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李汉宏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国的现代建筑正是继承了我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特点,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建筑文化的传承对促进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字】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受洋文化冲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基本上以现代建筑和外来建筑风格为主,传统建筑已经没有生存空间,沦落到只有在公园才能看到的地步。
各种欧式建筑冲击着我们的视野,我们优秀,传统,特色的古代主流建筑风格几近消亡,它的气势磅礴,它的美妙意境已经难得一见了。
发展中国现代建筑,需要我们不断的继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建筑的巨大发展。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成就中国古建筑泛指近代西方文明决定性地影响中华文明之前,在中国古文化主导下产生的建筑物、构筑物、建筑方法和相关体制。
中国古建筑的影响范围遍及半个亚洲和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在世界建筑历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不少汉字就借用两坡定的建筑形象来造字,现代汉字中偏旁部首中的“宝盖头”就是建筑形象的直接表现。
相对于西方文明,中国的古建筑充分发挥的木材这种建筑材料的优势,以四角起翘的大屋顶和斗拱为象征;同时,沿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绵延几千公里,从战国时代就开始修筑的长城,在失去了防御北方游牧蛮族的历史作用之后,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当代建筑领域里,把使用木材和传统施工方法,按照传统样式建成的建筑叫做“古建”;把使用混凝土或者钢材或其他建筑材料,并且使用现代建筑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模仿古建筑形式的建筑叫“仿古建”。
傣族风俗建房方案

傣族风俗建房方案1. 引言傣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文化。
傣族人民建房的方式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他们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考虑到社会交往、气候和实用性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傣族人民的风俗建房方案。
2. 地理环境与气候因素傣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和热带雨林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
由于雨量充沛,傣族人民注重排水系统的设计,以应对常年潮湿的环境。
同时,建筑通风系统的设计也非常重要,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去湿。
3. 建筑材料的选择傣族人民建房的主要材料是木头和竹子。
这是因为木材和竹子是当地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傣族的建筑使用传统的榫卯结构,通过木榫和卯榫的连接方式,使建筑更加牢固。
4. 民居布局傣族人民的民居通常是独立的小木屋,庭院和室内分开布局。
庭院被用作集会和社交活动的场所,室内则是居住和休息的空间。
庭院和室内之间通常有一条从大门延伸到庭院的长廊,起到连接两者的作用。
5. 建筑装饰与雕刻傣族建筑注重装饰与雕刻,常常在建筑的梁柱、窗户、门等部位进行精美的雕刻工艺。
雕刻常常以傣族传统图案为主题,图案通常包括动物、花卉、人物等元素,呈现出傣族的独特艺术风格。
6. 建筑仪式和寓意在傣族传统文化中,建筑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和寓意的体现。
傣族人民会邀请一位具有建筑经验的长者,进行一系列祭祀和仪式,以祈求建筑的平安和吉祥。
傣族人认为,建筑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居所,更是象征着家族的荣耀和辈份的象征。
7. 建筑维护与传承傣族人民非常重视建筑的维护和保护。
他们定期对建筑进行修缮,以确保建筑的安全和耐久。
同时,傣族人也非常重视建筑技术的传承,他们会将自己的建筑技巧和经验传授给后代,以保持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8. 结论傣族的风俗建房方案在考虑到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通过选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合理的建筑布局和精美的雕刻装饰,傣族人民打造出了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而闻名。
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又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一、苗族建筑特点1. 纵横交错的结构:苗族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采用挂篮搭建,以木柱、木梁和木板相互扣接而成。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结构不仅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还能有效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坡屋顶的设计: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呈坡形,一般是由精心选料的青瓦覆盖。
坡屋顶能够有效排水,并在雨季和雪季为建筑提供保护。
此外,屋顶还被用作堆放农作物和其他物品的场所,充分利用了空间。
3. 彩绘和雕刻的装饰:苗族民居的外立面常常以鲜艳的彩绘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有时还会绘制苗族人物、花鸟等图案。
这些装饰既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 紧密连接的村落布局:苗族民居多集中于山区,村庄布局紧密,房屋相互依托,形成村寨群落。
村落内的房屋之间用木桥或石桥相连,以方便人们来往。
这种布局不仅带来了交流和便利,还强化了苗族人民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苗族建筑的文化意义1. 生态环境保护:苗族民居建筑多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头、竹子等,并采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施工方法,如雕刻、绘画等。
这一传统使得苗族人民不仅注重了建筑的实用性,还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2. 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居建筑中的彩绘、雕刻等装饰元素蕴含了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3. 社会交流与合作:苗族建筑的集中布局和村寨群落形成,鼓励了苗族人民之间的社会交流和合作。
这种紧密的村落布局不仅便于人们之间的互访互助,还为传统节日、婚嫁等集体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强了社区和家庭的凝聚力。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壮族传统文化中,民居和建筑材料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建筑技艺。
本文将介绍壮族的传统民居和建筑材料,并探讨其在壮族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特点与建筑风格壮族的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一般分为堂、居住区和厨房等不同功能区域。
整体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构造,檐角翘起,屋顶呈翼型或拱形,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壮族的传统民居多层楼房,通过板梯或梯子连接各个楼层,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墙壁一般用竹篾或木条编织而成,外墙则采用剪砖或夯土等技艺,使得建筑造型更加美观大方。
在建筑风格方面,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注重兼收并蓄。
壮族建筑融合了汉族、苗族、瑶族等邻近民族的建筑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壮族风格。
例如,在屋顶布置方面,壮族建筑采用屋角木梁、砖墙勾缝等细节处理,展现出民族建筑的精细和独特之处。
同时,壮族的传统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材料多采用当地资源,如竹子、木料、石头等,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二、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应用壮族的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1. 木材:木材是壮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壮族人熟练运用木材进行屋架、柱子、梁等建筑构件的搭建。
木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适应性,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有效地消除声音和吸收湿气。
同时,木材还能够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和温度的稳定,使得民居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
2. 石头: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使用石头来筑墙和铺地。
采用石头建筑,能够增加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石头还能抵御火灾和潮湿,使得民居更加安全可靠。
此外,石头具有独特的纹理和质感,为建筑注入了一份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3. 彩绘: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以壁画和彩绘作为装饰元素。
壁画常常以纹身和图案为主题,通过图形和颜色的运用,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彩绘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壮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承前启后,创新贵州民族特色村落传统建筑文化

