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设计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课前预习案】一、目标导航1、抓取情词,品味意象,感悟离愁别绪。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二、文本助读1、连线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初名三变,字耆卿,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

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际遇坎坷,多次应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考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词人。

从内容上看,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歌伎生活、羁旅行役、下层市民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2、探寻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不顺。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牌简介《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入蜀,进斜谷,大雨连下十数日,栈道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4、诗词意象积累(1)寒蝉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礼记•月令》)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卢挚《沉醉东风》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2)长亭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送别裴仪同》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李白《菩萨蛮》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李白《劳劳亭》(3)秋雨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陶澹人《秋暮遣怀》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代别离》(4)烟波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杨柳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3.了解词牌“雨霖铃”;4.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5.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1、宋词的发展脉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

南宋后期姜夔等词人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整理如下:时期作者成就代表作北宋前期范仲淹开启豪放派词风《渔家傲》北宋后期苏轼开拓豪放派词风《念奴娇》南宋前期辛弃疾继承→爱国词派《永遇乐》北宋前期柳永发展婉约派《雨霖铃》北宋后期周邦彦婉约派集大成者《苏幕遮》南宋前期李清照婉约派大家《声声慢》南宋后期姜夔继承→格律词派《扬州慢》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3、题解及词牌来源“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柳永及其作品特点。

2. 反复吟咏,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感情。

3.分析意象,掌握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找意象,析手法,品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培养他们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难点:通过诵读、合作,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字,赏析词中有代表性的意象,把握常用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独立完成相关预习案,有疑问的提出,保证学案完成的质量。

预习案【自主学习,走进作品】☆词的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词”,对宋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著有《乐章集》。

☆背景内容这首《雨霖铃》,写于作者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

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柳永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

2022-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
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力气。

(重点)
2、认真品尝词的语言。

(重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
【自主学习】一、学问链接
1、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予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打算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有感情的朗读本首词。

认真体会词中仆人公情感。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词的上阕写:
词的下阕写:
【合作探究】
(一)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答: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
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答:
(二)、鉴赏语言(认真品尝,咬文嚼字)
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达标反馈】1、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2、背诵全词
【课后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3.了解词牌“雨霖铃”;4.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5.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1、宋词的发展脉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3、题解及词牌来源“雨霖铃” 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4、知人论世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5 柳永词两首 2 六中王秋岩《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一﹚望海潮高一语文编写人:巩义六中王秋岩审核人:杨保卿【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鉴赏法,探究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2 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

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

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3知识概述词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

它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词牌)而改变,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有“长短句”之称;又有“诗余”“倚声”“填词”之谓。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 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 《柳永词两首》 学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 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 《柳永词两首》  学案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学习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模块一:课前预习相关知识1、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关于《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导学案设计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导学案设计

教学课题:雨霖铃备课时间:授课时间:主备人:康世梅姓名:班级:小组:教师寄语:我们的课堂,我们来做主。

【学习目标】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及词牌名的由来。

2.以读带析,品味重点词句,来解读本词的意境、情感。

3.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以读带析,品味重点词句,来解读本词的意境、情感。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大脑想一想本词学习目标二、感官总动员(一)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难以割舍的离情。

2.词牌溯源《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二)诵读感悟1.听读、跟读2.明确诵读要求(1)(2)(3)3.小组合作展示读(三)重点探究1.这首词最能集中体现作者与恋人离别心情的句子是什么?2.词的上片最能体现作者离别情绪的“情语”是什么?并对这个句子描述的画面、表达的情感来作赏析。

3.词的下片最能体现作者离别情绪的“景语”是什么?并对这个句子描述的画面、表达的情感来作赏析。

(四)方法归纳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说一说。

三、金口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相关链接】一、《雨霖铃》仿写课堂内外,激烈讨论,思量无限。

