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的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中医整脊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前言本《指南》由XXX发布。

本《指南》由XXX提出、起草并归纳。

本《指南》由XXX、XXX负责起草,由XXX、XXX、XXX、XXX、XXX等参加起草。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X、XXX等。

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

由于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骨关节旋转、倾斜、错位,导致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或椎管,刺激到脊神经或脊髓;或因骨关节错位、椎间孔移位,导致神经根位移与椎间盘产生卡压,引起腰椎活动障碍、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传统称“腰腿痛”或“腰骻痛”。

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护理。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2要求2.1诊断2.1.1诊断要点2.1.1.1病史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以男性为主,有腰部外伤、积累性损伤或外感风寒湿邪等病史。

2.1.1.2症状反复发生发火的腰腿痛或纯真性腰痛或下肢放射痛。

棘间及椎旁有牢固压痛点,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因咳嗽、喷嚏或翻身而加重。

腰椎呈现侧弯、平腰或后凸畸形,腰部活动受限。

患肢可呈现肌肉萎缩、受累神经根区的感觉消退或痴钝,踝及踇趾背伸力减弱。

2.1.1.3体征2.1.1.3.1脊柱姿势患者常出现脊柱姿势的异常改变,如:腰椎过度前屈、腰椎生理曲度平直或反张、腰椎侧凸。

2.1.1.3.2脊柱运动受限患者的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运动都可有不同水平的受限,尤当前伸疼痛最明显。

12.1.1.3.3压痛点和放射痛一般在病变棘突间隙及椎旁1~2cm处,有明显压痛点,常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据报道其阳性率可达90%左右。

2.1.1.3.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示腰3、4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但阴性不能排除腰3、4以上的椎间盘突出。

2.1.1.3.5股神经牵拉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醒腰2、3椎间盘突出。

2023年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

2023年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

2011年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
优化1000字
2011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腰痛诊断与治疗指南》,明确了
腰痛(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该指南结合实践和
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医生和患者进行诊疗的依据。

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该疾病通常表现为下腰痛、下肢放射痛、
肌力下降等症状。

在治疗方面,该指南提出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选择。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目的是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按摩、理疗等,
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和肌肉松弛;手术治疗是保守治
疗无效后的选择,主要是清除压迫神经的椎间盘组织。

该指南的出台有效地引导了临床医生的治疗选择,并取得了明显的
疗效。

然而,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药物治疗亟待优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对症治疗,没有针对疾病本身的干预措施。

因此,如何研发有效的干预药物成
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物理治疗需要进一步规范:物理治疗中存在手法不规范、操作
不当等问题,在实际治疗中可能会引发并发症,因此需要有更为严
格的规范和标准。

三、手术治疗需精细化管理:手术治疗需要进行严格的手术适应症、术前评估、术后康复等管理措施,以保障手术的效果和减少术后并
发症。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涉及医学的多个领域,在实践中需要
科学理性地选择治疗措施,避免盲目使用和不合理的治疗方式,从
而更好地治疗和预防腰痛这一常见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主要因为腰椎间盘的突出压迫神经或脊髓引起的病症。

常见症状包括腰痛、臀部疼痛、下肢疼痛等。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诊断:
1. 病史询问:医生会了解患者的病史,了解疼痛区域、疼痛时间等情况。

2. 体格检查:主要检查脊柱的外观、范围、活动度等,以及检查患者腰椎间盘受损的范围、程度等。

3.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脊柱情况及腰椎间盘突出情况。

治疗:
1. 保守治疗:物理治疗、按摩、理疗、针灸等都是常用的保守
治疗方法。

2. 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消炎、镇痛、肌肉松弛剂类药物治疗。

3.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症状,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
1. 保持正确的体位:注意腰部的保护,例如长时间前屈抬物时,应蹲下手抬物,而不是直接弯腰抬物。

2. 保持适量的运动:运动有益身心健康,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
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弹性和韧带强度。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干坐、站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诊疗方法可以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能够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带来的影响。

