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水湿痰饮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 痰饮

中医内科学 痰饮

【辨证论治】 1.辨标本的主次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 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 都要根据症状 辨别二者主次。 2.辨病邪的兼夹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 初起若有塞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 化,气机升降 受阻,常兼气滞。
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本方功能和解清热,宣肺 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出现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 常用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瓜蒌、半夏、枳壳宽 胸化痰开结;青皮、赤芍理气止痛;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2.饮停胸胁证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 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 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谢谢
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 联系。
【病因病机】
痰饮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 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 为患。 一、病因 1.外感寒湿
【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
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胸水常 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 巴细胞为主,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 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 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心功能不全 的临床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 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尿常规 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 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的诊断。

中医说痰饮

中医说痰饮

中医说痰饮水湿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后便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上次我们说的湿气,可以这么认为,湿气是水湿痰饮的最早状态,换句话说,身有湿气,不做正规、正确、有效的处理,将会发展成为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分之为四,合则为一,都是人体津液代谢(输布与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不同部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故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乃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和水明显。

由于同源异态,临床常出现两者并见相兼、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如水湿、水饮、湿痰、痰饮等。

在论述痰、饮异同时,《证治汇补》有言:“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

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

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痰饮应该是两个事物,是一个并列词组。

其包括“痰”与“饮”。

(痰)中医的痰主要指的是由于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的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能够看得见的一些痰液,比如吐的痰、哮喘病表现出来的喉咙痰鸣等。

无形之痰,一般都是看不见的,比如癫狂,痰迷心窍以及风湿痹痛,引起的手足关节变形的一些痰。

对于这种病症,主要用一些温化、温运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痰饮的名词解释

痰饮的名词解释

痰饮的名词解释痰饮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个词汇,指的是人体内湿气过多、水液代谢失调所导致的病理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被视为一种病邪。

而痰饮则是湿气过多、积聚在体内引起的一类疾病。

痰饮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不良饮食习惯、天气湿热或湿寒、情绪失衡等。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气促、胸闷、口苦、舌苔厚腻等。

有时候,痰饮还可引起其他一些不适,如头重、身体沉重、胃脘不适、恶心等。

痰饮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有些人可能只是出现短暂的咳嗽,而另一些人可能长期存在咳痰、嗓子发炎等问题。

尤其在湿热季节或者湿重的环境中,更容易出现痰饮。

在中医理论中,痰饮与体内湿气的代谢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人体内有两个重要的器官与湿气的代谢有关,一个是脾,另一个是肺。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就容易导致湿气滞聚,形成痰饮。

肺主气机,若肺气失调,也会导致湿气积聚,引起痰饮。

对于痰饮患者,中医治疗注重调理体内的湿气。

一般而言,从饮食方面开始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甜食等容易产生湿气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清淡的食物摄入量,促进水湿的排除。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湿气的代谢。

除了饮食调理外,中医治疗中也使用了一些中药来改善痰饮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组方有清热化湿、利水渗湿等功效。

这些中药可以促进气机畅通,帮助湿气排出体外。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痰饮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情可以提升免疫力,有助于身体摆脱湿邪。

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环境中,保持房间通风干燥,也是预防和缓解痰饮的有效方法。

总的来说,痰饮是中医常见的疾病,表现为湿气在体内的滞积引起的病理现象。

治疗痰饮需要综合考虑饮食、中药治疗、生活习惯等方面,以促进湿气的排除和身体的自愈能力的提升。

正确认识痰饮,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痰饮名词解释

痰饮名词解释

痰饮名词解释
痰饮是中医对于一种病理状态的描述,通常表现为体内水湿聚集、滞留不散、并在体内形成黏稠的液体。

临床上常见于脾虚水湿、肺热痰多等疾病,症状包括口腔粘滞、唾液增多、脾胃不畅、恶心呕吐、胸闷咳嗽等。

痰饮的形成
痰饮的形成跟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足、湿邪入侵有关。

其中,脾胃不健运输失常摄取能量后形成湿气停聚,外来湿邪入侵,体内津液积聚,最终形成黏稠的痰饮。

此外,肾气不足、肝胆郁滞等因素也可能引起痰饮的出现,因此治疗时需针对症状辨证施治。

痰饮的症状
痰饮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胸部、消化系统、头部、四肢等部位。

胸部痰饮患者常常会出现咳嗽、胸痛、气喘等症状;消化系统痰饮患者则常在口腔觉得粘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问题;头部痰饮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癫痫、耳鸣甚至失聪等;四肢痰饮可能与风湿病、关节炎等疾病有关,主要表现为酸痛、肿胀、关节变形等问题。

中医治疗痰饮
在中医看来,痰饮治疗重点是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湿邪渗出的目的,最终让痰饮排出体外。

