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雨霖铃导学案(学生)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柳永词《雨霖铃》导学案

高中语文柳永词《雨霖铃》导学案

高中语文柳永词《雨霖铃》导学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讲义柳永词《雨霖铃》导学案
北京市密云县第一中学王本利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宋词内容,然后完成本学案;
2.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知识链接】
1.有关词的知识:(1)词,是诗歌
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

词体萌芽于之际,盛行于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

另有、、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习惯上分为和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等。

(3)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小令──(字以内)、中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二给下列词注音骤.雨﹙﹚暮霭..﹙﹚凝噎.﹙﹚三名句默写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鉴赏《雨霖铃》①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本词的基调是什么?③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④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⑤“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

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五小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

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悟力。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主备:备课组长:学科组长:【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读课文,做到心临其境,仔细品味语言。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导学过程】1、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我们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朗读指导: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2、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下阕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本词表现手法赏1:从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依次是、、。

2:这首词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景语情语3: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虚实相生,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写虚写本词情景赏析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5.“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雨霖铃》鉴赏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的情景,下片主要想象离别后的情景。

雨霖铃_导学案

雨霖铃_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九课《雨霖铃》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 2019年5月19 日【学习目标】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

四、简介柳永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他的词风行一时。

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

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2、体味情感。

【学法指导】1、以读带析,心临其境,品读诗歌语言。

2、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体味诗歌情感。

【预习案】★读一读、想一想(自读文本,整体感知诗歌)一、初读..作品,整体把握:1、把下面加点字的拼音标注在课本上。

雨霖铃..骤.雨都.门留恋处.凝噎.暮霭.良辰.更那堪...寒蝉2、参照注释,通释全词大意。

3、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1-2个词来概括);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探究案】★理一理、悟一悟(合作探究,深入发掘提升)二、赏读..作品,总结方法: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请从情与景,实与虚的角度进行分析。

【练习案】★辨一辨,练一练(以点带面,掌握同类内容)《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运用了和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三、悟读..作品,涵泳玩味。

(配乐)★动一动,写一写(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离别”的主题写一首小诗,或是推荐有关离别的歌词)四、欣赏..歌曲《雨霖铃》【相关连接】1.题解:《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2.作者:柳永,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

原名三变,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词人屡试不第,一生落魄,直到宋仁宗景祐元年才中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可仕途坎坷,他并没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

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3.背景:《雨霖铃》是作者晚年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4、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参考】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参考】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片: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下片:杨柳、晓风、残月。特点:凄凉、沉寂。
2、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有何作用?
明确:上片这些景物寒蝉,长亭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之景,所以为实写;下片的杨柳、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物,所以为虚写。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自主发展型五环大课堂语文导学案 自学使能力提升 展示让神采飞扬 【自研课】 晨读课:(30分钟) 目 标:1、自由朗读《雨霖铃》,准确把握语气、语调、情感; 2、熟读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20分钟) 检 效:(检效本)组内互背,竞选出优秀者参加全班诵读比赛。 (10分钟)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 自读自悟:《雨霖铃》完成如下任务: 资料准备: 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本词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 古代描写离别之情的诗词,摘抄其中的名句。 自我感悟: 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含义,了解整首词的内容。 【展示课】(时段: 60分钟 )

·学习目标(1分钟):通过自读、自品、自悟,交流展示,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深刻体会诗歌情感;赏析品鉴诗歌艺术特色。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课堂 元素 导学 流程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环节·质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一咏三叹 诵读寻情

·入情诵读(不少于三遍),做到: 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把握基调,读出韵律。 ·整体感知:词中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预时:4分钟

