床意义2(四)相兼脉常见相兼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五)真脏脉真脏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六)诊小儿脉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2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2六、按诊(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1.按诊的手法22.按诊的意义2(二)按诊的内容1.按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2.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3.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4.按手足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5.按腧穴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七、八纲辨证(一)八纲基本证候1.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22.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23.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24.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2(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证候相兼的内容22.证候错杂的内容23.证候转化的内容24.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2八、病性辨证(一)六淫辨证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火淫证候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二)阴阳虚损辨证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及意义2(三)辨气血类证候1.气虚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2.血虚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 3.气滞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4.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5.血热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6.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7.气血同病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四)辨津液类证候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证候鉴别与临床意义2(五)辨情志证候喜证、怒证、悲恐证、忧思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九、脏腑辨证(一)辨心病证侯1.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22.心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2(二)辨肺病证候1.肺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22.肺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2(三)辨脾病证候1.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22.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2(四)辨肝病证候1.肝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22.肝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2(五)辨肾病证候1.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22.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2(六)辨脏腑证候1.腑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22.腑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2(七)辨脏腑兼病证候1.脏腑兼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22.脏腑兼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2十、其他辨证方法概要(一)辨六经病证1.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22.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23.少阳病证的辨证要点24.太阴病证的辨证要点25.少阴病证的辨证要点26.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27.六经病证的传变2(二)辨卫气营血病证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2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23.营分证的辨证要点24.血分证的辨证要点25.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2(三)辨三焦病证1.上焦病证的辨证要点22.中焦病证的辨证要点23.下焦病证的辨证要点2诊断学基础一、症状学(一)发热1.发热的病因22.发热的临床表现23.发热的伴随症状24.发热的问诊要点2(二)胸痛1.胸痛的病因22.胸痛的问诊要点2(三)腹痛1.腹痛的病因22.腹痛的问诊要点2(四)咳嗽与略痰1.咳嗽的病因22.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2(五)咯血1.咯血的病因22.咯血的问诊要点23.咯血与呕血的鉴别2(六)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病因22.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23.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24.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2(七)发绀1.发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22.发绀的问诊要点2(八)水肿1.水肿的病因22.水肿的问诊要点2(九)恶心与呕吐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22.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2(十)呕血与黑便1.呕血与黑便的病因22.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2(十一)腹泻1.腹泻的病因22.腹泻的问诊要点2(十二)黄疽 1.黄疸的分类及其特点22.黄疸的问诊要点2(十三)皮肤黏膜出血1.皮肤黏膜出血的病因22.皮肤黏膜出血的问诊要点2(十四)抽搐1.抽搐的病因22.抽搐的问诊要点2(十五)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病因2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23.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24.意识障碍的问诊要点2二、问诊问诊的方法及内容1.问诊的方法22.问诊的内容2三、检体诊断(一)基本检查法1.视诊22.触诊23.叩诊24.听诊25.嗅诊2(二)一般检查1.全身状态检査22.皮肤检査23.淋巴结检查2(三)头部检查1.头颅检查22.头部器官检查2(四)颈部检查1.颈部姿势与运动22.颈部皮肤、包块与血管检查2(四)颈部检査3.甲状腺检查24.气管检查2(五)胸壁及胸廓1.胸部体表标志22.胸廓检查23.胸壁检查24.乳房检査2(六)肺和胸膜检查1.视诊22.触诊23.叩诊24.听诊25.肺与胸膜常见病的体征2(七)心脏、血管 1.视诊22.触诊23.叩诊24.听诊25.血管检查26.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体征2(八)腹部检查1.视诊22.触诊23.叩诊24.听诊25.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2(九)肛门、直肠检查肛门、直肠指诊2(十)脊柱与四肢检查1.脊柱检査22.四肢检查2(十一)神经系统检查1.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方法22.感觉功能检查23.运动功能检查24.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方法2 5.神经反射检查2四、实验诊断(一)血液的一般检查1.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计数2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23.血小板检测24.网织红细胞计数25.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检查2(二)血栓与止血检查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22.