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语文八上短文两篇

语文八上短文两篇

语文八上短文两篇短文一:寓言故事从前,有一只小鸟,它住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

这只小鸟有着美丽的羽毛和灵活的翅膀,它非常自由自在地在森林中飞翔。

有一天,小鸟飞到一座高山上,这座山是一只老狼的领地。

老狼决定把小鸟困住,于是他设计了一个陷阱。

他把一个小箱子放在山脚下,然后藏在一边等待小鸟上当。

小鸟看到了那个小箱子,好奇地飞过去。

当它一踩上小箱子时,箱子突然关上了,将小鸟困住了。

小鸟挣扎了很久,但是陷阱非常巧妙,它无法逃脱。

老狼得意地走了过来,他说:“小鸟啊,你现在被我捉住了,你再也不能飞翔了。

”小鸟能感到困惑和沮丧,但是它没有放弃希望。

它告诉老狼:“我虽然被你困住了,但是我相信我能够找到解救的方法。

”小鸟每天都在思考如何逃离陷阱。

终于有一天,它发现了一个办法。

它发现陷阱的上方有一个小洞,足够它通过。

于是,小鸟用翅膀敲打着箱子的顶部,希望能够打破箱子。

经过了几次努力,终于,箱子被破坏了,小鸟得以逃脱了。

小鸟重新获得了自由,它飞到天空中,高高地飞翔。

它体会到了被困住的痛苦,也学到了不放弃的勇气。

从那以后,它变成了一个更加坚强的鸟,不再害怕任何困难。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勇往直前,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短文二:感悟人生人生如同一场旅行,我们都是踏上这场旅途的旅人。

旅途上,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景和挑战,体验到喜怒哀乐,收获智慧和成长。

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有些是短暂的相遇,只是在某个时刻匆匆而过;有些是漫长的陪伴,相互扶持,共同走过风风雨雨。

无论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相遇,都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和智慧。

而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失落,甚至经历失败和打击。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每一次的困难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对于语文的学习,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原文: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练习题: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分)《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 (体裁)。

二、解释加点字词(15分)1、逐走( )2、入日( )3、河、渭不足( )4、北饮大泽( )5、弃其杖( )6、化为邓林(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 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 ) 13、天柱折 ( )三、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 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培根随笔》摘抄
“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
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
所以,读书广,才能广泛的得到效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独具一格!
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余秋雨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 庸就十分困难。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 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 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 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第一层次)读书的几种目的
• 怡情 • 傅彩 • 长才
说说同学们什么时候读书为了怡情的愉快体验?
多读书,不但口才好,而且写作时文采也会 特别好,有这种体验吗?
读书真的能长才吗?为什么这世上还有很多书
呆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道理论证的!
(第二层次)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
说说你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
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预习检查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 诘(jié)难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 )然贯通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语文中的讲读教学,是八年级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们要如何准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的课文讲解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的课文精讲,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一)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二)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合字:上山下龙、上山下从)l ngz ng:高耸的样子。

闼t :门。

井邑:城乡。

东阳八咏:指南朝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时所建的八咏楼。

瓜洲步:瓜洲停船的地方。

非显者刺: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

刺,名帖,这里作动词用。

同知:官名。

称副职。

艇子:小船。

娠ch n:妊娠,孕育。

第17课 《短文两篇》(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第17课 《短文两篇》(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爱莲说》 语气词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 噫!宜乎众矣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火眼金睛探“高频词
1、找出两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或某一类词,完成表格,
文题
反复出现的词 文句 或者一类词语
《陋室铭》 反复出现的词: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谈笑有鸿儒; “有”和“无” 和露只有;无白丁;无丝竹;无案 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比较两篇短文在言语形式,思想主旨方面的异同,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刘禹锡的“陋室”与周敦颐的“莲”
1.阅读两文,看图填空。 刘禹锡的“陋室” 内:室主状态 所做的事: 远离的事:
外: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志趣追求:高雅脱俗的情趣
志趣追求: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刘禹锡的“陋室”与周敦颐的“莲”
2.略读《爱莲说》,按表格要求提取相关信息,并根据提示梳理各部分内容
(2)梳理内容
群花可爱
爱花:菊、牡 丹、莲花
展开描 写莲花
感慨三类人的 现实状况
评花:三种花象征三类人
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积累了常见的文言字词,疏通了两篇短文的大意。并 依据一定的标准提炼了两篇短文相似的行文思路,由此发现了两文共 同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将某种精神、品格、思想、 感情寄托在某一具体的物上,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火眼金睛探“高频词
2、比较:只保留“有”的语句,去掉“无”的语句,表情达意上有何区别?
改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云:何陋之有?
明确:“有”是作者想要表现的,“无”是作者不想关注的,主动与 之隔绝的:从“有”和“无”的强烈对比中,强调的是自己的“有”, 为自己“有”这样的“德”而自豪自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ppt精品课件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 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
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处于何处都是 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 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 困难的精神。
•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不能 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 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 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山引 水
景 人描


