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修改)
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 3、比例性:抗原抗体的结合能否出现肉眼可 见的反应,不仅取决于抗原抗体的性质,也取 决于两者的比例。 • 若比例合适则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大的免疫复合 物,出现肉眼可见反应;反之,抗原过剩或抗 体过剩,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小的免疫复合物, 肉眼则不可见。
• 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因其表面积大,容易导致 抗原过剩; • 而颗粒性抗原与抗体反应时,易出现抗体过剩。
• 红细胞(人O型红细胞,羊红细胞及兔红
细胞)→间接血凝实验
• 聚苯乙烯乳胶颗粒→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 活性碳→间接碳凝集试验
• 反向间接凝集:若将抗体结合于载体微 球上检测未知抗原。 • 用途:主要用于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如先将可溶性抗原 与抗体反应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载体微 球,则抗体与抗原结合而消耗,不再出 现凝集现象。 • 用途: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应用于妊娠早 期诊断。
(二)人工自动免疫的注意事项
1、接种对象: 2、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 3、接种途径:死疫苗多皮下注射,活疫苗常 用皮内注射、皮上划痕或以自然感染途径接 种,尤以后者为佳。 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以口服为佳,而流感、 麻疹、腮腺炎疫苗以气雾吸入接种为佳。
(二)人工自动免疫的注意事项
1、接种对象: 2、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 3、接种途径: 4、接种后反应:常在接种后24h左右局部出现红肿、 疼痛、淋巴结大。全身可出现短时间发热、头痛、 恶心等。 一般症状较轻,数天恢复正常,无需处理。 个别接种后反应剧烈,可引起严重的超敏反应及进行 性疾病,如出现休克、接种后脑炎等,应予以注 意。
• 二)免疫增强剂 • 是增强、促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生 物或非生物制剂。 • 通常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无影响,而对免 疫功能异常者,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者, 有促进或调节作用。 • 用途: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 和传染病的辅助治疗。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

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B细胞共受体 共刺激分子 其他表面分子
一. B细胞抗原受体(BCR)复合物
mIg Ig(CD79a) Ig(CD79b)
BCR复合物结构模式图
BCR复合体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模式图
二、B细胞共受体(coreceptor)
CD19/CD21/CD81
14
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V(D)J基因片段的组合 V D J
VXDXJ 轻链和重链的组合 不准确的连接 N核苷酸插入
多样性预期 体细胞突变
IgH
Igκ
Ig λ
40
40
30
25
0
0
6
5
4
6000
200
120
320X6000=1.9X106
多样性增加100倍
多样性增加300倍
~1011
IgH基因突变率是其它基因的百万
(Somatic Hypermutation)
成熟B细胞重排过的基因可发生高频突变,只发生在 抗原刺激后和在外周淋巴器官的生发中心。
主要方式是点突变,突变后的CDR中的某些分子和抗 原结合的亲和力比原来的分子要强,因此,在抗原免 疫后会产生抗体的亲和力成熟的现象。也就是在免疫 应答中,再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亲和力高, 这是在生发中心抗原对高频突变的B细胞选择的结果。
一、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1. 中和作用:
中和毒素
中和病毒
2. 调理吞噬作用
3. 参与补体的溶细胞或溶菌作用
大量水份涌入细胞内 内容物向外渗漏
细菌 细胞
4. NK细胞介导的ADCC作用
二、B细胞处理及提呈抗原
1. B细胞可捕获可溶性抗原 M0-M、DC不能有效捕获可溶性抗原
免疫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应用

免疫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应用免疫学研究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其涵盖了多种研究主题,包括疫苗研制、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在免疫学研究中,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免疫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一、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免疫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培育大量的细胞,进行体外实验。
免疫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细胞培养的条件,包括pH值、温度、湿度、CO2浓度等。
此外,还需要添加适当的培养基和生长因子,以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
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的生理和代谢过程,也可以用于评估各种化合物对细胞的影响,如毒性、增殖能力等。
二、免疫分析技术免疫分析技术是免疫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其中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等。
ELISA技术是一种常用于检测蛋白质的技术。
在ELISA中,将待测蛋白质固定在固相上,在加入特异性抗体和检测抗体后测定蛋白浓度。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定量检测目标蛋白质的浓度。