出血时间测定23.凝血因子检测24.D-二聚体测定25.DIC检查法2(三)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1.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22.交叉配血试验2(四)骨髓检查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22.骨髓增生度分级2(五)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1.蛋白质代谢检查22.胆红素代谢检查23.常用血清酶检查24.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2(六)肾功能检查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22.血肌酐测定23.血清尿素氮测定24.血清尿酸测定25.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26.浓缩稀释试验的临床意义2(七)常用生化检査1.血清钾测定22.血清钠测定23.血清氯测定2 4血清钙测定25.血清铁测定26.血糖测定27.糖耐量试验2(七)常用生化检查8.血脂检查2(八)酶学检查1.血清淀粉酶测定22.血清心肌酶检测2(九)心肌蛋白检测1.肌钙蛋白T测定22.肌钙蛋白I测定23.肌红蛋白测定2(十)免疫学检查1.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22.血清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23.抗链球菌溶血素“0”测定24.自身抗体检查的临床意义25.肥达反应检测的临床意义26.梅毒血清学检查的临床意义2 7.艾滋病病毒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2 8.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2义9.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的临床意义2 10.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2(十一)尿液检査1.正常尿液各种检查表现22.尿液一般性状各项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2 3.尿液化学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24.尿液镜检异常的临床意义25.尿沉渣计数的临床意义2(十二)粪便检查1.粪便一般性状检查22.粪便显微镜检査23.粪便化学检查24.粪便细菌学检查2(十三)痰液检查1.痰液标本收集22.痰液一般性状检查23.痰液显微镜检查2(十四)浆膜腔穿刺液检查1.浆膜腔穿刺液检查22.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2(十五)脑脊液检查1.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 2.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2(十六)生殖系统体液检查1.阴道分泌物检查22.精液检查23.前列腺液检查2五、器械检查(一)心电图检查1.常用心电图导联22.心电图测量方法23.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24.平均心电轴25.房、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26.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2 7.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2现8.心电图负荷试验适应证和禁忌证2(二)肺功能检查1.肺容积检查22.肺容量检查23.通气功能检查24.换气功能检查25.血气分析及酸碱度测定26.常见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检查结果2(三)内镜检查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22.下消化道内镜检查2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六、影像诊断(一)超声诊断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2(二)放射诊断1.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2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23.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24.消化系统疾病的X线检查方法25.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26.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27.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28.骨与关节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29.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査表现210.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意义2(三)放射性核素诊断1.甲状腺吸131碘功能测定22.血清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测定2传染病学一、传染病学总论(一)传染病流行过程与特征1.传染病流行过程22.传染病的特征2(二)传染病的诊治与预防1.传染病的诊断22.传染病的治疗23.传染病的预防24.近几年所发传染病的中医认识2二、常见传染病(一)病毒性肝炎1.病原学22.流行病学23.病机病理24.临床表现2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26.诊断与鉴别诊断27.治疗28.预防2(二)肾综合征出血热1.病原学22.流行病学23.病机病理24.临床表现25.实验室检查26.诊断与鉴别诊断27.治疗28.预防2(三)艾滋病1.病原学22.流行病学23.病机病理24.临床表现2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26.诊断27.治疗28.预防2(四)流行性感冒1.病原学22.流行病学23.病机病理24.临床表现25.实验室检查26.诊断与鉴别诊断27.治疗28.预防2(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病原学22.流行病学23.病机病理24.临床表现25.实验室检查26.诊断与鉴别诊断27.治疗28.预防2(六)伤寒1.病原学22.流行病学23.病机病理24.临床表现25.实验室检查26.诊断与鉴别诊断27.治疗28.预防2(七)细菌性痢疾1.病原学22.流行病学23.病机病理24.临床表现25.实验室检查26.诊断与鉴别诊断27.治疗28.预防2(八)近年新发、多发传染病1.近年新发的传染病概况22.近年多发的传染病概况2三、医院感染消毒与隔离1.消毒22.隔离23.医院感染的预防2 1.心理学的内容2一、心理学基础知识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注意2人的心理现象 3.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的2宝义、分类和作用1个性的定义、内容和个性 心理特征 21.应激、应激源及种类 2二、心理应激 应激反应2.中介机制和应激反应 2 医3.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 2 学1.心身疾病的特点 2 心(一)心身疾病的概述2.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2 理三、心身疾病3.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2 学(二)临床心身相关问 题 1.临床典型的心身疾病2 2.睡眠陣碍与疼痛心理2 3.妇科和儿科心身疾病2 (―)心理障碍的概述1.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22.心理障碍的分类21.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特征 与常见症状2四、心理陣碍(二)神经症性陣碍2.临床常见神经症性降碍, 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 强迫症、神经衰弱 2(三)其他类型的心理 1.人格陣碍及类型 2障碍2.行为不良22.行为不良 2 五、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的意义 22.心理健康的标准2(二)心理健康的发展 1.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婴幼儿、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22.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家庭、学校和职业2六、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一)病人的心理问题 1.病人角色 2 2.病人的心理需要2 3.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24.各类病人的心理特点:门诊、住院和手术病人2(二)医患关系1.医患关系的模式与重要性 22.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23.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2医学伦理学一、医学的道德传统(一)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1.中国医学道德规范22.中国古代医学家的道德风范2(二)外国医学的道德传统1.