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合集下载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课件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课件

政治领袖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崇尚权威和秩序
03
东方政治思想崇尚权威和秩序,强调社会稳定和和谐,主张通
过权威和秩序来维护社会稳定。
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
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西方政治思想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认为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强调个人自由和平等。
重视法律和制度
西方政治思想重视法律和制度,认为政治应该以法律为基础,通 过法律来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
西方教育观念的特点
强调个人主义
西方教育观念注重个人主 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 利,推崇个性发展。
重视创新与探索
西方教育重视创新和探索 精神,鼓励个人独立思考 、勇于尝试,推崇创新思 维。
强调实用技能
西方教育注重实用技能的 培养,强调个人在职业发 展中的能力,注重培养实 用型人才。
教育观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强调个体性
西方宗教观念注重个体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价值和尊严,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东西宗教观念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
东西方宗教观念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方宗教强调和谐、仁慈和道 德修养,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而西方宗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有助于保护个人 权益和推动社会进步。
西方民族倾向于以个体为单位,强调 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而东方民族则 更注重群体为单位,强调集体智慧和 共识。
东西民族价值观的对比
西方民族价值观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尊重个人隐私和独立,而东方民族则更注重 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
西方民族价值观注重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追求个人成就和成功,而东方民族则更 加注重精神修养和文化传承,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浅议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

浅议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

浅议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浅议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文化和事物,其热度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当然这与二十一世纪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不可分割,中西方交流的密切,使得研究中西差异尤为重要。

文化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这一解释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体现了这种差异表现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基本存在以下几点。

一、文化差异具体而言在精神上,主要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中方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以结构細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以结构整体综合见长。

文字上,中国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书画同源的特点,句法中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关系和时态,一般不作严格要求,强调以意会来把握。

西方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则往往有较严格一致的要求。

语言上,中国在文章章法和文字描写方式上习惯于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不可颠倒;来龙去脉必须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人物描写也以"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的整体刻画为特色,注重外在行为的描述。

西方的文学作品则可由任意一个中间局部开头,整体时空感不强,倒叙、跳跃、意识流、片段,这些更是其作品之特长;人物描写则以从头到脚,直到睫毛颤动等細节刻画为基本特色,注重不可见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描写。

二、教育差异所谓教育的差异,就是两种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氛围的差异。

东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太朴子心语真相永远是隐蔽的,高明的战略家每做一件事,绝不是表面展示的那么简单。

一石一鸟算不得谋略。

一石二鸟乃至数鸟才是战略思想的基本素养。

所谓的高瞻远瞩,也就如下棋,既要统观全局,更要比他人多看几步。

玄明正音简单地说,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文明是心物一元论。

也就是以三才之一的人为根本,将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合二为一的多维文明,也是万物一理,天人合一的整体论。

东方文明探索天地万物与整个自然所用的是内求法,也就是依靠圣人自身这个世间最先进、最强大、最精密的实验室,用功能最全且强大到无法估量的自心,去探索多维空间的奥秘。

单就《黄帝内经》一部书,就足以证明文化背景的优劣与否。

搞明白了这个道理,中医与道医,以及许许多多西方人无法理解的神秘文化,也就毋须困惑了。

再就对世界的认知方法来分析,东方文明是宏观论,先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也就是归纳法。

比如《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等。

把看似错综复杂的世间万象归类、简化,直至简单到一,也就是找到一切的根本共性。

再把一搞明白,也就万事大吉,合于无极大道了。

而西方的文明确是微观分析法,也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细分化。

就拿汉语与英语来作比较吧,汉语虽然难学,但是只要你掌握两三千字,甚至更少,就足以应对一切事务,甚至写出丰富多彩的诗词歌赋也不是什么问题。

英语貌似简单易学,但单词却是永远不够用的。

因为,每个单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过于单薄。

汉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一篇文章,一部书。

不同的组合,不同的语速音韵乃至表情动作与交流背景,都有其复杂多变甚至是多个层面的内涵解读。

这一点,也是西方人学中文最挠头的地方。

每一个汉语都是真言咒语,都有其强大的能量信息。

而且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无论用书写还是默念、朗诵、吟唱,都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神秘能量……西方文明不同于东方文明还有一个重要差别,就是注重向外求,追求物质化。

经过千辛万苦,现在却发现物质是空的,只不过是能量与信息的暂时组合而已。

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

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

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我在辅导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学英语时有这样一个句子“A bird in the tree .”,意思是“一只鸟在树上。

