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2)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3)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特点学习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词中意象和情感基调,体会婉约词风(2)重点赏析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3)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情学习过程:一、作者柳永(约980 -105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 字景庄.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元年(1034)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 《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 甚痛切. 有《乐章集》.二、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着歌伎们一起,过者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诵读(美读、品读、悟读)四、研习1.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营造出怎样的一种意境?3.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小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来代表柳词。
这两句中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小结:《雨霖铃》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雨霖铃,又名《临安遗恨》,是北宋诗人柳永咏怀临安的诗篇。
这首词写了柳永对故都临安的怀念和不舍之情,既有寄托深情,也有对乡愁的思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不仅在文学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文学名篇。
一、背景介绍雨霖铃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多以爱情为题材,饱含深情。
雨霖铃是柳永为怀念自己的故乡临安而创作的,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岁月的沧桑。
柳永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将内心的孤寂和凄凉写得淋漓尽致。
二、词意解析雨霖铃一词中“雨霖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深情怀恋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雨霖铃的声音悠扬清脆,如同故乡的回忆萦绕心头,让人无法忘怀。
全词通过对雨声和寒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学习导向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在意境描写上别具匠心,更在情感表达上展现了柳永纯真的情感和深沉的怀念之情。
作为学习者,我们应当通过深入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的真挚和文学表达的技巧。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欣赏、吟咏这首词,感受古人的情感与境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践活动:1. 听音乐:可以选择专门根据雨霖铃词谱曲的音乐进行欣赏,体验音乐和词的结合带来的美妙感受。
2. 朗诵对词:可以邀请同学或朋友一起进行雨霖铃词的朗诵对词,感受其中的情感共鸣和词意交流。
3. 写作学习笔记:通过观看相关解读视频或阅读批注,可以对雨霖铃这首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将学习心得写成学习笔记,进行复习巩固。
四、总结雨霖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通过深入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共振,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让这份美好的文学遗产在我们心中永不凋零。
《雨霖铃》课时导学案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பைடு நூலகம்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自我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二、词的相关知识
1、词的别称:
按字数分
2、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
豪放派:
3、词的流派
婉约派:
三、微课助学
四、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微课完成下列题目。
1、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句。
2、这首词的下阙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你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读读它们,组内交流,告诉同学你喜欢它们的理由。
3、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四、合作互学
小组长组织组员提出疑难点,讨论疑难点,解决疑难点;不能达成共识的或任无法解答的小组长负责整理好交老师。
训练展示学案
训练点
识记
理解
应用
1、学习本词处理情景关系的手法及鉴赏词句的方法。
√
2、诵读,感受本词的艺术魅力。
√
问题记录
学 案 内 容
一、学生开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过度。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之音、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之音。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预习案关于柳永(幻灯3)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行课案一、诵读·整体感知——我吟《雨霖铃》二、研习文本•品味意象意境——赏析《雨霖铃》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
㈠词句赏析: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思考讨论: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思考: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_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九课《雨霖铃》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 2019年5月19 日【学习目标】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
四、简介柳永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他的词风行一时。
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
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4《雨霖铃》导学案

高二语文 《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幷背诵《雨霖铃》。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幷背诵《雨霖铃》。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词,在诵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北宋婉约词代表。少年时到汴京应试,因为擅长词曲,熟悉了很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因为失意无聊,流连坊曲,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2.“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3.文中的意象 ①寒蝉:凄清、伤感、哀愁。 ②长亭:离愁别绪。 ③兰舟:漂泊。 ④暮霭:情感的朦胧、前途的迷惘、理想的落空。 ⑤ 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⑥杨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⑦ 月 :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雨霖铃》导学案

自主发展型五环大课堂语文导学案 自学使能力提升 展示让神采飞扬 【自研课】 晨读课:(30分钟) 目 标:1、自由朗读《雨霖铃》,准确把握语气、语调、情感; 2、熟读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20分钟) 检 效:(检效本)组内互背,竞选出优秀者参加全班诵读比赛。 (10分钟)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 自读自悟:《雨霖铃》完成如下任务: 资料准备: 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本词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 古代描写离别之情的诗词,摘抄其中的名句。 自我感悟: 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含义,了解整首词的内容。 【展示课】(时段: 60分钟 )
·学习目标(1分钟):通过自读、自品、自悟,交流展示,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深刻体会诗歌情感;赏析品鉴诗歌艺术特色。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课堂 元素 导学 流程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环节·质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一咏三叹 诵读寻情
·入情诵读(不少于三遍),做到: 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把握基调,读出韵律。 ·整体感知:词中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预时:4分钟
A、 A、两人小对子:相互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给对方评定等级;交流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B、 B、四人互助组:组长、 副组长主持组内的互 动,重点交流疑难问题,如: 词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 创读拓展。 C、 C、八人共同体: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结合展示内容,参照展示建议,优化展示形式,分派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预演。 预时:10分钟 展示单元一: 诵读,让我们口齿留香 建议: 1、有精当诵读指导语的设计(语速、语调、节奏); 2、有组内成员入情入境的诵读展示;有多种发动形式,营造班级竞读氛围。 3、板书呈现词作的内容总结,可用结构示意图的形式;代表阐述,语言简洁明了;分析意境要结合词句。 展示单元二: 品读,让我们神思飞扬 建议: 1、遴选本组最佳品析成果展示于黑板; 2、能结合自己的古诗积累进行比较阅读(重点分析的典型意义及表达效果); 3、鼓励个性化的解读和独到的见解。 展示单元三: 创读,让我们秀场生辉 建议: 1、遴选本组最佳创读成果展示于黑板——词作仿写;绘画;词作配曲演唱;板书脚本(简写;脚本基本格式要体现); 2、能以最佳组合、最佳姿态、最优表现展示本组风采; 3、各组积极评价,同时可对他组展示进行挑战! 预时:30分钟 ﹡整体感知: 。 ﹡我的赏析: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最新整理)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8.下面对《望海潮》《雨霖铃》比较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5.《雨霖铃》上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