治疗痰饮的方法主要包括穴位按摩、艾灸、拔罐、针灸、中药汤剂等。

具体针对不同病情需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疗效。

总体来看,痰饮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症治疗、注意日常保健都对于预防、治疗痰饮疾病有重要的作用。

浅议痰饮水湿

浅议痰饮水湿

浅议痰饮水湿发布时间:2021-09-24T02:25:45.66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3期作者:李喜强[导读] 痰、饮、水、湿,本是同源,性质是阴性李喜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痰、饮、水、湿,本是同源,性质是阴性,是机体津液输布失调产生的代谢产物,也是现代各种复杂类症候的致病因素,致病种类繁多,如代谢性疾病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痰、饮、水、湿本属一类,在体内常常混合存在,容易相互转化,又常常混称,如有湿痰、痰饮、水饮等名称,四者在形质,流动性、症候表现,理法方药等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想要提高中医疗效水平,系统阐述痰饮水湿尤为必要。

1.痰饮水湿之源流痰饮水湿是由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津液不能转化,造成代谢产物堆积。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所以体内痰饮水湿邪气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1]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需要肺、脾、肾三藏协同作用,若脏腑功能紊乱则会导致机体水液停聚,从而产生病邪,而这些邪气在体内又会对人体各个脏腑尤其是对心脑血管以及肺脾肾的损害。

痰、饮、水、湿四者,是人体内津液不正常转归形成的病理性产物,正所谓“一源而四歧”,“一源”是指四者形成的本质都是脏腑亏损,不能正常输布津液,“四歧”是因为各个脏腑的损害程度不同,以及机体差异阴阳分布不同,最终所形成的邪气性质、致病程度、疾病转归也各不相同,因此其形成总与肺气的宣发肃将,脾的运化,肾阳的气化,以及三焦和膀胱气化失常关系密切。

2.痰饮水湿在性质、流动性上的区别痰,是体内水液停聚凝结而形成的一种质地稠浊而黏的病理产物。

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型之痰常呈现胶质状态,一般部位以肺为主,以咳嗽咯痰为主,无形之痰病症复杂病机变化多段,可与有形之痰相兼、转化,常常遍布机体各个孔窍、脏腑,同时也是导致血糖血脂升高的无形因素之一。

中医内科学之痰饮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痰饮课件

久病体虚:久病不 愈,正气不足,脏 腑功能失调,导致 水液代谢失常,形 成痰饮。
痰饮的分类
痰饮:指体内 水液代谢失常, 停积于体内形 成的病理产物
痰:指水液停 积于肺,表现 为咳嗽、气喘、 痰多等症状
溢饮:指水液停 积于四肢,表现 为四肢肿胀、疼 痛等症状
01
03
05
02
04
06
饮:指水液停积 于胃肠,表现为 腹胀、腹痛、呕 吐等症状
05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粉 尘,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熬夜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6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 治疗相关疾病
痰饮的心理调适
1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避免 过度焦虑和紧 张
2
3
4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 理平衡
培养兴趣爱好, 转油腻、 辛辣、刺激性食物
02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 生素和矿物质
03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 分摄入
04
避免烟酒,减少对呼吸 道的刺激
05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06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痰饮的预防
痰饮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避免熬夜、 过度劳累
健脾化湿:通过健 脾益气、化湿利水 的方法,恢复脾胃 功能,消除痰饮产 生的根源。
温阳化饮:对于阳 虚水饮内停的患者, 采用温阳化饮的方 法,以恢复阳气, 消除水饮。
活血化瘀:对于痰 饮与血瘀互结的患 者,采用活血化瘀 的方法,以消除血 瘀,促进痰饮的消 散。
清热化痰:对于痰 热互结的患者,采 用清热化痰的方法, 以消除痰热,促进 痰饮的消散。

水湿痰饮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水湿痰饮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水湿痰饮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中医理论中,水湿痰饮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它是由于体内湿气积聚、津液停滞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水湿痰饮在临床上表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并降低生活质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水湿痰饮的相关内容。

首先,在"2. 水湿痰饮名词解释"部分将给出水湿痰饮的定义和概念,并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接下来,在"3. 痰饮的解释说明"部分将详细介绍痰饮对身体的影响、常见症状及体征特点,以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然后,在"4. 湿饮的解释说明"部分将讨论湿饮的形成和原因分析、主要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以及中医治疗湿饮的方法与原则。

最后,在"5. 结论"部分将总结对水湿痰饮的认识深化与启示意义,并提出预防与调理的建议,同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水湿痰饮的名词解释和解释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湿痰饮的定义、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并提供相关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疾病,读者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水湿痰饮,提高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2. 水湿痰饮名词解释2.1 水湿痰饮的定义和概念水湿痰饮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指体内湿气郁结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病理状态。