”我拿来考我正在读大学英语专业的表妹:“请你用英语说‘一只鸟在树上。

’”她想了一下说:“A bird on the tree .”这正是我要的结果!我告诉她中文要讲“鸟在树上”,英文要讲“鸟在树里”。

当时我小孩问我为什么要这样讲的时候,我告诉她这是一种习惯,就像“请进来”和“进来请”一样。

对小学生用“习惯”来解释是可以的,但是对大学生,仅仅用“习惯”来解释是不够的,还要讲讲“习惯”背后的原因。

中文要讲“鸟在树上”,英文要讲“鸟在树里”,或者说,中文会讲“鸟在树上”,英文会讲“鸟在树里”,这种“习惯”的背后,是因为我们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用直观的方式,用自身或地面为参考,树在地面之上,树一般比人高,因此我们说“鸟在树上”。

西方人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因为鸟不可能停在树顶之上,因此说“鸟在树里”。

上面这个例子极好地说明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

概而言之,中国人与西方人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

中国人先整体后部分,先集体后个人,先原则后具体,西方人与我们正好相反。

同时,我们偏重于用直观的方式看问题,西方人偏重于用逻辑推理的方式看问题。

因此,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没有国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自家?”在西方人看来,就像我们看待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没有个人的自由,哪有团体的自由?没有团体的自由,哪有国家的自由?”一样,都是十分难以理解的。

另外,我们比较强调静态,西方人比较强调动态。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为地缘关系,其二为语言文字。

中国古代是一个发达的农耕社会,从而发展起与此相适应的思想、伦理、政治、经济、艺术和哲学。

农耕社会憧憬安居乐业,与静态特点相关的一切就更容易得到鼓励而蓬勃发展起来。

长时期地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使得家族发展得很快,自然而然地形成家族观念。

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方文化的论战

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方文化的论战

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文化论战陈独秀在文化史上的贡献长期以来被忽略。

探讨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正确评价陈独秀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东西方文化论战实质上是国粹主义,全盘西化、折衷调和、综合创新等各种文化观相互抵制、批判、影响、吸收的过程。

这些观点纷繁复杂:折衷调和派中有派、全盘西化中有完全的全盘西化和不完全的全盘西化,新的文化观中有积极的偏激的文化观,旧的文化观中有改良的顽固的文化观。

如果不清楚发起人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态度和作用,就难以搞清楚一些文化观的由来和各种文化观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也说不清陈独秀是如何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

一、对东西方文化的辨析在东西方文化的论战中,陈独秀做出了贡献,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区别异质。

1915年9月,陈独秀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等文章,将东西方文化两个不同质的东西加以区别,在当时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话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此,才有对东西方文化谁优谁劣、谁向谁学习的问题。

这很像黑格尔写《小逻辑》,马克思写《资本论》一样,都是矛盾分析法,从浑沌中找出差别,一切矛盾由此展开。

不同的是,黑格尔分析的是精神世界,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陈独秀分析的是东方文化。

在陈独秀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将东西方文化与新旧对立联系一起思考,新派内部,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赞同的如汪叔潜(注: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916年2月15日1卷6号。

),反对的如张煊(注:张煊《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国故》1919年5月3期。

)、常燕生(注:常燕生《东西文化问题质胡适之先生》《现代评论》1926年8月9日。

),基本倾向是接受了陈独秀的观点:东方文化是旧,西方文化是新,认识新旧关系即认清了东西方文化关系。

(二)剖析模式。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同时存在而又不属于同一时代(东方文化代表了封建时代,西方文化代表了资本主义时代)呢?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东师《中国思想史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

东师《中国思想史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
A. 以理杀人
B. 异端犹两端
C. 六经皆史
D. 明体适用
满分:3 分
6. 王守仁的后学中主张“天根”把心学引入禅学的是()
A. 王畿
B. 邹守益
C. 王艮
D. 聂豹
满分:3 分
7. 晚明时期曾有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曾与一位中国的士大夫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一书,请问这位中国的士大夫是谁?()
13. 《敬告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于1915年《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严复在传播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同时,还宣传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国粹主义主张弘扬传统文化,是一种复古思潮。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下面的学派属于考据学的是 ()
A. 泰州学派
B. 吴派
C. 皖派
D. 扬州学派
满分:3 分
2. 下列人物属于心学的人物是()
A. 陈白沙
东北师范东师2014春2013秋2013
东北师范东师2014春2013秋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 本作业是随机作业答案没办法上传,需要的看我注册名字 索取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东师是随机,要答案的查看我的注册名字来 索取 、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满分:3 分
5. 民国时期思想的重要交锋有()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陳獨秀五方风土不同,而思想遂因以各异。

