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汽车发展史

合集下载

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工业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
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65年):汽车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托于苏联进行技术转移。

1953年,中国生产出了第一辆轿车“红旗”;1956年,中国生产出了第一辆军用越野车“吉普”。

在此期间,汽车产量不高,生产的车辆主要是军用和公共交通工具。

第二阶段(1966年-197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汽车工业陷入停滞状态。

车辆生产
量不高,质量低下,技术水平也停滞不前。

第三阶段(1979年-1992年):改革开放后,汽车工业开始获得快速发展。

1984年,第一辆由中国自主研制的轿车“桑塔纳”正式投产;1985年,中国生产的汽车达到了100
万辆的里程碑;1990年代初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迅速,已经开始向汽车高技术产业转型或升级。

第四阶段(1993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主品牌开始崛起,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999年,中国产销汽车突破了万辆,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国。

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同时出口市场也不断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球
竞争力的行业。

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突破了28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
场和生产国。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推进创新和技
术升级,不断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体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变化。

纪念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五)合资轿车的发展与自主品牌的崛起

纪念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五)合资轿车的发展与自主品牌的崛起
作时反复强调国产化工作不能搞
“瓜菜代”.不能因为要速度而牺
但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回美国后在 内部开会的时候.大部分人认为中 国的汽车工业还没有到很迫切的阶 段.于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否决。就
这样.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丧失了
要是在上海大众工厂内进行的零部
件生产,如车身件和发动机5大件
牲产品的质量。在开始的两年.国 产化程度相当低园产化减货率只 有2 7%。仅有轮胎、收放机、天 线、标牌和蓄电池通过国产化审 定。此时.有一些人开始怀疑国产 化工作能否如期完成? 但是.经过整车厂和配套厂
mentioning
During these years.production volume has
been increased by 60 times,and it’s worth dramatically
that sedan output has been enhanced
by 1920 times
的进展。
上汽羹团 荣威由上海汽车乘用车分公司
生产。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2月, 是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 海汽车SH600104)生产自主品牌 荣威系N(750、550)轿车的专业公
司。荣威750和550已分别于2007
识产权”的道路.在激烈的竞争中 生存和发展。美人豹被誉称“中国 第一跑车”,由国家博物馆永久性 收藏;自由舰轿车拥有27项专利 技术,成为企业销售主力车型; JL4G汽油机获2项专利:Z系列自 曲变速器填补国内汽车领域空白, 肓5项发咀专利,得2006年度汽车 行业唯一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整车
的创建。
桑塔纳轿车的工装样品认可率和 国产化减赞率分别达到了72
69%
和60 09%,整车和发动机开始出

汽车的发展史论文10篇

汽车的发展史论文10篇

汽车的发展史论文汽车的发展史论文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汽车的发展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汽车的发展史论文11、引言从汽车诞生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传统机械装置与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趋于成熟,有些甚至已达到其物理极限,想进一步发展将受到技术瓶颈。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安全性、环保性、舒适性、通过性等方面。

要想满足这些方面要求就不得不借助现代电子技术。

近40年来汽车发展的事实证明,采用现代电子技术是解决汽车所面临的诸多技术问题的最佳方案。

汽车技术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即汽车电子化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革命。

汽车电子技术,一般认为是指汽车上应用的电子化和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电子技术的总称。

今天的汽车已经进入电子控制的时代。

汽车上装备的电子装置成本将占汽车整车成本比例越来越高,汽车将由单纯的机械产品向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方向发展,成为所谓的“电子汽车”,这已经是大势所趋,甚至有专家预言以后的汽车是“装在四个轮子上的一台电脑”。

2、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2.1汽车电子技术目前发展的特征汽车电子技术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后,目前正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其特征主要体现在:(1)功能多样化。

从最初的发动机电子点火与喷油,发展到如今的各种控制功能,如自动巡航、自动启停、自动避撞等。

(2)技术一体化。

从最初的机电部件松散组合到如今的机液电磁一体化,如直喷式发动机电控共轨燃料喷射系统。

(3)系统集成化。

从最初单一控制发展到如今的多变量多目标综合协调控制,如动力总成综合控制、集成安全控制系统等。

(4)通信网络化。

从初期的多子系统分别工作到如今的分布式模块化控制器局部网络,如以CAN总线为基础的整车信息共享的分布式控制系统,以及无线通信为基础的远程高频网络通信系统。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期,下面是较为详
细的历程:
1. 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萌芽,主要是
由私人企业投资的新能源汽车和拖拉机等生产。

