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教
儿童《三字经》全文

儿童《三字经》全文儿童《三字经》全文三字经全文共一千多字,其中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三字经》全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二小3《三字经养不教》设计

《三字经》第三课“养不教---老何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全文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
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第三课经文内容属于第一部分,整课由四句【经文】“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译解】、【拓展】、【汉字字体识读-养】、【故事-孔子教子】[中国传统文化小课堂-中医与儿童保健:五行生克话中医]四部分组成。
经文前两句是说父母对孩子要好好教育,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严格,让学生懂得父母、老师严格教育的重要性。
后两句是说小孩子从小要勤奋学习,将来才有所作为,让孩子懂得从小要努力学习的道理。
三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8、9岁,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学识浅,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完全弄懂《三字经》原文的意思。
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三字经》三字一句,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对经文意思自然就有所感悟了。
加上学生已经学过两课三字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学习本课应该不会很困难。
二、目标设定: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有节奏、有韵味地诵读,并能背诵。
2.结合释文与故事初步理解经文的意思,理解父母、老师对孩子严格教育的苦心,明白应该从小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有所作为的道理。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先人为典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自省自律。
4、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养不教父之过的辩论

“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指孩子的教育问题主要由父母承担,尤其是父亲。
然而,这句话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有效呢?是否父母就一定承担所有孩子的教育责任呢?下面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辩论。
正方观点:养不教父之过是事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不教育孩子,他们的行为和错误的价值观会让孩子受到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
因此,父母应该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对孩子进行道德和价值观的引导。
反方观点:养不教父之过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父母的责任是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不是承担所有的教育责任。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责任已经不仅仅是父母的事情,还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参与。
同时,一些孩子可能因为家庭背景、教育资源等原因,需要更多的社会帮助和支持,不能仅仅依赖于父母的教育。
因此,父母不能全部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
综上所述,“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有其适用性,但并不代表父母就一定承担所有孩子的教育责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重,父母需要教育孩子成为品行端正的人,同时也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参与。
小学议论文作文:养不教,父之过,母之错6

养不教,父之过,母之错如果说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有着一位伟大的家长,那么一个不教的孩子背后就有一位不智的家长。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事实上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不仅因为言传身教,日夜厮守,常相影响,也因为心脉相通,心灵相印。
而当父母只将孩子的教育当作是教育者的事情之后,孩子便失去了最好的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不是有一个父母在后面教导着他,那么肯定是秉承了父母中优秀的一面,具有良好的先天素养。
而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教育。
教育是可怕的艺术,特别对于家长来说,因为它不是一门技术,它也不能实验,也不能模仿,每个孩子个体的不同,让家长难以适从。
即使是适合于别的孩子的非常优秀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也不一定就好。
更何况要学习人家的经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看书本来就烦,而要看家教类的书,更是令人深感枯燥乏味。
于是,更多的家长喜欢听别人传授经验,只要是有相同点的,听起来性格相近或行为相似的孩子,就大致地认为人家能培育好,自己的孩子也一点能培育好。
更有些家长懒得去理会人家的什么优秀育儿方法,只管自己的一套,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行。
还有一种家长,便是放任型的了。
不是以工作忙作为借口,就是想到浪费时间不值,想想自己在外加班或工作,一个小时能赚上多少多少钱,在家里教自己的孩子什么本钱都看不到,甚至还要赔上不少的精力。
不值得,也不情愿,心想还不如在外多赚点钱,多为孩子攒起足够的钱财,为他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那样便是对孩子的好了。
其实不然,孩子的教育当然不是靠钱能弥补的。
父母之过错有很多种,其中之一便是溺爱。
现在看来,很多孩子之所以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无规无矩的学习生活,关键还是父母从小的爱。
有的父亲喜爱孩子之极,从来舍不得批评孩子,对孩子言听计从,更有时看着孩子可爱的小模样,说不出的高兴,眯起的眼睛笑成了花,要是孩子聪明机灵,会说几句讨父亲喜欢的话,那父亲的骨头便早已酥软,再怎样的烦恼愁怨都烟消云散了,而原本想对孩子提出来的各种规矩也都化为了泡影。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众游散,及为群,首立道,而后言。
既替衰,三品升,明德慧,日则昌。
身多疾,惟目疾,言多殴,计多忧。
多舆马,非时贡,惟好学,宜时宣。
曰小学,生乎今,毕乎古,无宁弗。
独立立,不惜贵,无恶鲜,世必遗。
子有义,父有耻,无世谅,执子贞。
或承祖,三百余,或继宗,三千世。
若知此,子当谨,勿作劣,行有馀。
若知此,则子时,不时则,成大贤。
谨修身,严脉息,绝嗜欲,不为恶。
清虑慎独,善思议,慎所口,愼所行。
义不辞,情不让,临深履,往见知。
不愧下,不畏上,固志强,何待何。
谓匪优,不可谓劣,小人者,不可与让。
言多侈,行多慢,索古人,作群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所安,勿生憎,亲所谓,力为兴。
亲所顾,勿为争,亲所使,力为承。
亲所令,勿敢违,亲所教,力为效。
友于兄,友于弟,恭而友,慎终始。
齐之相,娶于伯,姑之相,嫁于叔。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五伦,此五常,不容易,言之难。
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母之过孩子生下来,你给他吃给他穿把他养大成人就行,至于以后他会怎么样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了,说白了就是放任他们自生自灭。
如果是这样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和对孩子不负责,那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好比一张白纸,加什么东西、填什么颜色,最后变得五彩缤纷。
这张白纸的头一笔就需要我们和孩子共同来去完成,而到底这头一笔到底是该横、撇、竖、捺或者什么颜色,父母在这里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
有这样一句好说的很具体:上梁不正下梁歪。
那就是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你怎么说,孩子怎么记。
因为他们刚接触到这个世界,对什么事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
他们分不清好或者坏,那他们就开始从他们最亲近、最信任的父母身上去学,父母一个动作一句好,对他们来说这是游戏,这是和父母的一种交流,他们就会乐此不疲重复的去做,直至养成一种习惯,毫不夸张说他们就是超级模仿师。
所以父母的一个动作、一个习惯同样的也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好的会保留、坏了也同样的会保留。
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要沟通多交流,为什么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从父母身上懂得什么是责任,自己该怎么去挑起这份责任、而不是去逃避责任。
要让他们明白想要比别人强,就要比别人付出的多,要想比别人看的更远,就要比别人站的更高。
我们要先认清自己,了解孩子。
站在自己的人生高度去俯视孩子要求孩子,用自己的人生标准去教育要求孩子,那我们就是让孩子自卑的原因,让孩子被动的原因。
老子英雄儿混蛋。
站在孩子的人生台阶下面去仰视孩子,自己的成就和孩子没关系,单纯的看待孩子的成长,去鼓励欣赏表扬孩子,把孩子推动起来。
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虎子。
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短短的十几个字,就把对子女教育责任分明。
子女教育第一责任人是父亲,古人认为子女没教育好当然是"父之过";这里面的"父",就是单单指父亲,那么母亲的责任哪里去了?这是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性为尊,女性读过书受过教育的很少,只能从事家务杂事和喂养孩子的事务,教育孩子的职责大多落在父亲身上。
而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摒弃古人这种男尊女卑和父权思想的糟粕,将这里的"父"理解为"父辈的家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
我们古人不乏母亲教育成功的典范,孟母三迁、曾母投杼和岳母刺字,这些故事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现实含义应该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过错。
而传道、授业、解惑则是"师"的责任,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就是教授做人之道;"授业解惑"就是传授生存、作为社会有用人才的知识,解答疑惑的问题。
不能严格教学,致使学生不能成才,则是"师"没尽到责任。
著名歌星的儿子叛逆,触犯法律。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坑爹",这种称谓其实还是"养不教,父之过。
"传统思想在现在的体现,忤逆之子不仅仅是"坑爹",连娘一块坑了。
古语"坑"和"杀"往往连用,"坑杀"就是把人杀掉,把尸体堆积起来,历史上这样的坑杀事件很多,秦始皇曾"焚书坑儒"。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坑爹"就是把爹杀了,而且不埋。
对于歌星这样的公众人物,"坑爹"事件使他们赖以生存的形象、环境、威望,一夜之间被罩上了阴影,无异于被泼上一桶脏水,这被在身上捅刀子,更鲜血淋淋,惨不忍睹。
新版国学三字经3.养不教父之过 教学设计

