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下册雨霖铃word学案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永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讨论诗歌中所表现的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感悟文章。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雨霖铃》,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注重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和传统美德,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发。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版)第六单元《宋词二首》中的一篇。

此单元选了李白、白居易、柳永、苏轼、韩愈、蒲松龄等人的作品。

学习的重点是古诗文欣赏,欣赏时要联系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体会其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优美的语言,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4)通过品、读、析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领会这首词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点染的写法。

【教学方法】以”互动探究”为主,辅以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雨霖铃学案(正式)

雨霖铃学案(正式)

《雨霖铃》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诗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背诵《雨霖铃》。

【自主学习】1.阅读“知识链接”,知人论世。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被誉为写别情的典范之作。

那么作者是如何将离别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指引:可以从诗歌选取的意象进行分析;可以从诗歌描绘的细节进行分析;可以从诗歌刻画的心理进行分析。

【课堂检测】1.有感情的诵读《雨霖铃》。

2.背诵《雨霖铃》。

【学习小结】【课后练习】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思考:“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知识链接:(1)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柳永词选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

雨霖铃 实用教案 中职

雨霖铃   实用教案  中职

课题:雨霖铃
■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雨霖铃》作为婉约派词的代表,不管在教材中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掌握其表现手法、风格和意境有助于举一反三,深入了解婉约派词,对比学习豪放派词,进而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2.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实:情画(执手相看)
寒蝉骤雨长亭/都门兰舟虚: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
哀情(好景虚设)。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雨霖铃》word学案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雨霖铃》word学案

雨霖铃学习目标:1﹒能准确表述出作者在《雨霖铃》中抒发的情感。

2﹒能说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处。

3﹒能独立分析《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学习课时: 一课时学习过程:一、简介背景《雨霖铃》写于作者柳永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

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柳永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整体感知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这首词主要写了哪几个时段?别前——别时——别后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别后(孤寂清冷的别后情景)三、合作探究1.说说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虚实结合实写: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真实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虚写:设想自己离去后的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无法排遣痛苦,更能体现出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的深厚。

请比较分析A.”B.“今宵酒醒何处? ”C.? 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

请大家从读过的诗词中找一些关于“离别”的诗句来。

[课后练习三]有有‚相‚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深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张而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汪伦深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搏。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唐]白居易《琵琶行》五、作业《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意境意境=意象(物象+情思)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是:壮阔雄浑。

常用的有:雄浑壮阔、苍凉辽阔、孤寂冷清、恬静优美、幽静空寂、萧瑟凄凉、婉转缠绵、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

《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雨霖铃》教学设计方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词的主旨。

(2)掌握词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了解宋代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词的主旨。

(2)掌握词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词的意境,感悟人生哲理。

(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古筝曲《雨霖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诗词的融合之美。

2. 提问: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讲授新课1. 介绍《雨霖铃》的作者、背景及词的特点。

2. 朗读词句,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词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4. 分析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三)课堂活动1. 朗读比赛:分组朗读《雨霖铃》,评选最佳朗读者。

2. 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词中的角色,体验词中的情感。

3. 小组讨论:针对词中的某一意象,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雨霖铃》这首词的主旨及特点。

2.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拓展阅读:介绍与《雨霖铃》相关的其他诗词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朗读、讨论等情况,评价其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雨霖铃》这首词的理解程度。

1《雨霖铃》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1《雨霖铃》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1《雨霖铃》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22.1《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分析与品味词作中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反复诵读,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词中的离别之情教学重点:分析与品味词作中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词中的离别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导入语:幻灯片上出现的是蒋勋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文学具有时代性,也就是在某个时代里它特别擅长以某种形式来表达”。

所以我们会流畅地说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如果说唐朝是诗歌的盛世,那么宋朝就是词作的天下。

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云烟,走近柳永的《雨霖铃》。

【板书:《雨霖铃》柳永】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Q:关于词人柳永,同学们知道多少呢?预设a:柳永字耆卿,是北宋时期的词人,是婉约派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

预设b:柳永的词非常流行,在当时很受欢迎。

2、走近作品过渡语以及提问:“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那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柳永的《雨霖铃》,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下,这一首词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预设a:离别的故事。

【板书:离别】评价: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词的核心,有其他同学可以具体在这基础上再补充一下吗?预设b:这是一个在秋天里两人依依离别的故事。

评价:在你的回答里,我听到了你特别关注到了“秋天”这个要素。

事实上,从古至今我们就有悲秋的传统,宋玉在《九辩》中谈道“悲哉,秋之为气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柳永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作品。

三、研读词作过渡语:在把握了大致内容以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雨霖铃》,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朗读是感受词作的最好方式。

《人民日报》发布通知,将要在众多的诗词中选出一首史上水平最高的作品,《雨霖铃》也成为了夺魁热门之一,接下来就让我们做一回诗词鉴赏家,来品一品《雨霖铃》的高妙之处。

情境创设:请同学们一起看到这样一个任务。

“以诗词入镜”项目组特邀请我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同学们帮帮忙,以《雨霖铃》为文本,拍摄一个微电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表述出作者在《雨霖铃》中抒发的情感。

2﹒能说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处。

3﹒能独立分析《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简介背景
《雨霖铃》写于作者柳永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

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柳永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整体感知
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这首词主要写了哪几个时段?
别前——别时——别后
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别后(孤寂清冷的别后情景)
三、合作探究
1.说说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虚实结合实写: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真实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虚写:设想自己离去后的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无法排遣痛苦,更能体现出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的深厚。

请比较分析
A.”B.“今宵酒醒何处? ”
C.? 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

请大家从读过的诗词中找一些关于“离别”的诗句来。

[课后练习三]有有“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的深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张而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汪伦深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
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搏。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唐]白居易《琵琶行》
五、作业
《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意境意境=意象(物
象+情思)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是:壮阔雄浑。

常用的有:雄浑壮阔、苍凉辽阔、孤寂冷清、恬静优美、幽静空寂、萧瑟凄凉、婉转缠绵、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黯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
(凄婉缠绵)★词也叫“诗余”
把这首词改写成诗呢?
读柳永——蜗牛老师
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

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

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

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怀念柳七郎。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

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

晓风杨柳岸,良景徒
虚年。

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

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