2. 改革开放(1978-1992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
国政府开始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多元化投资和开展国际并购,加快了中
国汽车市场的发展。

3. 市场化改革(1992-2008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市场化改革,
鼓励汽车企业开展竞争,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向大型豪华轿车和高档车型等领域扩展。

4. 泡沫破灭(2008-2012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汽
车工业陷入了一次严重的危机,许多汽车企业面临倒闭和裁员的风险。

5. 新能源汽车崛起(2012-至今):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新能源
汽车成为汽车行业的新趋势,中国许多汽车企业加大了在新能源汽车
领域的投资和生产。

此外,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

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汽车工业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汽
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简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简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简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一、起步阶段(1950-1978)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起步。

当时,中国的主要汽车制造商一汽集团的前身长春汽车制造厂于1953年奠基兴建,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1956年7月13日,长春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CA130型载货汽车。

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在此之后,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发展历程。

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比较落后,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投资较少,技术落后,生产能力有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都很少。

二、开放合作阶段(1979-1994)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汽车工业也逐步走向开放。

1984年,中国与德国大众公司签署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合营合同,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与国际接轨。

在此期间,中国的汽车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汽车消费市场也逐步扩大。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5-2004)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汽车市场逐渐繁荣起来。

1997年,中国第一家自主品牌奇瑞汽车公司成立,迅速崛起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佼佼者。

同时,吉利、华晨、长安等自主品牌也相继成立,迅速增强了中国的汽车产业实力。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汽车工业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四、新发展阶段(2005-至今)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汽车工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2005年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逐渐崛起,开始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2020年以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国家对智能网联技术的重视,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朝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车子的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车子的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车子的发展历史论文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汽车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引进汽车和汽车制造技术。

然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战争和社会不稳定,汽车工业一度停滞不前。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汽车工业才逐渐开始蓬勃发展。

1978年,中国汽车工业真正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和设备,并建立了一批国有汽车制造厂。

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汽车生产量和销售量持续增加。

在汽车技术方面,中国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出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知名汽车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成立合资汽车厂,引进最新的汽车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的汽车产业链条也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完善,从零部件制造到整车生产再到销售服务,整个产业链条已经具有相当完善的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逐渐崭露头角,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不仅如此,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也成为了市场上的新宠,为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了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向着更加科技化、智能化、环保化的方向迈进,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汽车工业一定会实现新的跨越,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先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制造企业也更加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他们不仅仅关注汽车外观设计和车辆性能,还注重提升车辆安全性、舒适性和智能化水平。

一些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赞誉。

在全球汽车工业不断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发展。

海纳百川 锐意进取 纪念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30年

海纳百川  锐意进取  纪念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30年


从 制 造 大 国迈 向
成严 重打击 别是 在投资

金融 风 暴 对 于 中国经 济

产业强 国
为年 度 主 题

从 促 进 中国 汽 车


外贸和股 市方面 也 造成 了严

产 业 未来 发 展 的 角 度 展 开 讨 论 为6 个 小 节

论坛共分

重 的负面 影 响
目前 也 已 经 逐 渐 波 及 到 汽

个方面 开 展 工 作





继续加大研 发

其次

中 国 锂 离 子 电池

镁合金
投入
促 进持续 的技术提 高
第二

组织

等 关键技 术上 具 有 无 可 比拟 的资源 和产业
De
c
2008

0 9 1
雉 勐 籽 绶 创新 通 向 汽 辜 产 业 强 国
科 技 部部长
万钢





” ~

余 下 的 时 间 以及


十二 五
期间


科 技 部 将 积 极 配 合 国 务 院 的相 关 部

中国 的节 能 与新 能 源 汽 车 的 发 展 正 处
于 难 得 的战 略 机 遇 期 首先 基 于 技 术 跨 越
2000 年

个 有 序 的阶 段
平 均 每 年 增 幅都 在 2 0 % 以 上

这是世
实 现 了 从 无 到 有 的过 程
中国 的汽 车产 量 突破 了2 0 0 万

中国汽车发展史

中国汽车发展史

中国汽车发展史1956年7月14日,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从长春一汽总装线上盛装下线,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此开始起步,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滔滔不息的源头。