A、 A、两人小对子:相互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给对方评定等级;交流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B、 B、四人互助组:组长、 副组长主持组内的互 动,重点交流疑难问题,如: 词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 创读拓展。 C、 C、八人共同体: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结合展示内容,参照展示建议,优化展示形式,分派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预演。 预时:10分钟 展示单元一: 诵读,让我们口齿留香 建议: 1、有精当诵读指导语的设计(语速、语调、节奏); 2、有组内成员入情入境的诵读展示;有多种发动形式,营造班级竞读氛围。 3、板书呈现词作的内容总结,可用结构示意图的形式;代表阐述,语言简洁明了;分析意境要结合词句。 展示单元二: 品读,让我们神思飞扬 建议: 1、遴选本组最佳品析成果展示于黑板; 2、能结合自己的古诗积累进行比较阅读(重点分析的典型意义及表达效果); 3、鼓励个性化的解读和独到的见解。 展示单元三: 创读,让我们秀场生辉 建议: 1、遴选本组最佳创读成果展示于黑板——词作仿写;绘画;词作配曲演唱;板书脚本(简写;脚本基本格式要体现); 2、能以最佳组合、最佳姿态、最优表现展示本组风采; 3、各组积极评价,同时可对他组展示进行挑战! 预时:30分钟 ﹡整体感知: 。 ﹡我的赏析: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最新整理)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最新整理)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8.下面对《望海潮》《雨霖铃》比较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5.《雨霖铃》上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
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二)概述词的大意
上片: 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 离别后的情景
二、问题探究
(一)赏析上片:
1.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
有寒蝉、长亭、暮霭和楚天
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柳永:
三、语言运用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作比。阿拉伯的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
的一滴眼泪,正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____________。
A.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B.就像一颗晶莹的珍珠
高一语文必修 4-——4《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第2页共6页
1.开篇词人有见闻,“


”融情
入景,暗寓别意,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2.在“

”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
了如此深沉的暮霭,其离愁之深,令人不难想象。
3.“

”,极言当时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
更甚于常时。
4.“


”想象酒醒后,晓风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28】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
主备人:闫新合
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情别绪。

学习时数:
一课时
一、重温作者,背景再现
1、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字,世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尤其长于抒写之情。

创作的词多属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流传很广,词在民间影响很大,“、”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自称“”。

2、解题
《雨霖铃》名,也写作《》。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象征:。

3、背景介绍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二、把握节奏,渐入愁情
1、用“/”划出朗读节奏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寒蝉,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ǎi )/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根据注释理解词义试着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对长亭晚:。

长亭,,处:
凝噎:(读音): ;
去去:。

暮霭:(读音):。

沉沉:。

楚天。

便纵有千种风情:。

风情,。

3、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概括上片的内容:
概括下片的内容:
三、直奔主题,拓展离情
1、找出主旨句,诵读体会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2、积累名句,拓展离情
•1)、,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2)、黯然销魂者,。

(江淹《别赋》)
•3)、。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4)、,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5)、,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6)、孤帆远影碧空尽,。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7)、,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作者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抒情和抒情(写景)
4、请划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直接抒情的句子
上片:
下片:
四、释疑感知名句赏析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B、起什么作用?
C、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留恋”、“催发”妙在何处?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想象:此情此境下会有哪些有声语言?
设想a: ;
设想b: ;
设想c: ;
设想d:;
……………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三种景物与词人愁绪有何联系?
千里烟波写出了愁绪的;
暮霭沉沉写出了愁绪的;
楚天阔写出了愁绪的.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a.“自古”说明了什么?
b.为什么秋天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
c.拓展:默写关于秋的句子:
a :
b:
c ;
d :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此千古名句的魅力所在?
学法:语言、意象、意境、形象塑造写作手法(如情景交融)……
五、写作手法探究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一)寻意象品离情
1、柳永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典型意象:、、、)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离别之愁的呢?——意象探究
①柳——。

A、;
——《诗经》
B、。

,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C、年年柳色,。

——李白《忆秦娥》。

——温庭筠
②酒——。

A、,人生几何。

——曹操
B、,把酒问青天。

——苏轼
C、,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D、,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E、?
——李清照
F、。

——王维
③晓风——。

例: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C、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④残月——。

例:
A、
——李煜
B、
——苏轼
C、
——温庭筠
D、,别时茫茫江浸月。

E、,绕船月明江水寒。

F、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
(二)探虚实赏离情(见投影)
1、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2、虚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3、拓展练习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
4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
7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
9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
10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六、综合领悟拓展应用
1、拟题目:“秋别”、“伤别离”、“秋思”。

2、谈感受:“柳永我想对你说……..”、“致柳永”…………..
七、小结:
《忆柳七郎》:
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

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

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处美名扬。

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犹念柳七郎。

八、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词,结合词风特点,写一段三百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可以先从情景交融入手分析全词的情感,然后重点赏析其中的某一句)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