针灸理疗科优势病种 (1)腰痛文档

针灸理疗科优势病种 (1)腰痛文档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医病症诊断标准》,中医病名参照《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

(1)起病有缓有急,四季皆可,常有内伤、外感或跌仆挫伤史。

(2)以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活动受限为主症。

(3)好发年龄为30—60岁,男性多于女性。

(4)临床多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扑损伤为标。

(5)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麻醉学专业用《疼痛诊疗学》(谭冠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1)腰痛及臀部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根的炎症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根本原因)、股神经痛、骶神经痛】,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2)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3)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都可出现肌内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5)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二)疾病分型1、中医证侯分类(1)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湿热腰痛: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则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3)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卧不便,重者不能转则侧。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部分病人有跌仆闪挫史。

(4)肾虚腰痛:○1肾阴虚: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绵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常见原因。

其发病机制是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或退变同时纤维环变性破裂髓核脱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多数本病患者经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约有10%~20%的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一、流行病学特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男性多于女性,这与劳动强度大及外伤有关。

90%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L4~L5和L5~S1椎间隙。

青少年也可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明显外伤使软骨板破裂所致。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合并骨质疏松或退变性不稳导致椎间盘脱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及腰椎畸形,病情较为复杂。

二、临床表现因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程度、病理变化、椎管管径以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

(一)症状:1.腰痛伴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性疼痛;2.下肢麻木无力;3.大小便功能障碍(巨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4.腰椎活动受限,姿势异常。

(二)体征:1.立位检查:腰椎畸形,生理前凸变小、消失,甚至变为后凸,不同程度侧凸;腰部压痛点,可引发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腰椎活动受限。

2.仰卧位检查: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下肢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肌力及反射异常。

3.俯卧位检查:腰部压痛点;股神经牵拉试验。

(三)辅助检查:1.腰椎正侧位X线片:可提供一些间接征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大致定位及初步诊断。

同时为鉴别诊断腰椎其他疾病提供依据。

2.CT、MRI检查: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移位情况,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最重要的方法。

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较高,但真正需要住院治疗者甚少,一般早期仅卧床休息加服药物均可缓解或治愈。

对需进行特殊治疗的一定要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有突出者并非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有出现与影像学相一致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才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推拿科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方案一、定义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伤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重要症状旳一种病症。

我科腰痛患者西医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根据1.中医诊断原则:中医诊断原则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新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原则ZY/T 001.1~001.9—94;旳有关诊断。

病史:一是外伤而是劳损三是肾气局限性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2.西医诊断原则参照制定旳《腰椎间盘突出症》:1、临床体现1.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旳症状。

并且是多见旳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2.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轻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旳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旳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对应旳神经根支配旳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方突出旳髓核、游离旳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体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旳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旳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肢体麻木感有旳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体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起旳麻木。

2、辅助检查(1)CT直接征象为向椎管内呈丘状突起旳椎间盘阴影,或为软组织肿块影,硬膜囊受压变形或移位。

继发征象如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小关节增生,侧隐窝狭窄椎板增厚,中央椎管狭窄旳等。

(2)MRI对诊断椎间盘突出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一样层面旳矢状像及所累及椎间盘,可以观测病变椎间盘突出形态及其与脊髓关系。

三、辨证分型1、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2020中国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2020中国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2020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一、背景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和感觉异常。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生活习惯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制定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对于指导临床实践、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病患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概述2020年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的制定是在广泛征求国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实践经验,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权威、科学的诊疗方案。

指南内容全面、系统,明确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与康复策略,有助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对于规范诊疗行为,改善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诊断1. 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和感觉异常,患者常伴有腰部活动受限,甚至出现下肢乏力或无力。

患者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和自发痛。

在临床诊断中,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包括X线片、CT、MRI等。

2.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指南》的相关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有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所见;(2)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3)症状可患者经过去除或者缓解了。

四、治疗1. 药物治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首先应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疼痛和炎症,可选用镇痛药、抗炎药、肌松药等。

但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严格遵医嘱使用。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治疗手段,包括理疗、康复训练、针灸等。