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自力更生到打开国门,从寻找合资到最后民族自主品牌的逐渐成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诞生、成长到成熟螺旋式的发展历程。

旧中国的汽车1901年,一个叫李恩思的匈牙利人将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从香港运到上海从此中国开始出现汽车。

[1]我国现在保存最早的汽车——存放在颐和园的慈禧太后的座驾,被人冠以“中国第一车”的美名。

这是袁世凯1902年从香港购买赠给慈禧的厚礼。

袁世凯送给慈禧的奔驰第二代汽车其时,慈禧经历了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之乱,偕同光绪皇帝微服逃窜至西安避乱,直至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才回到北京。

此次,慈禧对袁世凯护驾有功甚为欣赏,晋升他为直吏总督。

袁世凯更是感恩戴德,为取悦慈禧,就进贡了这辆时髦的名牌洋车。

该车是德国本茨公司1898年的产品,设有4个座位,发动机在前排底座下方,通过链条驱动后轮。

汽车的造型还算气派,但谈不上豪华,采用开式车身,6根垂直的杆子支起一个精美的顶棚,车头还挂着两盏精美的黄铜煤油灯,更为出色的是钢板弹簧悬架和4只充满气体的轮胎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平顺性。

尽管袁世凯为这件供品费尽心思,但慈禧并不喜欢这件供品,黑色的车身在西方人眼里威严庄重,但比不上她心目中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金黄色,汽车座位的式样和侧面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当时在中国已逐渐盛行的黄包车,汽车后面的座位较高。

慈禧穿着3寸高底的旗鞋实在无法爬上去,侍从好不容易才把他抬上去,在宫廷内到处是高大的门槛使汽车无法行驶,而在宫廷外这辆车也远不如前呼后拥的十六抬大轿显得威风凛凛。

更令“老佛爷”不能容忍的是驾驶员竟然大模大样的坐在她前面,感到有失体面,于是她下令驾驶员孙长富跪着给她开车……这辆车虽然是文物,但也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一面镜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发展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发展史.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

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发展史第二期:邓小平为轿车合资开绿灯1978年,中国终于开始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灾难。

当时,轿车生产依然被抑制,全国轿车加上越野车年产量不过5000辆,不足国外一家大公司一天的产量。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

汽车工业的发展逐步提上日程。

随着对文革时期极左思潮和“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批判而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随着闭关锁国向逐步开放的变化启步,闭门造车多年的中国汽车业,开始了“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对外交往,吃惊地发现了与全球汽车业在观念、管理、技术、产品方面的巨大差距。

中国汽车业在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一直走在前面,无论对外开放还是体制改革有颇多“开创先河”之举。

1978年,一汽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工厂管理的一套人马,用半年时间对日本11个汽车厂逐一进行对口学习考察,第一次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回国后在全厂和全行业进行推广。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亲自率领代表团来华。

访问了在十堰的二汽。

在双方探讨重型卡车技术引进项目时,他用了“joint venture”这个词,建议中国最好采用“中外合资”的形式来经营。

邓小平在简报中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批上了“合资经营可以办”。

这就是中国“合资企业”的由来。

这个批示,一下子冲开当时禁锢着中国人的思想禁区。

中国汽车业30年改革开放由此翻开了第一页。

同年,上海方面提出:“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改造上海轿车厂,年产15万辆,大部分出口赚汇。

”但是在与全世界汽车厂商进行广泛接触,期望合作后,都遭到谢绝。

只有大众愿意尝试。

尤其在哈恩博士担任大众董事长后,合资谈判有了积极推进。

1982年,为了协调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作为产业部门一次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有行业管理职能的经济实体——中国汽车工业公司。

饶斌董事长,李刚任总经理。

为解决中国汽车“缺重少轻,轿车是空白”的畸形产品结构,中汽公司在启动重型车、轻型车、发动机的大布局之后,轿车生产的尝试提上了日程。

中汽公司关于引进轿车项目报告最后送到了邓小平的手里,1982年6月,邓小平在中汽的报告上批示:“轿车可以合资”。

邓小平以他政治家特有的高瞻远瞩,为中国轿车生产开了绿灯。

从当时国内对轿车生产的认识和冷漠看,他的思想超越了20年。

并逐步形成支柱产业。

1984年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汽车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写进决议。

