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小故事大道理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8篇)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8篇)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8篇)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精华,学习成语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途径。
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8篇),盼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关心。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篇1】胸有成竹宋朝时,有个的文人叫文与可,能诗擅文,特殊喜爱绘画。
他最爱画竹子,他画的竹子远近著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与可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原来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常常去竹林观看竹子的生长变化状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
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的印在他的心中。
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看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即出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特别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画得好时,他总是虚心的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文与可的伴侣一天来访,看到文与可画的竹子,不禁题诗赞扬: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方做事前已做好充分预备,对事情的胜利已经有了非常的把握,又比方遇事不慌,非常镇静。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篇2】手不释卷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攻击荆州。
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潜伏在船舱里。
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
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
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攻击,占据了烽火台。
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威猛,平常却不愿读书。
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超。
”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
”从今,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有大道理越长越好的四字成语小故事【篇3】千金买邻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他世代居住在广陵地区。
《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读后感1我囫囵吞枣的看完了一本《成语故事》,通过简单的阅读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成语,成语言简意赅,深刻隽永。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大事理,学习知识。
凿壁偷光说的是汉代学者匡衡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
囊莹映雪讲的是晋代有个叫车胤和孙康的人,因家境贫穷没有灯,把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用其发出光束当灯来读书。
水滴石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水滴不止,必能将厚厚的石板滴穿。
与之相同的还有一个叫锲而不舍的成语,这个成语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苟子的《劝学》一文,其中一段写道:“如果只刻一下就放弃了不再刻,那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段,但是如果不听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
”所以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学习。
这样就一定能成功。
这些成语故事只是浩瀚的成语海洋中的几朵奇葩。
通过阅读,让我感悟到学习和读书的重要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而学习和读书同时也是件很刻苦的事。
自古瓜儿苦后甜。
我们从中就应抓紧点点滴滴的时间来学习,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在学校上要灵活运用,不能按图索骥,更不能东施效颦,学会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这些古人是我学习的榜样,只要锲而不舍,不畏艰难,才会有辉煌的明天。
《成语故事》读后感2在《成语故事》这本书中,我看到画蛇添足的那一页,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过了一会,我胸有成足的来到爸爸的面前,将画蛇添足的意思和由来都讲给爸爸听了,爸爸听了以后,竖起大拇指夸我懂的多。
就这样,我迷上了成语故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把《成语故事》这本书拿出来看,后来,我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的意思和由来。
成语故事的读后感13篇

成语故事的读后感13篇成语故事的读后感篇1暑假里,母亲给我准备了一些趣味故事书,这几天我看了一本《300个经典成语故事》,这里面讲述了许多有趣的成语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叫《拔苗助长》。
于是我把这个故事说给了母亲听。
故事说的是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农夫在田里种了一些禾苗,他每天都要到田里观察禾苗的生长情况,可是好多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他很着急,心想:照这么下去,我猴年马月才能吃到从地里长出的粮食呢,不行,我得帮它们快快长大才是。
接下来几天他都焦急地在田边转来转去,有一天他忽然灵机一动,他想要是我把禾苗往上拉,不就长高了一大截吗?于是他就把田里所有的禾苗都往上拉了一大截,从早晨忙到下午,累得筋疲力尽。
回到家里,他还得意洋洋地告诉家人说自己是多么地聪明,他的家人非常奇怪,第二天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死了。
我告诉母亲,农夫急于求成,让禾苗违反成长的发展规律,只能事与愿违了。
母亲听了后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好,不过,我觉得你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也有拔苗助长的`行为。
”我辩解说:“哪里有啊?”母亲笑笑说:“你可以好好想想,有的话要改正。
”晚上我仔细想了想,我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早点把课文背完,早点完成作业,只想着速度越快越好,好早点和小朋友一起玩,从没想着课文内容有没有记住,作业完成地对不对,我这么急于求成,不也就是母亲所说的“拔苗助长”吗?成语故事的读后感篇2这个学期我阅读了一本书《成语故事》,当我拿起这本的时候,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成语就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的确,我们说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是由是个汉字组成的词语。
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才了解到成语不仅仅是四字的,还有三字的',五字的——还知道了成语是怎样来的,并且知道了很多成语故事。
