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保守治疗中的运动疗法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缓解疼痛,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促进康复。
常见的运动包括温和的伸展、有氧运动和核心稳定性训练等。
但应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运动疗法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1级推荐)。
4.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电疗、按摩和牵引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和减轻压力。
但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并不明确,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2级推荐)。
三)保守治疗的效果评估保守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症状和体征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神经功能状态、腰部活动度等。
如果症状得到缓解,应逐渐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和工作。
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继续恶化,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师进行进一步治疗(1级推荐)。
总之,对于无显著神经损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非手术治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的时间一般为6~12周,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等。
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症状和体征评估,如果症状得到缓解,应逐渐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和工作。
运动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方法,包括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方向特异性训练和腰痛学校等。
在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运动治疗可以短期缓解坐骨神经痛,但长期随访患者在减轻疼痛或残疾方面没有明显获益(2级推荐)。
硬膜外类固醇激素注射(ESI)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对于根性症状明显的患者,ESI可以在短期内改善症状,但长期作用并不显著(2级推荐)。
腰椎牵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但目前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对缓解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的价值。
牵引治疗应在康复科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大重量、长时间牵引(2级推荐)。
手法治疗可以改善腰背部疼痛和功能状态。
对于没有手术指征的轻中度腰骶神经痛患者,手法治疗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根性症状,但应注意手法治疗有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2级推荐)。
(完整版)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病(TCD编码:BGSOOO)。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TO编码:M51.202)。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证候诊断1、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三、治疗方法(一)中医辩证论治1、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 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五灵脂6g(炒)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2、寒湿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全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全文)定义及自然病史问题1: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最准确的定义是什么?椎间盘的物质错位超过正常椎间盘边界范围,压迫神经,导致疼痛,无力,肌节麻痹或皮节感觉分布异常的一种疾病。
工作组专家共识问题2: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的自然病程如何?因目前并没有对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自然病程的相关研究,工作组一致同意,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患者无论治疗与否,均能得到改善。
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随着时间推移通常会出现萎缩/ 退变。
很多研究(但并非所有)显示随着突出椎间盘减小,临床功能逐渐改善工作组专家共识诊断及影像学问题3:何种病史和体检结果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肌力,感觉,仰卧位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 征,对侧Lasegue 征等体格检查结果可以帮助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诊断。
推荐等级:A仰卧位直腿抬高试验,并和坐位直腿抬高试验进行比较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有所帮助。