独自莫要彷徨,你怎知,同学能量。

交流更胜独思,看我们榜样。

想问题,曾经消瘦,无边学海我荡舟。

人生能有几回搏,叹如今烦恼尽解决!今后如有问题?请到讨论中来。

且学且论,应是问题解决之时。

便纵有万千问题,我们齐解决。

二、《雨霖铃》意象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导学案设计:2.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人教新课标必修4)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学习目标1.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2.反复朗诵,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望海潮》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概述。

(二)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从时间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3.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参.差()参.天()沙堤.()提.防()天堑.()珠玑.()罗绮.()叠()嬉.笑()箫.鼓()千骑.()骑.兵()骤.雨()凝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胜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②刑人如恐不胜.()③东南形胜.()④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去①念去.去,千里烟波()②大江东去.()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④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⑤此去.经年()发①兰舟催发.()②而大声发.于水上()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将①异日图将.好景()②不知老之将.至()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④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望海潮》一词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3.《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

这三句话为什么为人们所欣赏?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重.湖(chónɡ)珠玑.(jī)千骑.高牙(qí)B.罗绮.(qǐ)骤.雨(zhòu)暮霭.(ǎi)C.雨霖铃.(líng)都.门(dū)无语凝噎.(yè)D.天堑.(qiàn)羌.管(jiánɡ参差.(cī)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D.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钩叟莲娃。

3.下列词句的作者全是宋代词人的一组是()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③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⑥D.①④⑤⑥4.下列词句摘自宋代词人的词作,按词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A.①③⑥/②④⑤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③⑤⑥/②④5.下列词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B.念/去去,千里/烟波C.钱塘/自古/繁华D.嬉嬉/钓叟莲娃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6.下列对《雨霖铃》上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

通过对景色的铺写为下文埋下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两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

“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7.下列有关《雨霖铃》一词下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B.“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C.“今宵”三句实写作者醒后所见之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D.“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8.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9.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四、精彩语言运用10.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

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11.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

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了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了9 000万次。

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参考答案【自主认知】整体感知(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二)1.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2.别前:“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竟无语凝噎”;别后想象:“念去去……更与何人说”。

3.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

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练自测1.cēn cān dīdīqiàn jīqǐyǎn xīxiāo jìqízhòu yē2.胜:①能承受,禁得起②尽③优越④胜过,超过去:①走②流淌③除去④距离⑤离开发:①出发②兴起③引导,启发将:①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无实义②将要③将军④率领【合作探究】1.这三句写人民欢乐祥和的生活。

先写西湖山水回荡着悠扬的笛声。

那低一阵高一阵、长一声短一声的笛声在晴朗的天空之间悠扬飘荡,就像逗弄着晴朗的天空一样,这引起了人们对那笛声的美好想象。

“菱歌泛夜”是说夜幕降临之后,湖水之间采菱的歌声还在到处飘荡。

“嬉嬉钓叟莲娃”一下子写到人,无论是钓鱼的老叟还是采莲的女子,个个都笑容满面,嬉笑愉快。

2.“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

“骤雨”,描写天气。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透露着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3.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体现了作者的伤离惜别之情。

4.这三句话动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汇成一幅鲜明的画面。

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的看法。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

“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路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在这个时候送别。

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

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

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课堂练习】1.B解析:A项,“骑”应读“jì”;C项,“噎”应读“yē”;D项,“羌”应读“qiāng”。

2.A解析:B项,“蔼”应为“霭”;C项,“竟”应为“竞”;D项,“钩”应为“钓”。

3.B解析:①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②出自欧阳修的《踏莎行》,③出自苏东坡的《江城子》,④出自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⑤出自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⑥出自李白的《忆秦娥》。

④⑥是唐代作品。

4.A解析:①③⑥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

②④⑤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

5.A解析:A项“对长亭晚”的停顿是“对/长亭/晚”。

6.D解析:最后两句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

“沉沉”以浓雾喻愁绪深沉。

7.C解析:C项,“今宵”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并不是实写。

8.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9.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

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10.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11.示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