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二)概述词的大意
上片: 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 离别后的情景
二、问题探究
(一)赏析上片:
1.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
有寒蝉、长亭、暮霭和楚天
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柳永:
三、语言运用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作比。阿拉伯的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
的一滴眼泪,正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____________。
A.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B.就像一颗晶莹的珍珠
高一语文必修 4-——4《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第2页共6页
1.开篇词人有见闻,“
,
,
”融情
入景,暗寓别意,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2.在“
,
”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
了如此深沉的暮霭,其离愁之深,令人不难想象。
3.“
,
”,极言当时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
更甚于常时。
4.“
?
,
”想象酒醒后,晓风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城机电学校公开教学导学案
科目:语文 课题:雨霖铃 课型:阅读课 主备人:汪礼俊
班级:14春 6班 姓名: 小组: 评价:
【学习目标】
1、 了解柳永其人、词作风格和写作背景。
2、 朗读本词,品味情感,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3、 初步体会词的意境,掌握词中虚实相生、融情入景的艺术特色。
4、 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学习重点】
1、 反复朗读,品味情感,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2、 初步体会词的意境,掌握词作的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预习案】
1、 预习自测(注音、解释)
凝噎( ) 暮霭( ) 那( )堪 今宵( )
对长亭晚: 无绪: 凝噎:
兰舟: 念去去: 那堪:
经年: 风情:
2、自主学习,完成下面填空: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或 。
词体萌芽于 之际,盛行于 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 。
(2)柳永:北宋人,原名 ,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 。本热心功
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
称 。
【探究案】
1、熟读本词,整体感知。
(1)听范读后,学生配乐齐读。小组交流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对于本首词的学习,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你认为本首词中作者的感情是欢快、激昂;哀婉、悲伤、忧愁、凄清还是
恬淡闲适的?
(4)根据下面几幅画,结合本首词的内容,发挥想象,描绘画面内容。
(5)
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
用?
(6)
上片最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开头三句的景物描写
都是作者眼前所见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7)词中哪句话是表达离别的千古名句且富有哲理性,又能表现全词的中心?
【训练案】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心情,情绪) B.暮霭沉沉楚天阔(云气,雾气)
C.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忍受,承受) D.此去经年(一年)
2.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渲染功业无成的伤感。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3.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写作技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
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D.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描绘的“景”和“情”是()
A.幽静的 恬淡的 B.清凉的 空虚的
C.凄冷的 凄苦的 D.明丽的 烦恼的
5.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
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
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
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
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知识链接】
1、关于宋词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
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兴盛于
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
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
按长短规模,宋词大致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
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
的最为常见。
按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
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2、婉约词和豪放词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婉约派的特点: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委婉细腻。结构深细缜密,
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
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煜、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
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喜
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南
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
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代表人物:
时期 人物 成就 代表作
北宋前期 范仲淹 开启豪放派词风 《渔家傲》
北宋后期 苏轼 开拓豪放派词风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南宋前期 辛弃疾 继承—爱国词派 《永遇乐》
北宋前期 柳永 发展婉约派 《雨霖铃》
北宋后期 周邦彦 婉约派集大成者 《苏幕遮》
南宋前期 李清照 婉约派大家 《声声慢》
南宋后期 姜夔 继承—格律词派 《扬州慢》
3、柳永简介及背景
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
以人称柳七;又因曾做过屯田令,人称柳屯田。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
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
倒。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人,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歌唱的慢词,深受广大
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
融,语音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写作背景:柳永仕途失意,四处漂泊。这首诗就是他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所写。在
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4、相关资料
1、寒 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已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2、长 亭 长亭是陆地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
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 舟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
的思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
的思念和悲愁了。
4、暮 霭 是一种黄昏意象。作者借景抒怀以沉沉的暮霭,创造出凄迷黯淡的黄昏景象,
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
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
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5、酒 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
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足以说明酒也是别离主题赖
以生发的意象之一。
6、杨 柳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大概是因为一者“柳”、
“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二来柳树易生速长,用
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枝那
摇摆不定的形体,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7、月 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
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
联想。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
亲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