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论文
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一中原经济区简介1)发展背景中原经济区是党中央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区之后,又一经济发展区域,是带动中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还包括安徽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菏泽、聊城,河北邯郸、邢台,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等周边省份约12个地级市。
建设大中原经济区以郑州为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骨干,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沿三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两河(黄河、淮河)和高速路网推进。
依托中原经济区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商丘、安阳、南阳分别建设为辐射豫鲁苏皖、豫冀晋、豫鄂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于2010年由豫鲁苏皖冀晋鄂7省28市组成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2)空间布局中原经济区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
核心带动:提升郑州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发展,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
轴带发展: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拓展纵向发展轴;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
把脉新型城镇化 建言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创新市长论坛综述

中原 经 济 区 的 发展 需 要 激 活 核 心带 动 力 ,增 强 郑 卅f 的城 市 竞争 能 力, 把郑 州建成 具 有 全 国意 义 的 中心
筹 、 乡一 体 、 城 互 动 、 城 产 节约 集 约 、 生 态 宜居 、 和谐 发 展 为基 本特 征 的城 镇 化 ,这 是 对新 型城 镇 化 内涵 的表
化。”
交 流和 合作 , 能助推 中原经 济 区 的 才
发展 水平 ; 镇体 系 的规 模结 构 不尽 城
合理 ,核 心城 市 的中 心 带动 作 用 不 强: 区域 发 展 水 平 差 异 明 显 , 乡差 城 别 有进一 步扩 大的迹 象等 。 郑 州 市 副市 长 张 建 慧 指 出 当前 仍 面临着 的城 镇 化滞 后于 工 业化 、 城 镇 载体 功能 滞后 于农 民就业 、 创业 和 生 活居住 需 求 的 “ 个 滞后 ” 两 以及 “ 人
引领 三 化 协 调 发 展
省 委 书 记 卢 展 工 在 省 九 次 党 代 会 报告 中对新 型城镇 化 进 行 了概 括 , 主 要 包 括 两 个 层 面 :一 是 以城 统
市 。坚 持 围绕 重点 , 大力 建 设三 门峡
新 区和 商 务 中心 区 ,拓 展 城市 空间 , 整合优 势 资源 , 实增 强城 市 整体 发 切 展 实 力和辐 射 带动能 力。以新 型城 镇 化为载 体 ,着 力建 设 区域 中心城 市 、 生态宜 居城 市。 ”
体 化 的最 终成 果 是 郑 州市 区和 开
封市 区对 接 为一 个 东 西 向 的城 市 连 绵带—— 郑 汴 都 市 区 , 不是 眼 下这 而
个表 面一 体化 、 实则 两 张皮 的不伦 不
主 要 动力 , 中小 城 市和 小城 镇 协调 大 发 展 、 性 鲜 明 的 健康 城 镇 化 , 个 有利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_三化_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1 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化 协调发展的 关键环节与主要标志
1. 1 三化 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工业化、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 强调
要以工业化为主导, 即工业化主导城镇化、 农业现代 化的发展。从现代化的本质看 ,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 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工业化进程, 是加快城镇 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工业化是农业现 代化的物质基础 ; 只有加快工业化 , 才能有更多的工 业产品和先进技术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 农业 ,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城镇化 , 就是 化 农民为市民、化 农村为城镇、化 传统农 业为现代农业。只有加快城镇化 , 才能加快农村富 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工业化、 城镇化 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 产业支撑,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一个 与工业化互动的过程。没有工业及其为之服务的商 业、 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 城市就失去了支撑 ; 反之 , 如果没有城市的相应扩张, 工业及其他产业的 发展在空间上也会受到制约 1. 2
St udy on Coor dinated Industr ialization, Ur banizat ion and A gricult ur al M odernizat ion dur ing Const ruct ion of Centr al Econom ic Reg ion
CAI Shi zhong
工业化、 城镇化快速协调推进的基础上 。 1. 3 三化 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标志 中原经济区提出 三化 协调发展是必然要求, 在全国也具有示范性。 三化 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 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以城镇为依托的发展 方针, 其中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是 三化 协调发展的 关键 , 其核心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 5] , 特点是农 业的工业化。针对河南是人口大省、 农业大省、 劳动 力大省的实际, 工业化过程必须是能够吸收大量劳 动的过程, 如果工业化过程不是大量吸收劳动的过 程 , 这个时候工业化很容易和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割 裂开 , 就不能实现 三化 协调发展。工业化的主导 作用主要体现在: 主导城镇产业的发展 ; 主导农 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吸纳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 在城镇落户, 实现 城镇人口、 产业的集聚, 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 , 进而 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现代化 ; 由于农村人口的转 移 , 农村居住用地的减少, 还能够增加数量可观的可 耕地, 这样就从根本上增强中原地区粮食综合生产 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6 7] 。 结合中原经济区实际, 三化 协调发展的主要 标志为 : ( 1)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 2) 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就地非农化转移 率达到 60% 以上; ( 3) 农村城镇化率、 农业工业化水 平、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所谓农业工业化一 方面是构建农产品加工的系统产业链, 另一方面就 是提高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 ; ( 4) 城镇企业集聚度达 到合理标准 ; ( 5) 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 2 1。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政府与广大民众关注。
中原城市群处于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轴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带动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其研究也同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已有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有关其城市化的研究更是少见。