适当的物理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腰部功能。

3. 外科手术对于部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TCD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M51.0↑G99.2*/M51.1G55.1*/M51.2)行椎间盘微创介入、针灸及理疗等非外科手术综合治疗(二)诊断。

《外科学》(第七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X线平片上相应神经节段有椎间盘退行性表现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结合CT、MRI 等方法,能准确地作出病变间隙、突出物大小、神经受压情况及主要引起症状部位的诊断。

如仅有CT、MRI表现而无临床表现,不应诊断本病。

(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血瘀证:2、寒湿证:3、湿热证:4、肝肾亏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等非外科手术治疗。

(五)标准住院日为≤15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TCD编码:BGS000)和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M51.0↑ G99.2* /M51.1G55.1*/M51.2)2、门诊保守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或腰椎畸形者。

(七)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八)微创介入术前准备1-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胸片或胸透、心电图;(5)CT或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对于部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椎间盘造影、小关节封闭、神经根封闭或硬膜外封闭以确诊;(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疗方案【定义】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称为偏痹。

常见于L4—5及L5—S1间隙。

【病因】1、传统医学:中医学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的失调和腰痛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引发本病的原因,l是外伤;2是劳损;3是肾气不足、精气衰微、筋脉失养;4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使经络困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

”2、现代医学:内因:①、间盘先天发育异常。

②、间盘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和抗负荷能力减退。

外因:①、一次较重的外伤。

②、反复多次轻度外伤,积累性损伤。

③、寒冷刺激。

【病理变化】l、突出前期髓核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纤维环反复损伤、变薄、产生裂隙,病人可有腰部不适或疼痛,无放射性下肢痛。

2、突出期神经根发生急性创伤性炎症反应,充血、水肿、变粗和极度敏感。

3、突出晚期①、突出物纤维化、钙化。

②、椎间盘整个变性,纤维环皱缩,椎体上下面骨质硬化,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

③、神经根发生粘连、变性、萎缩,其支配区运动、感觉丧失。

④、黄韧带肥厚为继发病变。

⑤、椎间关节退变与增生,因间盘突出后,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代偿性负荷增加。

⑥、继发性椎管狭窄。

【分类】根据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类:1、旁侧型突出:突出物位于间盘的后外侧,压迫神经根,引起放射性腿痛。

①、根肩型: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外前方(肩部),将神经根向后内侧挤压,脊柱多向健侧弯,向患侧突。

②、根腋型: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内前方(腋部),将神经根向后外侧挤压脊柱多向患侧弯,向健侧突。

③、根前型: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前方,将神经根向后侧挤压,脊柱生理前突消失,前后活动均受限,多无侧弯畸形。

2、中央型突出:①、偏中央型:偏于一侧,主要压迫一侧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或两侧均受压,但一侧较轻,一侧较重。

②、正中央型:位于正中央,压迫两侧神经根和马尾神经。

大小便功能障碍,鞍区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一、症状与体征1、腰痛与放射性腿痛特点:①、根性放射痛。

②、疼痛与腹压有关。

③、疼痛与活动、体位有明显关系。

2、跛行:患肢不能正常迈步及负重,常需扶拐行走。

3、腰肌痉挛、脊柱畸形和活动受限。

4、棘突间旁侧压痛与放射痛。

5、神经功能损害。

①、运动: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②、感觉: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可出现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

③、反射:L4一5胫后肌,L5一S1跟腱,L3一4膝。

二、常用检查方法及体征1、直腿抬高试验2、直腿抬高加强试验3、屈颈试验三、辅助检查1、X线检查:腰椎正侧位片①、腰椎外形改变:侧弯畸形,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严重可后凸。

②、椎间隙宽度改变:椎间隙可变窄,间盘退变。

③、椎体前后上下缘骨质增生,呈唇样突出。

④、小关节突增生肥大硬化;为间盘退变或突出的继发变化。

2、CT可清楚地显示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移位的情况,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

