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中_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及应用说明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句容市葛村中心小学

句容市葛村中心小学

句容市葛村中心小学《农村小学经典诵读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

小学生处在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抓住时机读、背一定量的经典名篇,将潜移默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一个民族的精神痕迹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语言里,而经典作品就仿佛一条条珍贵的深深的痕迹,它烙在每一代人的心里,见证了民族灵魂的薪火相传。

当下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缺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新课程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塑造高尚灵魂,获得思想启迪,从而积淀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正如哲学家菩德曼所说:“播下一个信念,你将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荷塘月色1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荷塘月色1

《荷塘月色》教案编写人:余炎 审核人:罗义芳[课标要求]:1、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字词梳理]:单音字:煤屑(xiè) 蓊蓊(wěng)郁郁 袅娜(ni ǎo,nuó) 梵婀(ē)玲 妖童媛(yuán)女 鷁(yì)首徐回 欋(z hào)将移而藻挂 敛裾(jū) 脉脉(mò) 酣(hān )睡参差(cī) 点缀(zhuì) 倩(qiàn )影 踱(duó)着步 峭楞楞(léng ) 多音字:颤(chàn )动 脉(mài )络 浅薄(bó) 颤(zhàn )栗 脉(mò)脉含情 薄(báo )如蝉翼薄(bò)荷参差(cī) 浅(qi ǎn )笑差(chā)强人意 流水浅(jiān )浅 差(chāi )事差(chà)劲[作家作品]:①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

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先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本科哲学系。

谯城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谯城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谯城中学音乐教学设计备课人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时间 课 题脍炙人口的歌《四季歌》 课型 唱歌课 1、体会歌曲情绪,了解歌曲用质朴的语言,颂扬了日本人民尊敬师长、 父母、热爱朋友的传统美德。

2、培养学生尊师爱友的品德。

教 学 重 占 八\、 教 学 难 占 八\、二、过程与方法 1、从听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在学唱过程中掌握歌曲的情绪 情感,了解日本民谣的风格。

2、学习歌谱时,通过练习,掌握歌曲中出现的四种音符的视唱的技能。

三、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体 验歌曲的艺术风格。

2、唱熟乐谱,掌握全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读、拍、 唱的技能。

1、能背唱《四季歌》,唱熟歌谱,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

•2、通过有感情的歌唱歌曲,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1掌握四种不同音符的时值,掌握音符的读、拍、唱技能。

2、了解日本民歌的基本风格特点。

讲授法,谈话法,听唱法,欣赏法,情景陶冶法等进行综合教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环节与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1初听歌曲2.相关知识的学习1、播放图片与歌曲《樱花》。

■2、思考问题:同学们听到哪国的歌曲?体会音乐风格。

答:日本,日本都节调式音乐风格3、引入课题,展示《四季歌》。

4、交代学习目标与要求。

1、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四季歌》的视频。

2、介绍歌曲1)、词曲作者简介:(课件展示)2)、创作背景:(课件展示)这是一首在我国流传很广的日本民谣,词曲均为日本的荒木丰尚编写的,歌词用质朴的语言,颂扬了日本人民尊敬师长、父母、热爱朋友的传统美德。

3)、日本简介:(课件展示)4)、漫话四季:(课件展示)简单了解5)、作品赏析:(课件展示)(讲授法, 教学)______________歌曲的曲式为一段1、学生看图片,欣赏歌曲《樱花》。

2、思考歌曲是哪个国家的?3、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美妙动听。

七年级上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数学《数轴》教学设计小庙中学谷常法第一课时一、课题§2.2数轴(1)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七、练习设计1.在下面数轴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 (2){-4,2.5,-1.5,3.5};九、教学后记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第二课时一、课题§2.2数轴(2)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轴概念;2.使学生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如何比较两个负数(尤其是两个负分数)的大小.四、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1.数轴怎么画?它包括哪几个要素?2.大于0的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哪一侧?小于0的数呢?(二)、师生共同探索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法则在温度计上显示的两个温度,上边的温度总比下边的温度高,例如,5℃在-2℃上边, 5℃高于-2℃;-1℃在-4℃上边,-1℃高于-4℃.下面的结论引导学生把温度计与数轴类比,自己归纳出来: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的规律.要提醒学生,用“<”连接两个以上数时,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不能出现5>0<4这样的式子.例2观察数轴,找出符合下列要求的数:(1)最大的正整数和最小的正整数;(2)最大的负整数和最小的负整数;(3)最大的整数和最小的整数;(4)最小的正分数和最大的负分数.在解本题时应适时提醒学生,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课堂练习2.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用“<”把它们连接起来:(四)、小结教师指出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进而要求学生叙述比较的法则.七、练习设计1.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2.把下列各组数从小到大用“<”号连接起来:(1)3,-5,-4; (2)-9,16,-11;3.下表是我国几个城市某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把它们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后记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采葛》微课设计方案

《采葛》微课设计方案
解说词
画面呈现
解说词①
画面①
解说词②
画面②
...
...
作业要求:请用学号+姓名命名文档。
作业完成后上传至ftp://172.27.2.253班级作业文件夹
用户名,密码均为:pxn
作业内容尽量简洁完整
可个人或者小组完成作业,但每小组只限两名队员。小组完成,请写明成员分工。
表现手法
PPT播放文字内容,结合图片动画,录音讲解。
小结
解说词
《诗经》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诗集,它采集于民,因而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相信大家赏析了《采葛》后,对《诗经》有了更大的兴趣了吧。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诗经》的诗篇,那就密切留意我的下一节微课哦!
表现手法
PPT播放文字,录音讲解。
如果使用拍摄法,请完善拍摄脚本
所以通篇下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篇优美的小诗:我那采集着葛藤的人儿啊,一天见不到你,好像过了三个月一般。我那采摘着艾蒿的人儿呀,一天见不到你,就像过了三个季节一般。我那采集着艾草的人儿呀,一天见不到你,就像过了三年一样呀!
表现手法②
PPT播放文字内容,动画以及录音讲解。
解说词③
相信大家在看了注释后,更能体会到念出这首诗的人的思念之情了吧?不过这样一首简单直白的小诗,在古代可曾被批为“淫奔诗”、“惧谗诗”呢!《毛诗序》里面便把它解释为“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而信奉“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更是把它斥为“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当然其他说法也有,众说纷纭,不过现今我们普遍是把这首诗作为一首思念恋人的诗。
特色与创新点
该微课通过对《诗经》的其中一篇进行简单讲解,引起观众对《诗经》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传播《诗经》文化,传承中华优良文化。