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成功实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首先,从时间序列、空间差异及其变动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目前国内其它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得出自80年代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育较完善的其它城市群相比仍较低。
在空间格局上,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群内地区之间的差异呈逐步缩小,并且向着区域化的趋势发展。
其次,分析了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事实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者的协调共进,对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成败与快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并且在空间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差异: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与城市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的缓慢发展:另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意味着质与量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质量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城市化的低质化现象。
再次,在城市化一般动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捉色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关联度的计算,找出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摘要在对中原经济区农区范围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数综合分析法,从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协调性5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估,据此诊断出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研制出了传统农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路径必须要走的3个阶段:一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优势主导产业链,启动工业化进程。
二是引导这些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布局在城镇及产业集聚区,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是以产业集聚促人口集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深化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实现路径;中原经济区;农区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07-03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延及周边若干区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1]。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业主产区(农区)。
1 农区的界定及范围本研究所指的农区,是指在以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为主,农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例、人口以农民为主的的区域,也即国家和河南省区域规划中位于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应的功能区的县(市)。
由于农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在动态发展变化中,为了全面系统考察农区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先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将2000年、2005年、2010年各县(市)的农业gdp算出,求其3年的平均数,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将农业gdp比重占20%以上的县市,以及20%以下比重中近年粮食总产量在50万t以上的县市定位为农区县。
考虑到河南省粮食核心区中市(地级)所辖区(包括商丘市的梁园区、漯河市的郾城区、驻马店市的驿城区、信阳市的浉河区、平桥区、南阳市的卧龙区、宛城区)已定位为城市功能,不再作为农区对待。
城市生态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路径——以郑州市为例

( ̄ol f cnmc dMaametH nnPlehi U i rt, azo 500 c i Sho o Eoo is n I殍 l , ea o t nc n e i J ou 40 ,h a 1 玎 y c v sy i 4  ̄) A s atTedvl m n o 刁ll bt c:h ee p et f eg w ud l 萄 cI renbi i e C n aPa s ol r o I ol p ya 鲫 a【o ln t “ etl ln 0 a I li u d g h r i E
“ 与生物 圈( 人
)计 划研究 过程 中提 出的 。对 生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城市的界定 , 同学者站在不 同角度有不 同的认识。 不 本文认 为 , 生态城 市可 以定义为 : 生态城市 是基 于生态 学原理建立的生态 良 性循环、 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高 效运行的复合系统 , 自 、 是 然 城市与居民融合为有机整 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是具有 自身人文特色的 自 然 与人 工协 调 、 民之间和谐 的理想 人居环 境 , 是城 居 更 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和现代文明城市的象征。生态城 市最终 目的是不断满足居 民的物质需求、 精神文化需 求和生 态需求 , 实现 居 民 的全 面发 展 。城 市生 态 化发 展简单 地说就是 实现城 市 自然一 经济一 社会 复合 生态
Ig li e ∞” ̄a S H nn n rey t ea d a
p to e u fn mt∞ t n io f - r s n0 a t i e
Ⅸ 唱te Ⅸ t 。 etlPa sT e c nt o fc e ∞D a dvl nn w ep r . h c o c i mtf m dl o l h ) fC na l n. h o o tn o i s , r i n a i i t 】 cl ee p et xl e T eea #  ̄ n f oe f o o od d i l r
产业生态化问题与发展路径

产业生态化问题与发展路径生态文明遵循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发展规律,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们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
它作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种文明理念,是对以往人类征服自然、过度开发生态资源、破坏大自然经济发展模式做出的有力回击。
现在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来发展的经济。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有序发展,实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
回顾整个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和产业发展史,我们能够了解产业是在人类不断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是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
产业标志这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产业要想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时代趋式逐渐壮大。
