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合集下载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精华版)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精华版)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精华版)一、语法分析法:首先要记住一个结构:(定)+主 + (状) +谓 +(定)+宾。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臵,推知它的词性或判别活用,进而调动积累的实词义项去决断它的语境义。

【例1】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尸者,辄捕之。

”(《核按纽》“栾布”教本P113)选项A:夷三族夷:平(×)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2】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客居的人户)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

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

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

太宗(元太宗)恻然,为免其逋。

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免三年。

诏下,公私便之。

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核按纽》“谭澄”教本P154)选项D:诏下,公私便之便:方便(×)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3】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

高祖称善。

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

(《核按纽》“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教本P151)选项B:取永丰仓,以赈穷乏穷:贫穷(×)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4】(杜)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核按纽》“杜诗”教本P176)选项C:诗雅好推贤雅:文雅(×)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5】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

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2007北京卷)选项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二、课本迁移法: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是指根据上下文及语境,推断出某个文言词句中实词的具体含义或概括其意思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1. 参考字典解释:查阅文言字典或相关的古代文献,寻找该词的常见释义和用法。

2. 理解文句结构: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序,从谓语、宾语、定语等元素入手,推断实词的意义。

3. 推测相反词义:根据上下文的对比,推测实词的意义可能与其相反。

4. 综合语境含义:结合段落的主题和论述内容,推断实词的意义,考虑其在文中的角色和作用。

5. 联想原义:通过联想推断实词的意义,尝试找到词语的本来意思。

在推断实词的过程中,需要对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典型用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来提高推断能力。

2018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2018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5、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 “族”与“灭”对应,意义相近,灭)
6、梅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 (“欹”与“正”相反,不正、倾斜) 7、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赢”与“余”相近,多余) 8、弃礼仪,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捐”与“弃”相近,丢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湖北卷)方其刻意为廉之时, 而其萌芽固 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 有所必割 ;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 . 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 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 .
(败逃者,逃亡的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5.通五经,贯六艺
(更加,越来越)
(安逸享受)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疲劳)
(贯通)
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即时小练】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意义相近,从而推断为小步,半步) 2、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破”与“下”对应,意义相近,攻下) 3、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以”对应“用”,意义相近,被任用) 4、 举类迩而见义远 ( “迩”与“远”对应,意义相反,近,贴近)
含义相同相近:
• •
• • •
求全责备——求 民殷国富——富
登峰造极——登 文过饰非——饰 比肩接踵——接
责— 要求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 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殷—富裕 造—登上,到达 文—掩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 己的过失和错误 比—紧接着,紧挨着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字形推断法举例
需要强调的是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该字的具体含义。 运用该方法时,先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 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解: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 东西。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参考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
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 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 明又一村”。 例1、“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例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例3、薄而观之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小结: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 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练习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小结
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利用字形推断 (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 (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 (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 (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 (六)根据事理推断
巩固训练

2018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2018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 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可得知理解 错误。
2021/10/10
13
9、“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微”作谓语而且带有宾 语,释为“藏匿”;
“微行入古寺” 中, “微”作状语,修饰“行”,释为 “暗暗地、隐蔽地”;
“微风鼓浪”中, “微”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 小、微弱”。
6、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 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 翻译:担心祸及自身,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 。
2021/10/10
10
(三)语法分析法
就是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来推断词义的方法。按语法 结构,找出句子主干和修饰成分,主、宾语多由名、代词 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代词充当, 状语由副词充当。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这种 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2021/10/10
12
6、侯生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 和。
“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 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7、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
“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 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8、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2021/10/10
14
(四)结构求义法
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 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类句 式一般上下句结构整齐,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 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 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018届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解析

2018届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解析

⑵用“纟”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绡:丝织品﹚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迁移练习
▪ 〔1〕2023年浙江省试题〔选句《蚊对》方孝孺〕 ▪ 天台生〔人名〕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
(yáng)于前。 ▪ 译:天台生热得难过。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
含义一样相近:
求全责怪——求, 民殷国富——富, 登峰造极——登, 文过饰非——饰, 扶危济困——扶, 比肩接踵——接,
责— 要求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
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殷—富有
造—登上,到达
文—掩饰 用美丽的言词掩 济—扶饰助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比—紧接着,紧挨着
以成语为例

党同伐异——伐,攻击;
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异日,〔公权〕与周樨xī同对,论事不阿,樨 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 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
阿谀逢迎 刚正不阿〔奉承、 迎合奉承〕 〔公权〕谈论 政事时不迎合奉承皇上。
牛刀小试
▪ 《金太阳考案》即学即用第一篇: ▪ 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
例:选出以下划线句正确的一项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明,帝及后 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 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赞扬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 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明”“笃爱之”等词语可 见“黠儿”为褒义,应选B〕
牛刀小试
▪ 〔04年浙江卷〕〔许〕君讳逖,字景山, 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1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
“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2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实例:
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解析】“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解析】“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

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3课内实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解析】“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范增数目项王
【解析】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解析】《促织》“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4、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解析】“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5、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解析】“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三:语法分析推断法
(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实例:
1、文过饰非(掩饰)严惩不贷(宽恕)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2、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解析】“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3、自放驴,取樵炊爨
【解析】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4、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解析】“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4课内实例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解析】“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烟涛微茫信难求
【解析】“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

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
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四:语境分析法
(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实例:
1、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解析】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2、(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5课内实例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解析】言听计从:听从
2、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出类拔萃,超出
方法五:成语印证法
(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实例: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解析】不速之客:招致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解析】日薄西山:接近
3、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解析】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4、吾亦望汝副其心
【解析】名副其实:符合
6课内实例
1、“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2、“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3、“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方法六:课内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课外实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歙州家:定居。

B、君行坏堰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符合、适合。

【解答】A、家:定居。

谓语、动词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

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

C、知:主持、执掌。

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勾践灭吴》)D、可:符合、适合。

例如,可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