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课前预习案】一、目标导航1、抓取情词,品味意象,感悟离愁别绪。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二、文本助读1、连线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初名三变,字耆卿,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
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际遇坎坷,多次应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考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词人。
从内容上看,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歌伎生活、羁旅行役、下层市民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2、探寻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不顺。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牌简介《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入蜀,进斜谷,大雨连下十数日,栈道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4、诗词意象积累(1)寒蝉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礼记•月令》)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卢挚《沉醉东风》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2)长亭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送别裴仪同》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李白《菩萨蛮》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李白《劳劳亭》(3)秋雨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陶澹人《秋暮遣怀》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代别离》(4)烟波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杨柳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雨铃霖导学案学生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听完后交流感受)二、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1、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2、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关键词读一读,品一品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别。
三、重点探究:品意象→析蕴涵→味意境→悟情感“伤”是如何表现的?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1、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蕴涵呢?2、这样特点的一些意象所组合形成的意境是怎样的?渲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全诗中的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虚实上阕下阕实写虚写5、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1)、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2)、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赏析句子的答题思路:手法+内容+作用A、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4分)C、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同意。
(二)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柳永及其作品特点。
2. 反复吟咏,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感情。
3.分析意象,掌握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找意象,析手法,品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培养他们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难点:通过诵读、合作,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字,赏析词中有代表性的意象,把握常用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独立完成相关预习案,有疑问的提出,保证学案完成的质量。
预习案【自主学习,走进作品】☆词的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词”,对宋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著有《乐章集》。
☆背景内容这首《雨霖铃》,写于作者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
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柳永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名词,描写了秋夜的凄凉声音,展现了作者对秋夜幽怨的情感。
这首词情真意切,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我们能够领悟柳永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柳永这位文学大家的传世之作——雨霖铃。
在这首词中,柳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离愁别绪的感慨。
雨声象征着离别,而铃声则代表了思念,寒蝉凄切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柳永将这些感受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之中,使整首词既有空灵的意境,又不失于情感的真挚。
学习雨霖铃,让我们感受到了柳永作为文学家的绝妙表现力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
其次,通过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
在古代社会,诗歌和词曲是人们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
柳永作为金庸之后有着独特地位的词人,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韵味,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风貌和人们内心世界。
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处理和对自然的敏感触觉,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面对离别和孤独时的情感体验。
最后,学习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启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柳永的词作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冷暖的深刻思考。
通过学习他的词作,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可以看到诗人对于希望和美好的追求。
在当下社会,尤其是在繁忙都市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学习雨霖铃这首词能够激发我们对情感的共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和珍贵。
综上所述,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更能够启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把握。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古代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心灵更加充实和深邃。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雨霖铃,又名《临安遗恨》,是北宋诗人柳永咏怀临安的诗篇。
这首词写了柳永对故都临安的怀念和不舍之情,既有寄托深情,也有对乡愁的思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不仅在文学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文学名篇。
一、背景介绍雨霖铃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多以爱情为题材,饱含深情。
雨霖铃是柳永为怀念自己的故乡临安而创作的,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岁月的沧桑。
柳永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将内心的孤寂和凄凉写得淋漓尽致。
二、词意解析雨霖铃一词中“雨霖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深情怀恋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雨霖铃的声音悠扬清脆,如同故乡的回忆萦绕心头,让人无法忘怀。
全词通过对雨声和寒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学习导向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在意境描写上别具匠心,更在情感表达上展现了柳永纯真的情感和深沉的怀念之情。
作为学习者,我们应当通过深入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的真挚和文学表达的技巧。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欣赏、吟咏这首词,感受古人的情感与境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践活动:1. 听音乐:可以选择专门根据雨霖铃词谱曲的音乐进行欣赏,体验音乐和词的结合带来的美妙感受。
2. 朗诵对词:可以邀请同学或朋友一起进行雨霖铃词的朗诵对词,感受其中的情感共鸣和词意交流。
3. 写作学习笔记:通过观看相关解读视频或阅读批注,可以对雨霖铃这首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将学习心得写成学习笔记,进行复习巩固。
四、总结雨霖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通过深入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共振,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让这份美好的文学遗产在我们心中永不凋零。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二、整体感知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合作探究】1、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2、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3、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并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4、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5、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6、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7、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第三课时《雨霖铃》导学案2【合作探究】8、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雨霖铃 导学案 教师版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3.熟读成诵,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研究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时数】1课时。
知识积累】1.词的起源时间:起于南北,成于唐,盛于宋;2.词的别名:诗余、歌词、长短句;3.词的特点:⑴从“诗余”来看,词在诗后。
⑵从“歌词”来看,是先有曲调后有填词,“破阵子”就是一种曲调,词内容就是其歌词,这就是“依声填词”。
⑶从“长短句”来看,说明词有长有短,长短不一,名称有不同:58字以下称小令,59-90称中调,91以上称长调。
⑷风格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笔调细腻温婉,代表作家有___与___。
豪放派以写国事英雄为主,风格宏大雄浑,代表作家有___与___。
2.词牌介绍:雨霖铃是___曲名,后用为词牌。
《明皇杂录》中记载:___因___之乱迁蜀,入斜谷,时霖雨连日,在山间栈道中闻雨水之滴嗒声而悼贵妃所作。
所以本词调乐声以哀怨低沉为主基调。
3.简介___:___,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___,官至田员外郎,又称___,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
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
___作品内容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
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
4.创作背景: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
___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___。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___按___的旨意填词。
___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___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___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
所以___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一.【素养目标】1.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型意象等基础知识。
揣摩语言,体味词的思想感情和独特意境。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背诵整首词;理解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知识储备】(一)、题目注解“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相传,唐安史之乱时,玄宗西逃入蜀。
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缢死后,玄宗日夜思念。
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曲调极其哀怨。
有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
(二)、作者名片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又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
他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导学案高二语文组教师寄语:成长的路上,不缺乏鲜花,也少不了荆棘,充满了幸福,也一定有创伤。
但不要只盯着不幸和痛苦,只有经过风雨的磨砺,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光彩。
【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1、宋词的发展脉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
南宋后期姜夔等词人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整理如下:时期作者成就代表作北宋前期范仲淹开启豪放派词风《渔家傲》北宋后期苏轼开拓豪放派词风《念奴娇》南宋前期辛弃疾继承→爱国词派《永遇乐》北宋前期柳永发展婉约派《雨霖铃》北宋后期周邦彦婉约派集大成者《苏幕遮》南宋前期李清照婉约派大家《声声慢》南宋后期姜夔继承→格律词派《扬州慢》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3、题解及词牌来源“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4、知人论世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作为北宋第一个传力作词的人,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歌唱的慢词,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5、写作背景: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
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自主学习】(一)基础过关凝噎()暮aǐ( )那堪()今xiāo( )无绪:凝噎:留恋处:念去去:那堪:经年:风情:(二)写一写与你体会到的《雨霖铃》的情感相似的诗词名句。
(三)整体感知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3、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精读探究】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思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2、上阕中有一处精妙的细节描写,请找出并作赏析。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思考: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描写了那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下阕)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找出后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此景。
)找出后赏析其精妙之处。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思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总结本文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所表达的情感。
7、总结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作业】阅读下面诗歌,写一段赏析文字。
送别隋·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链接高考·学以致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注:“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解释为为远行人忧思别后的境况,这是一种更深切的关怀之情。
【扩展阅读】读柳永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
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
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
柳永先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 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
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
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
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
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
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
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
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
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
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
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而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
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
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
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
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
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
他在这里没有堕落,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
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
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
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
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
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
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
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
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
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
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