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包括单个产业和产业总体两个标准的进化过程。
如某一产业中企业的产品、数量和服务质量的发展及结构上的变化、调整。
所以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结构优化,产品质量的不断升级改造。
当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全球气温变暖、自然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都是全球所面临的生态保护问题。
一、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在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现在人们普遍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生态文明与产业发展为相互对立的关系,认为产业发展的同时,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如基础设施的建设,修高速路、修铁路、修住房等。
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质量必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要继续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产业发展"、“先发展产业后治理生态环境”的老路,这会增加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
中原经济区

胡俊平
郑州大学
硕士
2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选择研究
刘中原
河南大学
3
中原经济区与国内其他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马红瑞
河南大学
4
中原经济区与河南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曾琰
河南大学
5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人力资本后发优势研究
易颖俐
河南大学
6
中原经济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刘超
西北大学
中原经济区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
杨芳
河北工程大学
硕士
24
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王亚锋
西安科技大学
30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
黄丰果
南华大学
王丽华
华中师范大学
7
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白璐
河南师范大学
9
中原经济区地方府际合作问题研究
李晓娜
郑州大学
10
中原经济区人才开发战略研究
王青华
郑州大学
11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范新磊
郑州大学
12
中原经济区旅游合作机制构建
王雪冰
郑州大学
13
中原经济区旅游合作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
窦颖颖
河南大学
14
中原经济区社会治理研究
朱文涛
郑州大学
16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耿灿
郑州大学
17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中原经济区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初探摘要:恰逢中部崛起的有利时机,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探索生态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建立产业共生网络及制度保障三方面寻求切实可行的路径,确保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70-0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干预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产业生态化是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生态化发展在世界发达国家渐成潮流。
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管理立法,到中观层次的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再到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实施清洁生产的实践,生态化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一、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人类的社会活动主要体现为产业活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求产业活动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学科称为产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化是对“产业生态”术语的动词化,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指导,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构造合理的产业生态系统,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的产业活动纳入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中,将产业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其核心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即在一定空间中共同存在的所有产业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而产业组织可以是任何与产业活动有关的企业、公司或团体。
但是,产业生态系统不是产业组织之间的简单拼凑,而是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式对各个组织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关联的角度进行系统构造。
对于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目前有物质减量化、生命周期评价、为环境而设计、延伸生产者责任和建立产业共生网络等。
二、中原经济区的区域依托优势、产业发展现状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
(一)中原经济区的区域优势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
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
产业生态思想借鉴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体化模式,强调企业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互相利用“废物(资源)”,要求彼此之间空间距离接近。
事实上,产业发展本身在区域上存在着空间集聚现象,正如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所以,产业生态化离不开具体的区域背景,合理的生态产业结构与布局必须具有区域概念。
产业生态化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一方面生产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要同自然界的供给能力相平衡,另一方面废弃物排放对于生态的冲击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因此,发展产业生态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技术和市场条件以及政策法规和文化背景,考虑各个产业废弃物交换的便捷与高效。
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设计产业生态系统,为产业生态化提供一个可以看到并感知的地理空间。
(二)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总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稳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2010年河南省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比上年增长1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人均就不高,全国中等偏下。
三次产业结构为14.2:57.7:28.1,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5.8%。
