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及影响因素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药代

2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又 称下山(down hill)转运,其特点为:药物 通过脂质或孔道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 低的一侧扩散、渗透,其转运速度与膜 两侧药物的浓度差成正比,浓度差越大, 越容易扩散。当膜两侧浓度达平衡时, 扩散即停止。被动转运不消耗能量,不 需载体,无饱和性(限速),无竞争性 抑制。
A(进入循环的药量) x 100% 生物利用度(F)= D(服药剂量)
22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20
三、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一)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tion curve)
C 吸收相 AUC
Cmax
中毒浓度 消除相 有效浓度
Tmax
t
21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二)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指不同剂型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 的相对分量及速度,即药物的吸收速度。
14
药物的体内过程
• 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肝药酶, 包括微粒体中的多种酶,加上辅酶II (NADPH)形成一个氧化还原酶系统,参与药 物的生物转化。 •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是主要的 氧化酶,它与 CO结合后吸收光谱主峰在 450nm处,故名。 • 人类P-450可分为4个家族,即CYP1~4,共有 20多种同功酶,每种同功酶均有自己特异的底 物和功能。 • CYP3 和CYP2C两大家族常与临床主要的药物 代谢有关。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分布(distribution):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2.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3. 细胞膜屏障: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和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药物在体内作用过程及影响药效

靶向药物即药物-载体偶联物的设计要求:
偶联物自身无药理作用 偶联物中药物与载体之间的化学键(一般为共价
键)在血浆及细胞外液中稳定,使偶联物在向靶 位的转运过程中药物不被释放。但此种化学键必 须对靶器官酶系统敏感,能在靶组织裂解,释放 出活性药物分子。 偶联物能通过给药部位与靶细胞之间所有的生物 屏障,被靶细胞上的膜受体识别,结合、内吞并 进入溶酶体。 偶联物自身应无毒性及抗原性,其载体具生物可 降解性。
药效学
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
用途
治疗作用
药物从开始进入机体到发挥治疗作用有四个阶段:
最初阶段:药物以不同剂型的形式,通过不同 给药途径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内;
药动学阶段:进入体内的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各 脏器组织,及到达病变部位,使该部位的药物浓 度达到能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 而后消除;
药效学阶段:药物到达靶组织后,一般通过与 组织细胞内受体结合,发挥其药理作用;
药效学和药动学在体内同时进行,并 且相互联系。
体内分布
药
蛋白结合;血流
动
量;年龄及发育
学
和 药物时程的预测
药 时间程序改变;非线性
效 消除;群体参
关
系
及
影
响 因
毒性作用
素
药物剂量
生物利用度
吸收障碍;首过效应;食物或 药物相互作用;年龄与发育
体循环中药物浓度 药动学
药物廓清或消除
肝脏功能;肾功能;年龄及发 育;蛋白结合;药物互相作用; 疾病或其他干扰;遗传因素
返回
日本某大学研究部门曾对三个厂家相同含量的的 氯霉素进行测试发现,三家产品的生物利用度分 别为53%、76%、92%。所以对于厂家来说,如 何有效提高药剂的生物利用度是值得花大气力从 事的工作。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药动学知识点归纳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例题: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离度为10 7.4-8.4=10-1=0.1。
※总结: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例题:某弱酸性药物pK a=3.4,若已知胃液、血液和碱性尿液的pH 值分别是1.4、7.4和8.4。
问该药物在理论上达到平衡时,哪里的浓度高?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药学基础二 -回复

药学基础二-回复药学基础二:药物吸收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在药学领域中,了解药物的吸收过程和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吸收是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第一步。
药物吸收的过程包括药物通过生物膜进入体内、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分布到目标组织。
本文将逐步回答关于药物吸收的各个方面问题。
一、药物吸收的过程是什么?药物吸收的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溶解、通过生物膜和血液循环。
1. 溶解:药物必须在体内溶解成水溶液,才能被细胞吸收。
药物分子通常是非极性的,无法穿过细胞膜。
因此,药物在溶解为离子或极性分子后能更容易地通过细胞膜。
2. 通过生物膜:药物在溶解后,进入细胞膜中的载体或通过细胞间隙、细胞骨架来穿过生物膜。
这个过程主要受到药物的脂溶性、分子大小和分子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3. 血液循环:一旦药物通过细胞膜,它将进入血液循环,并在体内分布到不同组织和器官。
二、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药物吸收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因素:1. 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求,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贴片等不同途径给药。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2. pH值:药物在不同的pH值下会离子化或非离子化,这会影响药物的脂溶性和溶解度。
例如,弱酸性药物在胃酸环境下更容易吸收,而弱碱性药物在肠道的碱性环境下更容易吸收。
3. 药物化学性质:药物的极性、脂溶性和药物分子的大小、形状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通常来说,脂溶性较高的药物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体内。
4. 给药部位的血流:药物在给药部位的血流越丰富,药物吸收的速度越快。
因此,对于需要迅速发挥作用的药物,可以选择静脉注射等给药途径。
5. 给药部位的特性:不同的给药部位具有不同的特性,如肠道具有大量吸收表面积,皮肤有角质层等,这些特性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三、药物吸收的应用和意义是什么?对于药物设计和治疗管理来说,了解药物的吸收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确保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非常重要。
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

