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激素调节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通过激素的调节练习选择题(上)1.(2017•上海生物,12)右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 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的是( )A.发热和寒颤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解析:人体每时每刻进行产热、散热过程。
图示中ab段说明产热大于散热,bc段说明散热增强;剧烈运动导致产热增加,出汗增加引起散热增强,符合曲线变化;A、B、C项均与曲线变化不符。
答案:D2.(2017•潍坊一中调研)某同学看到一篇专题报道:“女冠军落病不能生孩子还得拔胡子”,主要报道曾是全国举重冠军的×××可能因长期吃药导致一些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上述生理变化的可能原因是服用了雄激素类似物B.人为服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C.服用性激素类药物可以导致人体发生性逆转D.这一事实说明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不仅有违竞赛的公平性,也对本人的身体不利解析: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激素只能影响人体第二性征,不能影响性别。
答案:C3.(2017•苏、锡、常、镇学情调查二)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 )A.激素是细胞的组成物质,种类多、含量极微B.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C.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D.健康人体内的激素含量是固定不变的解析:因激素属于细胞的分泌物,不构成细胞结构成分,A项错误;激素一般具有专一性,特定激素只作用于靶器官,B项错误;激素与靶器官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从而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人体内激素随人体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项错误。
答案:C4.(新题快递)如图表示的是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将会影响大脑的发育B.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只在8~20岁之间进行C.从出生到20岁左右,一直分泌较多的激素是生长激素D.人的生长发育受到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解析:从题图可知,15岁左右是生殖器官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在其他时间段也存在生长发育,只是程度较小。
高中生物必修3易错易混知识归纳(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易错易混知识归纳1.植物激素是指特定器官合成的有调控代谢活动的活性物质。
()【答案】×,植物激素是指一定部位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的调节物质。
2.高等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主要是指从上端向下端的方向运输。
()【答案】×,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
3.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接受阳光充足产生的生长素多,促进生长。
()【答案】×,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生长。
4.生长素作用具有双重性,浓度越低促进作用越明显,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答案】×,促进作用对应的浓度具有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促进作用都降低。
5.茎的负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答案】×,茎的负向地性和向光性都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6.生长素极性运输与横向运输的原因不同。
()【答案】√,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内因——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而横向运输则是由外因——单侧光等外界影响引起的。
7.高等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微量高效。
()【答案】×,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特定的分泌腺体。
8.乙烯和乙烯利都属于植物激素。
()【答案】×,乙烯属于植物激素,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9.造成植物疯长的恶苗病是由于植物本身产生了大量的赤霉素。
()【答案】×,恶苗病是由于植物感染了赤霉菌,赤霉菌产生了大量的赤霉素。
1.跳水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的。
()【答案】×,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来完成的。
2.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 【答案】√,例如垂体包括神经垂体和腺垂体,腺垂体可以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3.只有神经细胞才会产生兴奋。
()【答案】×,效应器细胞,比如肌肉细胞也会产生兴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3 2 激素调节的过程(练习)(含答案)

3.2 激素调节的过程1、(多选)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B.糖尿病是经常摄入过量的糖引起的,高血糖患者的尿液中肯定含糖C.胰岛素的分泌仅受血糖的调节D.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答案】AD【解析】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引起的,B错误;胰岛素的分泌还受神经调节,C错误;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正确。
2、下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3时前仅进食了早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点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B.B点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C.C点时,血糖浓度接近基础血糖水平,没有相关激素调节D.C点时,肝糖原和肌糖原正在水解,补充血糖【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A点时,早餐过后不久,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B点时,血糖浓度较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以升高血糖,调节血糖平衡;C点时,在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体内的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
3、下图为血糖的三个来源和三个去路,以及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糖尿病患者体内由于血糖的去路发生了障碍,导致了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B.人体在进食后4 h左右的时候,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C.在三个血糖去路中,糖的氧化分解是主要去向D.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答案】B【解析】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的靶细胞缺乏受体,导致血糖的去路发生障碍,从而使得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A项正确;进食后4h左右,主要依赖肝糖原的分解补充血糖,肌糖原不能补充血糖,B项错误;血糖的三个去路中,糖的氧化分解是主要去路,C项正确;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D项正确。