外国医学道德规范22.外国医学家的道德风范2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范畴(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1.不伤害原则22.有利原则23.尊重原则24.公正原则2(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1.权利与义务22.情感、良心23.审慎、保密24.荣誉与幸福2三、临床诊疗的道德要求(一)临床诊断的道德要求1.询问病史的道德要求22.体格检查的道德要求23.辅助检查的道德要求24.会诊的道德要求2二、临床治疗的道德要求1.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22.非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2四、疾病预防(一)卫生防疫道德1.卫生防疫的道德内涵22.卫生防疫的道德要求2(二)中医“治未病”1.“治未病”理论2理论的道德内涵 2.“治未病”实践的道德准则2五、医学研究道德(一)人体试验的道德准则1.有利于医学和社会发展22.维护受试者利益23.受试者知情同意24.严谨的科学态度2(二)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1.伦理审查程序22.利益冲突的预防2六、道德修养与评价(一)医疗休养 1.医德修养含义22.医德修养的途径、方法2(二)医德评价1.医德评价及标准22.医德评价方式2七、医疗结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一)医疗结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总则总则2(二)医疗结构从业人基本行为规范2员基本行为规范(三)医疗行为规范具体行为规范2卫生法规一、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一)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1.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22.民事责任的构成2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2(二)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1.行政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22.行政责任的构成23.行政责任的形式2(三)卫生法中的刑 1.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2事责任 2.刑事责任的构成2二、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执业医师享有的权利22.执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23.《执业医师法》对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提出的法定要求24.《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2(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药品必须符合法定要求22.假药和劣药23.特殊管理的药品24.《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25.《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2(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法定传染病的分类22.传染病防治方针与管理原则23.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24.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25.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2与信息发布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2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2(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1.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22.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23.医疗事故的处理2(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1.《中医药条例》制定目的与适用范围2 2.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2 3.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原则与中医药现代化24.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25.中医药教育与科研26.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2。
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掌握
2.白血病
(1)临床症状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掌握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临床症状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掌握
六、内分泌学
1.糖尿病
(1)临床症状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掌握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治疗要点
掌握
2.类风湿关节炎
(1)临床症状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掌握
八、神经内科
1.脑血管疾病
(1)临床症状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掌握
2.癫痫
(1)临床症状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掌握
3.痴呆
(1)临床症状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单元
细目
要点
要求
一、呼吸内科
1.肺癌
(1)临床症状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掌握
2.慢性支气管炎
(1)临床症状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掌握
3.支气管哮喘
(1)临床症状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1)临床症状
(2)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100%考点覆盖率: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热招中>>。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1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018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四)血的失常
1.血虚
1
2.血行失常
1
3.血热
1
(五)气与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
1
2.气虚血瘀
1
3.气不摄血
1
4.气随血脱
1
5.气血两虚
1
(六)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
1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七)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1
2.气随津脱
1
3.津枯血燥
1
4.津亏血瘀
1
(八)内生“五邪”
1.风气内动
1
(六)痰饮
1.痰饮的形成
1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
(七)瘀血
1.瘀血的形成
1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
3.瘀血的病证特点
1
(八)先天因素
1.胎弱
1
2.胎毒
1
六、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与发病
1
2.体质与发病
1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乌梢蛇、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路路通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祛风湿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络石藤、雷公藤、丝瓜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鹿衔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考试大纲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分级与临床表现3.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治疗细目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三:支气管哮喘要点:1.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四:肺炎要点:1.概述(1)概念(2)分类2.肺炎链球菌肺炎(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3.肺炎支原体肺炎(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1.病因2.病理与分类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原则细目三:急性心力衰竭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四:心律失常要点:1.分类2.发生机制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要点:1.过早搏动(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2.阵发性心动过速(1)病因(2)临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风气内动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1、疾病传变得概念