成语的来源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成语来自语历史故事,即把历史上的某一历史时间概括为成语,如“一衣带水”、“完璧归赵”;有些成语是根据古人的故事概括而成的,如“卧薪尝胆”、“孟母三迁”;有些成语是来自古代寓言故事,如“邯郸学步”、“对牛弹琴”;有些成语成语来自古代历史著作,如,“图穷匕见”、“负荆请罪”。
富有哲理的经典成语故事

富有哲理的经典成语故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其精粹之一,每个成语都有其来历故事,且富含道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富有哲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鞭长不及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
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
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哲理:很多事情并非你的能力强就能办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非常多2.梁上君子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寔心地善良,做事公正无私。
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现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
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
哲理: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梁指的是房梁,四字成语“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3.水滴石穿水滴石穿一词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
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哲理: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事情就可能成功。
4.星火燎原《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不可扑灭。
”明·张居正《张文忠集·答云南巡抚核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原来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途非常广阔。
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哲理: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火海,也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燎原:火烧原野。
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成语故事读后感(集锦15篇)

成语故事(集锦15篇)成语故事(集锦15篇)成语故事1 今天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中的一个成语故事:不学无术。
故事的意思是西汉时有个名叫霍光的人,他为人乖巧慎重,是皇帝眼中最信任的人,但别人不知道的是:他什么书都没读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当他辅佐第三位皇帝时,已经是大司马将军了。
一天,皇帝问霍光:“你读过什么书啊?”霍光什么也没读过,只好老实交待,皇帝知道后立即罢免了他的官。
我觉得霍光太无知了,用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缺乏深谋远虑的人为官,将给国家、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啊!他不好好学习、不明事理,擅长察言观色,以自己的“好恶”观来治理国家,最终落得害人害己的下场。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人在年少的时候要多读书、多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等到长大以后,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国家需要的人才。
假如不学无术的话,必将被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不学无术”这个成语很好,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小朋友可千万不要学霍光哦。
成语故事2 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其中有许多插图,非常吸引人。
故事对我们启发很深,有教育意义。
有《八仙过海》,《拔苗助长》,《画龙点睛》,《老马识途》,等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讲了宋国有一位农夫,他每天都要去田里老动,非常辛苦,这个农夫是个急性子,他每天回家前,都要量一量长了没有,可是,几天过去了,秧苗还是老样子。
一天,他想到了一个方法,于是,农夫把秧苗一棵一棵的拔上来了一点。
回家后,他还告诉儿子秧苗都长高了,儿子一听,觉得很奇怪,于是跑到田里一看,秧苗全都耷拉着脑袋枯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着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
应该每天除草,除虫,施肥,秧苗才能长大。
成语故事3 这个假期,我读了《成语故事》,我积累乐许多成语,意思我也懂。
如:汗流浃背,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还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安居乐业,形容安定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成语故事》读后感集锦15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集锦15篇《成语故事》读后感1这个寒假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
这本书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十分有趣。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螳螂捕蝉和一叶障目这两篇。
螳螂捕蝉,是讲春秋时,在王宫的后花园里有一只螳螂准备捕食一只蝉,但是这只螳螂没有想到有一只黄雀正在它身后想要啄食它。
黄雀想要吃螳螂,却不知道侍卫正要用弹弓打它。
螳螂和黄雀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没想到后面隐藏的危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是不对的。
一叶障目,是讲古代有一个穷书生用一片叶子遮住眼睛以为隐身了而去偷别人的东西最后被抓住。
这个故事比喻为局部现象迷惑,看不到大局。
我还知道了偷东西是不对的。
通过阅读,我增加了知识。
《成语故事》读后感2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从小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爱读书是因为我可以在书里学到很多知识。
我在《成语故事》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成语,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体会到了中华成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次,我都在家里急切的等待,等着妈妈从图书馆借书回来,终于等到了,我迫不及待的从妈妈手里接过书,像一匹饿狼,贪婪的读了起来……爸爸妈妈都是教师,所以很容易就能从学校读书馆借到书,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妈妈帮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不读书就睡不着觉。
我要谢谢妈妈,要不是妈妈给我借书,我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读书的乐趣。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成语故事是我最喜欢看的书,同事也是我最紧密的伙伴。
《成语故事》读后感3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成语故事》,是中国作者宋海峰主编。