推荐等级:B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咳嗽冲击试验,Bell 试验,过牵张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弓形试验(slump test,注1),腰椎运动度,反射消失等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方面的作用。
推荐等级:I(证据不足)问题4: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最为合适的方法是什么?何时需要应用上述方法?目前并没有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影像学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的优势。
工作组专家推荐有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病史和体检阳性结果的患者,MRI 检查是最为合适的无创影像学检测手段。
若患者行MRI 检查存在禁忌,或者检测后无法判断结果,则推荐CT 作为次选手段。
工作组专家共识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并存在相对应病史和体检阳性结果的患者,推荐无创的MRI 作为影像学检测的首选方法。
推荐等级:A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并存在相对应病史和体检阳性结果的患者,推荐CT,脊髓造影,或CT 脊髓造影作为影像学检测的备选方案。
推荐等级:A目前电神经检查(electrodiagnostic study)用于诊断神经根压迫在临床中使用已经较为广泛,但该检查不能辨别神经压迫的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简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导致腰椎间盘脱出或破裂,压迫邻近的神经根或脊髓神经。
本指南旨在提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这包括使用非处方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以及采取适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那些经过非手术治疗未能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患者。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椎间囊肿切除术、椎板切除术和椎间融合术。
预防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姿势、适度的运动、避免长时间停留在同一姿势以及保持健康的体重。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非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而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体重。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身体向上拉伸,同时逐渐加大力度,直至患者感到疼痛缓解或者达到最大耐受范围。
2)斜扳腰椎法:患者侧卧,医师用手托住患者腰部,另一手用力向上扳拉患者上半身,同时用膝盖顶住患者下肢,使其腰部得到牵引。
3)牵引按压法:患者仰卧,医师用手托住患者腰部,另一手用力向下按压患者腰部,同时用膝盖顶住患者下肢,使其腰部得到牵引和按压。
4)腰椎旋扳法:患者侧卧,医师用手托住患者腰部,另一手用力向上扳拉患者上半身,同时用膝盖顶住患者下肢,使其腰部得到旋转扳拉。
二)针灸治疗1.主穴:肾俞穴、腰俞穴、大椎穴、风池穴、委中穴、足三里穴、曲池穴。
2.配穴:视病情配合选用,如加减肝俞穴、膀胱俞穴、三阴交穴、承山穴等。
3.常用针刺方法:直刺、斜刺、横刺、旋刺、点刺、刺血等。
4.常用灸法:温针灸、艾条灸、艾绒灸、穴位灸等。
5.常用配合疗法:电针、拔罐、刮痧、推拿等。
三)中药治疗1.活血化瘀方: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丹参、三七、赤芍、地龙、龙血竭等。
2.温通寒湿方:羌活、防风、桂枝、细辛、独活、川乌、姜黄、蒲公英等。
3.滋肾壮骨方:菟丝子、肉苁蓉、淫羊藿、巴戟天、枸杞子、桑葚等。
4.化湿利水方:瞿麦、茯苓、泽泻、车前草、苍术、白术、山药等。
5.调理气血方:黄芪、党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枸杞子等。
以上中药方剂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且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三、注意事项1.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等活动。
2.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尤其是腰部。
3.避免饮酒、吸烟等不良惯,保持良好的生活惯。
4.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忌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等。
6.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下肢尽量向后伸展,两手用力相对,有时会听到一声弹响,可以进行1-2次。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指南说明书

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以宗整脊医学研究院、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
参与起草单位: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北京理工大学医院、北京电力医院、北京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民族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省枣庄市新远大腰腿痛专科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贵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医学院、美国纽约卫生职业大学,新西兰李氏中医研究院、意大利禅医学中心、四川现代医院、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 。
