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2)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阅历。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基础学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欲()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2.解释下列词语贪欲:堕落:冉冉:雏形:丰硕: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回味无穷:二、理解探究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 《第一次真好》在支配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三、合作释疑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苦痛?既然苦痛,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坚固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4.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尝?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行磨灭的印象?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突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
”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宠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试卷+答案版)(2)

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时练1.下列对《答谢中书书》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实是/欲界之仙都C.自/康乐以来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4.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③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________④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________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___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6.结合课文《答谢中书书》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文中的动景是:________。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________。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作者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_______________。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 11《短文二篇》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初二公开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李白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等,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1.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 匠心独运的布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并称“苏辛” 。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 《水调歌头》 《念奴娇 · 赤壁怀古》等。
走进作者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承天寺”在今湖 北黄冈南。
因为“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黄州,降职 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却仍然乐观、豁达,并以“闲人”自居,文章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古今异义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一词多义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记录疑难 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 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共同,一起 院子里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考虑,想到高兴的样子于是,就打算门疏通文意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只是 清闲的人 也。
《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课堂笔记一、《陋室铭》1.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有“诗豪”之称。
2.重点字词解释(1)陋室:简陋的屋子。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3)名:出名,有名。
(4)灵:灵验。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上,长到。
入,映入。
(7)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8)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9)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金经:指佛经。
(11)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乱,扰乱。
(12)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文书。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躯体。
3.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平民。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4.内容理解(1)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有什么作用?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
山可以不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室虽然简陋,却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而“馨”。
运用类比的手法,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描写了陋室怎样的环境?描写了陋室环境清幽的特点。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多做同步练习,以下所介绍的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主要是针对每一单元学过的知识来巩固自己所学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外拓展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4、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面山而居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
一、《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望;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秘。
苔藓覆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青葱的翠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短小的窗户、木制的门扉紧闭着,虽然简朴却别有一番风雅。
闲时弹奏一曲《素琴》,不需要畅快的音乐,清泉在石头上起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拥有着奇异的山水,实在是世间最好的隐居之处。
它使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外界也没有尘俗之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称道的呢?”
二、《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久越芬芳幽洁,花朵在太阳下愈发艳丽。
啊!我感叹于莲的洁身自好,喜爱它远远超过喜爱世人所深爱的牡丹。
牡丹是富贵者所喜爱,而莲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喜爱。
唉!我只恨自己没有美好的品质去衬托莲的完美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鉴赏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隽水的语言。
3.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难点:文中“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你了解《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吗?你知道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吗?这些名人给人类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伟大的作品,更有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出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精神世界,共同感受伟人的超凡风彩。
