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师说

合集下载

新高考一轮复习名师课件之-师说

新高考一轮复习名师课件之-师说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 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 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 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 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1.意义相同或相近: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 例:屈平,字原。颜回,字子渊。 诸葛亮,字孔明 2.意义相反: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矛盾式”, 如: 朱熹,宇元晦;晏殊,字同叔;顾炎武,字宁人 3.意义相关(相顺或相延):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 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或延伸。 如: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 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 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202X年,湖南的鲍老师因为放假时把本班学生留下看励志 视频写读后感,竟然被自己“视如己出”的尖子生用刀捅 死。
202X年12月14日上午,辽宁盘锦市某中学8年级3班,班 主任朱老师被学生捅死在教室讲桌旁边,致命几刀都扎在 脖子处。据称,事发的前一天,朱老师没收了该同学的扑 克。
是时候把合理惩戒权交还给基层老师了!
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北昌黎人,世称韩昌黎(祖
籍称呼),官至吏部员外郎,又称韩吏部
(官职称呼)。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
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
25岁中进士,29岁后入仕途,其后曾几
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


韩愈名字有“来头”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年龄,嫂嫂郑氏一 心想给弟弟取个雅点的名字。抱着字书,郑氏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 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 的名字。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

流传 传授
解释经书的著作 传送
招待宾客的馆舍
道 1.有碑仆道 2.吾师道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策之不以其道 5.何可胜道也哉 6.道相似也
道路 道理 风尚 方法

懂得的道理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十年春,齐师伐我
老师 学习 以……为师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从师
军队
于 1.其皆出于此乎 2. 学于余(耻学于师) 3. 于其身也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自 介词,向
介词,对于
介词,比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结构助词,的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间取独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
4.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
自学检测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的
观点是相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择师的标准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4.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孔子“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① ,六 艺经传皆通②习之③,不拘于时④,学 于⑤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⑥之。
①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 ②通:普遍 ③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④于:介词,可译为“被”。 ⑤时:时俗 ⑥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⑥贻:赠送

《师说》一轮复习课件

《师说》一轮复习课件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判断句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表示老师是 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 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被动句
如“不拘于时”表示不 被时俗限制;“而耻学 于师”表示以向老师学
习为耻。
倒装句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表示不理解句读 ,不能解决疑惑,正常 语序应为“不知句读,
不解惑”。
省略句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之)”表示现在他们 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 (他);“(人)爱其 子,择师而教之”表示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 ,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形象塑造和意境营造技巧探讨
形象塑造
《师说》通过描绘教师的形象,如“师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使读者对 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 时也表达了对教师的尊敬之情。

意境营造
文章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 营造出一种尊师重道的浓厚氛围,使读者 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从师学习的重视和 对教师的崇敬。
其他教育类古文
如《爱莲说》、《陋室铭 》等,让学生接触更多古 代教育类文章,拓宽视野 。
迁移应用能力训练及实践活动设计
辩论活动
组织学生就“现代教育是否需要 尊师重教”进行辩论,提高学生
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以《师说》为蓝本,写一 篇现代版的议论文,探讨现代教育 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话题。
《师说》一轮复习课件
汇报人:XX 2024-01-23
目 录
• 引言 • 原文解读与赏析 • 重点字词梳理与归纳 • 思想内容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鉴赏 • 知识拓展与迁移应用
01
引言
复习目的与要求
01
掌握《师说》的基本思 想、主要内容和艺术特 色

第五讲《师说》-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回归教材第一轮复习

第五讲《师说》-2022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回归教材第一轮复习
26
实战演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3分)
①.(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许认可的诗文(或人)。 ①“恃”“推可”答对一词得1分,“况,吴人”,判断句式翻译准确得 1分。
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 情顿时消沉。 ②“顿尔”“索寞”答对一词得1分,“既复用”被动句式翻译准确得1 分,译对大意得1分。
16
文言知识梳理
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①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词类活用 A 意动用法 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苌弘 B 名词用作动词 a 吾师道也 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形容词用作名词 a 圣益圣,愚益愚 b小学而大遗
17
文言知识梳理
三、翻译巩固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文化常识:关于六艺 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 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 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 《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
六艺:礼、乐、御、数、书、射
四曰五驭。” 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
,舞交衢,逐禽左。” 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
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 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师说》课件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师说》课件
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 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 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
师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吾从而师之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老师 学习 有专门技艺的人 军队