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望梅止渴》《磨杵成针》。
《磨杵成针》的故事中讲啦立白少读书,因此不能集中心思读书,一天,李白又读的心烦起来,便走出去,途中遇见了一个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问道:您这是在干什么啊?老婆婆回答说:我这是把它磨成针呀!李白惊奇极啦,说:这么粗的铁棒,要把它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笑着说:我不停的磨下去,这根铁棒会越来越细,最后一定会被磨成针,怎么不行?李白听了很受感动,于是下定决心坚持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啦一位伟大的诗人。
《成语故事》读后感小学生作文10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小学生作文10篇《成语故事》可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里面有许多的成语故事,我需要的知识它都有,我需要的快乐它也有。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读后感小学生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一《成语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平且配有插图,使我更容易理解。
里面的成语故事有300多条,例如有不可救药,爱屋及乌,初出茅庐,南柯一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黔驴技穷》,故事讲的是在古时候,贵州这地方没有毛驴,有一个人就从其他地方呆了一头毛驴来到贵州,并且把它放在山底下,当地的老虎看见驴子长得比自己还高大,以为是什么怪物,不敢接近它,只是藏在树林深处偷看。
有一天,老虎正在偷看驴子,驴子突然大叫一声,老虎以为驴子发怒了,要咬自己,吓得赶紧逃走了,后来,老虎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便一步步靠近驴子,驴子大怒,并用蹄子踢它,这时,老虎终于看透了驴子,原来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啊!于是,跳起来把驴子吃掉了。
这个故事比喻只有一点本领也用完了。
所以,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要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深入了解,才能获得成功。
《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二我从小就爱听故事,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道理。
“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有个人叫乐羊子,在外出学习过程中想家了,就中途放弃学业回了老家。
到家后,他的妻子听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一刀剪断。
乐羊子觉得剪断的布很可惜,妻子却说:“一匹布是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的,我将它剪断,从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中断的学业又何尝不可惜呢?这和剪断织丝又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了,恍然大悟,又回到老师那,继续学习。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做事没有恒心,任务没完成就放弃。
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中断,有的时候,你离成功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你放弃了,是多么的可惜。
2023年读《成语故事》有感(15篇)

2023年读《成语故事》有感(15篇)读《成语故事》有感1这个暑假,我读了《成语故事(2)》这本书,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共收录了150个成语故事,有上古时期的、战国时期的、春秋时期、汉朝,亦有西汉、东汉,还有唐朝、宋朝、清朝等朝代;有关于战争的、神话的,也有关于平民百姓的、朝廷重臣的故事。
这本书告诉我:不管是在写__还是说话中,恰如其分的使用成语不仅可以节省笔墨,是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丰满,并且更加显示出文采的出众。
要想达到对成语的准确和恰当的运用,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意思和原本的________。
但是,由于历史典籍浩如烟海,我们想要了解成语的背后的故事和详细情景,似乎并不是多么容易;再加之文化典籍的艰涩,古汉语知识多为今人不熟悉,更加造成了对成语的________和实质的模糊,甚至误解。
以致造成成语使用的错用、误用,闹出很多笑话。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的文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为光辉灿烂的成果之一;成语更是语言文字中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者短句。
成语多来自浩瀚若海的文化典籍和诗词__。
这些成语,有的是历史故事的概括,有的是古代战争的记录,有的是传说故事的精髓,有的是诗词__的摘录,有的来自众口交传的传说。
它一般由四字构成、结构匀称,含义丰富。
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读了这本书,我对成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以后写作有了更大的帮助。
读《成语故事》有感2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半途而废”、“滥竽充数”“毛遂自荐”三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恒心,任务没有完成就放弃。
所以我不能做一个“半途而废”的学生,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在行家里充数。
所以我不能做一个“滥竽充数”的人,而要学有真正的本领,有真才实学。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高奋勇推荐自己承担某种重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小成语大启发
大庄头小学三年级隋璐屹
自从踏进小学开始,妈妈就教导我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老师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渐渐地,我爱上了读书,养成了每天都要读书的习惯。
一二年级时,我常翻阅些注音版的儿童读物。
升入三年级了,我开始从班级的图书角里借阅一些童话故事,历史经典故事之类的书籍。
在我看过的许多书中,特别让我爱不释手是《成语故事》。
书中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蕴藏着意义不凡的寓意。
其中,对我印象比较深的有《铁杵磨针》,《守株待兔》…《铁杵磨针》主要写了李白小时候的事情。
有一天,他看见河边有个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棍,便过去问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说:“我准备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又问:“这跟铁棒这么大,而针又这么小,能磨成吗?”老太太告诉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后大为感动,牢记在心,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后来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是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只要人人都有决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会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确实,爱读书是一种好习惯,能读到一本好书会让你受益无穷。
《成语故事》教会我为人处世,教会我哲学道理,教会我太多太多。
我不会忘记这位良师益友,我会继续读下去;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好书。
指导教师赵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