主要起草人:韦以宗、林远方、师彬、陈世忠、潘东华、王秀光、韦春德、韦松德、孙国栋、郑晓斌、吕航、周灵通、苏健、陈熙洋、刘国科 参与起草人:中国:王丹丹、王松、王慧敏、王世轩、韦坚、韦东德、邓强、田新宇、孙胜林、冯华山、任鸿、江智宏(台湾)、安平、李明亮、李建军、李政、李娟、李雄文、吴曙粤、佘瑞涛、张世卿、张囯仪(香港)、张盛強、陈军、林明仪(台湾)、林峰、单衍丽、周霞、周红海、庞振龙、赵道洲、贾国波、高扬、郭珈宜、黄阿勇、曹书勤、曹向阳、康雄、梁树勇、傅瑞阳、鲍圣涌、蔡锦彜(香港)、谭树生、翟明玉、薛卫国美国:马桂英、宋阿丽、彭娅玲德国:Med Jurgen Bachmann澳大利亚:王文成、黄焕松印度尼西亚:郭健学加拿大:汤耿民意大利:陈君永俄罗斯:李庆和韩国:申秉澈 W F C M S二、标准起草过程简介(如:何时启动,如何开展调研,如何征求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召开了哪些审稿会,标准审定委员会讨论或投票会)本《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指南》标准于2021年7月16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立项启动。
起草专家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古今理论及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地查阅及分析,并对参考文献进行循证等级质量评价。
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诊疗指南1. 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指腰椎间盘的核心组织(核髓)因退变或外力作用而突出至纤维环之外,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的专业建议。
2. 临床表现2.1 症状- 疼痛:最常见症状,多为慢性疼痛,可突然加剧。
疼痛范围通常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及足部放射。
- 麻木与感觉异常:神经根受压可导致所支配区域的感觉减退或异常。
- 肌肉力量下降:长期神经根受压可能导致肌肉力量下降,甚至萎缩。
- 间歇性跛行: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2.2 体征- 腰部僵硬或活动受限。
- 压痛:在受压的神经根分布区有明显的压痛。
- 肌肉紧张或痉挛。
- 神经根功能试验:如直腿抬高试验及神经根牵拉试验可出现阳性。
3. 诊断3.1 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收集病史,注意疼痛的性质、范围、持续时间以及与活动、体位的关系。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
3.2 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显示腰椎间隙狭窄、侧弯、旋转不稳等退行性改变。
- CT扫描: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骨性结构的退变以及侧隐窝的情况。
- MRI:显示软组织结构更佳,可观察到椎间盘退变、髓核突出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情况。
4. 鉴别诊断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腰椎退行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 脊柱感染性疾病:如脊柱结核、脊柱化脓性感染。
- 脊柱肿瘤。
- 其他原因引起的腰腿痛:如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等。
5. 治疗5.1 非手术治疗- 休息:初期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 药物治疗:包括消炎止痛药、肌肉松弛剂、激素注射等。
- 物理治疗:包括热疗、冷疗、电疗、超声波等。
- 康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腰背肌锻炼,增强腰背肌力量。
5.2 手术治疗- 适应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马尾综合征等。
- 手术方式:包括椎间盘摘除术、椎间融合术、内固定术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主要因为腰椎间盘的突出压迫神经或脊髓引起的病症。
常见症状包括腰痛、臀部疼痛、下肢疼痛等。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诊断:
1. 病史询问:医生会了解患者的病史,了解疼痛区域、疼痛时间等情况。
2. 体格检查:主要检查脊柱的外观、范围、活动度等,以及检查患者腰椎间盘受损的范围、程度等。
3.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脊柱情况及腰椎间盘突出情况。
治疗:
1. 保守治疗:物理治疗、按摩、理疗、针灸等都是常用的保守
治疗方法。
2. 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消炎、镇痛、肌肉松弛剂类药物治疗。
3.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症状,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
1. 保持正确的体位:注意腰部的保护,例如长时间前屈抬物时,应蹲下手抬物,而不是直接弯腰抬物。
2. 保持适量的运动:运动有益身心健康,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
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弹性和韧带强度。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干坐、站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诊疗方法可以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能够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带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整脊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前言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发布。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提出、起草并归纳。
本《指南》由河南省正骨研究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负责起草,由鲍铁周、宋永伟、李新生、杨耀洲、毛书歌等参加起草。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鲍铁周、宋永伟、李新生、杨耀洲、毛书歌等。
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