陋室铭
(不陋)
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
(德馨)
庐赞





学习了《陋室铭》,我们看到了作 者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是不是要 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 上的追求呢?请发表你的看法。
重点词语
①名: 出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 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②灵: 灵异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③斯: 这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馨: 香气,这里指品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
德高尚
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 ⑤鸿儒:博学的人。鸿,
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大。儒,有学问
人甚爱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
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 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
②甚:很。 ③蕃:多。 ④独爱: 唯独喜爱。 ⑤盛: 很。
世人很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译文]我则惟独喜爱莲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 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 (缠绕的)蔓,(也)没有 (旁逸的)枝;香气远播, 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 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 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 弄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一、重要实词和虚词二、翻译重要语句三、背诵课文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黄鹤楼》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

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

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

登仙,成仙。

驾:乘、骑。

憩:休息。

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

之,指代黄鹤。

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

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

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

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巃蓯:高耸的样子。

倚:靠着。

河汉:银河。

重檐:两层屋檐。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闼:门。

霞敞:高敞。

井邑:城乡。

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形胜:山川胜迹。

最:最好的事物。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

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

“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

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

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

“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第四层最后四句侧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为何一定要到漱乡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濑乡九柱:指位于漱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

柱,屋柱,代指屋宇。

九,泛指多。

东阳八咏楼: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时所建八咏楼。

楼原名“三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又称其楼为“八咏楼”。

灵仙:神仙。

在上文中,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经描写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濑乡的老子祠和东阳的八咏楼来作陪衬,用带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交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

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

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

富于变化。

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

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

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

至此。

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于园园林景色与一般的自然山水不同,它们在较为有限的空间中,以人工创造出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生活空间环境,其本身也就是一件体现古典人文理想的艺术小品。

张岱的《于园》,意境悠远,给人以宛若置身山林之感。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了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于园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林。

瓜州:镇名。

步:水边停船之处。

所园:所建筑的园林。

园:动词,建筑园子。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

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

刺:名帖。

这里做动词用,投名帖。

钥:钥匙。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款:殷勤招待。

之:人称代词,我们。

这一段首先交代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建这座园子耗资巨大:“非显者刺,门钥不得出”一句告诉人们,只有那些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

这也从侧面强调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主人不肯轻意示人。

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

文中交代了“携余往”的人的身份,这既照应了“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一句。

又说明了这次游园机会的难得。

第二部分(第2段),写游于园所见所感。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园中无他奇”至“以幽阴深邃奇”),写于园奇在磊石。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

奇:特殊的,罕见的。

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

磊,垒,堆砌。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植:栽种。

缘:顺着,沿着。

以:因为。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临:临近。

绝壑:陡峭的山沟,[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卧房的栏杆外面,有—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这一层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先总写一笔,指出园子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磊石”奇在哪里呢?一是“实奇”,这里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够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珑剔透,这里奇在“实”上。

一是“空奇”,这里的“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奇峰绝壑”四周。

人走在池塘底部,抬头仰望,一片空漾,水面的荷花如在空中,这种构思,别出心裁,假山四周是水,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假山之空之奇。

一是“幽阴深邃奇”,卧房栏杆外,有一盘旋而下的沟壑,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奇特在阴暗深远。

第二层(从“再后一水阁”至“颓然碧窈”),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

坐其中,颓然碧窈。

]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

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

阁: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物,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

阁的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等,一般四周设隔扇。

艇子:小船。

蒙丛:覆盖,丛生。

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

碧窈:碧绿幽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