第三期:首批合资企业三种命运1984年1月到1985年7月,中国第一批三个轿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相继成立。

这三个合资企业,是在国家确定建立中国轿车工业之前,由地方政府发起,相关部门审批,带有很强尝试性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当时,中国轿车市场引改革开放而迅猛发展,而由于中国只有一个上海轿车厂勉强维持着一年3000辆的产量,市场几乎全部拱手让给了以丰田、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进口车和走私车。

在资金、技术高度匮乏的当时,引进国外的资本和轿车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欧美品牌的轿车,打入市场分一杯羹,是这些企业成立的初衷。

然而,当时合资企业在中国尚属试水,相应法律法规,如《合资法》、《专利法》等尚未出台,合资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举步维艰,外方对在中国驻足的前景充满观望。

尤其当时改革开放还处于乍暖还寒的阶段,左的思潮和传统观念的余毒未清,合资企业的中方负责人往往被戴上“洋买办”的帽子。

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有的胜利到达彼岸,也有跌跤喝水,甚至遭受灭顶之灾。

首批三个轿车合资企业最后出现了三种命运。

在与全球汽车业存在的巨大差距的前提下。

上海大众坚持按照德国大众的高标准,顶住压力,零部件国产化“不搞瓜菜代”。

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艰辛,为开创中国当代轿车、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与全球同步开了一个好头。

桑塔纳也因此获得良好口碑,畅销中国20年,上海大众合资双方立足长远,依靠滚动发展,从起步的年产三万辆,到今天的40万辆。

走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当年上海大众如果在技术标准上放了水,今天中国轿车业恐怕只是世界三四流的水平。

同时上海大众中外50%对50%股比的合作模式,对外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消化等,都开创了以后中国轿车业在合资中坚持自主的先河。

而在北京吉普,情况没有那么顺利。

当时引进的车型“切诺基”是当代SUV的开山之作,既有轿车的乘坐舒适性,又有不错的越野通过性。

但是合资公司的质量和技术还是中国式的粗放式管理,致使北京吉普的产品质量多年徘徊不前,销量始终只有几千辆,形不成规模,后续新产品难以为继,一直磕磕绊绊地惨淡经营。

其间,在1986年6月,因相关政策不配套,进口散件被征收高额关税;配套外汇短缺,相关水电气单位把合资企业当作“唐僧肉”;造成企业严重亏损。

美方要求中方主管部门给予补贴和赔偿,一时酿成惊动中美最高层和舆论界的“北京吉普风波”,给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形象和环境蒙上阴影。

在广州标致,情形更加糟糕。

一方面当时广州汽车的基础实在太薄弱。

外方法国标致公司对中国轿车市场的前景十分悲观,只想靠买散件,捞一笔钱。

拿来的标致504、505是近20年的老产品。

广州方面为提升产量,扩散零部件国产化,提出追加投资。

法方一毛不拔,拒绝对等投入。

结果双方关系一直很僵,合资企业没有新车型,产量低下,亏损严重,到90年代中期背了30亿元的债,最后频临倒闭,标致被迫走人。

但是靠买散件,标致这些年很是赚了一笔。

第四期中国轿车工业获得准生证1987年,由夏入秋,有那么多关系中国轿车业的大事发生。

十堰“轿车论证会”;北戴河中央决策建立轿车工业;一汽从大众引进奥迪技术改造红旗……纵横交错,形成中国汽车史的转折点。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对于轿车需求量的激增。

中国“轿车几乎是空白”的格局,引发了一次外国轿车进口大潮,并于1985年达到顶峰。

是年进口汽车34.5万辆,大大超过中国汽车的总产量。

两三年间,几十万辆通过合法与走私,源源不断涌进国门,耗用的外汇,相当30年中国汽车工业总投资的两倍多。

80年代中期,每年两会,都有主张领导干部乘坐国产车的提案;几次青年学生闹事,也不乏追砸进口轿车的节目。

造车,还是买车,已经上升到一个全社会关注的涉及民族自尊心的政治问题,中央决策层开始高度关注。

中国汽车人也在暗中进行着生产轿车的谋划。

红旗停产后,一汽开始以发展轻型车的名义,开辟占地一万亩的第二厂区建设,并引进美国克莱斯勒轿车和轻型车共用的发动机技术与设备,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立即投产轿车。