Western Blotting技术主要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存在和表达水平,是一种蛋白质电泳的方法。
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可以检测多种类型的蛋白质,并且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
三、细胞免疫学技术细胞免疫学技术是研究免疫系统中细胞免疫应答的技术,包括流式细胞术、细胞分选和细胞培养等。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经典的细胞分析技术。
该技术通过对细胞进行染色和排序,可以检测大量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类型和活化状态等,并在其表达产物中识别和计数特定的细胞亚群。
细胞分选技术允许将特定的细胞分离出来进行后续的实验和研究。
细胞分选技术通常使用流式细胞术、磁珠分离和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
细胞培养技术主要用于研究细胞的细胞学特征、功能以及影响特定功能的诱导因素。
免疫学概论 9免疫学应用

可用于麻疹、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等疾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
可达到防治疾病、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的目的。
3、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来源于恢复期病人或接受类毒素、疫苗免疫者的血浆,含高 效价的特异性抗体。
常用于过敏体质及丙种球蛋白疗效不佳的疾病。
四、过继免疫 将供者的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转移给受者,以增强其细胞免 疫功能。 如给免疫缺陷患者输入骨髓细胞,给肿瘤患者输入LAK细胞等 五、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③、DNA疫苗
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质粒重组 接种机体
机体表达保护性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
制备简单、耗费较低;在体内可持续表达,效果较好,免疫 力维持时间长。
其安全性尚不清楚,如:外源性DNA是否与宿主细胞基因组 整合,是否诱导自身抗DNA的抗体等。
④、转基因植物疫苗
将目的基因导入食用植物细胞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 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 免疫接种的目的。
免疫增强剂是增强、促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制剂。
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免疫缺陷和传染病的辅助治疗。 免疫抑制剂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用于抗移植排斥反应、 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特点与区别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体内可产生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应 答,用免疫检测技术对这些免疫反应物质在体内外进行检测 即免疫学诊断。 一、体外免疫学检测 (一)、体液免疫检测(血清学反应)
常用的植物有:番茄、马铃薯、香蕉等 如:用马铃薯表达乙肝表面抗原已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
(四)、人工自动免疫的注意事项
1、接种对象 免疫力差、与某些病原微生物接触机会多、疾病及并发 症危害大、流行地区的易感者等。
第九章免疫学应用

比例性
抗体过剩
比例适当
抗原过剩
抗原抗体的比例与其形成免疫复合物大小的关系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1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 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为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2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
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保留其抗原性所制成的生物制品
百日咳死疫苗
百、白、破三联疫苗
白喉类毒素 破伤风类毒素
新型疫苗:
•亚单位疫苗
•结合疫苗
•合成肽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人工主动免疫的注意事项
接种对象:流行地区的易感者; 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死疫苗2-3次,间隔7-10天; 活疫苗1次;类毒素2次,间隔4-6周。 接种途径:死疫苗多皮下注射、活疫苗多皮内注射、皮上 划痕或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 接种后反应:接种24小时左右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淋巴结 肿大;短暂发热、头痛、恶心等,一般症状轻 微,数天恢复正常。 禁忌症:高热、严重心、肝、肾疾病、传染病、恶性肿瘤、 孕妇等。
接种的免疫原性物质: 细菌疫苗 疫 苗 细菌类毒素
病毒疫苗
疫苗
灭活疫苗(死疫苗)
病原微生物人工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而制成的 制剂,又称死疫苗。常用的死疫苗有乙脑疫苗、百日咳疫
苗、狂犬病疫苗
减毒活疫苗:
用人工诱导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减毒或无毒 的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
免疫荧光直接法
免疫荧光间接法
2)免疫酶技术
1、包被抗体 2、加抗原 3、加酶标抗体 4、加底物显色 ELISA双抗体夹心法
免疫学概览第九章-耐受诱导和MHC限制

MHC限制
• 阳性选择:T细胞的MHC限制的检测过程 • 是否有识别上皮细胞胸腺皮质区表面上表达的任何一个
MHC分子的受体 • TCRs不能识别任何自身的MHC分子,T细胞就会死亡
MHC限制的逻辑
• 为什么T细胞需要被检验来确定它们是否能够识别由自身 MHC分子所提呈的肽段?