它主要表现为水液代谢紊乱,导致体内水分过多,使身体各个部位出现水肿、浮肿等情况。

同时,湿气蓄积也会引发痰液过多的问题,使咳嗽、咳痰等现象出现。

水湿痰饮不仅可以单纯存在于人体中,还往往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水湿痰饮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油腻、辛辣等食物的大量摄入容易产生湿气。

- 外界环境因素:如高温潮湿或者长时间待在潮湿环境中会让人体易受湿邪侵袭。

- 脾胃功能失调: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功能不佳会导致湿气积聚。

中医基础理论-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又称为继发性病因一、痰饮水湿(一)、痰饮水湿的概念:痰饮水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1、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2、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乃水气弥散的状态3、痰的分别:(1)、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2)、无形之痰:痰饮病理变化所引起的临床表现而言(二)、痰饮水湿的形成:1、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是形成痰饮水湿的初始病因2、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痰饮水湿形成的中心环节(三)、痰饮水湿的致病特点:1、阻碍气血运行:痰饮水湿多为有形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则常阻碍气血的运行,日久可致瘀血形成,故多挟瘀为病2、影响脏腑气机:3、易蒙窍扰神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5、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二、瘀血(一)、瘀血的概念:又称为恶血、败血、蓄血,既包括脉管中凝聚不行之血,又包括体内存积的离经之血(二)、瘀血的形成:气血运行失调是形成瘀血的病理基础1、气虚致瘀:气能行血、摄血,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迟缓涩滞;固摄无权则血溢脉外2、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3、血寒致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4、血热致瘀:外感火热之邪,或体内阳盛化火,入舍于血,煎熬津液则血液黏稠,血行不利,灼伤脉络则血溢脉外,停机体内而成瘀血5、血虚致瘀:阴血亏虚,脉道失于充盈柔养,经脉不能滑利通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瘀血6、出血致瘀:(1)、各种内外伤、撞击挤压伤,致脉道损伤,可使血离经脉(2)、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血溢脉外(三)、瘀血的致病特点:1、瘀血致病的病机特点:阻滞气机瘀阻经脉病位固定病症繁多2、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1)、疼痛:瘀血所致的病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痛势尤甚(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按之有形,质地较硬,位置固定不移(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漆(4)、发绀:面色紫暗,爪甲、肌肤、口唇青紫(5)、舌象异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6)、血脉异常:脉细涩、沉弦、或结代,或无脉(四)、常见的瘀血病症:1、瘀阻于脑,脑络不通2、瘀阻于心3、瘀阻于肺4、瘀阻于肝5、瘀阻胃肠6、瘀阻胞宫7、瘀阻肢体经脉三、结石:(一)、结石的概念:指因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常见于肝、胆、肾、膀胱和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术语:水湿痰饮
中医术语:水湿痰饮
(一)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
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水湿痰饮虽然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又有所区别。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

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

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经络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另外,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

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
疬、痰核等。

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加以确定。

无形之痰饮的概念,拓展了痰饮作为继发性病因的致病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痰饮学说的内容。

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

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
水湿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因此,凡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及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
失调,均可导致水湿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水湿痰饮的初始病因。

上述因素或直接影响津液代谢,或使相关脏腑的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水湿痰饮内生。

例如外感六淫,或火热煎熬,或寒邪凝滞,如《医碥》所说:“痰本吾身之津液,……苟失其清肃而过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失于温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

”或湿浊留聚,如《症因脉治》所说:“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

”或燥伤津液,如《症因脉治》说:“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
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邪作矣。

”或因气滞、气虚,气不行津而津液不布,如朱丹溪所谓:“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一失其宜,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

”或诸种因素综合作用,而致水湿痰饮内生,如《医学入门》所说:“痰饮,……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耳,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水湿痰饮形成的中心环节。

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

若外邪犯肺,气失宣降,津液不布,凝聚而生外感之痰饮;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则痰饮恋肺;或肺阴不足,虚火煎熬津液,可发为内伤燥痰,故中医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

若外感湿邪,饮食失宜,致脾气阻滞不运;或内伤思虑,劳倦太过耗伤脾气,使脾虚不运,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均可聚湿生痰。

如《景岳全书》所说:“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

”中医亦称“脾为生痰之源”。

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若肾开阖不利,水液排泄失司,停聚而为水湿痰饮;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温运而湿聚痰生;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煎熬津液而成痰。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239卷曰:“肾生痰多虚痰,久病多痰,……非肾水上泛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此
久病之痰也。