二汽也进口了多款样车,厂领导周末试驾比较,选择适合开发生产的车型。

1987年5月,湖北十堰,受国务院委托,原社科院院长、经济学家马洪主持召开了有主管部门的官员、汽车厂的厂长及一批热心汽车事业的经济学家参加的“轿车论证会”。

尽管人们的思路不尽相同,但是,结论却惊人的统一:建议当局立即决策,着手建立中国的民族轿车工业。

依托力量的抉择,成为会议争论的焦点。

一些综合部门提出,聚全行业之力集中建设一个新厂——专门生产轿车;而作为一汽和二汽厂长的耿昭杰和陈清泰则主张,改革投资体制,变国家“给投资”为“给政策”,依托现有大集团为经营主体,采取留利积累、集股和借贷等方法筹资发展轿车工业。

这成为后来实际操作的方案。

7月15日,饶斌在一汽的一次大会上说:“我老了,无法参加中国汽车第三次创业,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踏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实现我们几代汽车人的梦想。

”几天后,饶斌在上海发病去世。

8月12日,由副总理姚依林主持,李鹏、张劲夫参加,听取了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理事长陈祖涛关于发展轿车的汇报。

在此以前,中国的政治领导人已经就建立轿车工业取得共识。

副总理李鹏在听完汇报说:我讲两点意见。

第一,二汽在车型和发动机档次上与一汽、上海拉开,我原则上同意轿车就上这三家,口子要守住;第二,配套问题,不能搞大而全。

事后,国务院办公厅拟定了关于发展轿车生产问题的北戴河会议纪要。

纪要的第四条是:“今后轿车生产主要依靠一汽、二汽,此外,上海大众公司首先要把国产化搞上去。

在全国范围内不再安排新的轿车生产点。

”这样,加上已经存在的北京吉普、天津大发、广州标致,就形成了中国轿车工业最早的布局,业内俗称的“三大三小”。

1987年11月,大众董事长哈恩访问一汽。

当时一汽正准备引进克莱斯勒道奇600轿车生产线,但是自以为胜算在握的克莱斯勒傲慢地提出一个天价;而哈恩灵活地答应把一汽已引进的克莱斯勒发动机装进奥迪100车型中。

抓住机遇的耿昭杰用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奥迪技术作为国产中高级轿车的“先导工程”。

奥迪也因此取代克莱斯勒,成为一汽的合作伙伴。

第五期:“老三样”的历史功绩(1988-1997)90年代初,在历经波折之后,一汽大众、神龙两个大型合资企业先后上马。

在“三大”中,上海大众开了一个好头。

最大的贡献,就是坚持了中国当代轿车、汽车零部件体系与全球同步的高标准。

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极度落后的状况下,从1990年到1994年,上海通过对销售每辆桑塔纳加收2.8万元“国产化基金”,共集资40亿元,专款专用于零部件企业的建设。

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艰辛,不但使大批里弄小厂成长为国际一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还通过“打中华牌”思维,把桑塔纳横向配套件国产化布点遍及全国机械、航空、造船、电子、石油、化工、轻纺等部门的180个单位。

到1994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从当年的2.7% 攀升到80.47%,告别了CKD时代。

同年,上海大众推出了合作研发的新产品桑塔纳2000。

1989年,一汽抓住机遇,以3万辆奥迪的技术引进项目起步,开始了与大众15万辆经济型轿车的谈判。

中方谈判手是后来国家商务部首任部长吕福源。

他以惊人的谈判技巧,以购买奥迪散件为筹码,无偿获得大众公司在美国威斯特摩兰的高尔夫工厂。

1990年,11月,一汽和大众公司15万辆合资项目签约。

经过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历经6年建设,一汽大众于1996年全面建成投产。

其后,一汽大众在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国产化方面积极进取。

捷达不断改进换型,在市场获得皮实耐用的口碑;奥迪A6在1999年问世,成为国内中高级公务车的主流车型。

二汽与雪铁龙30万辆轿车合资项目早在1988年就签订了,但此时因为一些政治原因中法关系交恶,直到1992年才成立了总投资103亿元的神龙汽车公司。

中方占70%股份。

1995年9月,在新建成的武汉工厂,首批富康ZX两厢轿车下线。

车型超前,一次投资过大,新公司远离中方工厂母体等因素,使神龙遭遇了更多的艰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