由于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骨关节旋转、倾斜、错位,导致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或椎管,刺激到脊神经或脊髓;或因骨关节错位、椎间孔移位,导致神经根位移与椎间盘产生卡压,引起腰椎活动障碍、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传统称“腰腿痛”或“腰骻痛”。
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护理。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2要求2.1 诊断2.1.1 诊断要点2.1.1.1 病史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以男性为主,有腰部外伤、积累性损伤或外感风寒湿邪等病史。
2.1.1.2 症状反复发作的腰腿痛或单纯性腰痛或下肢放射痛。
棘间及椎旁有固定压痛点,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因咳嗽、喷嚏或翻身而加重。
腰椎出现侧弯、平腰或后凸畸形,腰部活动受限。
患肢可出现肌肉萎缩、受累神经根区的感觉减退或迟钝,踝及踇趾背伸力减弱。
2.1.1.3 体征2.1.1.3.1 脊柱姿势患者常出现脊柱姿势的异常改变,如:腰椎过度前屈、腰椎生理曲度平直或反张、腰椎侧凸。
2.1.1.3.2 脊柱运动受限患者的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运动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尤以后伸疼痛最明显。
2.1.1.3.3 压痛点和放射痛一般在病变棘突间隙及椎旁1~2cm处,有明显压痛点,常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据报道其阳性率可达90%左右。
2.1.1.3.4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示腰3、4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但阴性不能排除腰3、4以上的椎间盘突出。
2.1.1.3.5 股神经牵拉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示腰2、3椎间盘突出。
2.1.1.3.6 感觉改变表现为受压神经根所支配得皮肤节段会出现感觉得改变。
先为感觉过敏,后为感觉迟钝或消失。
2.1.1.3.7 腱反射改变股神经受压,膝反射减低;骶1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低。
2.1.1.3.8 肌萎缩及肌力减退某些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常出现患侧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萎缩。
2.1.1.4 影像学检查2.1.1.4.1 X线检查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片。
正位片椎体有旋转,有时可见脊柱侧凸;侧位片可显示椎间隙变窄,椎曲弓顶距离变小甚至消失,椎曲变直。
中老年患者多并有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X线检查还可以除外骨关节的破环、转移癌、骨结核、肿瘤、脊柱的先天畸形等。
2.1.1.4.2 CT检查目前已普遍作为该病的常规检查。
CT检查于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可观察到突出物的直接影像及与神经根、硬膜囊的相邻关系,并可了解椎管容积、黄韧带、神经根管等情况。
同时,还可从横断面图像测量椎管和侧隐窝的容积。
2.1.1.4.3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它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并可判断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硬膜囊与神经根受压的程度。
2.1.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方法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
常见的分型方法有以下几种:2.1.1.5.1 整脊学分型法――椎间孔型指椎间盘突出于后外侧椎间孔部位,压迫神经根。
症见单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椎间孔。
――椎管型指椎间盘突出于后方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马尾神经,也称“中央型”。
症见双下肢麻痹疼痛(可有一侧较重),鞍区麻痹,大小便无力或排便困难。
部分病人有腹胀,直腿抬高试验多为弱阳性。
CT和MRI可显示突出的椎间盘的形态及对硬膜囊的压迫程度。
――退化刺激型指椎间盘退化,自身的炎症刺激脊神经,引起以腰痛为主,并单下肢放射性麻痹。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弱阳性,此类型往往反复发作。
X线片椎曲轻度改变,侧弯不明显;有唇样增生,CT、MRI可显示突出的椎间盘有否破环或囊性气泡。
2.1.1.5.2 依据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分型――幼弱型纤维环为不全破裂,其外层尚保持完整,髓核可以还纳,破裂的纤维环可能得以愈合。
――成熟型纤维环连同髓核一并突出不能还纳,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中间型其纤维环破裂程度较幼弱型严重,此型可有突出物还纳和不能还纳两种情况。
2.1.1.5.3 依据突出程度和病理类型分型――椎间盘膨出指纤维环完整,髓核位于纤维软骨环范围之内,又可分为环状膨出和局限性膨出两种。
(1)环状膨出膨出在相邻椎体骺环之间,呈弥漫性环状隆起,纤维环完整。
一般无神经根受压,但可能有节段性椎管狭窄,从而波及神经根和马尾神经。
(2)局限性膨出纤维环完整,呈局限性隆起,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引起临床症状,切开纤维环髓核并不突出。
――椎间盘突出纤维环部分破裂,表层完整,突出的髓核为薄层纤维环所约束,切开纤维环后髓核自行突出。
此型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
――椎间盘脱出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已穿过纤维软骨环,但未穿过后纵韧带,突出物易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椎间盘游离髓核已穿过纤维软骨环及后纵韧带,并游离到椎管或到达神经根孔,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