世界民族多矣:以人种言,略分黄白;以地理言,略分东西两洋。

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若南北之不相并,水火之不相容也。

请言其大者:(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儒者不尚力争,何况于战?老氏之教,不尚贤,使民不争,以任兵为不祥之器;故中土自西汉以来,黩武穷兵,国之大戒。

佛徒去杀,益堕健斗之风。

世或称中国民族安息于地上,犹太民族安息于天国,印度民族安息于涅,安息为东洋诸民族一贯之精神。

斯说也,吾无以易之。

若西洋诸民族,好战健斗,根诸天性,成为风俗。

自古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欧罗巴之全部文明史,无一字非鲜血所书。

英吉利人以鲜血取得世界之霸权,德意志人以鲜血造成今日之荣誉。

若比利时,若塞尔维亚以小抗大,以鲜血争自由,吾料其人之国终不沦亡。

其力抗艰难之气骨,东洋民族或目为狂易;但能肖其万一,爱平和尚安息雍容文雅之劣等东洋民族,何至处于今日之被征服地位?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忍辱。

民族而具如斯卑劣无耻之根性,尚有何等颜面,高谈礼教文明而不羞愧!(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庭为本位。

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

英、美如此,法、德亦何独不然?尼采如此,康德亦何独不然?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

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

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

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人权者,成人以往,自非奴隶,悉享此权,无有差别。

此纯粹个人主义之大精神也。

自唯心论言之:人间者,性灵之主体也;自由者,性灵之活动力也。

自心理学言之:人间者,意思之主体;自由者,意思之实现力也。

自法律言之:人间者,权利之主体;自由者,权利之实行力也。

所谓性灵,所谓意思,所谓权利,皆非个人以外之物。

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名与个人主义相冲突,实以巩固个人利益为本因也。

浅谈中西思想差异

浅谈中西思想差异

浅谈中西思想差异姓名班级内容提要:中国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中国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

哲学上将中国传统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进行比较。

伦理学上从儒家与基督教的比较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上进行比较。

反映中西思想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由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上引起的上层建筑的差异。

主题词:哲学伦理思想差异中国西方引言当今世界,各种学科的交叉综合趋势日益发展。

19世纪80年代以来,我过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中西方文化,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比较热潮,呈现百花开放的局面。

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明显加强。

具体科学给与哲学产生极大影响,新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丰富了哲学的世界,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因此,自人类的文明发展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伴随着哲学的发展开始不断的进化,不断的进行长达几千年的争论。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人类的智慧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管是中国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的哲学思想都是统一于整个人类的文明之中。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之后,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传播,另一方面是现代西方哲学哲学的出现和传播。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但基本可以归为两种思潮,即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事实上,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思想智慧,为人类的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注意哲学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哲学,堪称一朵奇葩,它存在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唯心主义观点,与马克思哲学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巨额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有源远流长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