现有的资源型产业结构,与其资源禀赋及地理区位相吻合,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对其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但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产业中则存在着资源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低、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资源环境问题。
其中突出表现在高污染行业集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高于其他地区、生态水平排名靠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较弱等方面。
三、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根据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研究,结合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我认为,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如下:(一)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传统产业一般将废弃的产品(或材料)看成是无用的、等待处置的东西,因此来源于自然环境的原材料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后,就变成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这样的线性过程打破了自然界的物质平衡,一方面从自然界获取太多、回馈太少,造成了资源的枯竭(生态耗竭),另一方面大量开发的自然资源中又只有少量变成产品,多数以废物形式排入环境,造成生态过程的阻滞(生态滞留)。
生态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物质的生命周期循环,即产业系统内综合地考虑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到再生的全过程,并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物质从源到汇的纵向闭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为了实现传统产业体系向生态产业体系的转变,要优化原料和产品结构和布局,实现原料和产品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产业,提高产业自动化、数字化和非物质化水平;要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力度,推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和清洁生产,降低污染排放;同时,要做好废物资源化及污染控制。
其中,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构建绿色供应链是生态产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等。
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中,尤其要重视两个方面:1、要根据“一个生产环节的废物可以成为另一环节的原料”的原则,构建循环产业链,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经济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2、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式,建立一个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流动、功能完善的产业体系,即按照环境系统与产业系统之间物质流动的方向,在产业系统的物质入口增加环境建设产业,在出口端进一步加强废物处置的环境保护产业(所谓“桥梁”)旨在保护和提高环境功能(生态、生产、经济)的环境修复和环境建设产业,是实现产业生态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模块。
同样,对于处于产业过程末端的环保产业,因其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在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流动和循环,可以称之为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绿色通道”。
(二)建设产业共生网络产业共生网络是由各种类型的企业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企业及企业间关系的复杂系统,其基本出发点是企业间必须具备环境合作,根本目的是提高资源生产力和生态效率。
产业共生网络能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提高产业系统的竞争力。
现阶段,国内外的实践中多以生态工业园区的形式建立产业共生网络。
由单个企业清洁生产向多个企业联系在一起的清洁生产发展,即为生态工业园区层次。
生态工业园区是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共生,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利用。
其中企业共生的形式有链状共生和网状共生。
在链状共生的情况下,仅仅最后一个企业存在达标排放或微排放情况。
如果最末端企业排放出的污染物,恰好是第一个企业的原料之一,那么它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产业链,此时,系统宛如一个生态圈,有序而协调地向前发展。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要发展农业,可以农业→面粉、食品加工企业(麦麸等)→畜牧业(肉)→食品加工业(饺子馅);而畜牧业(粪便)→农业(有机肥);农业(稻草)→畜牧业(饲料)。
这样一个封闭式的产业链不仅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的优势(粮食大省),还可以安排大量的就业人员,实现有机农业、粮食增产丰收的目标,当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环境。
网状共生则是更高层次上的清洁生产。
生态产业链中,考虑的是每个企业末端输出只有一种污染物,在客观实际中,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污染物。
这时,会有多条生态产业链,而且每条生态产业链会再有分支,就像树干有树枝一样,这些链互相交织形成网,故称为生态产业网,它也可以看作生态产业链的广义概念。
在产业共生网络中构建起物质交换生态链、能量梯级利用生态链和污水、垃圾综合处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类似封闭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环境负荷,甚至是零排放。
此外,整体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也能增加园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使产业共生网络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环境绩效。
(三)构建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保障体系针对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所受到的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的顺利进行,可从制度保障、经济措施、技术支撑等方面来构建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保障体系。
1、制定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配套法规。
2、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产业技术政策。
包括税收政策、财政、金融、外贸政策、押金制度等。
3、规定对废物管理的手段首先是尽量避免产生,同时要求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使用和最终资源化的处置。
4、环境资源保护的思想要从娃娃抓起,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这样一种思想要让人们身体力行,得有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做到。
参考文献:[1]邓南圣,吴峰.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厉无畏,王慧敏.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分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2):53-60.[3]袁增伟,毕军.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j].生态学报,2006,(8):2710.[4]樊海林,程远.产业生态—个企业竞争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3):29-36.[5]国发〔2011〕32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