”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气化失司,则水道不利而为痰。

《圣济总录》说:“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此外,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不行水;心阳不振,行血无力,均可致湿浊聚积而成痰饮。

总之,水湿痰饮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逸失常,使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所致。

(三)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气血运行
水湿痰饮为有形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则常阻碍气血的运行,日久可致瘀血形成,故多挟瘀为病。

《张氏医通》曰:“痰挟死血,随气攻注,流走刺痛。

”《证治汇补》亦指出:“胃脘之血,为痰浊所滞,日积月累,渐成噎膈反胃。

”均说明水湿痰饮可阻滞气机,使气不行血而成瘀血。

若痰饮流注经络,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则可出现肢体麻木或疼痛,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病症;痰浊阻于心脉,心脉痹阻不通,可见心前区闷痛,甚则放射至肩臂;痰结于肌肉筋骨,痰气血交阻,则可形成瘿瘤、痰核、瘰疬、阴疽、流注、梅核气或乳房结块等病症。

故《丹溪心法》说:“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2、影响脏腑气机
水湿痰饮停滞,易于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失常。

如痰饮停肺,使肺失宣降,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甚则不能平卧等症;水湿痰饮困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可见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泛吐痰涎,肠鸣溏泄等症;痰在于肝,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可胸胁胀满,乳房胀痛,甚则肝风挟痰上扰,而致眩晕、耳鸣,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痰涎壅盛等;痰在于肾,肾之气化失司,则见腰膝痹痛,足冷,甚则水肿等症。

3、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痰与饮相对而言,致病部位十分广泛,内至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可影响多个脏腑组织。

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同时,其病理变化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异常复杂。

如痫病乃痰所致,平时病人无明显症状,一旦发作,痰浊内动,则突然昏仆,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

又如中风痰厥,表现为口眼喎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

《重订严氏济生方·咳喘痰饮门》说:“其为病也,症状非一,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晕、心嘈怔忡,为愪寒热疼痛,为肿满挛癖,为癃闭痞隔,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

”所以有“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饮邪致病,或停于胸胁为悬饮,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等症;或停于胸膈为支饮,见胸闷,
咳喘,不能平卧,咳吐清稀泡沫痰等症;或留于四肢为溢饮,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痛等症;或停于胃肠为狭义之痰饮,见脘腹胀痛,肠鸣沥沥有声等症。

水湿致病不仅病位广泛,或壅于上焦,使肺气痹阻,气滞不畅;或阻于中焦,则脾胃升降失常,清浊之气相混;或注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尿液排泄不利。

而且因患者体质阴阳之差异或用药之失误,可以从寒化或从热化。

水湿从寒化,可犯心或入肾,使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水湿从热化,湿热留于三焦,则病势多缠绵难解,郁甚化火,更可产生一系列变证。

水湿痰饮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大体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重、痛等症状。

虽然痰饮病证繁多,错综复杂,但舌苔滑腻,为其共有特点之一。

4、兼挟他邪为患
痰饮为湿浊之邪,其致病常表现为病变部位的闷胀困重,麻木冷痛,寒甚热减,或肿块不红不热不痛,根脚散漫等阴证性质,故《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但痰之致病,常由其他病因诱发,或兼挟他邪为患。

除痰瘀相关外,临床上尚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火痰、气痰、食痰、酒痰等不同相兼病证。

《医林绳墨·痰》指出:“因于风者,则中风头风,眩晕动摇;因于火者,则呕吐酸苦,嘈杂怔忡;因于寒者,则恶心吞酸,呕吐涎沫;因于湿者,则肢节重痛,不能转移;因于七情感动而致者,则劳瘵
生虫,肌肤羸瘦;因于饮食内伤而得之者,则中气满闷,腹中不利,见食恶食,不食不饥。

此皆痰之所致也。


5、蒙蔽清窍,扰乱神明
痰饮致病,每易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出现一系列神志失常的病证。

如痰湿上蒙清窍,可见头昏头重、眩晕、精神不振等症状;痰迷心窍,扰乱神明,可见心悸、神昏、痴呆、癫证等病症;痰郁化火,痰火扰心,可见心烦、失眠、神昏谵语,甚则发狂等病症;肝风挟痰上扰,则发痫病;心虚痰郁,则见惊悸不宁,多梦失眠等症。

6、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水湿痰饮皆由体内津液积聚而成,均有重浊黏滞之性,且作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又会影响脏腑气机,加重水液代谢障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因此,水湿痰饮致病均表现为病势缠绵,病程较长,难于速愈。

如由痰饮所致的胸痹、眩晕、咳喘、癫痫、瘰疬、痰核、瘿瘤、流注、阴疽等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困难,尤其是一些顽痰伏饮,病程更长,故有“久病多痰”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