• 阳性选择重要性:它建立了一个系统,确保所有成熟的T细 胞都带有能识别由MHC分子提呈抗原的TCRs
自身耐受测试
• 单阳性细胞(SP) • 阴性选择:在胸腺髓质区执行的第二轮检验——自身耐受检验 • 两种类型细胞:
• 胸腺DCs:从骨髓迁移到胸腺中 • 骨髓胸腺上皮细胞
毕业
• 所有这些检验的最终结果是: • 存活下来的T细胞表达能识别由胸腺上皮细胞提呈的自身 MHC-肽复合物的受体,但该受体不识别由胸腺DC上MHC 分子提呈的自身抗原
免疫学概览
第九讲 耐受诱导和MHC限制
回顾
• 我们的自身抗原不被识别为危险信号是B细胞和T细胞必须学会的, 否则我们将死于自身免疫病
• T细胞必须限制性地识别自身的MHC分子,这样T细胞就会集中注意 力于MHC-肽的复合物,而不是那些未被提呈的抗原
胸腺
• T细胞在胸腺内学会自身耐受——中枢耐受诱导 • 从骨髓进入胸腺的T细胞不表达CD4、CD8、TCRS,进入胸
腺后,会迁移至胸腺外围区域并且开始增殖
• 双阳性细胞(DP细胞):都表达CD4、CD8共受体分子 • 反向脱衣舞
• 胸腺皮质区的“全身盛装”的T细胞表面会高水平表达Fas,并只产 生很少量的Bcl-2,对启动凋亡的细胞极其敏感
• 处在这种极度脆弱的状态下时,T细胞将收到自身耐受和MHC限制 性的检验,如果不能通过其中的任何一项检验,T细胞就会死亡
免疫学PPT课件之第九章免疫学临床应用

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区别点
输入机体的物质
人工自动免疫
抗原
人工被动免疫
抗体、细胞因子
免疫生效时间
免疫维持时间 主要用途
慢 、 接 种 后 1~4 周
长、数月~数年 预防传染病
快、接种后立即生 效
短、约2~3周 治疗或紧急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常用制品
⒈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和白喉抗毒素 ⒉人丙种球蛋白 ⒊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二)免疫增强剂 (三)过继免疫 将供者的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转移给受者, 以增强其免疫功能。
单向琼脂扩 散实验
3.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荧光素
酶免疫技术:酶
放射免疫测定法:放射性核素
金免疫技术:胶体金
ELISA实验
(二)细胞免疫检测
1. T细胞总数测定:E化环实验
2. T细胞功能测定: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正常值:60~80%
二、体内免疫学检测
(一)体液免疫检测:I型超敏反应皮肤实验、
中和反应皮肤实验
(二)细胞免疫检测:特异性抗原皮肤实验、 植物凝集素皮肤实验
死疫苗和活疫苗的区别
区别 点 接 种 方式 接 种 剂量 接 种 次数 副 作 用 免 疫 效果 疫 苗 保存 死疫苗 多为注射(皮 下) 较大 2次或多次 反应较大 较差,维持数 月~2年 较易保存,有 效期1年左右 活疫苗 模拟自然感染途径(口服、雾化 吸入)或皮内注射、皮肤划痕 较小 多数只需1次 反应较小 较好,维持3~5年,甚至更长 不易保存,4℃冰箱数周
电解质
凝集现象
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2)沉淀反应 电解质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 沉淀现象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用于检测各类Ig和 补体各成分的含量。 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用于分析和鉴定抗原, 检测抗原、抗体的浓度。 3)对流免疫电泳:用于病原微生物抗原检测, 作为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第09章 免疫学应用

第2节 免疫学防治
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
项目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输入物质 产生免疫力时间 免疫力维持时间 主要用途
抗原 慢(2-3周) 数月至数年 预防
抗体(主要) 快(输注即生效) 2-3周 治疗或紧急预防
第2节 免疫学防治
(3)计划免疫——我国推行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
年龄
疫苗
年龄
(2)沉淀反应: 凝胶内沉淀反应 液体内沉淀反应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第1节 免疫学检测
(3)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直接法
免疫荧光间接法
第1节 免疫学检测
(3)免疫标记技术:
——放射免疫技术(RIA)
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是将放射性核素分析的灵敏性 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的测定技术。具有灵敏、精确、 特异性高、易规范化及自动化等优点的一种先进的免疫标记 技术。
第1节 免疫学检测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第1节 免疫学检测
皮肤试验
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在受试者前臂内侧 皮内注入少量可溶性抗原,24-48小时后, 观察局部皮肤红肿硬结的大小。大于1cm 即为阳性,表示有细胞免疫力。
第1节 免疫学检测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的检测
2、B细胞功能检测
免疫球蛋白 B细胞的数量 B细胞的功能
•免疫血清
抗感染的免疫血清
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
•细胞因子制剂 外源细胞因子治疗
细胞因子拮抗疗法
•过继免疫 输注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
第2节 免疫学防治
过继免疫:是采用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输注入患者体
内,输入的免疫活性细胞可在体内继续扩 增发挥免疫杀伤作用的一种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抗体的基本结构
两条重链(H链) 4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50~70kD 二硫键(-S· S-) 两条轻链(H链) 22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22.5kD。
根据重链的氨基酸顺序同源程度的差异,可将Ig分为类和亚 类。人的免疫球蛋白共5类:IgG 、IgA 、Ig M、IgD和IgE
2、抗体的基本结构
1、抗体的性质