• 孰能无惑
名词,疑惑
• 惑而不从师
动词,有疑惑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迷惑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气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引导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道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
自然规律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原因
通 • 六艺传经皆通习之 齐明、周最……乐毅之徒通其意 鸣之不能通其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角度二:要勤问,更要善问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勤于询问,才 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有勤 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 题的重点、关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 末,没有抓信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 ”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 有所建树。
句意: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 ,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B
毛病/担心
A.“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与“不患寡而患不均”(《
季氏将伐颛臾》)两句中的“患”字含义不同。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知识点梳理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知识点梳理

佳作片段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 还能占上风吗?谁能保证年轻的一代创造的新文 化不会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 流,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的一代不必 惊慌,也不必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 不同的条件下,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 生角色转换。在大多数时候,年长的一辈是施教 者,他们作为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 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所悟。独 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的精神,构建起了年青一代的 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 年轻人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浙江省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
n 经传( zhuà
ng ) ) 从师( có dú ) 不能( b ù ) 读书( n )从容( có ng ) 传道( chuá dān) 蟠pá 聃( ( n) 苌弘( chá ng) 近谀( yú ) 须臾( yú ) rǎn ) 潘(pān) 长幼( zhǎng) 冉( 怡( yí ) 贻 ( yí)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 感叹句来增强说服力。例如第二段,先用古今对比, 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孩子与对自 己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人们行为的自相矛盾; 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 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之不 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 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增强感染 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 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 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 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请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选择一个适当的话题写一 篇短文,400字左右。

10.《师说》-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 (课件)

10.《师说》-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 (课件)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我文所辞语说意的已传尽处授为道句理,未,尽解而答需停疑顿难的问地方题为的读老。)师。
原文追踪复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
文言知识汇总
8、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12、(惑)而 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1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 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动词的使动 用法,使……学习)
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不不知知句断子句句停读顿。要与问下老文“师惑,之有不疑解惑”结不构能相解同决。却之,不提愿宾问标老志师。);学
或 小 耻(学(有(以…的小…)的为不方耻(面,同学形“ 了容否 ,词” 古习各的)今了种意异动小工义)的匠)大却这(丢些大了人的大,方的不面,。 以形我互容没相词有学作看习名词到为)他耻遗的。(明士放达大弃)。夫巫这医一、类乐人师,、听
好(爱好,喜欢)
古文(指先秦两汉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普遍)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知识点梳理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知识点梳理

唱响尊严之歌 尊严是一个人的脊梁,尊严是无畏的气 概,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操守。坚守尊严 的人如一泓清清的山泉,总是那么晶莹澄 澈,又如一截钢筋,无论铆焊在何处,都 是从容自如,铁骨铮铮。 在尊严即将被践踏之时,屈原怀石赴水, 安娜选择了铁轨,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丧 生……他们为尊严,放弃名利,选择祖国; 放弃灯红酒绿,选择坚定不移;放弃谎言, 选择真诚。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第一自然段


所以


是故
重点句子: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用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结构助词 的 谁,哪 “于”在 (名词)老师 那些(代) (连词)转折关系 本来 “于”比 语气词,呢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连词)顺承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名词作动词,学习 无论 所以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所字结构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第二自然段 师道 之
众人