2.1.2 诊断依据2.1.2.1 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窜痛,或腰僵,下肢放射性麻痹、疼痛,或双下肢麻痹、疼痛,大小便无力。
有典型的脑脊液冲击征。
2.1.2.2 腰部运动障碍,被动性体位。
2.1.2.3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弱阳性。
2.1.2.4 病程超过一月者,有明显的下肢肌萎缩。
2.1.2.5 X线片有某一椎间隙变窄,椎曲弓顶距离变小、侧弯,或CT、MRI显示椎间盘突出。
符合上述1、3、5者,可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1.3 鉴别诊断2.1.3.1 腰椎管狭窄症该症多发于中年人,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腰痛、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休息、下蹲时症状可减轻。
一般X线片、脊髓造影或CT检查可明确诊断。
2.1.3.2 腰椎结核部分腰椎结核患者可出现以腰痛或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临床表现,易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
但结核常为缓慢发病,进行性加重,无间歇期,多伴有午后潮热、全身乏力,身体逐渐消瘦,且实验室检查多有血沉加快,肺部多有原发病灶。
X线片可发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模糊不清,有明显骨质破坏及寒性脓肿形成,有时可见腰椎小关节的破坏。
2.1.3.3 梨状肌综合症其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很相似,但患者多无腰痛及脊柱体征,在梨状肌处有明显压痛及放射痛。
直腿抬高试验60°以前疼痛明显,但超过60°后疼痛减轻。
梨状肌局部痛点封闭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此乃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要点。
2.1.3.4 骶髂关节炎其压痛在髂后上下棘及骶髂关节处,骨盆分离、挤压试验均为阳性。
X线片显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硬化或狭窄。
2.1.3.5 马尾部肿瘤马尾神经肿瘤初期因侵及一条神经根,可出现根性痛,表现为腰痛、腿痛或腰腿痛,类似椎间盘突出的神经功能障碍。
但肿瘤的生长是持续发展的,故其症状多呈渐发的持续性加重,无间歇,不因卧床休息而减轻。
后期因肿瘤增大侵及多个神经根,故症状由一腿扩展到另一腿,出现双下肢自下而上的疼痛麻木,最终导致马鞍区麻木,直肠膀胱功能障碍,这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所出现的马尾神经障碍是不同的。
马尾神经肿瘤患者腰穿多显示不完全或完全梗阻,且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增高,脊髓造影或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
2.2 辨证2.2.1 血瘀型腰腿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俯仰不便,转侧不能,咳嗽时加重,间有便结溺清,烦躁口干。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2.2.2 痹症型2.2.2.1 寒湿型腰脊冷痛,肢冷无力,按有定处,有时觉下肢麻木重着,得寒痛剧,遇热痛减,溲溺清长。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紧。
2.2.2.2 风湿型腰脊疼痛,痛引下肢,肌肤麻木,痛无定处,走窜不定,与天气变化有关,伴有微恶风寒。
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虚细。
2.2.3 肾虚型2.2.3.1 肾阳虚腰痛绵绵酸软,肢冷麻木无力,久治不愈,喜按喜揉,遇劳尤甚。
常伴少腹拘急,面色白,畏寒,少气乏力。
舌质淡,苔薄润,脉沉弱。
2.2.3.2 肾阴虚腰痛绵绵,酸软无力,久治不愈,遇劳则甚。
常伴心烦不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3 治疗治疗原则本病治疗的首要是卧床制动休息。
可按急性期和缓解期分期论治,用理筋、调曲、练功为治疗原则。
2.3.1 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青壮年患者多为原发性,一旦突出,即出现充血炎症、水肿,与椎间盘一起压迫神经根,引起剧烈的腰腿疼痛,或单下肢放射性窜痛,夜不能寐,强迫性体位,甚至步行、站立都困难。
治宜:2.3.1.1骶管封闭疗法适应于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俯卧位,下腹部垫枕,使头部及腿部放低并使骶尾部突出。
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洞巾,在无菌操作下,用7号或9号输液针头刺于骶管裂孔处,与皮肤呈70~80°穿刺进针,当感觉有落空感时即告穿刺成功。
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且注药无过大阻力后,即可推注混合药液。
注药容量一般为40~70ml。
要求推药时要有一定速度,给予一定力度,达到借助于药液的容积和注入时的压力而松解硬脊膜外腔和神经根周围粘连的目的。
常用注射用药液成分为:确炎舒松25mg,0.25%利多卡因液5ml、维生素B1针100mg、维生素B12200mg、0.9%生理盐水10~50ml。
骶管注射治疗每5~7天一次,对治疗合适,且穿刺给药正确者,一般一次治疗即可见效,3~5次为1疗程。
2.3.1.2硬膜外腔注射疗法适应于腰3、4或腰、5椎间盘突出和椎管型突出。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下,以利于药物集聚于病变节段的患侧。
令患者尽量屈曲腰膝并双手抱膝,以使腰部突隆,扩大棘间隙,有利于穿刺。
(1)穿刺部位:穿刺的部位最好选在病变节段。
为避免在短期内多次穿刺同一节段而造成棘间组织的损害。
穿刺部位可酌情上下移动一个节段交替穿刺。
为确保疗效,穿刺部位不能超过病变节段的上下一个节段。
(2)消毒进针:常规消毒皮肤后,术者带上消毒手套,铺消毒洞巾。
穿刺部位局部麻药侵润后,用7号带芯腰穿针与皮肤呈80~90°针尖稍向头侧穿刺进针,针进入皮肤、皮下组织,并达棘间韧带部位时,拔出穿刺针的针芯,接上有3ml空气的5ml注射器。
左手背靠牢病人腰部,以利左手手指更好地固定针尾,避免进针速度过快造成穿刺过深。
右手持5ml 注射器,推注射器内栓以挤压注射器内空气,同时给予一定力度缓慢地向前推进穿刺针。
这时,右手给穿刺针的是向深部进针的力,左手给予的是适当的反作用力,以避免突然失手及进针过快、过深而造成的穿刺失败。
穿刺针抵触黄韧带和硬脊膜外层时(通常此两层结构融合在一起)会遇到一定阻力,一旦突破,常会产生落空感,与此同时,可见注射器内被挤压的空气突然减阻被吸入硬脊膜外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