4、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答案】D【解析】人体进食后淀粉等糖类被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上升,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利用教材中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主体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3>>(必修)(人教版)第3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安排在了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以及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来讲,而前面学生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有利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而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又为后一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了铺垫,所以本节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教材重点介绍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在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的内容并不多,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全过程,所以说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三、学情分析1.本节课学习之前,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如:激素调节、植物向光性,此外学生还具备了简单而不规范的实验设计等。
2.本节课采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能有效的激发高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
3.高二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有差异,所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结果等过程的设计思想,特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掌握植物向光生长的知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人教版必修三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激素调节1、植物的向性运动(1)概念: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外界刺激:光照、重力、温度、湿度、化学物质、各种射线等。
(3)原因:与生长素的调节有关(4)类型①向光性:茎的向光性、根的背光性②向地性:根的向地性③背地性:茎的背地性④向水性:根对水的感受部位是根尖,有向水源生长的趋势,表现为向水性。
⑤向肥性:根的向肥性。
当植物生长在一侧肥力充足,另一侧肥力不充足的条件下,肥力充足一侧的根生长的将明显发达,从而说明根的生长具有向肥性。
⑥向触性:植物器官在接触到固体而产生方向性的反应。
这个方向性的反应是因生长改变所造成,例如豆科的卷须接触柱子后会产生缠绕反应。
牵牛花花的茎和黄瓜卷须的前端接触到支架,就向接触的方向卷曲,边卷曲、边生长。
2、植物的感性运动(1)概念: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
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但是发生感性运动的器官多半具有腹、背两面对称的结构。
(2)类型感性运动一般分为感夜性、感震性和感触性等,但各自的作用机理却有所不同。
①感夜性:主要是由昼夜光暗变化引起的。
蒲公英的花序、睡莲的花瓣、合欢的小叶等昼开夜合;而烟草、紫茉莉、月见草等植物的花则相反是夜开昼合。
②感温性: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如郁金香从冷处移到暖处3min~5min就可开放。
③感震性:含羞草的感震运动是由于其复叶的叶柄基部叶褥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
④感触性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的实验:过程:早在1880年达尔文父子进行向光性实验时,首次发现植物幼苗尖端的胚芽鞘在单方向的光照下向光弯曲生长,但如果把尖端切除或用黑罩遮住光线,即使单向照光,幼苗也不会向光弯曲。
他们当时因此而推测:当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在顶端可能产生一种物质传递到下部,引起苗的向光性弯曲。
2、詹森的实验:过程:设置两个实验组:A组:将胚芽鞘顶端切掉,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课时作业
(2)根的向地性: 根的向地性形成原理,如右图。 重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地一侧 生长素浓度高,背地一侧生长素浓度低 即C>A)→生长不均(根的向地一侧生长 慢,背地一侧生长快)→根的向地性。
生物 必修3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并非所有事例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 性
生物 必修3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A.当生长素浓度为10-9 mol·L-1时,抑制根的生长 B.若解除顶端优势,应确保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于10-6 mol·L-1 C.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 进茎的生长 D . 根 向 地 生 长 的 原 因 是 其 远 地 侧 生 长 素 浓 度 高 于 10 - 8 mol·L-1
生物 必修3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图示分析: ①通过以上A、B、C三组实验可以说明选材时应用芽或幼 叶较多的插条比较容易成活。 ②通过A、C、D三组实验可以说明,幼芽可以产生生长 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③扦插时去除成熟叶片的作用:降低蒸腾作用,保持内部 水分的平衡。
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但 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却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无非是促进的强弱不同而已,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生物 必修3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020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检测题五通过激素的调节含答案

通过激素的调节一、选择题1.产生促胰液素和促胰液素作用的部位分别是( )A.胰腺和胰岛B.胰腺和小肠黏膜C.小肠黏膜和胰腺D.小肠黏膜和胰岛解析:选C 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产生,经血液运输到达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
2.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解析:选C 胰岛素等激素是在内环境中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神经递质在组织液中发挥作用;部分激素是蛋白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神经递质的本质不是蛋白质;激素和神经递质都与相应受体结合,酶也与作用的底物结合;酶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而激素和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或分解。
3.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
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A.甲状腺激素B.雌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D.促性腺激素解析:选D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促进卵巢产生更多的卵细胞。
4.(2018·江南十校联考)下列有关动物体内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B.被手术切除性腺的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C.延长光照可提高鸡产蛋率,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D.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解析:选B 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只有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组织细胞;被手术切除性腺的动物性激素分泌减少,反馈调节的结果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增多;延长光照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促进雌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产蛋率;垂体功能受损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产热能力降低。