(二)研读课文:一、《美腿与丑腿》1.整体感知:(1)了解富兰克林本杰明·富兰克林大概算得上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他博学多才,他是爱国者、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回走上独立之路。
在富兰克林年轻时,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十三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谦逊;决心获得这十三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个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在反省时若发现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
当富兰克林七十九岁时,在那本不朽的自传中,花了整整十五页纸,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伟大发明,因为他认为他的一切成功与幸福受益于此。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
(2)学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作者的观点和关键句)(3)讨论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明确】乐观积极的人受人喜爱、尊敬从而获得幸福,悲观消极的人令人生厌、憎恶,因而一生不幸,希望人们摒弃消极悲观,拥有积极乐观。
作者的主张:希望人们乐观积极,凡事看到好的方面,凡事要往好处想。
文章以“美腿与丑腿”为题,联系全文,试分析它们各象征着什么?【明确】“美腿”象征优点、长处、积极的一面;“丑腿”指缺点、短处、消极的一面。
2.研读探究(1)作者开头就说:世界上有两种人。
通读全文概括这两种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明确】分别指乐观积极的人和消极悲观的人。
(2)第二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作者又是怎样来论证这个观点的?【明确】作者运用了排比,这样写句式整齐,语言流畅有气势,强有力地说明了万事万物总有两面性,能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采用举例论证法。
(3)①第三段采用对比论证法。
作者具体的谈了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分别是怎样对待这个两面性的世界。
(学生读读相关的句子)写乐观人的有:“顺利的际遇”“有趣的部分”等等。
尤其要注意写悲观的人的字词:“只是坏的一面”“怏怏不乐”“格格不入”“吹毛求疵”“令人厌恶”“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惯”“恶习”“怨天尤人”等等。
提问:作者为什么用“吹毛求疵”和“恶习”等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明确】对待事物,我们不可“吹毛求疵”,一切只看它坏的一面,而“养成了习惯”可能看问题就只是看坏的一面了。
那么乐观结局会怎样,悲观的结局又怎样?乐观带来幸福,悲观带来悲哀与不幸。
(学生读悲观带来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看问题时,更强调哪个方面?(强调看优点,要乐观)穿插一个故事。
说一位老太太天天哭泣,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开洗衣房,二女儿卖雨伞,下雨的时候老太太就担心大女儿的洗衣房生意不好,天晴的时候就担心二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所以天天哭。
有一天,她的邻居告诉老太太反过来想,结果老太太天天笑呵呵的。
引导学生讨论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
②第四段采用比喻论证法。
本段写朋友的处世方法,他的朋友是如何处世的呢?请学生读出相应的话。
【明确】“如果对他的丑腿比对他的好腿更为注意”,朋友的态度,只是“有所疑忌”;“如果此人只谈起那条丑腿,不注意那条好腿”,结果,“不再和他作进一步的交往”。
美腿与丑腿的寓意:美腿是优点、长处;丑腿是缺点、短处。
(3)第三、四段中,作者连用了六个“如果”,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明确】这样写更富有逻辑性,同时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4)在第三节中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这些怏怏不乐的人倒是更堪怜悯”?【明确】“更堪怜悯”是针对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而言,以铺垫下文由模仿而成习惯的人还是可矫正的。
(5)阅读最后一节,说说“美腿仪器”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是可以测知一个人是否只有悲观,只注意别人丑腿的仪器。
(6)本文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已观点的?【明确】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抽丝剥茧,层层分析,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乐观的好处,悲观的危害,同时作者还成功运用了例证法和喻证法。
(7)总结文章思路怎样?【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阅读迁移注意观察你周围的人,找出一两个像富兰克林所说的因乐观而幸福的人或因悲观而不幸的人,并对他们作简短的描述。
【明确】富兰克林主张人们凡事要看到它真善美的一面,这样才能获得幸福。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却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幸福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政府的残暴、人民的悲惨,因而奋斗抗争,并以此为幸福。
讨论: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明确】台湾著名学者李敖:我始终相信,涉及美丑范围,人的一生,可以只见“美腿”,而对“丑腿”避而不见;但涉及真伪善恶的范围,我们却不能逃避。
我们不能崇真而不去伪,不能扬善而又隐恶。
第二课时二、《我为什么而活着》1.介绍罗素罗素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涯中,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七十多部专著,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罗素同时又是个文学家,尤其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
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为什么而活着》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2.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3.小组讨论,理解画出的句子4.师生探讨理解以下句子(教师投影)(1)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2)身边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了……(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5.把握结构,理解内容。
多媒体显示思考题全文结构:总(第1段)──分(第2-4段)──总(第5段)(1)概括作者一生有哪几种追求?(2)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有哪些?(4)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5)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明确】(1)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开门见山的文学的笔法,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命题作了响亮的回答: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3)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5)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
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
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
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6.齐读课文,感受领悟7.总结这篇文章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见它的重要性,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样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既重大又往往被人忽视。
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
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用文学的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的亮出了自己的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阅读这篇随笔,也是令人愉快的。
它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文章又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他对人类的拳拳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
看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它当然也可以激发你努力向上,追求知识,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
也许可以说,仅仅是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富有思想深度的随笔,只有罗素这样的集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伟人,才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文字。
8.讨论当你面对“为何而生”这样一个哲学命题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思考?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