如“五行说”起源很早,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推测黄帝“建立五行”。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其主要理论形式是气一元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 作 背 景
东西方文化论战实质上是国粹主义,全盘西化、 东西方文化论战实质上是国粹主义,全盘西化、折衷 调和、综合创新等各种文化观相互抵制、批判、 调和、综合创新等各种文化观相互抵制、批判、影 吸收的过程。这些观点纷繁复杂: 响、吸收的过程。这些观点纷繁复杂:折衷调和派 中有派、全盘西化中 有完全的全盘西化和不完全 中有派、 的全盘西化,新的文化观中有积极的偏激的文化观, 的全盘西化,新的文化观中有积极的偏激的文化观, 文化观。 旧的文化观中有改良的顽固的 文化观。如果不清 楚发起人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态度和作用, 楚发起人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态度和作用, 就难以搞清楚一些文化观的由来和各种 文化观对 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 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也说不清陈独秀是如何 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 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
写作背景
“五四” 以来,关于东西方文化论争,仅在 世纪 五四” 以来,关于东西方文化论争,仅在20世纪 的上半叶,较大的就有三次: 的上半叶,较大的就有三次: 青年》创刊而引起的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论争。 从《青年》创刊而引起的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论争。 青年》派以陈独秀为代表, 《青年》派以陈独秀为代表, 《东西方民族根本思 想之差异》 志在文化革新; 东方》 想之差异》,志在文化革新;《东方》派以杜亚泉 为代表,代表作是《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为代表,代表作是《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意在 文化保守 。 20年代以杨明斋为代表的《评中西文化观》与梁漱 年代以杨明斋为代表的《 年代以杨明斋为代表的 评中西文化观》 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30年代中期, “本位”与“西化”的争论。前者以 年代中期, 本位” 西化”的争论。 年代中期 十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十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为 代表;后者以胡适、陈序经等自由派学者的“ 代表;后者以胡适、陈序经等自由派学者的“全盘 西化” 充分世界化”为代表。 西化”、“充分世界化”为代表。
参考资料
在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态度如杜亚泉者是相当普遍的。他们并不完 全排外,而且尽力输入西洋学说,但输入西洋的学说,是要使之融入 中国固有文明。用鲁迅的话说:“换几句话,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 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要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驼了 旧本领旧思想的旧人物,请他发挥多年经验的老本领。一言以蔽之: 前几年谓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几年谓之‘因时制宜,折衷 至当’。”这涉及到是用中国固有文明去统整来自西方的现代文明, 还是用现代文明去改造固有文明的问题。对于致力于中国现代化的陈 独秀等人来说,当然要抵抗与现代化背道而驰的一切努力。 考察这场论战,不难发现双方在认识上的一个重要分歧:固有文明与 共和政治是否可以共存?陈独秀的基本认识是: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密切关联,要共和政治,就不能不清理专制思想。中国的固有文明在 根本上是与专制传统骨肉相连的,因此,只要真心拥护民主共和,就 应该批判中国的固有文明。这是新文化阵营的一种基本见解,在杜亚 泉那里,二者却似乎可以共存,并无互不相容的矛盾。 陈独秀与杜亚泉的论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在论战中,陈独秀的言 论并非句句恰当,一些说法的确让人不敢恭维。但是,关于这场论争, 是非曲直却不难判断。作为共和国的卫士,陈独秀在当时的努力与蔡 锷将军的护国壮举具有同样的意义。无论怎样反省激进主义,都必须 首先承认这一历史事实。
艺术赏析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逻辑 严密
采用对比手法,层层深入, 采用对比手法,层层深入, 凸显观点
他山之石
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侯官严氏丛刊》卷五)中从历史观、 伦理观、政治观、民俗观、学术观和自然观各个方面,对中西文 化的差异作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 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而胜古;中之人 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 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致化之极则。”“中国最重 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民尚贤;中国以孝治天 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 同风,而西人喜党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多讥评。其于财 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 其接物也,中国美谦虚,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 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亲知。其于祸灾也, 而西人恃人力。”
参考资料
杜亚泉也对两种文明进行了比较,认为发源于地中海的西方商业文明 是一种“动的文明”;而产生于东亚内陆的中国文明是一种“静的文 明”。动的社会产生动的文明,静的社会产生静的文明。两种文明的 性质完全不同,西洋重人为,中国重自然;西洋人生活是外向的,中 国人生活是内向的;西洋社会多团体,中国社会无团体;西洋人重竞 争,而中国人重和平。他认为两种文明各有其长短,比如,动的文明 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却也带来了精神的紧张;静的文明导致了物 质生活的贫乏,却也有精神安闲的长处。而精神的安闲与物质的富裕, 对人的幸福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所以需要的是互相调剂和补正。因此, 他认为“东西文化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且,两种文明是 各有利弊的。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杜亚泉还认为,自欧战发 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 状态,为古今中外所未有。所以,他认为应该改变对西洋文明的“盲 从之态度”,以中国固有之文明“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 穷”。其理由是:“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 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这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 之也。”
谢谢!
再见!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陈独秀 陈独秀
学习目标
(一)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结合现 实,认识当今的中西差异 (三)学习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逻辑严密 ,层层深入,凸显观点 的写作 手法
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结合现 识当今的中西差异 实,认
作家介绍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 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 年留学日本。1903 年参加拒俄运动,助章士钊主编报纸,曾参加反对 清王朝和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 1915 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 科学长。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 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领导人之一。接受国际托洛茨基派的观点,反对 农村武装斗争,并在党内组织托派组织,被开除出 中国共产党。 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 作有《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
写作背景
20世纪的下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 的20年来,东西方文化的优劣长短, 又被人们热烈地讨论着,参加讨论 的人更为广泛,中外学者都有。这 些讨论,对于克服新文化运动中的 形式主义偏向,认识传统文化的丰 富内容,都是有益的。
内容述评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存在三方面的差异: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存在三方面的差异: 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 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 本位; 本位; 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 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 本位; 本位; 西实力为本位,东 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目的:告别苟安的惰性而培养竞争意识, 目的:告别苟安的惰性而培养竞争意识,告 别家族本位而走向个人本位, 别家族本位而走向个人本位,告别以人情为 基础的人际关系而建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法治 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