(3)由不同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具有不均一性和结构的 多样性。
例如将血清电泳时,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于γ 球蛋白区,因而曾称抗体 为γ 球蛋白,也有少量延伸到β 区和α 2区。
抗体作为一种球蛋白,对异种动物又是很好抗原。因此,抗体 即是抗体,又是抗原。利用此种特性可以制备抗免疫球蛋白 抗体(或称抗抗体),用于荧光抗体技术中(间接法)。
4、人工制备抗体
(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 原理: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 (来自脾脏,有抗原特异性,能产生抗体,但短寿) 骨髓瘤细胞 (无抗原特异性,但长寿,能在体外无限繁殖)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细胞融合, 获得既能在体外培养又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特点: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无或少血清交叉反应, 制备成本低等特性。 已广泛用作临床诊断试剂或生化治疗剂。
类型:环状法、絮状法和琼脂扩散法(单向和双向)。
三、主要抗原抗体反应
图7-5 琼脂双向扩散的几种不同方式结果示意图
3、免疫电泳 将琼脂扩散和电泳技术相结合的血清学检验方法。 特点:特异性强、很高的灵敏性和分辨力。 用途:分析抗原或抗体纯度。 类型:对流免疫电泳、火箭电泳、双向免疫电泳、琼脂免疫 电泳。 (1)对流免疫电泳 这是一种将双向扩散与电泳技术结合而成的方法。 原理:抗原与抗体分别置于凝胶板电场负、正极附近的小孔 中,通电后,抗原向正极移动,而抗体则向负极移动 ,结果在两孔间合适的抗原、抗体浓度处会形成一条 沉淀线。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甲种胎儿蛋白(AFP)等的检测。
(2)细菌抗原
2、抗原的种类
(2)细菌抗原
①菌体抗原 (O抗原) 在细胞壁上,主要抗原。主要成分为脂多糖。根据O抗原的 组成不同进行分群。 O抗原耐热,121℃,2h不被破坏。 如沙门氏菌属的O抗原不同分成67个血清群。 ②鞭毛抗原(H抗原) 在鞭毛中,由蛋白质组成,具有不同的种和型特异性,可作 菌型鉴别。 H抗原不耐热,56~80℃,30~40min即被破坏。 在制备O抗原时常用煮沸法消除H抗原。
(二)、抗 体
1、抗体的性质 (1)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具有蛋白质的通性。 凡能破坏球蛋白的各种理化因素均能使之灭活;能被多 种蛋白水解酶裂解;可以在乙醇、三氯醋酸或中性盐类 中沉淀,生产上常用50%饱和硫酸铵或硫酸钠从免疫血 清中提取抗体球蛋白。
(2)在体外 (试管内),抗体可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 合并出现可见反应; 在体内,与其他防御机能协同作用下杀灭病原菌,起 到抗感染作用。 但某些抗体在机体内与相应的抗原相遇时,能引起变态反应。 如青霉素过敏等。
包括两个基本内容: (1)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有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 应的能力; (2)反应原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 特异性结合反应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统称。
(一)、抗 原
1、抗原的基本性质 (1)异物性 (2)大分子量 (3)特异性 抗原刺激机体后只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并能与之结合。 特异性是由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基(簇) 决定的。 抗原决定基(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 本结构或具有化学活性的基团。 抗原决定基是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4)化学结构复杂 免疫原性的形成还要求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复杂。极性基 团愈多或含支链氨基酸愈多,以及带芳香族氨基酸多的蛋白 质抗原性愈强。
CDR区 识别抗原 N端 重链 可变区
轻链 构架区 恒定区
键间二硫键
C端
2、抗体的基本结构
3、抗体的种类
(1)根据抗体获得方式分类 ①免疫抗体 动物患传染病后或经人工注射疫苗后产生 ②天然抗体 动物先天就有的抗体,可以遗传给后代 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产生的抗体 ③自身抗体 (2)根据抗体作用对象分类 ①抗菌性抗体 细菌或内毒素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
2、抗原的种类
按抗原性的完整与否及其在机体内刺激抗体产生的特点, 可分为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 (1)完全抗原与不完全抗原 ①完全抗原 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即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 与产生的抗体在体内或体外(试管内)发生反应的抗原。 如细菌、病毒、外毒素、血清白蛋白、花粉蛋白、 ②不完全抗原(半抗原) 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即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 抗体,若与蛋白质或胶体颗粒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成 为完全抗原,则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如各种低分子量的药物、脂类和多糖等都属于不完全抗原。
三、主要抗原抗体反应
(二)、沉淀反应 定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条 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沉淀原,沉淀素)
凝集反应与沉淀反应的区别: 凝集反应的抗原是颗粒性抗原,总表面积小,做抗体稀释。 沉淀反应的抗原是可溶性的胶体溶液,单位面积抗原多,需 抗体量多,抗原稀释。 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特点