姓名:xxx 学号:xxx1.简述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
答: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给药途径进入体内,从给药到药效经过药剂相、药物动力相、药效相。
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
①吸收:除去只要求发挥局部作用的药物外,药物必须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人血,并且达到有效血浓度时,才能发挥作用。
药物的吸收过程是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如胃肠粘膜、皮下组织、肌肉、毛细血管壁等)的过程,这一过程就叫药物的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如给药途径不同,吸收的速度也不相同,例如先锋霉素静脉输液给药就比口服给药吸收速度要快。
药物制剂不同,吸收速度也不同,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有短效、中效、长效胰岛素,因为它们制剂不同,吸收速度也不相同.机体的功能状况如果不相同,吸收的速度也不同,如休克病人的微循环障碍,药物吸收速度就必然减慢或停滞.②分布:经过吸收人血的药物,一般都会通过血液循环被转运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进入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中去,这一过程叫做药物的分布.绝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如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的器官(心、肝、肾等)往往药物浓度高;某些药物与器官的亲和力大(如碘与甲状腺)则该处的浓度高。
③代谢:进入体内的药物一般都要经历各种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中和、分解、结合等.这一系列过程称为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如果肝功能不良,药物代谢会受到一定影响,可造成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毒性增加或体内蓄积。
④排泄:进入人体的药物,无论是否被代谢,最后都要排出体外,只是排泄速度和排泄途径不同而已,这就叫排泄。
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用药时应减低剂量或减少给药次数,对于肾脏有损害的磺胺药等尽量避免使用。
除肾脏外,挥发性药物如乙醚可通过呼吸道排泄,强心甙和某些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部分经胆汁排泄,另外唾液腺、消化腺、汗腺和妇女的乳腺也是一些药物的排泄途径,因此哺乳期妇女应注意防止由于自身服药而间接造成婴儿中毒。
药物的体内过程

(1)药物理化性质
(2)给药途径
(3)药物剂型
(4)机体因素
3.药物的理化性质
4.给药途径
胃肠道:口服,舌下,直肠,
注射给药:静脉、肌肉、皮下、动脉内、鞘内,
其他给药:吸入,鼻腔、局部、经皮,
胃肠道给药:最常用(安全、方便、经济)
(3)浓度差,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越大转运越多
(4)药物的分子大小,分子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
4.药物解离度对被动转运的影响
常用药物多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的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仅部分解离,其解离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药物自身的解离常数pKa和溶液的pH值。
pKa:即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pKa值是各药物所固有的特性
药物的转运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胃肠道吸收、肾小管再吸收
滤过———肾小球的滤过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肾小管的分泌
易化扩散———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维生素B12经胃吸收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
二、药物的吸收
1.吸收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的转运过程。常以药物离开给药部位的速率和程度描述。大多数药物吸收过程为被动转运。
(2)不耗能
(3)无饱和性
(4)药物间无竞争抑制现象
(5)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停止
3.简单扩散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膜的性质、面积和膜两侧浓度差
(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药物越易透过膜
(2)解离度:解离度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一般认为非解离型药物才能跨膜转运)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代谢动力学1药物的体内过程1.1吸收药物的吸收是它从用药部位转运至血液的过程。
其吸收快、慢、难、易,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脂溶性物质因可溶于生物膜的类脂质中而扩散,故较易吸收;小分子的水溶性物质可自由通过生物膜的膜孔而扩散而被吸收;而如硫酸钡,它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脂肪,虽大量口服也不致引起吸收中毒,故可用于胃肠造影。
非解离型药物可被转运,故酸性有机药物如水杨酸类、巴比妥类,在酸性的胃液中不离解,呈脂溶性,故在胃中易于吸收。
而碱性有机药物如生物碱类,在胃液中大部分离解,故难以吸收,到肠内碱性环境中才被吸收。
改变吸收部位环境的ph,使脂溶性药物不离解部分的浓度提高时,吸收就会增加,例如用碳酸氢钠使胃液ph升高时,可使碱性药物在胃中的吸收增加,而酸性药物的吸收则减少。
(2)给药的途径:在组织不破损不发炎的情况下,除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流)外,吸收的快慢顺序如后:肺泡(气雾吸入)——肌内或皮下注射——粘膜(包括口服、舌下给药)——皮肤给药。
(3)药物浓度、吸收面积以及局部血流速度等,一般地说,药物浓度大,吸收面积广,局部血流快,可使吸收加快。
胃肠道淤血时,药物吸收就会减慢。
1.2分布药物吸收入血后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分布,有的分布均匀,有的分布并不均匀。
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例如碘浓集于甲状腺中;氯喹在肝中浓度比血浆中浓度约高数百倍;汞、锑、砷等以及类金属在肝、肾中沉积较多,故在中毒时这些器官常首先受害。
药物分布至作用部位,必须透过不同的屏障,如毛细血管壁、血脑屏障、胎盘等。
对于毛细血管壁,脂溶性或水溶性小分子易于透过;非脂溶性药物透过的速度与其分子大小成反比(大分子药物如右旋糖酐,通过毛细血管很慢,停留在血液中的时间较长,故可作为血浆代用品);解离型药物较难透过。
对于血脑屏障,水溶性化合物难以通过,脂溶性物质如乙醚、氯仿等则易于通过。
青霉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髓液的比率很小,故用它治疗流脑时,必须加大剂量,才能保证脑脊液中有足够的浓度。
一,药物的转运方式