重点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2014天津)其庶几于是者与 尔其勿忘 乃父之志
(2014四川)其见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本材料可用于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 标准不是 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_等话 题的写作。 (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 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本材料可用于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学识的高下不 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们 要敢于超越前人等话题的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或师焉,或不焉 • 名作动,从师 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意动用法,以……为耻 9.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 意动用法,以……为师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自学检测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的
观点是相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择师的标准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4.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老师 学习 以……为师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从师
军队
于 1.其皆出于此乎 2. 学于余(耻学于师) 3. 于其身也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自 介词,向
介词,对于
介词,比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结构助词,的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间取独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
4.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
生乎①吾前,其闻②道也固先乎③吾,吾从而师之④;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⑤ 道也,夫⑥庸知⑦其年之⑦先后生于⑦吾乎?是故无 ⑧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⑨,师之所存也。
① ③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 ②闻:知道,懂得。 ④师之: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⑤师:用作动词。 ⑥夫:发语词。 ⑦庸知: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①之:代词,这些。 ②耻、师:耻,意动。师,名作动,学习。 ③之族:这类人。族,类。 ④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⑤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 ⑥复:恢复 ⑦不齿:齿,并列 ⑧乃:竟 ⑨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结构梳理
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纵比) 对其子 —— 对自身(自比)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横比)
慈父见背。
府吏见丁宁。
君既若见录。
嬉戏莫相忘。
誓天不相负。
儿童相见不相识。
达标检测
1.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广东卷)
A )(06年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B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然,籍何以至此。 3.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
论证方法: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对比论证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正反对比,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论证了从
于其身 3 百工之人
耻师 不耻相师
大遗 师学习的 士大夫之 重要性。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
夫之族耻师对比;
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4):交代写作缘由,赞许李蟠。
合作探究
重点字词
• 1.孰能无惑

•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岂
•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①于:对于 ①耻:意动用法 ②彼:远指代词,那,那些。 ④其:指书 ⑤句读:文辞的休止和停顿。 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 ⑦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 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不:通“否”
巫医乐师百工之①人,不耻相师②。士大夫之族 ③,曰师、曰弟子云者④,则群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⑥可知矣!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君子不齿⑦,今其智乃⑧反不能及,其⑨可 怪也欤!
之,取独;于,表比较。 ⑧无:无论 ⑨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从 两
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



阐 释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嗟乎,师道①之②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③从师而③问焉; 今之众人④,其下⑤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⑦,愚益愚,圣人之所以⑧为圣,愚人之 所以为愚,其⑨皆出于此乎?
一项是( ) D
A、陈利兵而谁何。 B、惟兄嫂是依。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4.翻译句子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 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2016 陕西商洛四月模拟) 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封官夺职,忠 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 士气,激励军心呢? (2)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 修,是丘之过也。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① ,六 艺经传皆通②习之③,不拘于时④,学 于⑤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⑥之。
①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 ②通:普遍 ③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④于:介词,可译为“被”。 ⑤时:时俗 ⑥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⑥贻:赠送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 智不及巫医
聚而笑之
乐师百工之

圣人无常师①。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③徒④,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⑤, 必有我师。”是故⑥弟子不必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⑧弟子,闻道⑨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⑩,如是而已。
①常师:固定的老师 ②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之④徒:这些人 ⑤行:走。 ⑥是故:所以。 ⑦不必:不一定。 ⑧于:介词,比。 ⑨闻道:懂得道理 ⑩专攻:专门研究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秦人不暇自哀。
规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 奚”等。
大王来何操?
童子何知?
彼且奚适也?
彼且恶乎待哉?
规律三: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 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 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 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着作。②人物传记。 4.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 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 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 句是: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
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 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流传 传授
解释经书的著作 传送
招待宾客的馆舍
道 1.有碑仆道 2.吾师道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策之不以其道 5.何可胜道也哉 6.道相似也
道路 道理 风尚 方法

懂得的道理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十年春,齐师伐我
古:用来……的,……的凭借。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 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大家
4.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
今: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5.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没有必要
一词多义
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朔气传金柝 5.舍相如广成传舍
5. 择师而教之
代词,代“子”,他
•其
•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
•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生乎吾前者)
• 3.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
• 4.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大概
• 5. 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反问,难道
• 6.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他们
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①师道:从师的风尚 ②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 ③犹且:尚且,还; ③而:表承接 ④众人:一般人 ⑤下:低于 ⑥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⑦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 ⑧所以:……的原因。 ⑨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①其身也,则耻 ①师焉;惑矣!彼②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④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⑥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⑦,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⑧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陋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惟利是图 。 惟命是从。
规律四:介词的宾语前置。介宾 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 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奚以知其然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