4.小男生和小女生接龙读
2.讲解句子"即睾疑念
1.教师诵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
2.经典重点词语的意思
【养】养育.
【过】过错.
[∣⅝]蹶情,懈意,这里指失职.
3.初步讲解全句话的大做意思
只是生养孩子却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孩子,却没严格要求他们,就是老师失职了.
4.根据曲文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养不教,父之过:只是生养孩子却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褶.
教不严,师之情:教育孩子,却没严格要求他们,就是老师失职了.如果老师上课的时候,小朋友夕坏认真听,做小动作,老师也不管.那就是老师失职了
5.带领学生,再次诵读,体会句子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6.故事典故
1.最严厉的老师
孔子,可以说是史上最毒舌的老师了,批评起学生来,那可是一点面子都不给的.
孔子的严格不仅没有吓跑学生,反而让学生更尊敬他.而且还真教育出了非常多优秀的学生.孔子的30∞弟子,因为优秀而出名的就有72个.举个列子吧,孔子有个很有名的学生叫子路,孔子上课的时候,经常插话.但是,子路也有很多优点,他非常勇敢,能赤手空拳打老虎。
而且对孔子非常忠心.
在孔子周游列国时,经常兼任孔子的保镖,保护孔子.子路是众多学子中被骂的次数最多的,而且孔子还专门京子路的优点损他.说子路除了比自己勇敢以外,就没有其他优点了.还说如果自己真的统领军队,绝对不会和子路这样不怕死的人一起.最严垂的一次,孔子说,像子路这样的人会不得好死的.
其实,孔子这么做事有原因的,子路这个人不能表扬,只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ī 之 hé 何 zhī 知 lǐ 礼
duò 惰。 wéi 为? yì 义。 yí 仪。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幼不学 非所宜 老何为 养不教 习礼仪 为人子
教不严Βιβλιοθήκη 亲师友子不学 师之惰父之过 方少时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 器,人不学, 不知义。
亲师友,习礼仪?
拓展
:
1.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2.预习下两行内容
我印象最深刻的 人是: 因为
yă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jiào bù yán shī 养 不 教, 父 之 过。 教 不 严,师 zǐ bù xué fēī suǒ yí yòu bù xué lǎo 子 不 学, 非 所 宜。 幼 不 学,老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rén bù xué bù 玉 不 琢,不 成 器。 人 不 学,不 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óu xí 为 人 子, 方 少 时。 亲 师 友,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