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导学案

合集下载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2)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3)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特点学习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词中意象和情感基调,体会婉约词风(2)重点赏析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3)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情学习过程:一、作者柳永(约980 -105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 字景庄.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元年(1034)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 《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 甚痛切. 有《乐章集》.二、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着歌伎们一起,过者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诵读(美读、品读、悟读)四、研习1.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营造出怎样的一种意境?3.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小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来代表柳词。

这两句中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小结:《雨霖铃》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雨铃霖导学案学生版

雨铃霖导学案学生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听完后交流感受)二、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1、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2、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关键词读一读,品一品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别。

三、重点探究:品意象→析蕴涵→味意境→悟情感“伤”是如何表现的?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1、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蕴涵呢?2、这样特点的一些意象所组合形成的意境是怎样的?渲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全诗中的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虚实上阕下阕实写虚写5、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1)、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2)、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赏析句子的答题思路:手法+内容+作用A、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4分)C、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同意。

(二)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柳永及其作品特点。

2. 反复吟咏,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感情。

3.分析意象,掌握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找意象,析手法,品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培养他们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难点:通过诵读、合作,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字,赏析词中有代表性的意象,把握常用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独立完成相关预习案,有疑问的提出,保证学案完成的质量。

预习案【自主学习,走进作品】☆词的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词”,对宋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著有《乐章集》。

☆背景内容这首《雨霖铃》,写于作者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

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柳永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名词,描写了秋夜的凄凉声音,展现了作者对秋夜幽怨的情感。

这首词情真意切,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我们能够领悟柳永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柳永这位文学大家的传世之作——雨霖铃。

在这首词中,柳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离愁别绪的感慨。

雨声象征着离别,而铃声则代表了思念,寒蝉凄切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柳永将这些感受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之中,使整首词既有空灵的意境,又不失于情感的真挚。

学习雨霖铃,让我们感受到了柳永作为文学家的绝妙表现力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

其次,通过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

在古代社会,诗歌和词曲是人们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

柳永作为金庸之后有着独特地位的词人,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韵味,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风貌和人们内心世界。

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处理和对自然的敏感触觉,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面对离别和孤独时的情感体验。

最后,学习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启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柳永的词作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冷暖的深刻思考。

通过学习他的词作,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可以看到诗人对于希望和美好的追求。

在当下社会,尤其是在繁忙都市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学习雨霖铃这首词能够激发我们对情感的共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和珍贵。

综上所述,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更能够启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把握。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古代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心灵更加充实和深邃。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雨霖铃,又名《临安遗恨》,是北宋诗人柳永咏怀临安的诗篇。

这首词写了柳永对故都临安的怀念和不舍之情,既有寄托深情,也有对乡愁的思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不仅在文学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文学名篇。

一、背景介绍雨霖铃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多以爱情为题材,饱含深情。

雨霖铃是柳永为怀念自己的故乡临安而创作的,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岁月的沧桑。

柳永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将内心的孤寂和凄凉写得淋漓尽致。

二、词意解析雨霖铃一词中“雨霖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深情怀恋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雨霖铃的声音悠扬清脆,如同故乡的回忆萦绕心头,让人无法忘怀。

全词通过对雨声和寒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学习导向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在意境描写上别具匠心,更在情感表达上展现了柳永纯真的情感和深沉的怀念之情。

作为学习者,我们应当通过深入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的真挚和文学表达的技巧。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欣赏、吟咏这首词,感受古人的情感与境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践活动:1. 听音乐:可以选择专门根据雨霖铃词谱曲的音乐进行欣赏,体验音乐和词的结合带来的美妙感受。

2. 朗诵对词:可以邀请同学或朋友一起进行雨霖铃词的朗诵对词,感受其中的情感共鸣和词意交流。

3. 写作学习笔记:通过观看相关解读视频或阅读批注,可以对雨霖铃这首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将学习心得写成学习笔记,进行复习巩固。

四、总结雨霖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通过深入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共振,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让这份美好的文学遗产在我们心中永不凋零。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编写人:江兰芬审核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诵感受词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2、认真体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4、发挥想象,明白得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育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指导朗诵技术,提高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体验离别之美,伤感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1.把握作者的心境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用以解读其它风格类似的作品,“辨一叶而知秋”。

2. 了解表现手法。

文章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制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遇。

3.认真品读景物描述,体会其中的妙处。

4.有趣的朗诵,读出一点不舍的味道,读出一点离别的气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知识链接】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通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旧事,于是创作此曲吊唁杨贵妃寄托哀思。

咱们能够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教学进程】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朗诵指导】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样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梗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朗诵节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本文中可不能写或易写错的字和读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诵课文。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二、整体感知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合作探究】1、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2、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3、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并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4、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5、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6、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7、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第三课时《雨霖铃》导学案2【合作探究】8、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预习案关于柳永(幻灯3)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行课案一、诵读·整体感知——我吟《雨霖铃》二、研习文本•品味意象意境——赏析《雨霖铃》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

㈠词句赏析: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思考讨论: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思考: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颜知己泪眼凄凄执手相别,风流才子含情脉脉无语凝噎————《雨霖铃》导学案编写人:赵敏一、【目标呈现】1、运用“因声求气”之法读出词境。

2、掌握鉴赏品悟诗词之法。

3、感受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鉴赏品悟诗词之法。

(重点)2、感受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难点)二、【目标达成】你积累了哪些“离别”诗句:(一)读出词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二)品出词法《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分组讨论,这首词中哪些句子传达出词人的“离”情?并说明理由通过何种手法表现这种情感的?(四)学出词要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试分析,两首词异同之处?(五)拓出词义送别席慕蓉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我一直都在这样做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今朝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馀生将成陌路一去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地俯首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读柳永梁衡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

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

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

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

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

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

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

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

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

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

这本是一个在背处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发牢骚呢,他这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

它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这使我想起“文化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

但是他写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

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

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

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

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

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 年,直到他终于在4 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

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

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

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成语言:脱颖而出。

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

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

有才还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

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

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

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

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

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

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

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比如这首已传唱9 0 0 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

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

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

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

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

他在这里没有堕落。

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

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

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

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

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

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

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

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

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

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 1 6 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

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

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作者所说的“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在文中分别指什么?2.第二段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文章开头说:“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却很快忘了他。

”但结尾却说:“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作者这样说,是否自相矛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4.从柳永的经历,你能够体会到怎样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