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3.10《游褒禅山记》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10、《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执教者】林秀玲【执教年级】高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句型,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判断句等。

2.掌握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文说明】《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王安石并不是借游记来表现山川的雄美壮阔,而主要是通过记游来抒发感慨,即事明理,其精辟独到的思想令人叹服。

【教学过程】一、引入由题目入手,先向学生讲解“记”的文体特征,以及介绍作者王安石的相关资料。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二、逐段研读课文。

1.掌握第一段的字词句,并概括该段的主要内容。

“舍”: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

“始舍于其址”。

“址”:山脚。

“庐冢”:偏义复词,墓旁庐舍。

“阳”:山南水北为阳。

“文”:碑文。

介宾后置:“始舍于其址”。

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因谬也。

”第一段主要记述了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并且描述了华山洞前的仆碑。

2.掌握第二段的字词句,并概括该段的主要内容。

活用:“侧”,从旁边,名词活用作状语。

“深”,深度,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穷”,穷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见”,见到的景观,动词活用作名词。

“至”,到的人,动词活用作名词。

“明”,照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古今异义:“以上”,“不能”,“十一”。

第二段主要记述了作者游华山洞的事情:力、物足而随怠者出。

3.掌握第三段的字词及其主要内容。

由作者自己游华山洞的经历引申出成功需要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而“志”是其中的关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体会“其孰能讥之乎?”的作用:反问句使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以故其后名之: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2.特殊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提示: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3.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原文回放: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于其址(山脚),而卒(死后)葬之,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其后名(名作动,命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名(山南水北)之也。

(判断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倒)道,其文(碑文)漫灭,独其为(动词,雕刻)文(文字)犹可识(辩认),曰:“花山”。

今言(说)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因为)音谬(错误)也。

(判断句)
练习二
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名__、山之_寺__、山之_洞__、山之__碑_。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34岁,从舒州〔现在某某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体文章,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体,记游的文字甚少,而主要是借记游生发出一番有深刻哲理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即人生美好的境界往往在险远而人所罕至之处,而要达到此境界,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外界条件。

王安石本文,距离其变法主X的提出时间不远。

五年之后,即嘉祐四年(1059年),他便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这里所言的思想、精神与他后来推行新法时的表现是一致的。

学习本文,请注意三点:1.要梳理积累文言词语。

本文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

要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道〞“由〞“文〞“至〞“舍〞“观〞“名〞“明〞“相〞等。

2.要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怎样把表达和议论紧密结合,材料观点前后照应,水乳交融。

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要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及其内在关系,举一反三,拓展涵盖X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课文解读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卒⑥葬之;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①褒禅山:在某某含山县北十五里,旧名华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寺院〔即下文所说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以快乐、有趣、活泼为主,而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则更注重文献、历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便是一篇充实深沉的文章,是高中必修教材。

为了更好地教学,《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了解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对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隐喻和比喻。

3. 提高学生的主题阐释和文化品位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隐喻和比喻的理解。

3. 学生文化品位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释和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比喻。

2. 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选择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探究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

2.阅读与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逐句逐节的循序渐进地解析作品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用文化品位的眼光去解读作品。

3.隐喻以及比喻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隐喻和比喻。

让学生发现隐喻和比喻是如何串联起了文章的主题。

4.同步案例演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作为辅助讲解。

如,类比:绿萼垂啼似,红颜捧雨来。

有心者对应用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5.主题与思想分析在分析完毕作品的基本要素,特别是隐喻和比喻以后,可进入到本篇文章的思想和哲学的分析。

通过互动教学法的展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或者提出疑问。

6.总结与反思:本环节重点在总结启发,包括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所遇到的困难、不足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2、自制多媒体课一、导入: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某某集》等》。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表达。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三、研读第一、二段〔一〕1、指名朗读、口译。

如有疑难那么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一词多义:A.“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C.“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2)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些条件起决定作用?
(3)合作探究:请在第二段的记叙中找出与第三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句子。得出“要有志”的结论。
9.王安石游有所得,请谈谈你的学有所得。
10.作业置:把自己的心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周记中。
10.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有所 ——
↓前洞 \↓/志\ 尽
游 悔→叹 — 力 — 志
¦后洞/(得)\物/ 无
↑↑悔
记(事)————议(理)
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回顾旧知
4.一读:教师(配乐)范读第2、3自然段,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诵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课文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5.二读:学生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6.提出问题
(1)作者在第2段记游的过程中都去了哪些地方?
(2)前后洞有哪些区别?运用哪种表现手法?在文章的结构上作用有什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

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1.学生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无物以相之(xiàng)长乐王回深父(fǔ)何可胜道也哉(shēng)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

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 老师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学生答: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老师问: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学生答: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老师问:“尽吾志”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老师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学生答: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老师问:“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学生答: 至洞之深处。

老师问: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学生答: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老师问: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学生答: “无限风光在险峰”。

老师问: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学生答: “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课堂小结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五、诵读第1段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

)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⑵“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

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⑶“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

)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2.学生练习背诵。

六、课堂练习一词多义:⑴“卒”:①死,“卒葬之”。

②终于。

③士兵,“疲敝之卒”。

⑵“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

”。

②文字,“独其为文”。

⑶“道”:①道路,“有碑仆道”。

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

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词性活用:⑴“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始舍于其址”。

⑵“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

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

⑶“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答疑:⑴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答:古文无“花”字,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⑵“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

“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4、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板书设计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八、课后作业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3、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三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2.讲读课文第2、3、4、5段。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第2段1.引导学生讨论问题:⑴概括这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

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⑵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⑶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三、讲读课文第3段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一词多义:⑴“观”:①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

“非常之观”。

③建筑物的一种,读 guàn,“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简相如列传》)⑵“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⑶“夷”:①平坦。

“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⑷“相”:①帮助、辅佐,读 xiàng。

“无物以相之”。

②宰相、丞相,读 xiàng。

“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古今异义:“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非常之观”。

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用来、拿。

“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

“险以远”。

②表承接。

“由山以上”。

句子:⑴“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⑴“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

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⑴本段着重写什么?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⑵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提示: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

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