3、MRI可更细致地显示间盘、神经根及其神经周围的硬膜囊外脂肪等组织。

【诊断】一、需解决的问题1、肯定腰腿痛确系由间盘突出症引起、确实能识别和排除结核、肿瘤、脊椎滑脱、脊椎裂等疾患。

2、确定突出的平面,明确定位。

3、确定突出的类型。

4、有无合并疾病的存在、椎管狭窄、滑脱。

二、诊断要点1、有腰部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史,多数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放射至小腿或足,腹压增加疼痛加重。

3、棘突间有明显压痛点,同时向下肢放射。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及反射改变。

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萎缩。

5、X线片排除腰椎其他病变。

CT显示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鉴别诊断】1、骶髂关节劳损:无明显放射痛,无肌力、感觉及反射改变,压痛点在骶髂关节,不在棘突旁。

2、梨状肌综合征:臀部压痛、臀肌萎缩、无棘突压痛、梨状肌紧张。

3、腰椎结核:结核症状:低热、盗汗、消瘦、血沉加快,X线片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

4、椎管肿瘤:椎管内、椎管外肿瘤,渐进加重,与腰部活动无关,休息也不能缓解,MRI可鉴别。

5、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弯腰痛缓、症状多、体征少。

【治疗】保守治疗1、适应症:(1)、初次发作,或病程短者。

(2)、病程较长,但症状体征较轻者。

(3)、经影像学检查突出物较小。

(4)、不能施行或不同意手术者。

2、方法:(l)、理筋手法:牵引按压法、颤腰法、斜扳法。

(2)、固定方法:绝对卧硬板床休息,大小便均不应坐立,2~3周后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

(3)、骨盆牵引:用于初次发作及反复发作的急性期。

(4)、练功活动:飞燕点水、仰卧搭桥、五点支撑法等。

(5)、药物治疗:①辩证施治a、肝肾亏虚型:腰腿酸痛、膝软无力,劳累后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无华、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或补肾壮筋汤加减。

偏阴虚者面色潮红、咽干喉噪、倦怠无力、心烦失眠、多梦、舌红少苦,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方用四物汤合左归丸。

b、外邪侵袭型:偏寒湿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加重,肢体发凉,舌淡苔白,脉沉紧,治宜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方用羌活胜湿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

偏湿热者腰腿灼痛,腿软无力,遇热或雨天加重,恶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除湿,方用二妙散加减。

c、气滞血瘀型:腰腿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转侧不利,舌质暗,脉弦紧。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②、中成药可给内服腰痛宁、祛风止痛胶囊,静点丹参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等活血化瘀类药物。

③、外用药局部中药热敷,外用奇正炎痛贴膏等。

④、西药症状轻者可用芬必得等;症状严重者,可采用脱水疗法(20%甘露醇250毫升一日一次静点,连用三天后停药)。

(6)、针灸疗法:常用肾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后溪、太冲,每次选用3~5个穴位。

(7)、针刀治疗:主要采取针刀松解,配合相应的手法,在严格选择适用症的前提下(除外急性马尾综合征,游离性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较好疗效。

本疗法对外科手术后复发病例,尤其对术后软组织粘连致卡压症状明显者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1)、椎间孔扩大术:腰椎小关节是椎间孔的后壁,椎间盘突出时,多伴有小关节囊肥厚、肿胀引起椎间孔狭窄而卡压神经根。

根据病变节段对病变小关节进行纵向切割,刺透关节囊达关节突2-3刀出针。

2)、椎间孔松解术:、腰椎间孔外口松解术患者仰卧,腹下垫枕,皮肤无菌消毒后,选择病变节段的下腰椎横突定点,测深度,将针退回至皮下,向内侧倾斜30度,达到原针深度2倍到达骨面(横突体),再将针刀滑到横突上缘,压低针尾,与皮肤成10-15度的角,徐徐向内进针,可沿横突上缘,椎弓根上缘进入椎间孔下壁,针刀刀口线与椎弓根上缘平行向外自内依次切割2-3刀,切割深度不超过3㎜,再调整针刀方向,与椎间孔后壁平行,沿上关节突向上而下剥离2刀,出针。