一,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而被扩散;水溶扩散: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物质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影响因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解离度,药物所在环境的PH。
(2)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存在饱和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转运有饱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1)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分解成ADP释放出的游离自由能来转运物质。
(2)继发性主动转运:不直接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而是与原发性主动转运中的转运离子相耦合,间接利用细胞内代谢产生的能量来进行转运。
包括协同转运和交换转运。
膜动转运:胞饮: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胞吐:某些液态大分子通过胞裂外排或出胞,从胞内转运到胞外。
药物转运体摄取性转运体:促进药物向细胞内转运,促进吸收外排性转运体: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限制药物的吸收。
二,药物的吸收及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1、药物性质:(1)脂溶性:脂溶性药物可溶于生物膜的类脂质中而扩散,故较易被吸收;(2)分子量:分子量大(大于100-200Da)的水溶性药物不易被吸收,分子量小的水溶性药物易被吸收。
(3)解离度:非解离型易被吸收,解离型药物不易被吸收。
2、给药途径:吸收速度:气雾吸入>舌下给药>肌内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
1)口服给药:是最安全、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影响因素:A.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剂型(药物粒径大小,赋型剂种类等)、等。
B.机体:(1)胃肠内PH,胃内容物的PH值为0.9—1.5,肠内容物的PH值为4.8-8.2,胃肠PH决定胃肠道中非解离型的药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及影响因素
1.什么是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给药途径进入体内,进入体内的药物一方面发挥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人体也不断地转运或改变着药物,药物最终将以不同形式离开人体。
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
其中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外,其他给药途径均存在吸收这一过程。
经过吸收入血的药物,一般都会通过血液循环被转运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进入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中去,这一过程叫做药物的分布。
绝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如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的器官(心、肝、肾等)往往药物浓度高;某些药物与器官的亲和力大(如碘与甲状腺)则该处的浓度高。
进入体内的药物一般都要经历各种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中和、分解、结合等。
这一系列过程称为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如果肝功能不良,药物代谢会受到一定影响,可造成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毒性增加或体内蓄积。
药物在体内以吸收、分布、代谢后,最终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就称为排泄,挥发性药物及气体可从呼吸道排出,非挥发性药物主要由肾脏排泄。
2.哪些因素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口服给药主要从消化道吸收,皮下或肌内注射主要从注射部位吸收,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的药物或气体可从肺泡上皮细胞迅速吸收,而贴剂则主要通过皮肤和黏膜吸收。
药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常与给药途径、药物的理化性质、吸收环境等密切有关。
首先是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一般来说,水和脂均不溶的物质很难吸收,如硫酸钡口服时不溶解,不吸收,可用作造影剂,而水溶性钡盐口服可吸收有剧毒。
其次是首关效应,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如硝酸甘油的首关效应可灭活约90%,因此疗效差,需舌下给药。
吸收环境对吸收也有影响,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胃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都可影响口服吸收。
如灰黄霉素、酮康唑、辛伐他汀、非诺贝特等应在饭后服,因油类食物可促进胆汁分泌, 能增加这些脂溶性药物的吸收;而呋喃妥因、心得安、苯妥英钠等最好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口服,因为饮食会使这些药物的机体利用度降低。
3.药物排泄的途径有哪些?
进入我们体内的药物,无论是否被代谢,最后都要排出体外,只是排泄速度和排泄途径不同而已。
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用药时应减低剂量或用药次数,对于肾脏有损害的磺胺药等尽量避免使用。
除肾脏外,挥发性药物如乙醚可通过呼吸道排泄,强心甙和某些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部分经胆汁排泄,另外唾液腺、消化腺、汗腺和妇女的乳腺也是一些药物的排泄途径,因此哺乳期妇女应注意防止由于自身服药而间接造成婴儿中毒。
4.什么是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与用药有关吗?
人体的血液和大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称血-脑屏障。
它有利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此屏障对许多大分子或极性较高的药物是一个障碍,但脂溶较高的药物仍能穿透血脑屏障而进入组织。
例如极性高的季铵类(氯化铵等)很难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脂溶性高的全身麻醉药则容易进入。
脑膜炎症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的磺胺嘧啶能进入脑脊液,用以治疗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将母体与胎儿血液分开的胎盘也起屏障作用,这种屏障称为胎盘屏障。
高脂溶性药物如全身麻醉药和巴比妥类,可从母体入胎儿血中。
低脂溶性、解离型或大分子药物如右旋糖酐等不易透过胎盘。
有些药物能进入胎儿循环,引起畸胎或对胎儿有毒性,故孕妇应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