1.特异性与交叉性 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它相应的抗体结合。 交叉性: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上有相同的抗原表位,或抗原、 抗体间构型部分相同,就可出现交叉反应。 2.可逆性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一种物理结合即非共价键的结 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解离。分开后,二者的性质不变。 3.定比性 抗原物质是多价的;抗体是双价的。 抗原抗体的结合是抗原—抗体—抗原—抗体这样顺次结合,只有 当两者比例合适时,聚集成较大的复合物才能出现可见反应。
(二)、抗 体(antibody,Ab)
定义:抗原刺激有机体(人或动物)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 球蛋白。 抗体是由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糖 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结合,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免疫分 子。
在血清和组织液中,占全部机体血清的 分泌型(secreted Ig,sIg): 20%~25%。具有抗体的各种免疫功能 膜型(membrane Ig,mlg):是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 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血清,称为免疫血清或抗血清。
4、人工制备抗体
(3)基因工程抗体(重组抗体) 在基因水平上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重新组装成的 新型抗体分子。。
特点:保留天然抗体的特异性和主要生物学活性,去除或减少 了无关结构,并可赋予抗体分子以新的生物学活性。 迄今已成功构建多种基因工程抗体,如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 抗体、单链抗体(ScFv)、双特异性抗体(BsAb)及噬菌体抗体等。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特点
3.定比性
每一个Y字形的Ig单 体分子能结合2个抗 原表位,称之为两 价; 分泌型IgA为4 价;五聚体IgM理论 上为10价,但由于 立体构型 的空间阻 位,一般只能结合5 个抗原表位。
图7-4 沉淀反应的曲线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特点
4.阶段性 第一阶段:发生特异性反应,特点是反应快,不被肉眼所见。 第二阶段:可见阶段,是非特异性的。反应较慢,受到电解 质、pH值和温度的影响。 5.敏感性 高度的敏感性,用于定性,还可用于定量和定位。
免疫学几个基本概念
1.免疫和免疫学
病原微生物感染
机体对抗 免疫
传统的免疫概念: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免疫(immunity):是人和动物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其作用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 体生理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学:研究机体自我识别和对抗原性异物排斥反应 的一门科学。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 抗原与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在体内或体外所发生的 特异性结合反应。
体内反应:介导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 体外反应: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抗体的类型及参与反应的 介质不同,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 合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各种不同的反应类型。 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中多用血清作 试验,故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为血清学反应。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1.电解质 2.温度 3.pH值 0.85%的NaCl生理盐水 37℃水浴 多数血清学反应的适宜pH值为6~8
4.杂质异物
二、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1、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 3、免疫电泳 4、补体结合实验
三、主要抗原抗体反应
(一)、凝集反应 定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有电解质合适条件下反应 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凝集原,凝集素) 一般稀释抗体(抗血清),使其与抗原有一合适比例。 1 直接凝集反应 ①玻片法 定性试验。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用途:鉴定菌种,菌种分型,测定ABO血型等。 ②试管法 定量试验。用已知抗原测定血清中抗体有无及相对含量 发生明显凝集现象的最高血清稀释度(抗体效价,滴度 ),以表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 用途:测定患传染病的人或家畜血清中的抗体,诊断
4、人工制备抗体
单克隆抗体制备示意图
4、人工制备抗体
(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 应用:已广泛用作临床诊断试剂或生化治疗剂。 ①对微生物病原体的鉴定。 ②特异性抗原或肿瘤相关蛋白质的检测和鉴定。 ③疾病的被动免疫治疗和生物导向药物的制备。 ④检测血液中的药物含量。 ⑤分离某些昂贵的生物活性物质。
②抗毒性抗体 细菌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 ③抗病毒性抗体 病毒刺激机体而产生的抗体,阻止病毒侵害
④过敏性抗体 异种动物血清进入机体后所产生的使动物发生过敏
反应的抗体
4、人工制备抗体
(1)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oAb) 定义: 将抗原免疫动物,刺激动物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 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混合抗体。 特点: 来源广泛、制备容易,但不易大量制备; 特异性不高,常出现交叉反应; 评价:应用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