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导学案

合集下载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一首。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出重点的措施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突出重点的措施: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适当多一点。

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

三是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

四是要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五是讲究教学语言艺术,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集中注意、认真听讲和做好课堂笔记。

教学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学设计.doc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学设计.doc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生反复吟咏中结合注释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二、学习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三、学习难点:鉴赏词中的景物形象所构成的画面,学习表现手法,领会词的表达效果四、导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参照课本注释了解词的基本知识、词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对词的内容注音旁注并初步形成笔记;自学《赢在45分钟》《晨读晚练》相关知识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导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检测预习:作家作品文体知识介绍(抽学生口述并检查预习笔记,教师补充)补充:“词”的基本知识1、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2、作者简介柳永( 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人称“柳七”。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高中语文《柳永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词两首》教案

雨霖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望海潮》 导学案

《望海潮》 导学案

《望海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望海潮》的语言特色,理解词中描绘的杭州的繁华景象。

3、学习词中运用的铺叙手法和点染艺术。

4、体会词人对杭州的赞美之情,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描绘的杭州的繁华景象,感受其壮丽之美。

(2)学习词中运用的铺叙手法和点染艺术。

2、难点(1)体会词人在词中蕴含的情感。

(2)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望海潮》是柳永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投赠之作。

当时,柳永不得志,到处漂泊流浪,希望能得到孙何的赏识和提拔。

这首词描绘了杭州的繁华壮丽,展示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富庶,以博得孙何的称赞。

四、文本解读1、诵读全词,正音正字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整体感知(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主要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从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方面总写杭州的重要地位和繁华。

接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具体描绘了杭州的美丽景色和人口众多。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进一步展现了钱塘江的壮阔和雄伟。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从商业和居民生活方面突出了杭州的富庶和奢华。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名词,描写了秋夜的凄凉声音,展现了作者对秋夜幽怨的情感。

这首词情真意切,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我们能够领悟柳永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柳永这位文学大家的传世之作——雨霖铃。

在这首词中,柳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离愁别绪的感慨。

雨声象征着离别,而铃声则代表了思念,寒蝉凄切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柳永将这些感受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之中,使整首词既有空灵的意境,又不失于情感的真挚。

学习雨霖铃,让我们感受到了柳永作为文学家的绝妙表现力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

其次,通过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

在古代社会,诗歌和词曲是人们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

柳永作为金庸之后有着独特地位的词人,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韵味,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风貌和人们内心世界。

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处理和对自然的敏感触觉,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面对离别和孤独时的情感体验。

最后,学习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启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柳永的词作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冷暖的深刻思考。

通过学习他的词作,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可以看到诗人对于希望和美好的追求。

在当下社会,尤其是在繁忙都市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学习雨霖铃这首词能够激发我们对情感的共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和珍贵。

综上所述,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更能够启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把握。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古代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心灵更加充实和深邃。

2024版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2024版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目录•教学目标与背景•《望海潮》内容解析•《雨霖铃》内容解析•两首词比较鉴赏•知识拓展:柳永其他代表作品欣赏•课堂互动环节01教学目标与背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词作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赏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讲解、讨论和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

柳永及时代背景柳永生平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但在词坛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时代背景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娱乐场所增多,为词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柳永的词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词人之一。

词作风格与特点婉约风格柳永的词作以婉约风格为主,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悠长。

市民情调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市民情调,以描写城市风光、男女爱情和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情感世界。

创新手法柳永在词作中大胆创新,运用了铺叙、白描等手法,使得词作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俚语入词,使得词作更加贴近市民生活,易于传唱。

02《望海潮》内容解析词作背景及主题思想背景柳永的《望海潮》是一首描写杭州繁华景象的词作,通过对杭州自然风光、市井生活和节日盛况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词人对杭州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主题思想词作以杭州为背景,通过描绘杭州的繁华景象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同时,词中也透露出词人怀才不遇、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夸张手法01词中运用了大量夸张手法,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等,通过夸张地描绘杭州的自然风光和市井生活,营造出一种繁华、热闹的氛围。

柳永词两首

柳永词两首

《柳永词两首》教案执教者:仙桃八中罗刚锋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柳词2.领略《望海潮》豪放之美,《雨霖铃》婉约之美。

3.领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音律美。

二.教学重点:领悟两词的意境美,感悟“夸”情、“伤”情。

—三.教学难点: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四.教法:读赏结合,引导启发五.教学过程1.导语2.词人介绍同学们,你们对柳永了解多少说说你们心中的柳永。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凡是有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就有人传唱柳词。