桂花香微课程

桂花香微课程

一、微课程的作用
微课程能够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可在课前、课中或课后灵活使用。

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成熟的微课程,也可以设计、制作或修改微课程。

如需自主开发,教师应掌握拍摄、录屏、PPT合成等必要的微课程制作方法和技术工具,根据内容特点及应用目的选用不同的制作方法。

二、微课程的制作要点
制作微课程时,教师需要明确微课程的用途是什么,该知识点适合何种媒体表达方式,通过该微课程能否将知识点讲清楚。

同时,应把握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几个要点:
1、如微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2、一个微视频中只讲一个知识点或实用策略;
3、不要轻易跳过任何一个教学步骤,提供完整的讲解或文字;
4、选择合适的内容结构序列;
5、通过标注、放大关键点、拉近拉远、镜头快慢、字幕等方式突出重点、难点;
6、注重过程中与学习者的交互;
7、结束时要有简短的回顾和总结;
8、注重一对一学习氛围;
9、课程教学情景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三、微课程的设计方案模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主旨:文章由战争写到治国,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劝导国君要施行仁政。
七、学习文法:
《孟子》一书其文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你最欣赏的是?
从论证方法上讲: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从修辞手法上讲:排比句、顶真句、对偶句
八、弘扬文化:
孟子离我们有2000多年,但是他倡导的儒家文化却与我们同行。
1、联系现实,举例说明人和的重要性。
论证:攻城环而攻之不胜地利的重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守城委而去之不胜人和的重要
(人心涣散,不战而逃)
结论:得道----人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人心所向,仁者无敌)
4、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主旨。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葛江中学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
刘春芳
学科
语文
班级
初三(7)(8)课题得Fra bibliotek多助,失道寡助
课型
新授
教具
多媒体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道理,把握主旨
3、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仁”
教学重点:
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人和”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经典导入:古代的圣贤书:四书五经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孟子: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与孔子合称“孔孟”。

湖北省谷城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 滕王阁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湖北省谷城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 滕王阁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滕王阁序》教案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中餐礼仪·排座次》
教学设计方案及应用说明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方案 (2)
第二部分应用说明 (5)
微课《中餐礼仪·排座次》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方案
微课《中餐礼仪·排座次》
第二部分应用说明
一、选题背景
(一)选题目的:
1.当前,“八礼四仪”是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德育内容,商务礼仪也是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有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餐饮礼仪是礼仪体系的重要构成,是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个人与之都脱离不了关系。

经过了解和调查,绝大多数成年人对中餐礼仪中的座次礼仪似懂非懂,青年学生更是感到陌生。

因此,把该内容制作成微课十分必要。

2.中餐座次礼仪是不同版本教程中的共性教学内容,在互联网的搜索结果中也都可以找到相关内容,但经过仔细比对,无论是教程还是网页,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与差异,甚至存在明显差错,对有关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礼仪差异更没有表述清楚,这样,很容易导致理解偏差,这也是确定本选题的重要考虑因素。

3.项目团队在2015年就西餐礼仪中餐巾与刀叉的摆放问题制作了微课,成果显著,在应用中得到一致好评,因此,继续就餐饮礼仪制作系列化配套微课,显得十分有意义。

(二)本微课制作意义:本微课以直观的视线对概念化的礼仪知识进行讲解、剖析和演示,可以很好的成为各种教学模式的辅助手段,对提高教学效果、普及礼仪知识一定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应用范围及对象:
(一)应用领域:
一是学校教学。

可用于中职、高职及各类学校的礼仪课程的教学辅助。

可适应MOOC(慕课)、翻转课堂、课堂教学等各种教学模式。

二是社会教育。

可用于相关礼仪培训、社区教育、公益普及。

(二)应用对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相关行业专业人员、社会各阶层。

(三)应用途径及方式
1.应用方式:教学资源库、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公益传播。

2.传播途径:教学资源库共享、优酷等视频网络平台、手机微信公众账号及朋友圈等移动终端。

四、教学效果
(一)感官效果优良,赏心悦目,观看者乐于接受。

(二)教学思路清晰,内容准确,易于学习和掌握。

(三)表现手法丰富,最大限度避免学习疲劳。

(四)制作技术规范,适用于互联网平台及终端、移动网络及手机(PAD)终端、电视传媒、户内外LED等电子播放设施。

五、微课时长:8分50秒
六、制作者情况
参与本微课制作的人员均为一线教师,骨干成员具备十年以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经验,且拥有丰硕的成果。

团队拥有本微课制作所需的摄影摄像、灯光、录音、非编系统及道具、布景等基础硬件,
骨干成员具备制作本微课所需的策划、拍摄专业能力,以及图像处理、平面设计、音频采集与后期、动画制作、3D建模及渲染、视频剪辑及特效、影视后期等等专业技能。

郑重声明:本微课制作的所有环节均为教师团队独立完成,无校外专业实体或人员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