5.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阐述,正确的是( )A.激素有的是无机分子,有的是有机分子B.激素能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代谢过程从而调节生命活动C.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解析:选D 激素是有机信号分子;激素的作用是影响细胞内原有的生命活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各项生命活动;激素随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被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平衡。
2020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2.2通过激素的调节Word版含解析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基础巩固•i 下列有关器官和其分泌的化学物质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 ②直接进入血液 极少,但对动物的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A. 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答案 B • 3不属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促进因素的是 A. 寒冷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甲状腺激素本身含量增加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罔促甲状腺激素卜'*I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促进作用),而分级调节的刺激因素是寒冷、 紧张等因素。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还存在 负反馈调节,即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加通过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抑制自身的分泌。
答案 D;.4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B.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 •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答案| B肝脏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下列激素中不以肝细胞为靶细胞的是()A.甲状腺激素 B.胰高血糖素C. 胰岛素D.促胰液素解析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糖含量的途径之一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因此可以作用于肝脏;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途径 之一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因此可作用于肝脏;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 其分泌胰液。
A. 胃、胰液 C •胰腺、促胰液素 答案 BB. 小肠、促胰液素:.2下列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③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D.①②③④血液里含量,当然也包括肝脏;胰高血糖素升高血< 6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 ,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B.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C.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D.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解析根据题意,胰岛素必须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缺乏该受体,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 丿丨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知识点一素调节的发现1.法国学者沃泰默的实验(1)实验假设:胰液分泌是一种神经调节。
(2)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3)实验步骤及现象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直接把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没有引起胰液分泌。
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保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引起胰液分泌。
(4)实验结果分析: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
2.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及验证实验(1)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①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②实验步骤及现象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血液――→引起胰液分泌(本实验是和沃泰默的实验②作对照)。
③实验结果分析:小肠黏膜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
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
(3)促胰液素发现的意义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一些化学物质的调节。
知识点二动物体内的主要激素1.激素调节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人体内主要的激素及其作用(如下表)知识点三 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1)“三来”——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2)“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①内分泌细胞:胰岛A 细胞。
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 细胞。
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③这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3.调节过程(1)用下列模型表示调节过程①血糖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②神经中枢: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
③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概念: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起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实例:人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侏儒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呆小症共同调控机体的生长和发育拮抗作用⎩⎪⎨⎪⎧概念: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实例:血糖浓度0.8~1.2 g/L ⎩⎪⎨⎪⎧⎭⎪⎬⎪⎫胰岛素――→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作用共同调节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4.血糖的基本调节方式——反馈调节 (1)概念: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的调节方式。
如A 作用的结果是B ,B 又反过来影响A 。
(2)分类: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①正反馈:指的是作用效果反过来作为促进信号的调节,造成的结果就是使活动完成,如人的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分娩过程等,再如某同学刻苦学习,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这些都是正反馈的例子。