文物古建WENWU GUJIAN承前启后,民族村落是指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点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居住形式。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建筑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民族工作开展的重要资源。
传承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对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因此,建造民族特色村落非常必要,同时还需要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村寨建筑文化。
▚贵州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分析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17个少数民族,从《贵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可以看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是贵州省民族特色村寨数量排名前三的地区,总计有809个民族特色村寨,占全省的60.91%。
这些民族村落集中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特征和民俗文化特点,也体现了不同时间、地域和文明类型下民族聚居形态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些村寨对于研究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国务院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重点工程项目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政府都积极参与并实施了相关项目,取得了明显进展。
然而,通过专家学者的田野调查发现,贵州民族特色村寨在建筑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
贵州民族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也呈现出两种形态。
一是有些民族村落出现了再次衰落的现象。
这类村寨在当地政府政策和外来资金的推动下,经历了短期的繁荣兴旺后再次陷入衰败,形成了所谓的“空巢村”。
这主要是由于对民族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于单纯,未能满足现代人类生活的需求。
在保护与传播民族村落建筑文化方面缺乏正确的途径和本土民族文化力量的支持。
二是部分民族村寨经历了涵化过程。
由于贵州民族聚居区域的特点,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陶媛;孙杨栩;唐孝祥【摘要】2012年10月,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
会议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就"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研究"、"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The 19th Chinese academic conference o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was held in Nanning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October 2012. The meeting’s theme i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four main topics such a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dwelling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its relevant reg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updating cities, application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element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were warmly discussed.【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传统民居;历史街区;传承与创新【作者】陶媛;孙杨栩;唐孝祥【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98.92012年10月23日至25日,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广西南宁市南国弈园隆重召开。
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从平遥古城看古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从平遥古城看古民居的传承与发展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庄严巍峨,金碧辉煌的宫殿楼台、寺庙庭院固然代表了当时的文明高峰,但散落在民间的无数普通的院落和民居,才是每个时代的基石,正是它们,构建了令人惊叹的繁华盛世,支撑起延绵不绝的古代文明。
它们也是中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产种类,凝固着文明基因与历史信息,最能花期人们对传统与历史的回忆。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挤压,古民居已成为遗产保护的“重灾区”——它们或是被人为拆毁;或是因无人管理,日益破败消亡;或是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或是搬来迁去,脱离了环境和本身的文脉;即使是那些幸存下来被重新利用的,很多也只是徒具简单的建筑外形,而失去了传承文化与精神的内涵。
从历史文脉,地域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对传统建筑和乡土民居的过去进行了研究,进而通过对古城平遥这一具现的古建民居调查、解析,有小见大,由局部现整体,展现现今古民居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前途。
最后,使这种褪色的文明记忆——古民居,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时代的潮流下,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下,我们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可以与此交融共生,有力的保护,美好的前途和顺便的发展,是本论文对古建民居的研究目的。
一、平遥古城概况与建筑特点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全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里分布着数以千计的传统古民居,构成了城内庞大、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
古城内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四合院有3797处,其中400处保存完整这些传统民居,仍然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形体神韵,在现代高楼林立城市里呆久了的人们,来到平遥古城,顿生一种新鲜的快意。
平遥古城的民居,既有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具有普遍性的建筑手法,又有着当地鲜明的地方特色。
平遥民居都分布在各个四合院里。
宅门前有石狮(门匾),有的还有上马石、拴马柱。
宅门内有影壁,四合院里多用垂花门、矮花墙把院分割为“日”字型的二进院或“目”字型的三进院,院型多为南北长、东西窄的北向长方形。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设计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
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在当今国际、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
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
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
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
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
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
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
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
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
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
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
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
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对本地传统的建造技术的运用。
本地传统建造技术是各族人民在不断追求改善生存环境的历史进程中摸索出来的一套最有效地利用本土资源、最经济地进行建设的适宜性技术,广泛运用于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民族建筑风貌特征。
如木结构建筑的榫卯建造技术、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术、干栏吊脚楼建造技术、北方火炕采暖建造技术等。
由于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些民族建筑文化正逐渐走向消亡。
重新认识传统建造技术中的先人智慧和生态理念,对其进行改良和革新,以适应现代建造的时空能效,使传统建造技术重获新生,充分发挥其适用性技术的生态性、经济性,才能满足村寨建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求。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建设富而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将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只有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才能使村寨的发展回归
本源,使民族特色村寨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步入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