注意:在进行针刀操作时,不要让针刀离开骨面,以免损伤神经根和椎间动静脉。

②、腰椎间孔内松解术:适用于L4-5、L5-S1病变间隙。

仰卧腹下垫枕,皮肤无菌消毒,找准病变节段椎间小关节下缘与上关节突内缘交点,针进入皮下后,针体向外斜5度,缓慢进针,遇骨质即为上关节突,再沿骨面进针,可触及黄韧带,刀下有柔韧感,徐徐进针,有阻力消失感和落空感时,进入硬膜外间隙的侧隐窝,退回针刀,沿黄韧带切割2刀,稍退针刀2㎜,压低针柄,使针刀口线与上关节突前缘平行并紧紧贴住骨面,再向外侧进针3-5㎜,松解椎间孔内口。

3)相关几个部位的松解术:①、棘突间点松解术:一般在病变椎间上下两个椎间棘突间,体位与椎间松解孔术一样,皮肤无菌消毒后,针刀口线与脊椎纵轴平行,快速进针到皮下,再缓缓进针,针尖穿过棘上韧带,有明显落空感时,刀锋穿过棘上韧带达棘间韧带深度,使针柄向头侧倾斜30-45度,向下往棘突的上缘推进,达骨面,调转刀口线90度,沿下位棘突的上缘骨面铲剥2-3刀,绝不要离开骨面,使针刀纵行疏通,横向剥离,刀下有松动感时出针。

②、横突肌点:针刀口线与脊椎纵轴平行并垂直于皮肤,快速进针于皮下,达横突骨面,调转刀口线90度,与横突平行,沿骨面切割横突间韧带3-5刀,深度与横突骨缘相同约3-5㎜左右,先从横突外侧再向内侧依次切割至横突根部。

③、梨状肌下孔点:大多腰间盘突出症病人伴有患侧坐骨神经痛,此时,患者仰卧位,皮肤消毒后,针刀垂直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并随时询问病人是否有向下肢串麻样感或电击样感,如有立即停止进针,并慢慢退针10㎜左右,再将针尖向外侧移动数毫米后,再试探推进10㎜左右,直至局部出现酸胀感时慢慢将针刀做横向、纵向剥离,如针下有柔韧感结节,可切1-2刀,使刀下有松动感为止。

④、腓总神经卡压点:部分病人患侧的下肢小腿外侧出现麻木感时,可松解腓总神经卡压点,一般在腓骨头、颈交界点,腓骨头尖部或腓骨头外侧点为卡压点。

针刀松解一般使用针刀口线与腓总神经平行,与小腿纵轴成45度,针体与皮肤垂直达骨面,铲剥骨长肌起始腱2-3刀,有松动感时出针。

带刃针具松懈的目的:一方面通过针刺经络的作用,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另一方面,有外科手术的作用,即松解粘连、铲除疤痕,使卡压的神经得到解除,使症状缓解和消失。

同时,通过对相关关节的关节囊、韧带的松懈,给松懈术后进一步手法整复提供良好的基础。

(8)手法整复通过斜扳法、对抗牵引下复位法、脊椎旋转复位法等手法,可使椎间隙增宽,减少椎间盘受压,或是受压的神经根解除卡压,突出的髓核虽然很难复位,但实践证明,病人临床症状可明显减轻或消失,如在针刀松懈术后再配合手法整复将会收到更加满意的疗效。

手术治疗适应症:(1)、至少三个月的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有不完全性截瘫症状者。

(3)、合并脊柱滑脱者。

(4)、其他原因不能进行非手术治疗者,但必须影像学上证实有明确的突出物压迫神经根。

【疗效评价】临床治愈:腰腿疼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腰腿疼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

好转:腰腿疼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

无效:腰腿疼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

【难点分析】1.急性患者疼痛剧烈,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右不愿接受手术治疗,不得不采取硬膜外留置止疼泵。

2.部分患者出院后短期内较易复发,康复期预防复发的手段较少,应对此方面开展专项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