②负反馈:指的是作用效果反过来作为抑制信号的调节,如血糖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则促使胰岛B 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作用于全身细胞,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血糖浓度的降低作为胰岛素升高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3)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5.与血糖浓度有关的疾病——糖尿病(1)定义:临床上把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 g/L 时的情况称为高血糖,若血糖含量超过1.6~1.8 g/L ,一部分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称为糖尿病。
(2)病因:胰岛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3)症状:三多一少。
①多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葡萄糖进入细胞及在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供能不足,此时肝脏释放和由非糖物质转化来的葡萄糖增多,因而出现高血糖,由于细胞供能不足患者总感觉饥饿而多食。
②多饮多尿:多食会导致血糖来源增多,使血糖持续性升高,当血糖超过1.6~1.8 g/L 时就会出现糖尿。
糖尿病人在排出糖的同时渗透性地带走一部分水分,于是出现尿多,口渴多饮的现象。
③由于糖氧化分解障碍,使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患者消瘦和体重减轻。
(4)检查:通过检查空腹时血糖的含量。
(5)治疗和预防:病情轻者可以口服降糖药物结合控制饮食,病情较重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知识点四 激素调节的实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分泌器官:甲状腺。
2.化学本质:氨基酸类衍生物,合成甲状腺激素需要碘。
3.下图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示意图。
(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2)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3)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
知识点五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任何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都非常少,但其效率都非常高,这是因为激素有逐级放大作用的结果,如甲状腺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但1 mg 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 200 kJ。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器官(或细胞)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传递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1)靶器官、靶细胞:能够识别特定的激素,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2)不同的激素的靶器官的范围不同,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对所有的细胞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3)作用机制: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代谢速率发生改变,从而起调节作用。
(4)作用特点: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激素在不断产生和不断灭活中维持动态平衡。
【例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答案 A解析沃泰默实验中第②步是为了排除盐酸通过小肠细胞吸收运送于胰腺,引起胰液分泌;斯他林、贝利斯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大胆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所以B、C选项正确。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所以D正确。
【例2】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②直接进入血液③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 A解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
内分泌腺和其他腺体的区别是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
激素在血液里的含量极少,但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是很重要的。
其化学成分较复杂,大致分为多肽类、蛋白质类、脂类、固醇类等,不一定都是蛋白质。
【例3】体重近似,发育正常的甲、乙、丙、丁四只雄性小狗,丁狗不作处理,甲、乙、丙狗分别做不同的手术处理。
几个月后查得各自血液中三种激素的含量如下表,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生长停滞C.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性情变得温顺D.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其个体大小变化为:甲、丁狗个体小,基本处于手术前状态,丙、乙狗不断长大答案 D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甲狗处理的是甲状腺,可能出现的症状有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等;乙狗处理的是垂体,其生长停滞;丙狗处理的是性腺,其可能的症状为性情变得温顺;丁狗没做任何处理,其生长发育应正常,不会出现个体小的现象。
【例4】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 g,然后每隔1 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据下图分析正确的是()①a、b分别代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②a在1~2 h血糖下降,某些氨基酸合成增加③b在1~2 h血糖处于高处,蛋白质分解减少④b在2 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并合成糖原所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b为糖尿病患者,a为正常人。
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升高的血糖会调至正常,其主要途径是转化为肝糖原和肌糖原,也可能合成一些非必需氨基酸;b在1~2 h血糖处于高处,但不能利用,蛋白质分解不会减少;b在2 h后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糖随尿排出。
【例5】右图是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但与大脑皮层无关B.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大,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C.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不促进代谢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增加答案 C解析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与大脑皮层冷觉中枢有关,故A错;切除垂体后,③的分泌量不会立即停止,在垂体原来的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会促进甲状腺分泌③,故B错;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由于无甲状腺,不能再分泌③,故不能促进代谢,所以C对;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减少,故D错。
1.沃泰默没有发现促胰液素,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下列关于他们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他们都运用了单变量对照的实验原则B.沃泰默设置的实验变量是有无神经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变量是有无小肠黏膜物质D.沃泰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小肠上的神经剔除干净答案 D解析沃泰默失败的原因是缺乏向权威挑战和创新的精神。
2.结扎小狗的胰管,短时间内小狗将出现的症状是()A.影响消化和血糖调节B.不影响消化和血糖调节C.影响消化,不影响血糖调节D.不影响消化,影响血糖调节答案 C解析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内分泌部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调节血糖的平衡;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经过胰管进入消化道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结扎胰管只影响消化,不影响血糖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