柳词的艺术魅力可以想见。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词两首》来领略柳词的艺术魅力。

3.学生快读两词,结合注解,尽量梳通词意,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4.两首词中,你更爱读哪一首要求:结合原词词句,说说理由。

5.引导学生感受两词的画面、情境。

(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吟赏烟霞△景绝美(请这位女生读一读,让我们从中领略西湖绝美的景致)(2)烟柳……参差十万人家→人烟何其阜盛!市列珠玑……竞豪奢→生活多么富足!^△物阜盛(请就这位男同学把杭州城的富庶读出来)(3)怒涛卷霜雪苏轼: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势壮阔(现在,就请全体男生用浑厚的声音齐读上阙,读出海潮奔涌的气势。

)(4)这首词把杭州写得景绝美,物阜盛,势壮阔。

词人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词人用哪一句直接写出了这种心境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夸孙何:治理有主,官场得意自己:才华卓著,笔底风流(在这里,老师也想诵读这首词,感受感受柳永当时赶考时的情怀。

我只读上阙。

)多么豪迈的情怀呀![(全班齐读全词,一起感受词人信心百倍,意气风发的情怀)(5)同学们,爱读《望海潮》的同学已经让我们领略到了《望》的美,但是我相信,更爱读《雨霖铃》的同学也一定会把我们带入到《雨霖铃》的美境中去。

请学生自己发言,讨论。

教师引导点评,小结。

6.多情自古伤离别△伤情感美7.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情态美李清照: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8.情景美眼前景:寒蝉、长亭晚、骤雨(实写)。

《雨霖铃》教案15篇

《雨霖铃》教案15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望海潮》主备人:刘岩审校人:申萍使用时间:7月6日【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体会诗歌感情,赏析手法。

【重点难点】手法、感情预习案一、词的基本常识(1)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词是诗的一种。

(2)别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3)分类:按字数多少: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二、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

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四、初读全词,疏通词意。

1、给加点字注音参差..()天堑.( ) 珠玑.()罗绮.()重.()湖叠巘. ( ) 羌.管( ) 钓叟.( ) 千骑.()2、解释加点词语东南形胜..画桥..无涯.。

..天堑重湖叠巘..好景..清嘉异日图将3、疏通全词意思五、熟读并背诵《望海潮》课堂案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情感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2、结合词的内容,说说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的作用。

3、词的上片赞美杭州,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请分别找出词中描写“形胜”和“繁华”的句子,并描绘其所写景象。

形胜:繁华: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5、请联系背景分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二、合作探究,把握手法(一)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

请举例加以说明。

(二)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三)赏析词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1、赏析名句型的一般提问方式(1)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2)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2、【真题链接】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表现了作者对此地夏夜的喜爱。

3、总结答题步骤4、赏析词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三、迁移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学习反思】导学案《雨霖铃》主备人:刘岩审校人:申萍使用时间:7月7日【学习目标】1、把握内容,体味情感。

2、体会婉约词的特点。

3、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意象、情感、虚实结合预习案一、体会宋词的流派特点1、豪放派: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

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扩大,感情奔放。

(写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2、朗读《雨霖铃》,体会婉约派的特点。

二、关于本诗意象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

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

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杨柳:柳有“留”意,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

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风:秋风带来的是无限凉意和凄凉。

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酒: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初读全词,疏通词意。

三、初读全词,疏通词意。

1、给加点字注音骤.()雨凝噎..()暮霭.()2、解释加点词语都门帐饮..无绪骤.雨初歇凝噎....去去经年..千种风情..纵有3、疏通全词意思4、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所写的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呢?四、熟读并背诵《雨霖铃》课堂案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情感1、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心绪的一句话是什么?全词的词眼是哪个词?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成为千古名句,你赞同吗?请赏析。

二、合作探究,把握虚实相生的手法(一)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1、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2、虚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4)联想:由此及彼(二)【高考真题】(2005年高考全国卷)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答案】①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②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

后两句写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是虚。

③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三)总结答题方法(四)分析《雨霖铃》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三、迁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1、边城:唐代边境城镇,与吐蕃对峙.2、安西:安史之乱后陷落,作者写此诗时安西已被吐蕃辖管三十多年。

3、碛:qì,沙漠。

4、练:白绢,泛指丝绸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2、【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琅琊溪①[宋] 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从虚与实的角度分析该诗。

导学案《望海潮》答案【自学案】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东南形胜地理形势优越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天堑无涯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秀丽异日图将好景把杭州的美景画下来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骤雨初歇又急又大的雨,一阵暴雨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凝噎因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越去越远3、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

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

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

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课堂案】1、《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2、形胜: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钱塘江堤上绿树如云,钱塘江广阔无边,江中浪涛如雪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3、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