2、病位传变
3、病性转化
4、影响疾病传变得因素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精气血津液
5、三因制宜
内经
一、气•阴 阳•五行
阴阳得基本概念、属性特征
二、藏象
1、奇恒之腑、五脏、六腑得生理功能特点
1
3、精神状态与发病
1
(三)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1
2、徐发
1
3、伏发
1
4、继发
1
5、复发
1
6,合病与并病
1
七、病机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1
2、阴阳偏衰
1
3、阴阳互损
1
4、阴阳格拒
1
5、阴阳亡失
1
(三)气得失常
1、气虚
1
(四)血得失常
(五)气与血关系失调
1
2、气得生理功能
1
3、气得运动
1
4、气得分类
1
(三)ifa
1、血得生成
1
2、血得运行
1
3、血得生理功能
1
(四)津液
1、津液得生成、输布与排泄
1
2、津液得生理功能
1
(五)神
神得生成与功能
1
(六)气与血得关系
1、气为血帅
1
2、血为气母
1
(七)气与津液得关系
1、气能生津
1
2、气能行津
1
3、气能摄津
1
4、津能生气
2 01 8年中医内科主治大纲一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考试学 科
中医基
础理论
细目
要点
考试 科目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 中得应用
1、说明人体得组织结构
1
2、说明人体得生理功能
1
3、说明人体得病理变化
1
4、用于疾病得诊断与治疗
1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 中得应用
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
2、说明五脏病变得相互影响
1
2、阳明病实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 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1
(二)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
1
三、少阳病辨 证论治
(一)少阳病本证
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
1
(二)少阳病兼变证
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
1
四、太阴病辨 证论治
太阴腹痛证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
1
五、少阴病辨 证论治
(十一)膀胱
降胱得生理功能
1
(十二)三焦
三焦得生理功能
1
(十三)脑
陋得生理功能
1
(十四)女子胞
女子胞得生理功能
1
(十五)脏腑之间得关系
1、脏与脏之间得关系
1
2、腑与腑之间得关系
1
3、脏与腑之间得关系
1
二藏^
一、阴阳五行 学说
(-)精
1、人体之精得生成、贮藏与施泄
1
2、人体之精分类与功能
1
(二)气
1、气得生成
1
3、指导疾病得诊断
1
4、指导疾病得治疗
1
(一)藏象学说得概念与特 点
1、藏象得基本概念
1
2、藏象学说得特点
1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得功能特点
1
(二)心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得关系
1
(三)肺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得关系
1
(四)脾
1、主要生理功能
2、藏象得概念、藏線学说得基本内容
3、谷食精气得输布运行过程
1
4、宗气、卫气、营气得循行及作用
1
三、病机
1、“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 外热,阴盛则内寒”得机理
1
2、“百病生于气”得发病学观点
1
3、六淫得致病特点
1
4、病机十九条
1
5、五脏藏五神及五腑虚实证候
1
四、病证
1、热病治疗大法与饮食■宜忌
1
2、指导疾病得诊断
1
3、指导疾病得治疗
1
五、病因
(-)六淫
1、六淫共同得致病特点
1
2、六淫^^~自得性质与致病特点
1
(二)病气
1、病气得致病特点
1
2、疫病发生与流行得因素
1
(三)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致病得特点
1
(四)饮倉失宜
1、饮食不节
1
2、饮食不洁
1
3、饮倉偏嗜
1
(五)劳逸失度
1、过度劳累
1
2、过度安逸
1
5、津能载气
1
(八)精血津液之间得关系
1、精血同源
1
2、津血同源
1
(九)精气神之间得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1
2、精能化气
1
3、精气化神
1
4、神驭精气
1
(一)经络学说
1、经脉与络脉得区别
1
2、经络系统得组成
1
(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得走向交接规律
1
2、十二经脉得分布规律
1
3、十二经脉得表里关系
1
4、十二经脉得流注次序
1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得病机
1
3、行痹、痛痹、着痹得成因
1
五、诊法
辨别阴阳属性得重要性与四诊合参
1
六、论治
1、正治法与反治法
1
2、因势利导治则
1
七、养生
1、人生长壮老得规律,肾气与生长、发 冇、生殖得关系
1
2、养生原则及意义
1
一、太阳病辨 证论治
(一)太阳病本证
1、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1
2、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 证、小青龙汤证)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得关系
1
伍)肝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得关系
1
(六)肾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六)肾
3、与形、窍、志、液、时得关系
1
(七)胆
胆得生理功能
1
(A) I'J
胃得生理功能
1
C九)小肠
小肠得生理功能
1
(十)大肠
大肠得生理功能
1
1
(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得主要特点
1
2、督脉得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3、任脉得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4、冲脉得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5、带脉得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四)经络得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
1
2、运输渗灌作用
1
3、感应传导作用
1
4、调节作用
1
四、经络
三、精气血津 液神
(五)经络学说得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及幷传变
(六)津液代谢失常
(七)津液与气血关系失
调
(八)内生“五邪”
(九)疾病传变
(一)预防
八、防治原则
(二)治则
2、气滞
3、气逆
4、气陷
5、气闭气脫
1、血虚
2、血行失常
3、血热
1、气滞血瘀
2、气虚血瘀
3、气不摄血
4、气随血脱
5、气血两虚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水停气阻
2、气随津脱
3、津枯血燥
1
(六)痰饮
1、痰饮得形成
1
2、痰饮得致病特点
1
(七)瘀血
1、瘀血得形成
1
2、瘀血得致病特点
1
3、瘀血得病证特点
1
(八)先天因素
1、胎弱
1
2、胎毒
1
八、发病
(一)发病得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就就是疾病发生得内在因 素
1
2、邪气就就是发病得重要条件
1
(二)影响发病得主要因素
1、环境与发病
1
2、体质与发病
1
(二)太阳病变证
1、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
1
2、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1
3、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 根黄苓黄连汤证)
1
4、脾虚证(小建中汤证)
1
5、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
1
6、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证〕
1
7、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旋覆代赭汤 证)
1
二、阳明病辨 证论治
(一)阳明病本证
1、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